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2015-03-11 03:19贾镜渝赵忠秀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

贾镜渝,赵忠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 100029)



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贾镜渝,赵忠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寻求创造性资产是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也是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失败的海外投资案例表明,中国企业并未如预期那样通过海外投资提升创新能力,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知识转移。因此,本文以动态视角建立了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过程的整体框架,希望对企业跨国知识转移过程的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知识转移;中国跨国公司;动态模型

中国对发达国家投资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中占据重要地位。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对欧盟投资75.61亿美元,同比增长26.8%;对美国投资18.11亿美元,同比增长38.5%。许多学者对中国企业逆梯度投资现象进行了研究[1-2],指出中国企业投资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是为了获得技术、品牌、管理等创造性资产。

参考文献从理论[3]和实证[4]上证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OFDI可以获得战略资产,提升技术。但从微观层面看,许多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如宏基并购Service Intelligent、TCL收购阿尔卡特等表明许多企业未如预期那样,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技术提升。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企业未能有效管理跨国知识转移过程。在跨国公司内部实施有效的知识转移是中国企业通过OFDI获取战略资产、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对此探讨尤为必要。而对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没有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创造性地以动态视角对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过程进行研究,并建立知识转移决策的过程模型,希望为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提供完整的分析框架,这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知识转移的效率和质量,快速提升竞争力。

1文献综述

已有文献关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问题,大致分为三个方向:一是研究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动因;二是研究跨国公司知识的特性与分类;三是研究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其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四类:知识本身的特性、知识接收方和提供方的特征以及情境。首先,知识的隐性程度影响其转移。隐性程度越高,转移越困难[5-6]。其次,知识接收方学习动机和吸收能力会影响知识转移。一般来说接收方学习动机越强,知识转移效率越高[7]。而有关接收方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影响的结论却不一致。有研究认为吸收能力越强,知识转移越有效率;而其他研究则认为吸收能力与知识转移存在倒U型关系。再次,知识提供方的动机以及其转移能力[8]也是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最后,影响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则包括组织距离[6]、 文化差异[9]、组织架构[10]和制度距离[11]。

通过回顾文献[12-15],笔者发现以下不足:首先,已有文献关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知识转移,对中国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很少。而中国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动机以及所处环境都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其知识转移过程必然有别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因此,在中国情境下,知识转移有何特点?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实施知识转移?这些问题值得探讨。其次,在研究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的文献中,学者多从逆向知识转移角度分析单个因素对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没能全面分析知识转移的过程。因此,本文试图对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的特点和过程进行研究,并建立知识转移过程的整体框架,这对中国企业有效转移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时间特征

知识转移是知识从知识传送方流向知识接收方的过程,包括正向知识转移和逆向知识转移。正向知识转移指知识由母公司流向国外子公司,而逆向知识转移指知识由国外子公司流向母公司。不同方向的转移伴随不同类型知识的流动。笔者首先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知识分为四类:一是管理性知识,指管理跨国公司网络中各节点(员工、团队、部门、母子公司)关系所需的管理知识;二是知识性知识,主要包括生产和经营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三是关系性知识,主要指跨国公司对关系的认知以及构建与利用关系所需的知识。其中,关系可以分为正式的关系(如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等商业关系)和非正式的关系(包括企业和管理层的私人关系)。四是理念性知识,指向企业的精神层面,体现个体或组织在处理人对物、人对人关系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判断、态度和倾向等。包括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

在以上四类知识中,关系性知识和理念性知识是中国企业已具备的,是其跨国经营的优势所在。首先,受国内制度环境以及关系文化的影响,中国企业对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更善于利用人际关系谋求发展。例如,中国企业通常利用与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的关系进行国际化。通过关系网络,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市场渠道,相似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增加了信任感并减少了商业风险。因此,关系性知识是中国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其次,中华民族具有的包容的民族文化及在民族文化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重要影响。

