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人才网络嵌入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015-03-11 03:19李永周黄珍珍阳静宁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绩效评价

李永周,黄珍珍,谭 蓉,阳静宁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人才网络嵌入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李永周,黄珍珍,谭蓉,阳静宁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摘要:本文基于创新人才的异质性需求特征和创新网络嵌入视角,剖析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人才网络嵌入机理和作用机制,并从创新人才的创新网络结构、关系和认知嵌入维度,构建了协同创新中心规模和结构、协同机制体制、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多维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提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建设的优化和完善措施,以期更好地发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引领创新人才引进和集聚开发的战略导向作用。

关键词:创新人才;网络嵌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

1从股权激励到网络嵌入:创新人才开发新进展

创新人才具有努力标榜个性、追求独立人格以及供给稀缺性、组织专用性、报酬递增性、不可模仿性等多重异质性特征,不仅决定了创新人才在企业多方博弈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创新人才强烈的创新动机还衍生出对信息、知识和社会网络的强烈需求[1]。而David Rooney[2]、Thomas Schott[3]等则指出,创新网络作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为创新人才通过网络嵌入利用拓展资源进行创新活动;相比于私人网络,公共创新网络的价值资源使企业家更能提高创新效益;创新网络文化价值帮助创新人才感知和创造新的机会,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的紧密联系更有利于开发新的创新机会。

辜胜阻[4-5]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研究区域创新发展,以中关村、温州、硅谷等创新区域为例,研究区域创业文化对区域发展和创新模式的影响。吴晓波等[6]围绕“关系嵌入性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绩效”这一基本问题,阐释不同技术与市场环境的上、下游网络的关系嵌入性对探索型学习的影响机制。张首魁[7]、武立东[8]等研究了创新人才集聚模式、创新网络内多元主体间的耦合创新机制等,从“嵌入”观点关注个体对网络资源的获得能力及其是否能占据中心地位等问题。盛亚[9]等学者认为,异质型科技人才的聚集效应和创新绩效、知识生产等密切相关,当人才聚集的密度足够大且网络对外延展性较好的时候,其内部个体互动联系有利于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从而填补网络的“结构性空洞”。

近年来,随着工业4.0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人才竞争更显激烈,国际人才市场竞争战略明显呈现“高移、前移、外移”趋势。以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为代表的科技园区发展实践证明,创新网络是境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和栖息地,创新网络嵌入是创新人才集聚开发的新范式。但长期以来,中国实施的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较多注重外在物质条件(高薪酬、高福利等)和项目支持、优惠政策,忽略了文化、制度、环境和心理感知等内在激励因素。范巍、蔡学军[10]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人才引进计划上还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等多重问题,应聚焦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成长、相关创业环境的关键问题,系统识别和构建回国创业留学人员的个体特征与能力模型,针对回国创业留学人员的政策环境与效能做出评价。我们认为,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创客空间、高校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创新网络已日渐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与开发的重要载体,并引起国内外学者和管理实践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创新网络的重要形式之一,充分建设、优化并整合好自身网络资源,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网络嵌入式开发和集聚成为实现国家人才竞争战略的重要课题之一。

2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网络嵌入机理

社会网络用来表示一组真实存在的行为主体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资源流动形成的彼此间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网络嵌入被定义为一个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由于过去的交往和联系而逐渐形成的日常化稳定的联系[11]。Lambooy[12]指出,创新网络是由大量不同种类参与者组成的自组织作用的结果,在知识转移和创新发展过程中,“嵌入式动态联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等研究型组织机构最主要功能并不是信息知识传递,而是为创新网络提供知识型员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知识外溢影响技术创新网络,促使创新主体强强联合,促进科技创新与技术扩散,成为以高校为主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以知识共享、科技创新、技术扩散及人才孵化与激励为目的的区域创新网络;从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竞合演化形式“自组织”及其主导因素“序参量”出发,中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正逐渐向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方向倾斜,人才的高校协同创新网络嵌入开始作为一个激励因子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发挥吸引、孵化、培养和激励作用[13]。创新网络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为创新提供设备和资金链等基本保障;学科综集、人才汇集、研究力量密集等特点,促进异质性隐性知识的转移与内化,并在高校、政府、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多主体关系网络的交流中形成以合作关系为基础的契约形式,实现自我管理和发展;而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硅谷文化”提高了创新活跃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正以其强大的网络规模、网络质量和网络文化形成其独有的魅力,以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创新人才,这也正是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价值所在。

