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漫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及启示——以《花木兰》为例

2014-08-15 00:43陈矩弘
关键词:花木兰木兰跨文化

陈矩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20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上的优势,利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种传播媒介,通过对他者文化的吸纳和改编,积极输出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中国传统民间文学资源《木兰辞》为蓝本改编的美国迪斯尼经典动画《花木兰》,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美国民族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内核相融合,使其文化产品成功跨越了文化传播的地域屏障,实现了美国本土文化的全球传播。美国动漫跨文化传播策略的成功运用,对于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我国传统文化在不被外来强势文化侵略的同时又积极融入世界,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中西文化合璧的创意之作——《花木兰》

迪斯尼经典动漫《花木兰》取材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学故事《木兰辞》,是一部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的成功之作。《木兰辞》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感人事迹。一千多年来,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从对木兰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勤劳勇敢、淳朴善良、温柔孝顺的中国古代典型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重男轻女、家庭荣誉、集体观念、效忠国家等固有价值观念都在这一长诗里得到表达,木兰也只是为了尽孝道而参军。”[1]而由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动画电影《花木兰》,我们看到的却是一部纯美国式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在迪斯尼的改编下,花木兰一改东方女性温柔、含蓄、内敛、谦虚的形象,摇身一变为活泼开朗、蔑视传统、勇敢顽强、努力追求个人幸福的西方现代女性形象。

美国动画《花木兰》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十分娴熟。中国传统的建筑、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元素在作品中得到大量运用。影片中有很多水墨山水画镜头,水墨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墨色的浓淡来表现景观的丰富层次,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水墨画虽然用笔简淡,但是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木兰出嫁一幕中,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古代敦煌壁画中优美的“飞天”艺术形象,一群待嫁的少女手执油纸伞,身着曳地长裙,裙带飘飞,显得婀娜多姿。动画还展示了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篆刻艺术,木须和蟋蟀在假拟军机要件时,小蟋蟀双脚沾上墨汁在宣纸上写字,动作幽默而又滑稽,延续了好莱坞电影一贯幽默搞笑的风格特色。

作品还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元素,动画中媒婆的形象采用的是中国传统京剧脸谱造型。在对音乐元素的运用上,中国许多传统民族乐器如二胡、笛子、古筝、唢呐、铜锣、腰鼓、钹等在作品中展现。在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元素的运用上,故事一开篇就是对中华传统建筑艺术瑰宝长城的展示。此外,作品还向我们展示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亭台楼阁、园林艺术、碑塔庙宇、祠堂、宫殿等建筑艺术。

美国动漫《花木兰》中也保留了中国人崇祖敬宗的传统观念。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家族血缘传统的观念,影片中多次出现了祠堂和供奉祖先神位的画面。木兰出嫁的时候,她的父亲去祠堂祭拜祖先,希望祖先保佑木兰能找个好婆家。因为表现不佳,木兰最终出嫁未成,她觉得愧对花家祖先,于是到祠堂祭拜,希望求得祖宗的谅解。木兰女扮男装出走后,作品还安排了一段祖先们的对话,讨论派谁去保护木兰的问题,最后,花家的守护神木须龙自告奋勇愿意去保护木兰。这种祖先崇拜的情结,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体现了西方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外壳的前提下,迪斯尼又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改编,成功地将美国文化精神内核渗入其中。作品把一个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的温柔女性塑造成了“一个会大胆表达内心愿望,个性独立的邻家女孩;一个为荣耀家族,实现自我价值而深夜离家替父从军的决断女孩;一个不服输不示弱在严格军旅生活中赢得同伴最终认可的坚强女孩;一个因作战受伤而暴露女儿身份但敢为自己辩护的机智女孩;一个体现出‘巾帼不让须眉’救皇帝于危难之中的勇敢女孩。”[2]木兰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击溃了匈奴军队,并从皇宫中救出了被敌人挟持的皇帝。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叙事方法,主人公经过艰苦努力,最终完成了拯救的使命,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作品向观众成功地灌输了美国文化中的自由、平等、女权主义思想和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二、《花木兰》中跨文化传播策略的运用

迪斯尼在对花木兰的故事进行动画改编的过程中,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本土化和大众化的改造,将美国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渗透其中,最终成功实现了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美国动漫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选择、利用和改造,打造多元文化产品。对各民族文化的杂糅是美国动漫跨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策略。《花木兰》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又将美国文化中的一些独特元素渗入其中,作品将中国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和西方文化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思想渗透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杂糅,最终将其打造成为一部成功的多元文化作品。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向来重视“忠孝仁义”的道德观念,“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为历代所推崇的传统美德。在《木兰辞》中,木兰身上具有儒家文化所宣扬的“忠义”和“孝顺”的典型品格。当得知父亲要被征召入伍时,木兰不愿让老迈孱弱的父亲上战场,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作为花家长女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毅然决定代替父亲征战沙场。