从劣势方面来看,中国跨国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缺乏先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如何管理跨国公司网络等管理性和知识性知识。综上,在跨国经营中,管理性知识和知识性知识是中国母公司缺乏的,需要通过逆向知识转移获得;而关系性知识与理念性知识是母公司优势所在,应通过正向转移移植到国外子公司。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创造性资产。因此,很多研究关注中国企业如何通过逆向知识转移获得创造性资产,提出当投资动机为资产寻求时,知识转移应该关注子公司向母公司的回流[16]。这些研究静态考察了中国企业的知识转移,缺乏动态性,只能部分地解释中国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因此,笔者在以下部分以动态视角,结合正向知识转移与逆向知识转移两个方面对中国企业的跨国知识转移过程进行分析。

在向发达国家投资的最初阶段,由于缺乏管理性和知识性知识,中国母公司以获取子公司创造性资产为主要目标。因此,需要通过逆向知识转移获得国外子公司的创造性资产,以弥补自身知识劣势。但这并非说此阶段不存在正向知识转移,相反,此阶段的正向转移是逆向转移顺利进行的保障。由于母公司处在知识和管理弱势地位,子公司利用专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缺乏知识转移的动机,母公司甚至可能失去对子公司的控制[14]。通过正向转移,中国母公司可以将理念性知识移植到子公司,使子公司在战略目标、文化价值等方面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增进双方的信任。这一方面减少了母子公司的冲突,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因此,在投资的最初阶段,逆向知识转移是获取创造性资产的关键,但正向知识转移为逆向知识转移提供了便利,保障其顺利进行。

随着逆向知识转移的进行,母公司对所获得的管理性与知识性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将其与自身的理念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使母公司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由于技术不断成熟,母公司产生将产品引入发达国家的需求,知识转移的目标由最初的获取创造性资产转变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此时,中国母公司可通过正向知识转移将关系性知识移植入子公司,将子公司的当地化优势和营销网络与母公司关系性知识充分结合以获取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国外子公司又会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通过逆向知识转移回流到母公司。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使整个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得以提升。

以中国蓝星集团的跨国经营为例。蓝星集团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化清洗公司,成立于1984年,并于2004年成为中国化工集团下属专业公司,开始跨国经营之路。2006年,蓝星集团先后收购安迪苏集团和罗地亚公司。 安迪苏集团是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产企业,在精细化工领域、维生素A 的包裹技术和生物酶制造技术方面世界领先。此外,其经销网络遍及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罗地亚是法国著名特殊化学品公司,其有机硅生产拥有全球6%的市场份额。除了销售渠道和市场,它还拥有国际领先的有机硅上下游一体化技术,3000多个产品和500项专利,在有机硅领域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 。通过两次并购后的知识转移,蓝星集团获得了先进技术,提升了创新能力,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化工企业之一 。

在并购后的最初阶段,蓝星集团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子公司管理性和知识性知识,因此逆向转移是关键。为了获得子公司的先进技术,蓝星集团在并购前就已经和他们建立合资企业,对其技术进行了解,并通过一系列国内并购,增强自身吸收能力。并购后,蓝星集团又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研发机构,积极推动双方研发合作,有效实现了知识性知识的逆向转移。转移管理性知识的关键在于留住原有公司的关键管理团队,这需要结合正向知识转移。蓝星集团采用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即并购后充分保持被并购方原有管理层和员工队伍不变。在蓝星集团高层管理者看来,被并购的海外子公司是国际知名企业,其原有的管理模式十分科学,蓝星集团应该学习其管理方式,“充分放权,提供帮助”八个字是蓝星管理海外子公司的主要思想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蓝星集团从并购初始就及时公布高管人员及员工留用计划,向他们表明并购后将维持原有团队不变,这有助于维持核心团队。此外,蓝星集团在并购初始就高度关注管理层的情况,把共同的价值取向作为取舍的标准,注重理念性知识的正向转移。任建新不仅通过写信等方式就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与被并购企业进行交流,还通过邀请相关人员到家里做客等非正式方式向他们传达蓝星集团的文化。通过与被并购方股东以及高层管理的频繁沟通与交流,加深了被并购企业高层管理对蓝星集团组织理念与价值的理解,消除了他们对国有企业与西方企业差异过大的疑虑,留住了高层管理,为管理性以及知识性知识的逆向转移提供了保障。