如图1所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嵌入是继股权激励的一种新型激励模式。与传统的激励模式不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对创新人才的嵌入激励机理与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高校是人才、知识、信息、公共技术等创新要素和资源集聚的重要平台,是创新网络的重要形式,其强大实体规模和创新主体构成是创新型人才隐性知识捕获和创新思维解放的基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标志着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由原始的产学研协调合作、集成创新和要素整合上升到国家宏观层面的协同创新,并不断向人才集聚开发和培养倾斜。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端人才汇聚、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等独有特点,知识和信息集聚系统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聚体系等载体属性,能够全面促进创新人才在网络结构维度的嵌入,推进创新人才趋于网络中心位置并占据丰富结构洞且更有机会接近更多信息流和资源流,在知识转移、隐性知识捕获、技术创新方面更具优势;同时,由于创新人才知识强专用性决定其对外不存在实质性竞争,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开放性较强,创新主体多样化和专业知识同质性与异质性促进各创新主体学术上的频繁交流和科研上的广泛合作,催化创新火花的碰撞与创新思维的解放,激发创新人才的高创新需求。

图1 创新人才的高校协同创新网络嵌入机理与作用机制

其次,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兼具完善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特点,在创新活动中促进创新主体融合与交流,于创新主体协同中推动创新,为创新人才关系嵌入打造良好人际环境与职业发展机会的同时,有效提高创新绩效并优化网络内部信任机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经过产学研合作到产学研战略联盟再到协同创新的过程,集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及企业各大领域顶尖级力量,凸显其强大的社会资本、创新资本和完善的人际关系网络优势,为创新人才提供完善畅通的创新信息交流渠道,为创新营造良好沟通交流环境和氛围;创新主体渐进式地融合、交流与深入沟通,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双方资源禀赋,以实现创新要素集成整合和创新价值提升突破;同时,随着关系嵌入地不断深入,创新人才相互间的观念认同和情感契约稳步提升,网络内部信任机制也在无形的隐性学习和沟通调节中得到优化和巩固,创新成员在信任关系的约束下能较好地达成共识,形成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维持正式和非正式纪律,抑制机会主义的产生和组织解散风险。

最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从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承诺、组织战略规划、高创新绩效和高水平的生涯承诺等维度,为创新人才认知嵌入奠定平台基础,提高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使命的认同和认知,强化创新人才的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承诺,是创新人才致力于创新突破的深入过程。作为国家人才战略部署实施的重要载体,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国家系统的创新政策与国家科技教育政策的支持下,秉承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理念,集聚各领域顶尖级科研力量,展现其学习型组织、支持性的工作平台、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等独特的组织战略规划。同时,高创新绩效作为共同愿景和目标广泛辐射于创新人才中,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网络的依赖性愈强,认知嵌入度愈高,创新人才的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承诺便不断强化;随着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认知嵌入继续深化,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承诺也得到进一步强化,如此形成正反馈机制,创新人才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融合度就愈高,创新人才就愈致力于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投身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

