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教学呼唤学生的意识参与

2014-06-19 18:49周春锋
未来英才 2014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目标体育

周春锋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时代主流,事实上也取得了更多积极的效果。初中体育课教学也不例外。然而,“害怕体育课”、“厌倦体育课”的迹象也显露无遗,究其原因,传统的体育课堂之下,学生缺乏兴趣,无法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此,笔者就如何唤醒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意识做如下阐述:

一、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热情

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指爱好、喜好的意思。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对某人或者某事产生浓厚兴趣时,才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动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潜力。许多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倦了,甚至不少学生害怕体育课,对之敬而远之,这样的颓势归结为传统体育课让学生的兴趣消失殆尽,机械、刻板,枯燥、乏味,成了体育课的代名词。为此,任何体育课教学形式都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过程的潜能,最终达到体育课教学目标。

1.立足学生个体,统筹兼顾。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两个相同的生命个体”,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基于这样的论点,中学体育课堂必须处理好学生个体需要与课堂整体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针对学生群体之中个性彰显,喜好多多的阳关现实,体育课教师务必要学会掌握分类与分层之策,异中求同,分散之中群求集中,科学有效地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类施教,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正享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悦之感和成就之心。当然,这项工作需要学科教师在课前多次调查、反复论证基础之上完成,否则效果将会适得其反的。所谓统筹兼顾,也就是说,在每一堂体育课之中,要做到形散神聚,紧扣教学目标,科学分解教学目标的各个环节,竭尽可能地让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迎合于不同层次和接受能力的学生需要。然而,这个过程教师需要高质量地进行统筹,否则就会陷入一盘散沙地带。作为体育课教师,理应仅仅抓住课堂中心这个准绳丝毫不放松,并能够以此为圆心,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学生群体为半径,但是半径不宜伸展得太长,更不能脱离圆心。圆周上的每个学生群体,确保他们始终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这个圆心有规律地转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保证课堂目标的较好达成,又可以非常好地体现学生的个体特色,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灵动。

2.营造良好氛围,坚定信心。学生最容易受到周围气氛的影响了,这与他们的特定年龄段关系较大,尤其是当他们连续受到积极、竞争性的和鼓励性的氛围包围时,便会呈现出积极的投入与专注,思维顿时会活跃起来,勇于试一试、搏一搏等想法自然而生,许多与体育运动相关的项目活动,同学们也更加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信心,一旦有了信心,加之先前师生双方积累的理论和技巧,这样的目标便会很容易达成。比如在教学排球移动时,笔者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一下子就提高起来。然而,学生的信心并非与生俱来的,他们需要在日常之中慢慢积淀,逐渐培养,提升自信心的指数。针对这样的情况,体育课教师要学会跳出体育课堂,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加强横向联系,通过各门学科的齐心协力,共同交织成一张属于学生信心的大网。除此之外,还必须创造条件,经常性地举行提升学生自信心的活动,赋予同学们更多参与和亲身演示展示的诸多机会,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之中找到一份自信。

二、意识提升,锤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动力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事情人们愿不愿做,是否想完成得好,绝不是全部取决于实施的过程甚至于最终结果,首先应该取决于人们从事实践之前的思想意识和思维素质。如果学生在主观意识方面已经对中学体育课程有了较为根深蒂固的认识,深刻感知到全面运动的切实可行性,他们肯定会主动去学习,主动去研究,归纳总结。而不是立足于短时间的体育中考的压力,将其作为一时间的课程形式,抹杀了体育课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1.注重理论阐释与技能检测相结合。俗话说得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蛮干和意气用事,凡事需要多动脑筋,在实践基础之上注重知识和理论积累。如果仅仅把体育课堂曲解为跑跑跳跳、打打闹闹,则是原始的低层级思绪,完全不符合现行的课程标准。理论的阐释、归纳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面共同努力,对于教师而言,必须围绕体育新课程标准,按照章节内容解释,类似这样的解释正如其他学科的定义、定理和公式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掌握相关体育课知识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对于学生而言,要将老师阐释的导向性知识逐一理解、消化,理清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寻求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性原则,从而在整体上驾驭课堂知识,助推课堂学习的实效。当然,各项运动技巧也固不可少,需要在遵循体育规律基础之上,提高自己的悟性和科学性运动意识。

2.注重合作探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体育课教学目标很显然并非唯一的运动成绩,恰恰相反,通过体育课学习,让学生切身感知实践的重要性。各类体育项目的开展,不仅能够增强人的身体素质,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还能提升自己的动作灵敏度,训练运动思维,进而培养起诸多超前意识、预见意识,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究。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知道必须要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来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篮球基本技术:运球、传球》一课的学习训练中,要怎样运球?要怎样传球?有哪些基本动作与要领?要达到这些要求及要领,应该怎样训练?……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在观看老师的示范中思考,在倾听老师的讲解中揣摩,通过不断思考、揣摩,逐渐掌握动作要领,不断提高体育训练的技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体育课目标体育
体育课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