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的协和性理论研究

2015-02-22 07:49郭允炯张利欣孙国崇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协和最大化效益

郭允炯,张利欣,孙国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辽宁 阜新 125105 )



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的协和性理论研究

郭允炯,张利欣,孙国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辽宁 阜新125105 )

摘要:针对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的困境,文章将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思想结合起来研究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并试图找到一个规避这些问题的理论——协和性理论。同时以其为支撑归纳出了把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协调到协和式竞争模式,从而实现地方政府效益最优化和秩序良性化,并分别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论证该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地方政府;横向竞争;协和性理论;协和式竞争

引言

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涉及到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利益及公民的个人利益,良性竞争会给区域经济及公民带来增量效益,相反却会引来一系列不良后果——恶性竞争、市场扭曲、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等。找到一个最佳均衡点至关重要。笔者将合作博弈论和约翰·纳什的均衡论思想引入到对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的分析中,经过整理、分析以及逻辑推理,总结出协和性理论。在此基础上,笔者探索了一种把两地或两地以上的政府间竞争协调到最佳均衡状况,以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理论模式,以解决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的难题。

1文献综述

目前对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是“不合作博弈“竞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在行政分权的体制模式下,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方官员逐渐由区域管理者的角色演化为区域市场利益争利的企业家角色,所以为争夺更多的自身区域市场利益,不断排挤外来企业,从而繁衍出“不合作博弈 ”竞争模式。这种观点最早源于蒂伯特对“以足投票 ”的研究[1],后又有如诺斯的政府竞赛观点[2],以及刘秦洪的“利益自觉竞争观 ”[3]。“不合作竞争博弈观 ”创新性地指出了市场机制下地方政府追求自己区域利益最大化的心理,但没有找到一种规避政府间恶性竞争的方法。

第二种是建立在合作治理理念上的“协同型政府观 ”[4]。这种观点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实现区域治理的有序性和效益最大化,并在这种目标的激励下进行自我内部组织结构的整合协调以及寻求政府间的合作。虽然它指出了政府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协调性,但它所追求的协调仅限于合作途径的协调,而忽视了竞争对于政府效益的不可替代作用。

第三种是“竟合式 ”观点。刘祖云认为:“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恶性竞争、两败俱伤的博弈后必然要走向一种新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博弈态势 ”[5],这种观点较“不合作博弈观 ”和“协同型政府观 ”更为合理地指出了政府必须把竞争和合作结合起来,解决由于恶性竞争带来的政府合法性危机,并实现自己的效益最大化。但是,在如何把竞争与合作协调到最佳均衡状态,实现竞争效益和合作效益最大化的协和性这个问题上,他没有深入探讨,也没有找到一种理论来支撑这种观点。

2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与协和性理论

2.1 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的概念及手段

2.1.1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的概念

政府竞争这一概念最早由Andre Breton引入,亚当·斯密用经济学思想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并在《国富论》中进行了阐述。Charles Tiebbout以及阿波尔特对其模式进行了研究。中国学者对其进行本土化解读,如刘亚平所述:“竞争是以某种代价力图获得或维持别人也在力图获得并非各方都能拥有的东西的行为”[6]。笔者认为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是指地方政府迫于辖区公民以及市场主体(企业、工会等等)的压力,必须提供更好的的公共产品(如交通、医疗等等)和服务(如市场秩序管理)以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技术和资源投资,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以维持其政府合法性和提高政府权威和信誉,而采取的与另一地方政府的博弈手段。

2.1.2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的手段

第一,竞争是一种博弈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政府间博弈的一个重要、不可避免的手段。如汪兆平所述:“在以市场取向为目标的经济转型中,地方政府逐渐具备了新的角色定位,即一个利益意识和利益取向独立化和明晰化的利益主体。同时,地方政府由于这种利益关系而不可避免地成为竞争的主体 ”[7]。竞争会给自身区域市场带来活力和压力,激励当地政府不断进行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产品的优化供给,为辖区经济创造更大效益提供更高的跳板,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技术投入,促进市场繁荣。

第二,合作是一种竞争手段。合作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是一种竞争手段。当合作是基于风险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时,合作就演化为服务于竞争需要而采取的特殊措施,虽然合作的稳定性受到地方政府所处的具体内在和外在的行政环境影响,但是在规避风险方面,合作明显优于竞争,因此合作手段也是地方政府实现总体效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合作和竞争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最终目的都一样——政府博弈效益最大化,因此合作也是一种竞争手段。

2.2 协和性理论及优越性

2.2.1协和性理论概念

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博弈,协和性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合作博弈论和不合作博弈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合作博弈论是指参与博弈的局中人通过订立一种信任契约,并在这种契约的规范下进行联盟,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非合作博弈论是指博弈局中人从利己心理出发而排斥约束契约的一种理论。地方政府单纯用合作博弈就会陷入因猜忌而导致信任关系破裂解体,从而使建立在以信任契约为基础的合作陷入困境。相反,单纯用非合作博弈,就会走入从利己心理出发而相互之间恶性竞争的困境。

