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 来 回 答 “钱 学 森 之 问”

2015-02-10 05:40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钱学森人才教学

辛 民

(铜陵市第十中学,安徽 铜陵 244000)

谁 来 回 答 “钱 学 森 之 问”

辛 民

(铜陵市第十中学,安徽 铜陵 244000)

一个人6-16岁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一生的影响比其他任何阶段都重要,因为此时是一张白纸,可塑性最强,此后逐渐定型,甚至难以“改造”。

钱学森之问 技术创新 产业战略发展 创造发明

回顾历史,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了马克思的历史观,马克思成为无神论者与达尔文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爱迪生的电灯发明影响了爱因斯坦对光的兴趣。《圣经》里说,神在第一天创造了光,并把光与暗分开。从火光到电灯光,漫漫长夜,突然有一天照亮了爱因斯坦,他发现光也是可以产生能量的,即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

如果我们探究钱学森的青少年时代,就一定会有重要发现,得到一些重要启发,比如,钱学森晚年回忆说,上中学时,有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使他受益匪浅,影响了他的一生。

我发现,一个人6—16岁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一生的影响比其他任何阶段更重要,因为此时是一张白纸,可塑性最强,此后逐渐定型,甚至难以“改造”。最近阅读的文章里,有一篇令我猛然警醒:《别用文革的思维反文革》。我的6—16岁恰巧正是“文革”时期,那段记忆是抹不掉的印记,而达尔文、马克思、爱迪生、爱因斯坦、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的6—16岁同样如此。古人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正是这个道理。

如果把16岁以前的记忆称为“原装记忆”,那么封装以后的记忆,就是拆装,改装,组装,加装,散装,分装,或者集装,整装,新装,还有假装,伪装,拼装等过程,包括复制,然而,这一切都难以抵消“原装”。

纵观历史,每种文明有其原装的记忆,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也一样。不同的宗教,由于不同的原装记忆,即所谓“原教旨”的不同,而造成了以后的思维定式,相互之间难以改变,甚至水火不容。

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南方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都在努力,而真正应该感到汗颜的是清华大学,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南方科技大学信奉:“一切皆有可能!”对科学技术而言,不存在绝对权威。

要回答“钱学森之问”,首先要了解6—16岁的钱学森等,其次要探究什么是“创造、创业、创新、创意、创作”?什么是“原创和开创”?再次要看看科举制以来孩子都在干什么?看看今天学校里的师生在教什么学什么?反思技术创新成果里有多少中国人的名字?我们应该相信人还是相信神?

“学森创新科技实践服务股份公司”又称“利智实践服务公司”,试想用“餐饮菜单服务”为中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观察体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动手创新的能力。这种一条龙连锁服务国外已经有成功经验,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德国,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与经济技术相关的工农商业旅游体验,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家庭、学校和个人三方受益,很值得推广。

学校组织,每学期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为期一、二天的“开放式学习”,每门课每位老师每学年至少设计一堂有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作业检测的社会实践体验课。

政府支持,企事业(工农兵学商,科研、司法、公司,机关等)配合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工程的战略目标,通过服务公司为中介操作,形成第三产业市场。

企业配合,是其中关键环节,也是最难操作的环节,需要探索出一条可行之径。这就如同打高尔夫球,目标要明确,步骤要简洁,逻辑要严谨,线路要清晰,发力要到位,时间要限定。

家长重视,高考,中考,统考,如果不考,那么出于现实的考虑,学生家长多不能接受不务正业的所谓实践体验,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宅男宅女的问题,不仅仅是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更是家庭矛盾突出的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回答“钱学森之问”,也就是培养技术创新人才,与“文革”开门办学的学习工农兵不同。这就好比改革开放与不平等的五口通商不同一样,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上,同样上开放,秦汉式与隋唐式不同,前者是围墙关系,后者是包容关系;宋元式与明清式也不同,前者是攻守关系,后者是开关关系。