随着逆向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蓝星集团掌握了子公司的先进技术,知识转移的目标发展为提升创新能力,开发适用于中国市场的新产品、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在此阶段,母子公司间的双向知识转移尤为重要。每次并购后,任建新都要通过亲自给海外企业高管和员工写信和发表录像讲话等方式向他们介绍蓝星企业理念、创业历程、发展远景和收购意图,使海外员工增加对新股东的理解与认同。此外,蓝星集团还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邀请工会代表来中国考察、开通海外员工信箱、寄送英文版企业报纸等多种形式向海外员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蓝星的亲和力。这不仅有利于加深海外企业员工对蓝星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增强母子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有助于双方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和谐、信任、相互理解的企业氛围,大大促进了知识的双向流动以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有效结合正向知识转移与逆向知识转移,蓝星集团成功获取了国外子公司先进技术,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了市场份额。综上,当以动态眼光来考察中国企业知识转移过程时,我们发现正向转移和逆向转移息息相关,同时影响着中国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效果及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应该同时关注并实现两种知识转移,才能更有效获得创造性资产,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中国跨国公司知识转移决策的过程模型

已有文献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知识转移阶段和转移后的整合阶段,但笔者认为企业战略目标、进入方式等决策虽不是知识转移过程本身,但它会对以后的转移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分别对三阶段中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3.1投资决策阶段

在投资决策阶段,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和进入方式都会影响知识转移。

创造性资产寻求型中国母公司以创造新知识、提升创新能力为战略目标。此种战略目标导向下中国企业要获取子公司先进技术,就必须更加重视管理逆向知识转移。相比之下,市场寻求型中国企业的目标仅仅是利用现有技术,在新市场复制已有产品。这类企业通常以增加市场份额、开拓新市场为战略目标,其进行知识转移更多是为了将母子公司的知识进行整合,缺少创造新知识的动机。因此,这类中国母公司应该更加注重对正向知识转移过程的管理,通过正向转移将自身的理念性知识和关系性知识移植到子公司进行整合。

企业的进入方式——独资与合资也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与质量[17]。若中国企业以合资方式进入,首先,母公司与子公司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上的差异较为明显;其次,母子公司之间还可能存在较大的目标冲突,造成双方信任度下降。最后,在合资进入的情况下,子公司往往缺乏转移先进技术的动机,这会降低知识转移的质量和效率。相比之下,以独资方式进入的企业往往能够对子公司进行更强的控制,更容易培养与母公司一致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保持与母公司目标一致。因此,在独资进入情况下,知识转移的速度将更快,转移的数量和质量也会更高。由于创造性资产寻求型企业的目标在于获取知识,因此,选择独资方式更加合适。而市场寻求型企业则可以选择合资方式,进入后对知识进行整合即可。

3.2知识转移阶段

在知识转移阶段,知识本身的特性、母公司的吸收能力、情境因素对知识转移有着重要的影响。

知识的特性影响知识转移的难易程度,从而影响知识转移工具的选择。知识的默会程度越高,转移越难,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转移。关涛[18]将知识转移工具归纳为制度性转移工具和人际转移工具。通过实证检验,他指出知识的默会性越强,企业越倾向于采用人际转移工具。在中国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理念性、管理性和嵌入到人员的知识性知识都具有很强的默会性,主要以人际转移方式进行,而部分嵌入到工具或操作设备的知识性知识则可通过制度性工具进行转移。

吸收能力是影响知识转移的另一重要因素[19],而吸收能力则主要受知识接收方的学习动机、知识存量、知识相关程度的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学习交流的组织架构和学习机制,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母公司吸收能力,以提高知识转移效率。

此外,外部情境因素也会影响知识转移,主要包括国家文化距离、组织距离以及制度距离。实证研究表明,距离越大,知识转移效率越低[20-21]。因此,中国企业在跨国知识转移过程中,应注重提升跨文化管理、国际经营管理能力,充分利用“走出去”政策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重视东道国的政策导向与制度差异,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

3.3知识整合与创新阶段

通过知识转移获得知识并不意味着知识转移过程的结束,转移后的整合与创新才是中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中国企业想要通过知识转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不断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创造出新的知识并转移到子公司,使子公司的知识得到更新,为创造新的知识提供条件。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中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只有将正向知识转移与逆向知识转移相结合,才能有效整合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的知识,提升全球竞争力。图1总结了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过程的整体框架。