在地方政府间博弈过程中,如何协调好竞争与合作的手段,达到政府得益最优化和多赢化的局面,不同的角度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笔者借“囚徒困境 ”的矩阵模型对其形象化描述。政府出于博弈心理中的“利己心理 ”,会出现“囚徒困境 ”似的对另一参与者的不信任,并单独考虑对自己最优的结果(即害怕对方违背约定而坦白,那么自己有可能面临多加两年刑的风险);同理,另一地方政府也会这样考虑。因而,最终就会出现E1这样的结局(见表1),显然这并不是最优的结果。宏观集体层面上看:从双赢和自身效益最大化的思想出发,两者最有利的结局是E4(见表1),但这个最佳平衡点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双方都必须建立在协议和信任的基础上,但现实情况下,博弈局中人都存在一种自私利己心理,因而这个最优结局是不稳定的结局。从以上分析可知,合作与竞争在政府博弈中都不可或缺,是在不同角度观察下而采取的策略表现。从微观个体层面上看,竞争是必须策略手段;从宏观集体层面上看,合作是最佳策略手段。从博弈目的和得益来看,合作是竞争的一个特殊手段,即合作是出于风险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而采取的特殊竞争手段;从政府博弈过程和策略选择来看,竞争是合作的一个特殊手段,即政府间的合作是竞争局势下的相对合作,即合作会带来效益最优化。它们之间各有利弊又相辅相成,因而找到一个联系竞争和合作的协调点,把“个体利己心理 ”基础上的竞争和“宏观双赢心理 ”的合作协调起来从而达到双方或多方效益最大化,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借用音律上的“协和性 ”概念[8]与地方政府博弈结合起来,提出了政府博弈的协和性理论概念:指为达到双方或多方政府博弈得益效益的最优化结果,两地或多地政府参与者设立一个信任协议,进而在不违背协议的前提下把竞争手段和合作手段协调到一个最佳得益平衡点,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理论协和状态。其具体内容如下:

表1 囚徒困境的博弈矩阵分析

注:在这里笔者用不坦白表示遵守约定即合作,坦白表示违背约定即竞争。E表示为(A,B)。

(1)局中人:指两个或多个以达到自身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理性经济人;

(2)策略:指一方为达到自身效益最大化而采取的策略或措施;

(3)策略集:指两个或多个参与者参与博弈而使用的策略的集合;

(4)支付:指为达到自身效益而使用某种策略所需的代价;

(5)得益:指使用某种策略后得到的收益;

(6)协和点:指竞争与合作被协调到一个最佳协和状态而达到双赢或多赢的一个理论平衡点;

(7)策略协和点:指达到协和点状态而使用的策略组合;

2015年第1期 郭允炯,张利欣,孙国崇: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的协和性理论

(8)效益协和点:指在协和点状态下而得到的最优效益组合;

(9)协和系数:指不同策略以及多个参与者得益的相互协调的程度,包括策略协和系数、得益协和系数。

2.2.2协和性理论的优越性

首先,切合现实,适应转化。在复杂的社会市场机制下,政府很难从微观个体或宏观集体来分别描述。当从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政府关系网层面考虑时,某一地方政府就是网中的一个个体参与者;而以某一地域来观察时,就演化为一个辖有众多企业、社会组织等等的地方集合,所以想从单纯个体或集体层面判断其属性来考虑其对应的“微观个体竞争心理 ”和“宏观集体合作心理 ”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就必须把竞争与合作协和起来,以满足其在不同情况下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转化。

其次,扬长避短,最优效益。竞争与合作各有优点和不足,竞争在维持市场活力、提升直接效益方面优势明显;而合作在实现资源互补、降低风险方面优势突出。因此找到一个协和点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弊端最小化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协和性理论能实现政府效益最优化和政府间竞争双赢化。

3协和性理论在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的应用

鉴于地方政府横向竞争易失偏颇而走向恶性竞争的困局,笔者以协和性理论为支撑,探寻把竞争与合作协调到最佳平衡状态,并且稳定的最佳竞争模式——协和式竞争,并深入讨论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及可行性,同时也间接验证协和性理论的正确性和实际应用性。

3.1 协和式竞争的概念

协和式竞争是基于协和性理论推理出的一个最优竞争模式。因而笔者把前面所述的地方政府横向竞争概念与协和性理论进行归纳得出以下协和式竞争概念:协合式竞争是指综合运用竞争和合作的手段,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效益和合作效益协调到一个最佳状态,达到政府总体效益最大化的一个最佳平衡点而采取的最优策略。而最佳平衡点即为协和点,在这个协和点上达到的最优效益则被称为效益协和点。

