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研究

2015-02-22 05:35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社区环境

杨 全 花

(中共寿光市委党校,山东 寿光 262700)



寿光市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研究

杨 全 花

(中共寿光市委党校,山东 寿光262700)

摘要:通过对两个试点小区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对调研结果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研究国内外先进的垃圾分类做法,探索有效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社区;垃圾分类;环境

随着城市的垃圾问题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垃圾处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目前很多城市都在探索和推行垃圾分类的举措,希望通过垃圾分类处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理量,改善生存环境,这已经成为各城市政府和民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寿光市已经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选择了世纪花园和德邻苑两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垃圾如果被简易堆放或填埋,会臭气蔓延,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虽然有些地方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处理的费用非常高。如果进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降低成本,还可以改善环境,减少垃圾堆放对土地的消耗。因此,如何通过垃圾分类处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生存环境,成为当前各城市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

垃圾分类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方便进行资源回收和后续处理。寿光市作为中国环保模范城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今为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上日程。

一、寿光市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的现状分析

寿光市垃圾分类工作从2013年初开始启动,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2013年5月选取了世纪花园和德邻苑两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根据对这两个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情况的深入调查,现将试点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措施和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一)生活垃圾分类措施

1.宣传和指导

环卫处组织人员在每个试点小区张贴和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传播环保理念和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在小区垃圾桶周围,设立了垃圾分类宣传指引牌,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和投放垃圾;安排专门的垃圾分类引导员,负责在社区内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和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进行统计和指导。

2.分类与处理

一是由财政出资,在试点小区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并为每户家庭免费发放了不同颜色、便于识别的分类垃圾袋,垃圾桶和垃圾袋上都印有可以盛放的垃圾种类,居民可以按照指示来分装。二是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装在不同颜色的分类袋里,按照指定的垃圾回收时间配合工作人员收取或者将垃圾放到指定的收集点。三是试点小区的生活垃圾每天清运一次,按照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实行分类独立运输和处理。

3.考核奖励

为了激发小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奖励政策,对试点进行量化考评,对做得好的小区物业及住户进行物质和精神表彰,同时,对做得不好的进行通报批评。

图1 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图

(二)生活垃圾分类实际情况

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断断续续,效果不明显。世纪花园和德馨苑两个试点小区的情况类似,虽然刚开始垃圾分类工作热火朝天,效果十分明显,但最后却没能坚持下来。通过调查得知,自2013年5月份启动以来,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之后便开始断断续续,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期间偶尔有人去发分类垃圾袋,每一次也都只持续了两天左右,这样断断续续三四次,之后便销声匿迹,不再宣传,不再普及分类知识,也没人监管。一直到今年6月份,有关部门又重新开始在两个试点小区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是这一次的试点工作也是以夭折告终,和上次一样,在半个月之后分类试点工作又停止了,仍然没有坚持下来。在实地调查时发现,目前,各种生活垃圾早已混为一体,被直接扔入垃圾桶。虽然在试点小区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上面也清晰地印有分类标记,但桶内的垃圾没有按照标记“站好队”,不管是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还是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都混合塞满了像菜叶、果皮、塑料瓶、纸屑、烟头等各种各样的垃圾。

二、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效果不理想,探析原因,可以看出,在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解决。

(一)政府机构决策实施力度不够

1.缺乏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科学制度与机制,也缺乏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的法律法规

垃圾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制度约束,很难顺利推广;同时,它也关系到每一家每一户,如果没有法律法规做后盾,进行规范和指引,垃圾分类的实践操作难度会非常大,制度推行很困难。

2.财政预算的资金投放量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说明了生活垃圾分类这一问题并未受到高度重视。目前的垃圾处理设备有限,还不具有分类回收生活垃圾的能力;引进新的设备和技术需要资金支持,但是政府资金投入少,导致垃圾分类处理的设备无法完善,技术也无法提高。缺少资金,垃圾分类工作将很难进行。

3.监管力度不够

政府对相关部门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应付现象。

(二)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不够完善

垃圾分类回收对于回收的设备和技术、执行人员的知识和素质要求高,但是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垃圾回收设备还达不到要求,比如运输分类垃圾配备的专车不足,即便居民把垃圾分类好,运送垃圾时却一车装,分类也是白分,根本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分类处理。

2.垃圾处理图省事,最终将分类好的垃圾全部填埋了事,让分类工作半途而废,深深打击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和积极性。

