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沟通系统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

2014-09-04 01:59戴亚萍王登艾张英姿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18期
关键词:交际性依从性护理

戴亚萍, 王登艾, 张英姿

(江苏省滨海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江苏 滨海, 224500)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患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反应,这些应激反应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不仅会给患者造成痛苦,而且会影响治疗康复的效果[1]。治疗性沟通是护理人员运用伦理学、心理学、整体护理、人际沟通等知识,有目的地为解决患者的身心健康问题而进行的活动,强调建立与维持信任性治疗关系,注重针对性评估后的目的性干预[2]。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治疗性沟通系统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2例,其中脑梗死45例,脑出血17例。纳入标准: ① 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② 首次脑卒中发作,且发病后24 h内住院; ③ 住院时间≥4周; ④ 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⑤ 自愿参与该项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目前存在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和沟通障碍; ② 并发其他重症疾病者; ③ 近3 d内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及镇静药者; ④ 药物和酒精依赖者。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干预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0~75岁,平均(61.6±4.8)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6例,高中及中专10例,初中及小学16例,脑梗死22例,脑出血10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9~76岁,平均(61.4±4.9)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4例,高中及中专12例,初中及小学14例,脑梗死23例,脑出血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付状况、疾病种类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治疗性沟通系统。

1.3 治疗性沟通系统

1.3.1 成立干预小组:由研究者本人和2名责任护士组成,学历均为本科,职称为主管护师和副主任护师。干预前由研究者对成员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治疗性沟通系统的内容、原则、技巧及具体流程等知识。

1.3.2 干预时间及频次:从入院当天开始,共干预4周。第1周,每天沟通1次;1周以后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沟通次数,一般每周沟通3~4次。每次沟通≥15 min, 选择每天15:30-17:00进行,避开患者检查、治疗、护理、休息及进餐时间。

1.3.3 干预措施:即实施治疗性沟通系统,包括交际性沟通、评估性沟通、治疗性沟通3个方面[4]。①交际性沟通:入院当天,责任护士应举止稳重、态度和蔼、言语得体,主动向患者介绍自我、病区环境、病室设施、规章制度、管床医生、检查及治疗的注意事项等情况,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彼此信任的护患关系; ② 评估性沟通:在交际性沟通基础上,与患者深入交谈,鼓励其畅所欲言,可通过开放式提问来启发、帮助患者说出自己的症状和感受,并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发病前后的心理状态等情况,全面评估患者,分析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因素,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性沟通方案; ③ 治疗性沟通:与患者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交流,如讲解健康教育处方、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列举治疗康复成功的病例等,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理性、积极地应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实现身心的自我调整。运用共情理论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并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态语言,以理解、接纳的态度回应患者的感受,可使患者减少被疏远的感觉和陷于困境中的孤独感[5], 有助于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特点针对性地帮助患者建立心理防御机制,运用暗示、转移、宣泄等心理疏导方法来调整其焦虑抑郁情绪。

1.4 观察指标

① 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于入院当日(干预前)和护理干预4周后(干预后)对患者进行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6]和抑郁自评量表(SDS)[6], SAS、SDS各有20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SAS标准分≥50分判定发生焦虑,SDS标准分≥53分判定发生抑郁,得分愈高,表示焦虑、抑郁程度愈重; ② 治疗依从性调查:护理干预4周后(干预后)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自制的调查表,根据遵医行为,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

2 结 果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

见表1。表1显示,干预后2组患者SAS、SDS评分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s) 分

2.2 2组患者干预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2。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治疗完全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不依从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比较[n(%)]

3 讨 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0.5%~70.6%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7]。亦有研究报道,脑卒中后焦虑发生率为50.1%, 抑郁发生率为56.6%[8]。脑卒中后发生的焦虑抑郁除了能延迟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缺损的恢复外,还可作为一种严重的负性情绪反应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9], 增加了病死率、降低了生活质量,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康复。因此,如何纠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治疗性沟通系统强调交际性沟通、评估性沟通、治疗性沟通3方面的有机结合。良好的交际性沟通可融洽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评估性沟通主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感受、对生活的态度、对预后的期望、对康复的信心等信息,以制定个性化的且易为患者接受的治疗性沟通方案。治疗性沟通是该系统的核心,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心理特征和对信息的需求程度、疾病负担、社会支持等各方面的差异,对患者实施个性化沟通[10]。本研究结合PDCA模式,帮助患者进行全面调整,强调人际间表达支持、提供信息和反馈、纠正非理性认知、给予希望等沟通内容,可帮助患者应对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1]。本研究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SDS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说明治疗性沟通系统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研究亦表明,治疗性沟通系统能明显减轻手术患者的术前焦虑情绪[12],有效缓解宫颈癌术后放疗、化疗患者的焦虑[13], 显著改善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抑郁[14-15]。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后,可进一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主动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工作,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本研究表明,实施治疗性沟通系统后干预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改善。

[1] 钟印勤, 叶美霞, 伍琦. 情志及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1): 28.

[2] Lene Levy-Storms.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training in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Patient Educe Couns, 2008, 73(1): 8.

[3]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9.

[4] 汪苗, 王维利, 肖国华.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大肠癌术前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3): 187.

[5] 蒋晓华, 李俊蕾. 共情在ICU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2): 79.

[6]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194.

[7] 林丽华, 何春娇, 黄钻荣. 系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1, 17(9): 22.

[8] 梁文珍, 王源, 舒放. 脑卒中后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及相关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3): 247.

[9] 赖春晓, 吴玉明, 候霞. 脊髓损伤致瘫痪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与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6): 54.

[10] 陈佩玲, 谢伦芳, 朱庆云, 等. 治疗性沟通干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抑郁情绪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13, 20(5B): 65.

[11] Elizabeth A K.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nurses[M]. Elsevier Science Health Science Div, 2006: 29.

[12] 何小芳.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3): 97.

[13] 范福玲, 潘红玲.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宫颈癌术后放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 2012, 4(1): 58.

[14] 唐英姿.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肿瘤术后化疗抑郁情绪的干预价值[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9): 835.

[15] 郑金花, 郑翠玲, 郭洪平.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0): 5.

猜你喜欢
交际性依从性护理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零起点汉语听说教学中的交际性研究
初中英语教学突出交际性的策略探讨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重视英语课堂的对话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交际能力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