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015-02-22 07:48刘晨辰吕亚运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幸福感大学生

刘晨辰,吕亚运

(1.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济南 250358;2.河南永城市十八里小学,河南 永城 476647)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刘晨辰1,吕亚运2

(1.山东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济南250358;2.河南永城市十八里小学,河南 永城476647)

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归因,本研究使用多维度多归因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师范学院学生进行了测验。结果显示:(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女生的幸福感总体情况优于男生,但是男女在幸福感上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在归因方式上总体倾向于内部归因,男女大学生都是内控性得分高于外控性得分,男女在归因方式上差异不显著。(3)内控归因倾向的大学生比外控倾向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幸福感。在成功的情境下,学业成就中的背景因素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失败情境下,学业成就中的能力因素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感;归因方式

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意义上,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而归因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对行为或事件的结果进行确认,然后再探究其结果产生原因的认知过程。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处于“成年初期”的大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认知水平的发展,他们对幸福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认识,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归因风格。

严标宾、郑雪等对48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进行了大型的主观幸福感跨文化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积极情感分数都高于平均分。而且施测结果再次验证了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预测的结果。[1]

Weine的归因理论强调对不同性质结果(正性或负性)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果把正性结果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原因,会给人带来更高的主观幸福感;而如果把负性结果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则会给人带来更多的自我谴责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容易导致抑郁等不良情感。

向娥英、黄任之对少管所农村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归因方式、幸福感及其文化价值观进行了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对正性事件,少管所流动儿童较多认为这是外部的、暂时的,不影响生活其他方面,而将负性事件较多地归因为内部的、持久的,可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而城市儿童相反。流动儿童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对主观幸福感评价比较低,而城市儿童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高。[2]

朱跃华、张载福等探讨了归因风格、认知态度、个性和抑郁的关系。结果指出:抑郁和归因风格中的能力、运气、背景表现为正相关;归因量表中的能力、努力、运气、背景四因子和DAS量表各因子均相关。说明功能失调性态度、归因风格、个性在抑郁发生中均有一定作用。[3]

2015年第1期 刘晨辰,吕亚运: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陈润龙等研究发现人格通过归因方式这一中间变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是人格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间变量。[4]

综合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由于他们没有对自我及客观事物给予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或者说没有进行正确的归因,从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使大学生整体幸福感下降。[5]而以前对于幸福感的研究都是从情感方面出发,关于归因这一重要的认知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很少。本文试图用实证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深化国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大学生对于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到积极的心理状态。

1 研究方法及结果

本研究选择某师范学院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多维度-多归因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测量。共回收185份有效问卷。

1.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表1 大学生主体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表1按照SWB量表的判断标准进行统计,男生低于75分为异常,女生低于71分为异常。从总体上来看,男女大学生大多数幸福感总分都大于标准分,女生中只有一名同学幸福感分数较低,得分为50分;男生中有3位幸福感得分低于标准分数,其得分分别为74、72和72。

1.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使用t检验对男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现状与各维度的状况进行考察,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注:*p<0.05;**p<0.01(下同)。

根据表2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幸福感总分上,男生幸福感的平均值(M)大于女生幸福感的平均值,但男女大学生的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进一步比较男女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六个维度,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忧郁或愉快的心境、精力与松弛或紧张这五个维度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中只有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这个维度上,男女大学生对情感的担心存在显著差异(t=-2.302,p=0.023)。

1.3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总体情况

为了研究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总体情况,使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得到结果如表3。

根据表3显示出来的结果,由于MMCS使用方法为外控性得分减去内控性得分,分数越高表明外控性越高。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外控性得分(运气因素和背景因素),减去内控性得分(能力因素和努力因素),得出来的结果为负分,这表明大学生归因倾向总体上为内控性。

表3 大学生归因方式总体状况(n=185)

1.4 大学生归因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

使用t检验对大学生归因上的性别差异状况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4。

表4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归因的内控性倾向中,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t=-1.237,p=0.218);在归因的外控性倾向中男女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t=-0.66,p=0.51),而且男女大学生都是内控性得分高于外控性得分。

