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
——以对泰汉语教学为例

2015-02-10 05:40李潇潇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歧义跨文化汉语

李潇潇

(玉溪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论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
——以对泰汉语教学为例

李潇潇

(玉溪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包括跨语言应用能力、跨语言敏感力、跨语言歧义容忍力和非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四个维度。对外汉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跨文化信息传通 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

一、引言

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指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信息接收、信息分析及信息传达,最终实现交际顺畅的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无论是国内汉语教学还是国外汉语教学,教学主体之一即教师都是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教学的。对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来说,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表现为在汉语大环境和学生个体母语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交际的能力,而对国外汉语教学来说,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则是在教学语言文化的大环境和汉语教师代表的汉语文化背景下实现的有效交际。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良好的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能使教师在跨文化教学背景下实现与学生的顺畅沟通,提高汉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交际效率,同时,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偏误倾向,增强教学效果。本文以对泰汉语教学为例,讨论对泰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

二、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的四个维度

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既有知识内容,又包括技能层面,涉及四个维度,即跨语言应用能力、跨语言敏感力、跨语言歧义容忍力和非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语言应用能力

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首先表现在对教学活动涉及的语言的掌握。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汉语为本,通用语和非通用语为辅的“一体两翼”的语言能力。对于对泰汉语教学而言,“一体两翼”即表现为“汉语+英语+泰语”的语言能力。

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国家汉办发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要求合格的汉语教师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这是汉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对汉语“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在教学时清晰、有效地为学生讲解,才能在学生遇到疑问时准确运用汉语知识为学生做出解答,而不是以“汉语的习惯”搪塞学生。如对于汉语词汇,不但要把握词汇含义,对词汇在句子中的结构位置和语用规则也要了然于心,因为这些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据一些赴泰实习的学生回国后反映,他们在课堂上已经把词义解释得很清楚了,但不知为什么,学生用起来总是出错。实际上,因为实习生在解释词义时,把重点更多地放在表达意义的讲解上,而词汇的语用知识常常被他们忽略,大概是受到使用母语时“习而不察”的影响。如“去世”一词,如果教师在解释时只说“和‘死’同义”,那么,学生很可能造出这样的句子:“我的金鱼昨天去世了。”这显然不符合汉语中“去世”这个词是“对成年人死亡的婉转说法”这一语用规则。

简而言之,汉语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知本”,汉语知识掌握得越多、越牢,应对和解决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疑难问题的成功率越高。

单有丰富的汉语知识还不够,一定的泰语和英语能力是对泰汉语教师跨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表现。它们的作用是在初级阶段作为辅助性教学媒介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与汉语的对比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正迁移效果,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偏误原因,并予以及时干预和纠正,减少负迁移带来的影响。如泰语中,中心语和定语的位置是中心语在前,定语在后,与汉语相反,如果教师对泰语有所了解,知道这一规律,在学生初次接触这个语法的时候就能进行强调,防止学生受到母语影响。

除了泰语外,良好的英语能力对汉语教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中国和泰国都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开设了英语课程,英语对双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在赴泰实习初期,由于泰语水平极其有限,很多实习生选择英语作为辅助教学媒介语,事实证明,对增强交际效果,迅速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是有帮助的。

2.跨语言的敏感力

跨语言敏感力指对其他语言与汉语之间的差异有敏锐的洞察力。之前说过,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一体两翼”的跨语言运用能力,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知识基础和重要工具,更是培养跨语言敏感力的重要途径。对外汉语教师在学习或接触外语时,不能将其视为一个与汉语毫无关系的符号系统,一定要注意同汉语相联系,把握二者差异。如在汉语句型“主语+给+宾语1+宾语2”中,宾语1是间接宾语,宾语2是直接宾语,很多泰国学生在表达“他给我书”时,常常说成“他给书我”,原因是泰语表达类似语句时,先说直接宾语,后说间接宾语。如果教师对泰语有所了解,就能在讲解该句型时给学生强调,尽量减少或避免负迁移产生,或者当学生出现类似偏误时,清楚地知道偏误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当然,有些时候,有些差异并不会出现在语法书中,更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和及时总结。如对于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敬辞形式“您”,虽然课文中常常出现,但在很多泰国学生印象中却是空白,都不会使用或者不习惯使用,因为泰国人在交谈时,习惯用对方的名字或职位而不是第二人称代词称呼对方,所以泰国学生才会对老师说:“我有问题问老师,老师有空吗?”而不是“我有问题请教您,您有空吗?”虽然这样说也能让人听懂,却不是最自然的汉语表达。类似这样的细微问题,如果汉语教师能敏感地捕捉到,并在教学中加以强调,对学生学习更纯正地道,更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则是大有裨益的。

3.歧义容忍能力

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程度被称为歧义容忍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歧义容忍度过高会导致因忽略学生的错误而造成知识遗漏,歧义容忍度过低又会因“逢错必纠”而降低学习效率,容易打击学生信心。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需要一种开放的、高低适度的歧义容忍能力,对于哪些错该纠,哪些错可以不纠,什么时候该纠,什么时候可以不纠有清晰的判断。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加以注意,另一方面不至于因“步步受制”产生语言学习的负面情绪。如对于同一个词,若学生在语音课上出现发音错误,教师应该及时给予纠正,如果是语法学习过程中造句时出现了发音错误,则教师可以暂时不予纠正或不过分强调,而把重点放在词汇、语法运用正确与否上。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学生“字正腔圆”当然最好,但大多数人无法完全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以不影响与中国人顺利交际的原则确定歧义容忍度的标准。

4.非语言交际能力

人际间的信息传通不仅通过语言实现,还靠非语言完成。非语言交际指的是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的接触等。对外汉语教师掌握一些非语言交际技能,在教学中往往能增强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对泰国学生讲解“礼貌”一词时,上课的教师双手合十,向学生做了一个泰国人最常用的合十礼,然后故意趾高气扬地从学生面前走过(在泰国文化中,从他人面前经过而不弯腰低头被视为不礼貌行为),之后他对比两种行为说,前一个行为就是“礼貌”的表现,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在跨文化背景下,了解一些学生母语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规则,对减少文化冲突有所帮助,减少不必要的跨文化误解。泰国人对教师职业礼仪的要求比中国人严格,泰国女教师上课时都要求穿着正式的职业裙装,有些中国老师不知道,穿着牛仔裤就去上课,学生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却在心里认为老师的态度不够严肃,降低对老师的信任感,对维护师生间的教学关系不利。

三、结语

正如毕继万曾经指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与所学外语国家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会与不同于母语文化的多种文化的人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跨文化信息传通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掌握的是一种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信息沟通的基本能力,不局限于某种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外汉语教师应努力训练自己的跨语言应用能力、跨语言敏感力、跨语言歧义容忍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练好跨文化信息传通的“基本功”。

[1]刘珣.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4]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面向泰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3Y492)。

猜你喜欢
歧义跨文化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eUCP条款歧义剖析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English Jokes: Homonyms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寻求歧义研究的解释力度:从认知视角到社会视角——兼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