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微课“热”效应后的冷思考

2015-03-08 10:40张仕凯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自学选题知识点

张仕凯

瑞安市塘下镇下林小学,浙江 瑞安325205

我们的生活伴随微博、微信逐渐步入“微”时代,微课也正在开启教育的“微”时代。微课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一般只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某个教学环节或某道习题进行讲解,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更加明确。除此之外,微课视频短小精悍,一般为3~8 分钟左右,最长也不超过10 分钟。微课时间短的这一特点不仅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也方便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观看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微课的最大优势是:遇到学习困难的节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直到明白为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自助餐式”的个性化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忽略学生差异、齐步走、一刀切的弊端。作为一种特色突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资源,微课正是凭借其诸多优势,才日益备受师生的青睐,现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各种微课大赛也陆续开展起来,小学数学教育领域正在掀起一股微课的变革热潮。在这股热潮之外,我们更需要冷静的思考,才能使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朝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一、对小学数学微课“热”的追问

(一)习惯性地认为微课就是传统一堂课的缩小版

笔者曾经观看过网络上相当一部分关于《圆的认识》的微课,发现这些微课的设计构思如出一辙,大致进行着如下的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展现生活中圆的一些画面,导入新课;接着,请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画一个圆,来初步感知圆;然后,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接下来,再探究圆的特征;随后,讲授圆的画法;最后,呈现不同梯度的练习题。细细揣摩,不难发现,上述过程正是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的整整一堂课。这个过程通常需要20~30 分钟,在微课中被压缩到了8 分钟之内,更有甚者仅仅用了短短5 分钟就完成了。试问,这样的微课如果让学生独立观看,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吗?几乎一节课的大容量,学生在短时间内显然不能学透。

微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认为微课是一堂课的缩小版。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影响下,我们的教学观念早已形成了思维定式,习惯性认为一堂课给学生讲授的知识越多越好,讲得越详细越好,一堂课上得越充实越好,练习越多样越好。可实际上,上述的思维定式与微课的理念相背离。微课的核心在于一个“微”字,这个“微”字第一层含义是指时间短,而第二层含义是指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个教学环节。由于对微课理解上的偏差,一部分老师在微课制作上,要么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过大,要么设计的教学环节较多,急需转变微课教学理念。

(二)学生只是观看微视频不一定能保证学习效果

微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他们可根据情况按照自己的步骤进行学习。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如果忘记了较长时间之前学习的内容,还可以通过观看微视频获得重温。出于微课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考虑,教师常常费尽心思去制作微课,期望学生能在课外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

可现实的问题是:学生们是否认真进行了微课学习?视频上留的思考题是否及时完成了?实际上,由于小学生学习专注力、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再加上自主学习能力有差别,除少数优等生以外,相当一部分中等生和大多数学困生的微课学习质量欠佳。更令人心酸的是,某些厌学生回家根本一次也没看过微课,更别提观看效果如何了。直面如此尴尬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总结出这样的教训:只有精美的微视频是不够的,迫切需要探讨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升学生微课学习的质量。

(三)学生面对问题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在学生面对某个数学问题时,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去观看相应的解答过程,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有成效,才有价值。但在微课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刻就呈现解答过程,加上小学生也没有先暂停去思考的自觉性,导致他们几乎没动什么脑筋,使微课学习流于形式。试问,学生都没有时间和机会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又如何培养?