使用t检验分别对男女大学生在内控性归因上的努力因素、能力因素,外控性归因上的运气因素、背景因素做出进一步比较,得出结果如表5。

表5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性别在各因素上的差异

根据表5显示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在归因维度上的差异,大学生在进行内控性归因中的能力因素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275,p=0.024),男生比女生更加看重能力因素;在进行外控性归因时,外控性归因上的各个因素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1.5 大学生成功情境下的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性

由于MMCS量表包括学业成就量表与人际关系量表两个分量表,而且这两个分量表是按照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来确定归因方式的,所以我们分别探讨在成功情境下和失败情境下的归因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

为了探讨在成功情境下的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笔者使用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见表6。

表6 大学生成功情境下的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

注:*p<0.05 ;**p<0.01(下同)。

根据表6显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成功情境中,学业成就方面,努力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但是相关并不显著,背景因素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人际关系方面,能力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其他各个因素和幸福感都处于低相关的状态。

1.6 大学生失败情境下的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

为了探讨在失败情境下的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笔者使用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见表7。

表7 大学生失败情境下的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

根据表7显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失败的情境下,人际关系方面,运气因素、背景因素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能力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并不显著的正相关,努力因素和主观幸福感存在着并不显著的负相关。

在学业成就方面,能力因素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运气因素、背景因素都与幸福感存在负相关,努力因素和幸福感存在并不显著的正相关。

2分析讨论

2.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女大学生中幸福感分数大于标准分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9%,男生中幸福感分数大于标准分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7%,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总体感觉到幸福。其原因: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和安逸,学校的生活设施和学习设备都比较完善,能够较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需要,而且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为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对于情感和行为方面,大学生面对情感问题时,能够向室友或者老师进行咨询求助,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导致情感上得到较好的满足。正是由于生活的安逸和情感的满足,整体上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强。

2.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男女大学生在幸福感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和杜军、张欣等人的研究一致。[6]这可能是因为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在这样一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女生和男生一起面对着同样的社会环境,导致男生和女生对情感的表达差异越来越模糊,在对情绪体验的结果上女生和男生渐渐趋向一致性,从而使男女大学生的幸福感体验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而进一步比较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六个维度,其中只有在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这个维度上,男女大学生对情感的担心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男生与女生在对情感的态度上面来说,男生多比较理性地去判断情感和自己的行为,而大多数女生心思比较细腻,而且对于情感和行为的体验相对男生而言更加丰富和深刻,所以会更感性地去面对自身情感,正是由于男女生对情感判断的出发角度不同,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3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总体情况

在总体上,大学生归因倾向为内控性的,这和徐怀祥等人的研究一致。[7]这个结果说明大多数大学生习惯于把事情或者行为归结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大学生心理的逐渐成熟,大学生在对事件或者行为的结果进行探索时,能够做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用客观、全面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运气或者背景因素,所以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能够逐渐趋向稳定成熟的内控性归因。

2.4 大学生归因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

男女大学生都是内控性得分高于外控性得分,无论是在归因的内控性倾向中,还是在归因的外控性倾向中,男女大学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即从总体上说大学生的归因倾向在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男女大学生在同样的学校教育背景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男女生的心理相对比较成熟,能够比较理智的对事件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都能够比较全面、理智、发展的来看待事件。这个结果和余鹏、李丽等人的研究取得了一致,[8]但也和郑雪研究报告认为男女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得到了不一致的结论,[9]这可能是受到研究的被试范围或者地域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

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在归因维度上的差异,发现内控性归因中的能力因素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加看重能力因素;外控性归因上各个因素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男女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更加强调实力、竞争,更加注重自我内部确证,追求个人的成功和价值实现,所以男生在进行内部归因的时候多从自己的能力因素出发。

