激趣:摆脱作文教学低效的“妙秘所在”

2014-06-19 18:17周凤娟
未来英才 2014年5期
关键词:激趣作文教学方法

周凤娟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乐于表达的学生寥寥无几,厌恶写作的学生却大有人在。在这样的现状之下,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委实艰难。作文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作文教学;激趣;方法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许多一线教师在作文教学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却未能改变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作文教学仍然是困扰广大一线教师的最大难题。笔者在一次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作文中最大的问题除了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最大的问题就是厌恶写作。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那么“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解决。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作文教学同样如此,要使学生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看来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鲁迅先生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试想一个对写作毫无兴趣甚至厌恶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去“多看和练习”呢?反之,一个对写作具有极大热情的学生很难会不去“多看和练习”。所以,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作文命题和作文评价两方面提出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想法。

一、命题切合实际,学生得到启发,思路洞开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切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能打开一片灿烂的外部世界,否则,将会让思维的闸门紧紧关闭。叶圣陶先生说:“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可见作文时学生无话可说,与老师出的作文题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作文训练的前提在于教师每次命题都要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抓住了兴奋点,就如同按在电键上一样,一下子写作的全局都会亮堂起来。命题得当与否直接关系着作文效果的好坏。题目出得好,学生有东西可写,写起来得心应手,思路畅通,文从字顺,收效大。反之,题目出得不好,命题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没东西可写,或者命题要求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即使学生冥思苦想,也不得要领,难以提高表达能力,收效甚微。作文命题要想叩响学生的心灵,发出清亮的回音,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命题者不妨采用“换位法”来想思考,即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看看所出的作文题能否引起共鸣。如果你觉得无动于衷,怎么可能让学生心动呢?因此,命题者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一)命题要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一个人在对于任何题目能够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者叫一个聋子去谈音乐一样愚蠢。”叶圣陶曾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是作文的基础。学生的生活圈子有限,生活阅历有限,作文命题千万不可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才容易打开思维,有话可说,才可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初中生对社会的接触不多,命题方面尽量要多涉及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生活等方面,因为这这些方面对于孩子来讲比较熟悉。例如:《这就是我》、《我家中的乐事》、《难忘那一份爱》等这样的题目还是比较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比较真实的。

(二)命题要适切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

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作文题的反映是有差别的。学生写作活动的心理是内因,教师命题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命题成功的重要一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作文题库,——小学、初中、中学完整的作文命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身心和思维发展成熟的过程。可见,什么样的作文题适合什么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大有讲究的。命题时,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去出题目,让学生一看题目便能迅速进入良好的写作心境,变“苦事”为“乐事”,免得因题目的陌生而出现不必要的思维障碍。初一的学生稚气未泯,喜欢敞开思想,笔者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曾让学生做过《 ,我想对你说》,从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这样的作文题学生基本都有内容写,也容易写好。可见由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写作基础不同,作文命题也要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是以教者命题,题意所含必学生心所能思、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三)命题要有助于开启学生的记忆仓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都有写作的天赋,关键在于如何打开作文的库存。人的大脑贮存着大量的生活图像,它需要某种刺激物才能激活。人们常说“睹物思人”,物是激活头脑中图像的第一信号。如一张照片、一件纪念品等等。但作文命题中不可能每次都把一种“实物”搬到现场,因此,用语词代替“实物”,也是激活头脑中生活图像的有效信号。作文命题就是要用一种语词去刺激学生的头脑,让它开启记忆的仓库,使记忆仓库中的生活图像一一浮现出来,然后形成文字。那么什么样的词语容易刺激大脑,打开记忆的仓库呢?

1.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话头容易引出图像。所谓话头,即“谈话的头绪”,也就是说话的开头。例如:“那一次,我哭得好伤心啊!”“我终于获奖了!”“这倒霉的缺点让我吃了苦头。”“我出了一次丑。”“那件事真难忘!”“真是不打不相识啊!”这些话头,往往是学生因受到某种触动或者遇到了知心朋友时情不自禁有感而发的,是自然而然流露的。这些话头背后无不隐藏着他们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及其由此而产生的内心感受,可以把作文与学生的往日生活沟通起来。

2.表现人的心理活动的语言容易呈现图像。例如:“我该怎么办?”“我第一次失眠。”“我们都开心地笑了!”‘“他会说什么?”“老师的脸突然变了!”这些语言能很快勾出人的心思。作文命题应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抓住人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个表情,从而让学生尝试着写作,这样的命题往往容易使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3.表示具体事物的具像语言容易还原图像。不少教师喜欢出一些空泛、呆板、重复、单调的题目,用惯了一些陈旧的语词进行作文命题训练。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记我敬佩的人”、“暑假记事”等等。这些题目不是不可写,但太陈旧,过于概括、笼统,唤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调”不出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因此作文命题要力求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将“我的老师”改为“老师的眼睛”;将“记我敬佩的人”换成“叫我怎能忘了他”;将“暑假记事”换成“这事发生在暑假的那一天”;将“家庭的烦恼”换成“我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把宽题变为窄题,把抽象的题化为具体的题,这样,学生就有东西可写。由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而抽象首先要靠直观的感性经验直接支持。所以,我们平时给学生命题时,题目要适当增添一点附加语和修辞语,多使用限制性和精确的词语,多使用生动活泼的词语。

二、评价积极热情,学生自信倍增,乐于表达

(一) 用放大镜觅寻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即使很多时候整篇作文不怎么样,但只要一篇作文中有一点可圈之处,笔者认为也要拿来大加赞赏。不管是什么样基础的学生,只要他的作文中有可圈的句子,我都会将这些句子打印出来,并在句子后面打上小作者的名字,粘贴在班中的学习园地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用富有针对性的评价升格学生的作文品位

积极评价,并不仅止于鼓励、表扬。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点评(点拨和评价),往往能够让学生心悦耳诚服地接受。笼统地赞赏两句,圈点几句,学生并不一定就能受到鼓舞。针对学生作文中的细节问题给以帮助和评点,他们可能更能够感到温暖,受到鼓励,比如,针对修辞可以在作了修改以后,用这样的话激励他们,——“你这样写也很准确,不过像我这样修改,可能会更加形象生动。”

(三)用不同的标准考量不同学生的作文

乡镇初中有大部分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这部分学生经常随着父母工作的更换而更换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不固定导致孩子学习的跟不上。这样势必导致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作文基础参差不齐,在批阅作文时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以鼓励为主。每一次在批阅作文时要与他们的前一篇相比,发现进步之处就要在评语中积极评价,甚至在全班学生面前当众朗读。有一次让学生写了一篇《难忘那一份爱》的作文,结果在批阅的过程中发现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差的一名学生写了一篇还不错的文章。在讲评作文时,笔者当着全班的面朗读了该学生的作文,并表扬了这个学生。我的这一举动促使他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语文了,在期末考试中语文居然还考及格了。需要说明的是该生在五门主课中,语文是唯一及格的科目。自此以后他的每篇作文基本都能认真完成。这一例子让笔者更坚信了积极评价能更好地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让学生爱上写作,甚至爱上语文。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而在所有的问题中,笔者认为如何激发写作兴趣是首先需要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中学作文指导实例[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2] 吴思敬.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5.

[3]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4.

[4] 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

局,1957.12.

猜你喜欢
激趣作文教学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