我欣喜的是中央政府已经就产业战略发展作出了决策和部署,“学森创新”或“利智创新”服务业的腾飞指日可待。

观察现行的教学不难发现,不仅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教师的教学也如此,即使某些专业性很强的教师也没有接触实际的机会,语数外如此,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亦如此,政治更是如此,以至于某些学者长期致力于不切实际的可能制造混乱的所谓民主实验,对政府官员的职责(职务行为)无端揣测并传播风言风语,期望决策的透明民主及科学高效是不能通过宣传令人信服的,也不能指望通过阅读体验的。

企业最需要的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最担心的是企业技术等核心机密流失,更不乐于仅仅由于中小学或高等教育的需要而花大量时间精力接待且损失经济效益。然而,企业找不到需求的人才又都众口一词指责学校教育的缺失。

如果用“餐饮菜单式”服务,就可以避免非专业性无效教学资源浪费,企业可以及早发现所需要的人才苗子,学校师生也可以及早进入人尽其才的教学环节,避免大量无效劳动。

据说,比尔·盖茨就是从小接触了他母亲工作的环境而理解了电脑的发展前景,从而埋下创新创业创造的种子,正如前文所提及,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也是在6—16岁的人生启蒙阶段就种下了一生创造发明的种子。

如果一个孩子想了解核能量是怎样产生的,那么应该让他及早接触核电站、核航母、核潜艇、核能源研制机构和基地,而通常这些地方又都是处于高度戒备保密之下,同时,这些领域又确实期待学校培养出新核能源专业人才,而这种人才最佳启蒙期又恰恰是6—16岁,那么,谁会愿意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呢?谁又会乐于掏钱去享受这项服务呢?

其实,对核能源好奇而又的确有科技天赋的少年未必掏得出这笔学费,而理解支持儿女这种好奇心并乐于满足他们为此付费的家长也为数不多,反倒是可能为对此感兴趣的间谍分子提供捷径。即使掏得出钱又喜欢猎奇的消费者成为顾客,他们大多数也并非是身怀高薪科技才能的人才。

不过,我们会在好莱坞科幻电影里看到这类探险高新企业的场景,而且好莱坞之所以能震撼征服全球青少年,正是凭借这类视觉盛宴的艺术效果,诸如《克隆人工厂》、《变形金刚》、《第五元素》、《后天》等,以及《2012》、《阿凡达》等。

我们假设把6—16岁的每一个月视为一个章回,分为120章回加以研究,那么,10—12名教育学研究生一年内分工完成课题研究,以每人每月一个章回完成10—12章回,犹如一部古典长篇小说。读过钱学森传记的人,不难发现,6—16岁养成的学习习惯,使得钱学森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独处思考,而他的导师冯·卡门则更喜欢交流。

集体研究,分工负责,目标明确,方式科学,相互合作,逐步推进,就可能将6—16岁学生的每个月学习内容,与相同阶段的古今中外创新人才,尤其是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史相比照,寻找出一条有效培养创新型稀缺人才的教育途径。其实,中国近代第一批留美学生的成长经历就是例子。当然,今天绝不可以局限于那次初步的尝试。因为今天我们不得不立足本土自主创新,尽早尽快尽好地培养出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型人才,否则将永远被别人轻蔑。

记得多年来,我校曾有数名高才生考入清华大学少年理科实验班、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实验班,其实验成果似乎成了国家机密,今天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站在更高的角度俯视回顾我们办学效果的那些官员和学者,他们应该对“怎么回答钱学森之问”更有发言权。

我们都知道只有思路正确,结果才会正确,但是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正确的思路并未如期如愿得到期待的成果;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再次反思。2011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时间在流逝》,与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回到原点》,或许正是目前我们焦虑心态的流露?

“谁来回答钱学森之问”?

“谁?谁?谁?”

“我,我,还有我!”

“我们,我们,还有我们!”

“闯关游戏从现在开始!”

这是我给“学森科技创新实践服务公司”设计的一条广告,如果成为创业板块的第三产业股票,则前途不可估量。

[1]叶永烈,编写.钱学森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聂云伟,编著.爱因斯坦传.湖北辞书出版社.

[3]张秀枫,主编.《世界谋略家全书》上、下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猜你喜欢
钱学森人才教学
钱学森
人才云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钱学森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