3.2 协和式竞争的可行性

3.2.1经济可行性

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区域资源的不同,各地方政府在参加区域竞争从而获得更大效益的同时,必然也会谋求与其他区域地方政府的互补性合作,因而就必须借助于协和式竞争最优策略模式,从而实现两地或多地政府间竞争的双赢或多赢。下面就以协和式竞争的博弈得益矩阵分析论证该模式的可行性。

第一,博弈要素分析。

(1)局中人:A、B两地政府;

(2)策论集:即为竞争与合作多种组合下的一个组合策论集,如矩阵分析图可知有策论集πi,i∈(1,8);

(3)支付:即每一种策略所对应的支付值Zi,i∈(1,8)(也就是每一种策略使用的代价),在这里用投资额和损失值之和来表示;

(4)得益:即对应每一种策略参加博弈后得到的收益结果,如矩阵分析图可知有得益集Γi,i∈(1,8)。

第二,具体分析。

3.2.2 行政可行性

协和式竞争模式如果运用到现实必须具备许多条件。下面笔者就以逻辑推理方式深入挖掘协和式竞争运用到现实最基本的必备条件,把这个必备条件与现实条件作对比,从而分析这种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表2 地方政府经济协合式竞争必要性的博弈得益矩阵分析

注:(πi,Γi)中表示对应的(策略,策略得益结果)。

如图1所示,先逆向由果寻因进行推理,从而寻出协和式竞争应用最基本条件:假设协和式竞争在现实中可行,而协和式竞争是竞争与合作协调到最佳协和系数的竞争模式,因而它存在的一个必需条件则是一地政府拥有竞争的可行性和合作的可行性;假设一地政府拥有竞争和合作的可行性,但是作为两地和多地参与博弈的地方政府来说,他们必需有竞争与合作的意愿和需求,否则参与博弈的政府就没有参与政府竞争或合作的必要性;假设竞争需求和合作需求存在,那么参与政府必须有自主竞争和自主合作的权利,因为只有这样,才有为自身效益最大化而寻求最优策略和竞争模式的可能,反之,当其失去自主性时,纵使其有竞争需求和合作需求,也会无法落实;假设竞争自主性和合作自主性存在,而自主的竞争必须有公平的市场土壤培育,自主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综上所述,协和式竞争的最基本条件则是地方政府拥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图1  协合式竞争可行性的假说演绎推理

注:竞争需求包括政绩压力、自身利益要求、政府合法性等;合作需求包括共同利益要求、互补性要求等。

2015年第1期 郭允炯,张利欣,孙国崇: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的协和性理论

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由于面临强大的财政压力,开始向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分权[9]。20世纪90年代的分权改革进一步增加了地方政府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自主性和主动权。在这次分权改革中,地方政府的地区利益意识开始勃兴,在追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化冲动的强烈刺激下,各个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发展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0]。因此可知,当前我国是一个放权地方、市场运行机制公平公正的社会,所以我国拥有协和式竞争存在的最基本条件。

再正向由因及果推理:因为当前地方被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完善,所以我国存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地方政府有竞争自主性和合作自主性的需求,有竞争可行性和合作可行性存在的基本条件,因而推理出我国有协和式竞争存在的可能。

结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地方政府间竞争不可避免,单纯的竞争或合作手段已经难以应对社会的高度复杂性。笔者把合作博弈思想和不合作博弈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协和性理论,推理出一个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协和式竞争模式,并从政治、经济角度论证其可行性,从而间接证明协和性理论的正确性和应用可行性。

参考文献:

[1]Tiebout,Charles.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416-424.

[2]Doudlass C. North,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M].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Inc,1981:24.

[3]刘秦洪.地方政府间竞争的路径演变和路径依赖[J].天津社会科学,2010,1(1):78-82.

[4]李辉.论协同型政府[D].长春:吉林大学,2010:52-55.

[5]刘祖云.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J].学海,2007,(1):83.

[6]刘亚平.对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理念反思[J].人文杂志,2006,(2):80.

[7]汪兆平.中国地方政府竞争战略研究:行为理论的分析视角[D].南京:河海大学,2006:174.

[8]李敬民.管窥传统和声理论中协和性原则[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23):109-110.

[9]任勇,肖宇.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特征以及治理[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2):29-33.

[10]张孝文.地方府际关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关系[J].甘肃理论学刊,2006,(3):88-91.

(责任编辑:刘学伟)

Theory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of

Horizontal Competi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GUO Yun-jiong, ZHANG Li-xin, SUN Guo-cho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Liaoning 123000)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ilemma of horizontal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with 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 to study the horizontal competi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and tries to find a theory -theory of coordination to avoid these problems. Meanwhile, it summarizes the best pattern of intergovernmental competition-coordinated competition pattern, and testifies its feasibility from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respectively so as to realize the local government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and its good order.

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 horizontal competition;theory of coordination; coordinated competition

作者简介:郭允炯(1990-),男,安徽阜阳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学生。

收稿日期:2014-12-28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5)01-0060-05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5.01.014

猜你喜欢
协和最大化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勉县:力求党建“引领力”的最大化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