3.对垃圾处理人员的培训不到位。

(三)居民欠缺垃圾分类意识和知识

1.由于宣传教育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居民欠缺垃圾分类意识

主动自发参与垃圾分类的极少,大多数人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大多数人只有在政府的引导、组织或者要求之下才会对垃圾进行分类,这使得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政府行为,政府一旦停止引导与组织,人们立即恢复乱投垃圾的状态。这种参与现状使得居民在垃圾分类方面存在显著的“政府依赖”心理,即认为垃圾分类是政府的责任,个人的作用非常渺小,甚至认为垃圾分类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觉得分类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不分也没有什么影响,于是懒得区分。这些都会极大地弱化居民个人在垃圾分类方面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

2.缺乏垃圾分类知识,不能对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正确分类

一是宣传不到位,无法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确分类,就算分类也是想当然乱分,破坏垃圾分类成果。二是居民反映垃圾分类知识太难记,太多太细记不住,从而根本无法进行垃圾分类。

三、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问题的建议

(一)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以日本为例

1.不断完善各种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法规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修订与改正。1970年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1991年制定了《再生资源使用促进法》,1995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容器包装分类收集及再商品化法律》,2000年制定了《推动建设资源再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此后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法律法规不断进行修改完善。近年来,又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庭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且每一部法律法规的制定都以当地的实践情况为基础,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

2.建立一套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在日本,政府下设环境管理处,专门针对小区的垃圾回收进行管理。同时,大力支持企业进行各种垃圾回收利用的技术开发。在垃圾处理厂里,都安装了24小时高温焚烧垃圾的“流动床式焚烧炉”,它可以把可燃的垃圾焚烧掉,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和供热水;不可燃的垃圾进行破碎处理;对于像铁、铝、废报纸等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循环利用。而且,几乎每户居民家里都有一本“垃圾回收日历”,居民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把分好的垃圾放到指定的位置。这种系统化、制度化的回收系统,从设计到具体实施都非常细致,使得每个环节管理都非常有效果。

3.对居民进行系统而细致的环保意识教育

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在日本从小学到高中,环保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并通过不间断地举行环保社会调查、环保竞赛、各类环保活动等加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政府环境管理部门会定期给居民上环保课,内容就是各类环保知识,包括很重要的垃圾分类知识,每个推进月都进行广泛的环保知识普及教育活动。也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并由专门的地球环境基金出资支持,对在此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士给予奖励。

(二)解决居民区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的建议

可以看出,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多个环节,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做好。

1.加强政府决策实施力度

一是制定垃圾分类处理的科学制度与机制,规范制度约束。二是广泛听取民意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法律体系。三是适当增加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量。鼓励企业改良垃圾处理设备,引进先进的垃圾分类处理技术。

2.完善垃圾分类工作流程

环卫部门通过各种策略将垃圾回收的环节连成一个系统,制定分类执行的激励措施和相关的配套设施,从基本的环卫工人的分类知识培训,到垃圾分类专车的配备,再到垃圾的最终分类处理都要有完整的工作流程和监督体系。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和垃圾分类知识。同时,有关企业也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加强与政府、环保部门等机构的相互合作,形成垃圾分类处理的社会体系。

3.不断提升居民环保意识

提高居民自身的环保意识,才能使居民主动学习分类知识,积极配合政府、环保部门和企业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孩子们的环保教育,不仅使学校教育中的环保课程真正开设起来,还要适当举办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强对居民的环保知识教育,组织专门人员定期给居民上环保课,教授各类环保知识和垃圾分类知识,定期举行广泛的环保知识普及和教育活动。另外,可以借助媒体等其他途径进行宣传引导,激励居民为环保献计献策,引导居民多参加民间环保组织,将垃圾分类的知识传给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岳金柱. 从社区破解垃圾分类处理之困[J]. 社区,2010,(11).

[2]王子彦,丁旭. 回收的问题及对策——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J]. 生态经济,2009,(1).

[3]何惠君. 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与分类处理的科学性与前景[J]. 环境卫生工程,1997,(1).

(责任编辑:陈绍志)

作者简介:杨全花(1985-),女,山东寿光人,中共山东省寿光市委党校教师。

收稿日期:2014-12-01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9-2080(2015)01-0079-03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5.01.019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社区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社区大作战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3D打印社区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环境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