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学生课外科研实践途径探讨

2015-02-10 05:40王立勇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本科生课外大学生

王立勇 李 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系,北京 100192)

课外科研活动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在学校倡导和指导老师帮助下通过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形式进行科学研究,获取知识,获得科研成果的学习活动。

《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人才培养过程要坚定不移地以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研究三元一体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培养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1]。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设立,省级教育科技部针对本科生进行相应项目基金的启动,让更具研究价值的项目有更好的经费支持,使研究工作能更好地进行[2]。

一、机械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现状分析

机械专业是传统的基础工科专业,随着我国向制造大国的转型,社会对于机械设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增大,与以往相比,现代工业更需要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生。然而众多研究资料显示,除了少数重点大学课外科研体系比较完善,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大部分普通高校本科生课外科研现状仍然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原因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1.学生主观认识与客观条件不足。

目前高校本科生大都属于90后,普遍存在贪图享乐、懒于动手的现象,对待人生发展没有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待自己的学业持无所谓的态度,以通过各科考试为终极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热情;从主观思想上参加科研活动不积极,对待科研课题没兴趣。同时,在本科学习阶段,工科学生尤其是机械专业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理论课程学习任务,结果直接导致其要么无法顾及课外科研,要么课外科研耽误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知识不全面,基本功薄弱反过来又影响科研质量[3]。同时,大部分学生对科研认识和定位不明确,把科研实践活动等同于写论文[4],把搞科研当成拿奖学金的台阶,功利性强,不能对所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和前期论证;甚至有时带有严重的盲目性,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过程也是流于形式、疲于应付,进而无法起到培养科研技能、锻炼创新能力的作用。

2.指导教师能动性不强。

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与科研,而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却偏重于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结果造成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任务中,轻视教学和学科建设工作。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比例本来就偏低,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学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这些教师本身时间就非常紧张,再让他们完成本科生课外科研项目的指导工作,往往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4];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本身能力就有限,由于缺乏科研经历,他们只会照本宣科的完成授课任务,不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内容相结合,甚至主观认为搞课外科研是件麻烦事,不乐意花时间指导[5],导致很多教师敷衍了事,造成学生所参与的课外科研成效不大,不能达到对学生科研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3.学校组织管理措施不到位。

学校是课外科研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支持有兴趣的学生有效地完成科研课题,需要经费支持,更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实际中,有不少学校对对积极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学生提供数额不等的项目经费,并大力开放实验室以尽量满足课外科研实践的各种条件要求。但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往往价值不菲,许多实验室都不允许本科生随意自行进行,这势必对本科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造成困难,不能动手独立完成实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也不能得到锻炼。经费和场地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学校需要制定组织实施管理制度,尤其在实施细则上要加强项目研究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在选题立项、开题答辩、中期考核、后期检查、报告评阅和结题答辩等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有明确的可执行的标准[5]。要重视对科研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对于优秀的成果要给予奖励,对于应付了事的要追究责任并追回资金。只有管理组织措施到位,才能让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成效。

二、我校机械专业学生开展课外科研的现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前身是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机电工程专业是其极具特色和非常重要的拳头专业,每年培养的机械类本科毕业生80%以上进入机械相关行业工作。该校是首都各类工业基础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对本科生的教育培养,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的制订多年来始终围绕首都经济工业发展和机械行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集合,侧重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学生课外科研能力的培养一直很重视,并在经费管理和评价方法方面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制订了一系列可行的规定和指导方案。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投身科研,每年参与学生达8千多人次,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各类学科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连续两年获得中型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赛冠军、连续三年获得Honda节能竞技大赛唯一的最佳技术奖。成功举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杯”第十届全国机器人大赛暨2010年FIRA世界杯机器人大赛中国队选拔赛。2012年被北京市教委指定为北京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常设承办单位,2012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学校主办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由机电工程学院承办,学校教务处协办。从第一届开始到现在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2010年举办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第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共有39项作品参赛,历时3个月,最终24项作品参加决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与开阔视野,调动了大学生投身课外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管队协作精神,为广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和能力展示提供平台,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校将课外科研和毕业设计挂钩,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结合学生兴趣经过老师审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实现了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多样化途径的目标,每年的毕业生中都有大量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这与良好的制度、规范的管理及周到的计划分不开。

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出众的老师会获得学校科研经费支持,以主动邀请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以前的被“逼迫”参与到现在的主动参与,与科研导师相结合,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科研的魅力。

三、指导学生课外科研的经验

青年高校教师应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教师应该坚持的目标,而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都应该积极从事。结合我自己的科研实际情况,近几年我连续指导了我校机械专业本科生的课外科研实践活动,通过指导工作我认为学生从事课外科研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课题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内容难度要合适。

科研实践本身就是一项实际探索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抽取简单问题,以此作为科研实践的内容引导本科生解决,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指导起来的方便性,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通过科研实践解决工程问题的认识。我结合自己的设备监测仪器开发和信号测试科研课题,选出一部分内容作为本课学生科研实践的题目(例如转速信号模拟装置、压力传感器信号模拟装置、电缆线检测装置等小仪器的制作),这类题目难度不大,能适合本科生的知识层次,教师也本身非常熟悉,不需要耗费很大精力,方便指导学生,同时学生能获得成就。

2.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从事的积极性。

课外科研实践同样是培养人,指导教师要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指导学生。科研实践也是工程实践,往往容易专注于解决工程问题,而忽略对人的关怀与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实践有别于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我们更多应该用鼓励和夸奖的方式指导他们,要让他们在科研活动中感受到实践的快乐,乐于花费精力从事这件事情,只要他们投入精力做了,不管做的质量好与坏,水平高与低,都应该受到表扬,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本科生课堂理论培养以外的实践内容,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科研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培养一种兴趣。学生从事科研实践是不求回报的,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收获及是否被别人认可。

3.培养人的工作不应该有选择性。

聪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老师都喜欢,但这不是我们拒绝反应迟钝、动手能力差学生的理由。每一位在校的大学生都有平等的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权利,他们都是我们传播知识的对象,在很多时候,他们对实践培养的渴望要远高于能力强的学生。老师在选拔指导学生的时候,应该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专业知识和学习成绩不应该是唯一标准。越是能力差的学生越需要教师培养,因此,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选拔科研项目小组重要成员的时候,不能只关注个人能力素质,要注重其积极性和对待科研工作的态度。

[1]方霞,任亚梨.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

[2]林清强,黄鹭强,黄硕芩.本大学在校本科生课外创新科研计划实施现状及[J].中国校外教育,2009(1).

[3]郭建平,李治平.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J].中国地质教育,2009(3):117-119.

[4]胡斌,罗听,张茜.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5]李明.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教创新,2014(1).

猜你喜欢
本科生课外大学生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