在迪斯尼的叙事安排中,木兰从军不仅是出于对父亲的孝顺,更多地表现为木兰想通过自身努力来追求个人独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路历程。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精神的重要内核,这种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在全剧的高潮阶段——雪山大战一幕中集中得以展现。战争一开始,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就十分悬殊,在我方军队只剩下最后一发炮弹的危急关头,木兰用火炮轰塌雪山引起雪崩,最终击溃了匈奴大军,成为拯救国家的英雄。这出雪山大战的场景在《木兰辞》中并未提及,好莱坞在将原作拿来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将美国大众文化中推崇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渗透其中,并借助媒介的力量将这种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向全球传播,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美国本土文化的认同,这不能不说是好莱坞在文化传播上的高明之举。

其次,注意发掘各民族文化传播中的共性元素。中西文化尽管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有较大差异,但也有不少共通的地方,美国动漫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正是善于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共性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积极进取的精神。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知其不可而为之”[3],为了实现“仁”的理想,他“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4]。此外,墨子思想中的非命、尚力[3],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无不为”等观点,都是有为进取精神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取精神与西方新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恪尽职守、努力工作的敬业精神,尽责尽职的工作态度,入世理性的生活态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尽管两者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差异,但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中都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个人应努力为社会作贡献。这种东西方文化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在《花木兰》中得以彰显,作品中有一段木兰在军营中历练成长的剧情,作为一名新兵,木兰在刚开始训练的过程中饱受挫折,吃了不少苦头,但她身上那种不甘落后、绝不服输、永不言弃的精神,还是感动了所有人。最终,木兰依靠顽强的毅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得到战友们的尊重和爱戴。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111木兰身上体现的正是这种不屈的精神,而这种“不甘平庸、奋发向上的精神是东西方观众所共同推崇的。……东西方价值观中的共性,构成了东西文化超越时空、地域、民族界限传播的基础。”[6]

第三,对不同文化进行本土化和大众化的改造。美国动画《花木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运用的过程中,虽然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但是,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却是美国本土的文化价值观,作品将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如自由、平等、女权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思想内核深植其中,通过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完成了对外来文化的成功转换,实现了将外来文化本土化继而全球化的目的。

由于文化本身存在着特殊性,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毕竟存在着差异,这极易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对此,美国动漫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通过对异域文化进行本土化加工和改造,将其转换成西方人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大众文化,从而消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和差异,实现了跨文化传播。从《花木兰》中所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来看,明显体现出西方观众对于东方文化的不同理解,不仅主人公木兰的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笔下的木兰形象有着明显差异,其他许多人物角色也体现出典型的西方文化特色。在此,笔者仅以作品中所刻画的“龙”的形象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神圣、威严、吉祥。正因如此,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又被称为“真龙天子”,代表着君权的神圣和至高无上。其实,在西方人的东方视野里,“中国龙”的形象并不陌生,只是和中国人心中的“龙”相比,它们常常“跑偏”。在迪斯尼动画《花木兰》中,龙的形象一改昔日的威严神圣,变成了一个滑稽搞笑的角色。这条被称做“木须”的小龙,身材细长,样子很像一条蜥蜴。木须伶牙俐齿,讲话像连珠炮似的,极尽幽默搞笑之能事。木须虽然虚荣心很强,很爱面子,但它心地善良,作为花家的守护神,它肩负着保卫花家的重任。在木兰从军的过程中,木须一路陪伴木兰,成为木兰身边忠诚的守护神。东西方对于“龙”这一形象的不同认识,体现出东西方文化认知上的差异。

美国动漫正是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杂糅,并通过对异域文化的本土化和大众化改造,使其影视文化成功跨越了地域障碍,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三、《花木兰》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启示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是一部中西文化杂糅的经典之作,它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民间文学资源进行了美国本土化的改造,将中国传统文化成功转化为国际化的大众文化,调和了中西民族之间在文化认知上的差异,迎合了东西方不同民族观众之间的口味而得以风靡全球。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成功,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首先,要处理好文化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全球化时代,“软实力”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较量的重要因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以文化和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软实力”对于全球的无形渗透和影响[7]373-374。“软实力”(Soft Power)是相对于“硬实力”(Hard Power)而言,它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软实力”指的是一种基于文化理念、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而这种同化实力的获得“靠的是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或者是确立某种程度上能体现别国意愿的政治导向的能力……这种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这些无形力量资源关系紧密。”[8]25软实力与以军事和经济等有形力量为特征的硬实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软实力发挥效用的一个重要场域就是借助于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是凭借处于强势地位的大众文化和传播媒介将本国的文化理念、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向全球渗透[7]373-376。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觉。

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过程,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全球化,也不仅仅指西方世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全球化更多地是一个双向度的过程,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借助全球化的进程将本民族文化推向世界,从而实现文化的全球传播。“正是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文化交流,既给我们带来了国外的文化,同时也帮助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使我们有可能通过观察和了解外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并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寻找到我们思考传统文化价值的方法。”[9]