例如,笔者观看过的一个微视频《3 的倍数的特征》,新授部分先出示了一个问题:表格中1~100 哪些数是3 的倍数?可问题一抛出,马上就是配音:“怎么样?想好了吗?咱们一起来交流下。”可想而知,学生大多根本没有找过3 的倍数就会继续观看下去。接下来呈现的问题则是本课的核心所在,让学生根据已经找到的3 的倍数,探究出3 的倍数的特征,该视频同样也如上述那样处理。如此一来,学生虽然获得了3的倍数特征这一知识,却错失了一次培养探究能力的宝贵机会。显然,制作该微课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微视频播放的连续性与学生认知思考的间断性之间的矛盾。

二、冷思考后的对策

面对这些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微课教学,让微课真正发挥它的实效。经过不断的教学探索与尝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的对策。

(一)微课选题切口要小,力求主题突出、内容精致

合理选题是微课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由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普遍都是构思一堂完整的课,加上教师又缺乏相应的微课制作经验,导致微课的选题常常出现过大的问题。部分老师过于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一节微课涉及的教学环节较多;一些老师在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范围过大,过于追求知识的大容量,覆盖的知识点多而杂。一节微课不等于传统一节课,并不是要呈现一个课时的内容。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选取的内容更加精简。一节微课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微视频就一个“事”。因此,教师选题时务必牢记,微课的选题一般是一个课时内容中的某一个知识点。特殊情况下,如果是一个较复杂的知识点,选题还应灵活调整为这一个知识点的某一个方面。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这一单元中的《解决问题》这节课,包含了两个知识点:“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两种方法都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取商的近似值,而不是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对于这节课,“进一法”和“去尾法”应分别制作成单独的微视频。像这样一节微课只集中阐释一个知识点,也有助于教师精心构思设计微课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将知识在短时间内讲解得更透彻。

(二)配套提供自学任务单,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只是提供几节微课给学生观看,他们是较难高质量地完成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微课内容配套的自学任务单,则能有效填补学生独立学习微课时的指导缺失。所谓“自学任务单”,是指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资源。自学任务单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为基本方式,使得学生在进行微课学习时,能够拥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指向。如果说微课是旅途中的交通工具,使学习的旅程既快捷又精彩,那么自学任务单就是学生自学之行中的导航装置,引导学习的方向。

一般来说,一份自学任务单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1)达成目标。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只要花费符合自身学习进度的时间,任何学生都能达成目标。

(2)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自学任务单的核心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否达成目标,主要依靠学习任务来保证。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若干个学习任务,力求具体、明确,以充分发挥它们在自主学习中的导向作用。

(3)学习自测。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了新知以后,可以提供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练练手,以检测自学效果。

(4)学习困惑。学生若对学习内容还有疑惑,可以记录在这一栏里,以便教师把握学情,给予个性化的答疑。自学任务单样例如下:

《 》自学任务单一、达成目标二、学习任务三、学习自测四、学习困惑通过自学后,你还有什么困惑和问题?

(三)问题环节呈现暂停提醒,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充足

微课作为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视频资源,有一个无法避免的局限性:缺少交互。微课并不是靠视频硬“灌”,而是通过呈现一个又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取知识。由于微课出示问题时,视频会自动继续播放,小学生往往来不及思考就看到接下来的解答,导致自主学习变得只是“走过场”。鉴于以上的思考,教师制作微课时,在提出问题后必须给予学生暂停提醒,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思考。

例如,在问题之后紧跟一句“现在请暂停一下,好好想一想”之类的语音提示。同时,把“暂停”提醒的文字采用放大突出的形式展示在屏幕上,并且停留数秒钟。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刺激,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及时地按下暂停键。学生及时暂停播放视频,就有了充足的思考时间,这对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提升都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看似简单的暂停提醒对尚欠缺微课学习习惯的小学生来说,无疑向他们提供了一件能及时“刹车”的利器。特别在开展微课学习的初期,更要注重引导学生遇到任务或问题要及时暂停。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正开启着教育的“微时代”。自从微课被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以来,微课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和一线老师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追捧。透过这股微课热潮,希望数学老师们都能够“冷眼”旁观,理性思考,避免生搬硬套,盲目跟风。

[1]黄发国,张福涛.翻转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4.

[2]金陵.如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

[3]秦红斌.为翻转课堂教学效益保驾护航[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6).

猜你喜欢
自学选题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