图1 中国跨国公司知识转移决策的过程模型

4结论

首先,创造性资产寻求型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的目标随时间而变化。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提升创新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在此过程中,正向知识转移与逆向知识转移过程转移不同类型的知识,承担不同的职能,都会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企业不能只注重对逆向知识转移的管理而忽视正向知识转移。

其次,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进入策略影响知识转移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进行知识转移前,母公司应明确自身战略目标,重视培育核心竞争力,并制定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进入策略和长远的发展计划,为后续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再次,知识的特性、企业吸收能力、情境等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企业需要根据知识的性质,选择不同的转移工具;此外,中国企业应该注重增强自身吸收能力,并重视文化距离、组织距离和制度距离等因素,不断提高跨文化管理、跨国经营管理能力,充分利用中国政策优势,提高知识转移效率。

最后,加强知识转移后的整合与创新是中国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国跨国公司应充分发挥母子公司间的协同作用,整合母子公司知识,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消化吸收,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保持这种创新机制的循环,培育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1]Peter J Buckley et al.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499-518.

[2]Deng P.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Transnationals from Emerg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China[J].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3,10(2):113-124.

[3]Fosfuri Andrea,Motta Massimo.Multinationals Without Advantag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1999,(101):617-630.

[4]Jaya Prakash Pradhan,Neelam Singh.Outward FDI and Knowledge Flows:a Study of the Indian Automotive Sec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es,2009,(1):156-187.

[5]Kogut B,U Zander.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3,24(4):625-645.

[6]Simonin B L.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7):595-623.

[7]Gupta A K,V Govindarajan.Knowledge Flow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473-496.

[8]Wang P,T W Tong,C P Koh.An Integrated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MNC Parent to China Subsidiary[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4,39(2):168-182.

[9]Peter J Buckley et al.Language and Social Knowledge in Foreign-Knowledge Transfer to China[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2005,35(1):47-65.

[10]Peter J Buckley,Jeremy Clegg,Hui Tan.The Art of Knowledge Transfer:Secondary and Reverse Transfer in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s Manufacturing Industry[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3,43(2):67-93.

[11]Ferner A,P Almond,T Colling.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the Cross-national Transfer of Employment Policy:the Case of‘Workforce Diversity’in US Multinational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5,36(3):304-321.

[12]刘文纲,汪林生,孙永波.跨国并购中的无形资源优势转移分析——以TCL集团和万向集团跨国并购实践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7,(3):120-128.

[13]张天桥,崔新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模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9):61-66.

[14]刘明霞.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FDI的逆向知识转移[J].知识管理,2009,(3):139-146.

[15]宣烨,李思慧.跨国并购中企业资源和能力转移的有效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9):59-75.

[16]刘明霞.创造性资产寻求型FDI: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新趋势和新挑战[J].财贸经济,2009,(4):83-87.

[17]Peter J Buckley,Jeremy Clegg,Hui Tan.Knowledge Transfer to China:Policy Lessons from Foreign Affiliates[J].Transnatioanl Corporations,2004,13(1):31-51.

[18]关涛.知识特性对跨国公司选择知识转移工具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2,(5):79-85.

[19]Cohen W M,D A Levinthal.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20]Peter J Buckley,Jeremy Clegg,Hui Tan.Cultural Awareness in Knowledge Transfer to China—the Role of Guanxi and Mianzi[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6,(41):275-288.

[21]Kostova T.Transnational Transfer of 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a Contextual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308-324.

(责任编辑沈蓉)

Study on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of Chinese Multinationals

Jia Jingyu,Zhao Zhongxi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to acquire strategic assets,which is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way to elevate Chinese firms’ self-innovation ability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However,as indicated by many failed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most Chinese firms failed to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such OFDI.One important reason is the lack of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after the investment.Therefore,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process and builds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transfer framework from a dynamic perspective.We hope this could shed new light on how to effectively manage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for Chinese multinationals.

Key words:Knowledge transfer;Chinese multinationals;Dynamic process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贾镜渝(1988-),女,重庆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

收稿日期:2015-02-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战略及其竞争优势研究”(71332007)。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
社会网络视角下ERP项目实施中的知识转移绩效研究
知识转移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升级研究
协同创新促进知识转移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
双渠道中知识转移的特点及其互补效应研究
知识转移视角下获得式学习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及环境动态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