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突出专长培养为主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的探索与启示

2015-02-22 07:49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为例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高职教育

——以“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为例

李京东,肖素荣,王 洋,赵升鹏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以突出专长培养为主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的探索与启示

——以“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为例

李京东,肖素荣,王洋,赵升鹏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262500)

摘要: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基于以培养“专长突出,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结合职业资格标准,选取、序化教学内容,设计开发《食品营养与卫生》项目化课程,按照“项目提出—工作任务分配—方案制定—理论介绍—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实施教学过程,积极探索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的新方法、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长培养;课程建设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根据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提出了“SQC”人才培养模式即一项专长(Specialty)、两种素质(Quality)、三种能力(Competency)培养模式。“一项专长”即一生一专长,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熟练掌握一项专长;“两种素质”即专业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种能力”即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合高职高专食品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扎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掌握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营养指导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从事食品产业链生产经营相关环节食品检验、质量安全管理、营养指导与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院“SQC”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每位教师充分发掘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对职业岗位需求的调查,明确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校内外实践实训资源,突出专长能力培养,强化专业素质的锻造,结合科学文化素质的养成,实现三种能力的超越。但当前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难于满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要求,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依据相关职业岗位任务对营养指导人员的能力要求,在重点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形成突出“专长培养”,以项目化形式为载体,“教、学、做、用”相结合为特色的“食品营养与卫生”职业技术课程。

一、依据岗位需求、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在许多高职院校沿用本科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定义为专业基础课。随着我国公共营养的发展与《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营养科学认识程度提高,以及与其相关的职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出台,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标准中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是营养指导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支撑课程,确定了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明确本课程以食品加工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等职业岗位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食品营养基础知识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营养指导职业能力和基本健康素养。

依据食品专业培养目标对“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要求,通过调研分析本课程对应职业岗位“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见表1)。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专长培养为“食物选择、食谱编制、营养评价、营养教育”等公众营养工作和营养配餐等职业技术能力。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两种素质、三种能力,达到“专长突出,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以突出专长能力培养为主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

专长能力培养要求教学过程应具备科学有效的课程实施方案,经过调研、分析、讨论、实践,对“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目标实施、教学评价等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1. 以专长能力培养为主,选取、序化教学内容

由于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而以前“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内容与《食品安全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人们对食品营养与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脱节,按照传统教学内容授课,课程结束后学生掌握的更多是理论知识,而对相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将职业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要求与食品专业相关课程标准相结合,引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增加或删减,以突出能力培养为特点重构教学内容,明确本课程内容包括营养基础知识、食物营养知识、食品卫生知识、膳食营养指导、人体健康常识、技能实训等模块(见表2,表3)。

表1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相关职业岗位职业功能和任务

表2 与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能力相关“食品营养与卫生”内容

2.以项目化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用”一体化

“食品营养与卫生”传统教学方法就是原原本本地传递课程内容的过程,教师成为既定课程的传递者,学生变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难以顾及学生的兴趣及需要上的个体差异,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很多教材的实训内容与食品检测重合,缺少相应实训教学环节,课程结束后很难与具体的岗位任务相符合,难以实现课程和岗位零距离对接。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依据岗位工作情景,以项目化形式完成课程的教与学,以“项目提出—工作任务分配—方案制定—理论介绍—解决问题—总结评价”来设计教学,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体现“教、学、做、用”一体设计思路,使教学能完成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见表3)。

3.以考核学生操作能力为主,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效果考核大多采用的是一次性闭卷笔试的方法,考试的内容上侧重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容易出现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搞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只重视考试内容及考试成绩的现象。改革以往考核评价方法,建立平时测评成绩、项目教学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并举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取得“双证书”,将“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纳入最后成绩的评定中,通过相关证书考试的同学可以免考相同内容考试。

4.以高职高专学生成才需求为原则,编写符合“专长”培养的项目化教材

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的教材体系大部分仍然沿用普通高校的预防医学类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部分内容过多强调与医学知识的联系,与高职类食品专业培养目标的匹配度不高,影响教学效果。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公共营养师”及“营养配餐员”培训教材,编写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及“食品营养与卫生实训”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以项目化形式编写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材,改变本课程高职教材与本科教材的雷同,与职业岗位密切结合,突出专长能力、职业能力培养特点。

三、课程设计开发的收获与启示

第一,突出高职教学特点,以将项目化教学为切入点,彻底改变“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传统教学方式,通过“SQC”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及工作能力学习,实现专长能力突出的培养目标。

第二,突出职业岗位要求,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考虑其典型性,以及教学条件实现的可行性,使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更加明确,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表3 依据专项能力培养为特点的课程内容构建

第三,积极进行教材建设,完成项目化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结合教学需要我们编写适合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营养与卫生实训》(校本教材)教材,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

第四,作为食品专业核心职业能力课程群中重要课程之一,2013年“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通过课程建设,我们深刻领会到以专项能力培养为主的“SQC”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设计开发的指导作用,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工学结合、教学特色以及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总结,积极探索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实现“专长、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打造我们的课程品牌。

参考文献:

[1] 曹志军,刘敏,等.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12):176-177.

[2] 于辉,郝征红,等.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改革与实践[J]. 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1,(20):185-186+197.

(责任编辑:潘敏)

作者简介:李京东(1963-),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2014-12-06

中图分类号:R15-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5)01-099-03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5.01.024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高职教育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