美国动漫《花木兰》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将美国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实现了跨文化传播。《花木兰》的成功启迪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若想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传播,必须要处理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对此,有学者认为:“国际化不是按照外国人的文化价值去生产文化产品,……中国电影需要的是真诚的本土情怀,致力于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向国际呈现确实的中国文化精神。”[10]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要摒弃单一的文化呈现模式,应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内涵,借助影视、广播和新闻出版等传播媒介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向世界传播,只有传递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正能量,塑造积极健康的中华民族的正面形象,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才能在全球化时代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在这一方面,韩国的影视文化发展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近年来,韩国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如《大长今》《春去秋来》《冬日恋歌》等,作品把韩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成功结合[11]59。如《大长今》不仅在本国热播,而且在海外也受到热捧。迄今为止,该剧已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包括中国、东南亚和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观众的喜爱。《大长今》的播出,使得在全球范围内都刮起一阵“大长今飓风”。《大长今》的成功表明,东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完全能够穿越地理的时空,为东西方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观众所接受[11]59。韩国影视作品成功地实现了本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对于传统历史文化更为悠久的中国来说,韩国发展影视文化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

其次,要注意不同受众的接受心理。充分吸收不同国家的文化资源并对之加以大众化的改造,是美国动漫影视作品跨越文化传播的地域差异,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策略[12]。由于不同受众所处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不同,受众的审美心理也不一样,因此,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易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碍。为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国家受众的接受心理,对本土文化资源加以大众化的改造,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在这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众文化无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迪斯尼动画《花木兰》以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作为原材料,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将传统木兰故事中所宣扬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加以改造,隐去了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事实,将西方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女权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等元素充实进来,从而消解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实现了文化的全球传播。

我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要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对这种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历史内涵,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文化传播的竞争力”[6]。仿古而不泥古,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适当注入现代元素,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只有不断深入了解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在充分发掘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加以现代化的利用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对外传播,既要坚持民族特色,用中国元素吸引各国观众,同时又要确立起全球传播的理念,要遵循不同国家和民族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在主题立意上探寻中国民族文化资源与人类共同终极命题的契合点,以现代表达方式和产业化运作思路开发能够让全球观众接受的中国元素”[13]。

第三,发掘和继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文化创新。中国有五千年的久远历史,有着众多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出许多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的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修齐治平的胸怀抱负,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忠孝仁义的精神品格,和谐中庸的处世原则,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些传统的思想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所在,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近年来,国内推出的一些影视作品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夜宴》《功夫之王》和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等,虽然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受到世界的瞩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令人忧虑的是,这些作品在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上陷入了一种边缘化的叙事状态[11]60。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有意回避,更多地向观众展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闭塞、落后、愚昧、畸形、颓废的一面,是对中国民族劣根性的夸张表达。以上作品虽然大都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中取材,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久远,传统文化题材土壤的丰沃和传统文化资源根基的深厚,但是,“历史的深邃、文化的精湛和文明的传承均被作品扬弃,银幕显示的是宫廷争斗、夫妇反目、骨肉相残、偷情乱伦,对权力、杀戮、性的展示远胜过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赞美,与我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崇尚仁义、讲究孝道、以义制利、谦虚有礼、中庸和平、含蓄内敛等‘外儒内道’的精神相悖,更无人性人情之真、善、美可言”[11]60。由于受到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渗透进不少糟粕的东西。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选择和鉴别,正确的做法是采取“扬弃”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对此,我们不应该在文化继承上固步自封或是抱残守缺,而是应该本着开放和虚心的姿态,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积极借鉴和学习世界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给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努力促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新。

美国动漫《花木兰》在跨文化传播上的成功使我们认识到民族化和本土化是文化传播的立身之本。我们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首先立足本土文化,要充分发掘各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包括影视在内的各种媒介向世界宣扬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同时,通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传播平台,积极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去,最终确立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应有地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面对当下国际竞争新态势的必然选择。

[1]贾冀川,何淼.好莱坞电影的中国想象——近年来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拿来主义”[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2-47.

[2]陈爽.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解析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转换现象[J].2010(3):90-93.

[3]李锦全.民众思想、思想家与思想史——对中国思想史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6):24-28.

[4]李江河.试论孔子思想精华的借鉴[J].渤海学刊,1992(3):38-40.

[5]孙健筠,杨林.论语译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张铌,阎丽君,李田新.《Mulan》中木兰的文化转型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85-188.

[7]叶虎.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8]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9]黄向阳.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J].社会科学家,2007(1):199-201.

[10]戴元光,邱宝林.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检讨[J].现代传播,2004(2):49-53.

[11]顾江.文化产业研究——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竞争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2]赵芳.美国动漫电影的跨文化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1):266-268.

[13]赵玉宏.论影视剧跨文化传播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现代传播,2011(1):163-164.

猜你喜欢
花木兰木兰跨文化
木兰剧片段展示
花木兰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若是木兰能网购
安阳有个“花木兰”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