2.5 大学生成功情境下的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

学业成功的努力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这是因为当个体把取得学业的成功归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努力这个内部因素时,会让个体感觉到如果想要取得学业的成功,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了,并不和外部的背景因素有关,只与个体的内部因素有关。这样的一种归因方式会提高大学生的动机水平,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个体更好地取得成功,更好地体会到乐观等积极情感,从而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幸福感。

学业成功的背景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是因为如果把成功归于外部的不确定因素,例如课程的内容比较简单、老师的照顾等因素,对大学生的能力进行了否认,会让他们感觉到无能感和失落感,从而导致幸福感的降低。

把人际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会得到增强,这是因为个体内部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素质就是能力,当把成功归因于能力这个稳定的因素时,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肯定,让个体更好地体验到满意、骄傲和自信心,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励个体取得更多成功的行为。当个体取得的成功越多时,相应地他们就会在原有的幸福感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会进一步肯定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能够更好地对幸福感进行体验和感受。

2.6 大学生失败情境下的归因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

在失败的情境下,人际关系方面,运气因素、背景因素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是因为当个体在人际交往失败时,运气、背景这些因素属于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把失败归因于这些因素时,忽略了个体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易怨天尤人,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心境低落、精神和精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所以幸福感较低。这同样可以解释总是用运气来归因学业失败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

在学业成就方面,能力因素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其中运气因素、背景因素都与幸福感存在负相关,可是相关并不显著。这是因为在失败的情景下,大学生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内部的能力因素时,会使他们对自我进行否认,伤害他们的自尊,产生灰心和沮丧,甚至会抑郁和绝望,所以幸福感较低。这和张学军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0]也就是当个体认为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不足导致了失败,那么个体就会容易产生羞愧和内疚的心理,降低自豪感和幸福感。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失败情景下,学业成就中的努力因素和幸福感存在并不显著的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个体会觉得失败是暂时的,如果继续付出努力有可能取得成功,对个体的幸福感并不会有太深的影响。

结论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说明大学生倾向于体验积极情感。女生的幸福感总体情况优于男生,但是男女在幸福感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总体看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上倾向于内部归因,男女在归因方式上差异不显著。男女大学生都是内控性得分高于外控性得分,但内控性归因中的能力因素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做内控归因倾向的大学生比做外控归因倾向的大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到幸福感。在学业成功的情境下,努力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背景因素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人际成功情境下,能力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其他各因素和幸福感都处于低相关的状态。在失败的情境下,人际关系方面,运气因素、背景因素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能力因素、努力因素和主观幸福感存在着并不显著的负相关;在学业成就方面,能力因素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努力因素和幸福感存在并不显著的正相关。

参考文献:

[1]严标标,郑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报告[J].心理学探新,2003,(05):851-855.

[2]向娥英,黄任之.少管所农村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归因方式、幸福感及其文化价值观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3):268-288.

[3]朱跃华,张载福.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归因风格认知态度个性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08,2(12):948-950.

[4]陈润龙,温忠麟.人格对经常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归因方式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探索,2007,5(13):280-285.

[5]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2):61-63.

[6]杜军,张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9(2):138-140.

[7]许怀祥.艺术专业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05-407.

[8]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3-44.

[9]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自然辨证法通讯, 2004,(2):96- 100.

[10]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全文, 2002.

(责任编辑:张连军)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ion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ollege Students

LIU Chen-chen1,LV Ya-yun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250358;

2.Shibali primary School of Yongcheng City,Yongcheng Henan476647)

Abstract: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ion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mprov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ultivate their correct attribution style,Index of GWB and MMCS were used in 185 college stud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overall leve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high,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femal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students.(2)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end to internal control in attribution style.Male and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al control scores are higher than external control scor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 attribution style. (3)The student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tyle are better able to experience happiness than students of external control style. Under the successful situa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background factors and SWB in studies achievement. Under the failure situa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bility factors and SWB in studies achievemen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Attribution style; Subjective well-being

作者简介:刘晨辰(1988-),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4-12-01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5)01-0017-06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5.01.003

猜你喜欢
幸福感大学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别让孩子的幸福感丢失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