3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网络嵌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自“2011计划”实施以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评价一直是理论研究和政府主管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许多地方建立了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社会服务等多纬度的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加强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和成效管理。然而,从整体上看,由于新时期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实质是创新人才集聚与激励开发的重要载体,如何结合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网络嵌入机理与作用机制,甄选创新人才开发和保持的关键要素,设计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加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创新人才集聚,是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绩效评价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基于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嵌入机理与作用机制分析,一级指标契合Granovetter(1995)、Nahapiet和Ghoshal(1998)、Tsai和Ghoshal(1998)网络嵌入纬度划分,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借鉴和参考李林[14]、谢思全[15]等创建的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并结合湖北、山东、河南等各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研,本文从结构、关系和认知嵌入三维度,识别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嵌入的关键要素。

(1)结构嵌入,指创新人才所处的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活动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网络中心度、网络开放性和结构洞等因素[16]。根据马太效应,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中,协同创新中心的规模与结构,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要素的数目与规模,如人力资本、人力资源、资金投入、实验设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学科专业结构等创新网络结构规模越大,隐性知识、创新信息资源与创新要素更具累积优势;内在创新动机较强的创新人才处于资源优势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中,能够快捷、准确地搜索大量隐性知识和异质性资源,通过隐性知识与创新资源重构与整合,不断趋向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中心位置并占据丰富结构洞,进而利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结构和规模优势,充分摄取内在资源、平台和创新要素,获取更多创新知识和创新机会。因此,影响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结构嵌入因素可由表1所示的指标中体现。

(2)关系嵌入,指个体通过与其他网络主体交互而形成的一种关系[17],主要包括信任、联系强度、互惠性等维度。高校协同创新强调创新主体的协同与深度融合,作为协同创新的基础,创新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为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创新人才间的互动交往搭建广阔的平台,在有效促进创新人才间联系强度的同时,强化和完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的内在信任机制。创新主体的深度融合直接要求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从硬件上提高设备共享率,促进创新活动完成创新成果产出;软件层面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以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体现创新人才在价值创造和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和价值,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展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与创新人才的互惠性。因此,我们认为,主体高度融合、设备高度共享、利益合理分配能有效影响创新人才的关系嵌入,并最终折射于创新绩效。

(3)认知性嵌入,强调联盟成员共同的认识、信仰和经历等对于企业决策制定的影响力,关注成员乐于依据共同愿景互利合作的程度,即关注网络成员的目标一致性和互利合作[18]。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中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氛围作为协同创新的强大磁场,对创新人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与渗透性。这种磁性根植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思想境界的深层,蕴含在日常运作与管理理念、服务经济与社会观念等微观载体,指引创新人才价值创造的方向,影响对创新人才的创新行为,促进创新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坚持以人为主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鼓励创新为创新人才提供创新正能量,宽容失败是对创新的无限支持,以正能量与创新支持促进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的认知嵌入,提高创新人才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承诺,克服创新个体与网络的冲突而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调动创新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与热情,促进隐性知识的内化与流动,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绩效夯实根基。

表1 影响结构嵌入维度的指标

表2 影响关系嵌入维度的指标

表3 影响认知嵌入维度的指标

由于创新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创新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都有待创新实践发展的检验。创新网络嵌入的三个视角包含定量和定性指标,涵盖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核心能力,并已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与应用,因此,基于创新网络嵌入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备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在具体应用中,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确定权重后,采用专家现场评估、社会深入调查以及匿名专家评审方式,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绩效评价各项指标进行评分,最后可运用TOPSIS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创新绩效评价。

4结论与政策建议

创新人才的高创新动机、高度成就感和高网络嵌入需求特征,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核心目标——人才的集聚与开发高度耦合。创新网络嵌入作为创新人才的一种新型激励模式,在创新人才集聚和激励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创新网络嵌入为切入点,分析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运作机制,深入剖析异质性人力资源对创新网络的结构、关系和认知嵌入的内在机理,构建了协同创新规模与结构,协同体制与机制和创新环境、文化氛围建设三维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从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嵌入度评价中心绩效,绩效评价结果反作用于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网络嵌入,最终实现创新人才嵌入式集聚与激励。

(1)优化完善创新主体结构,整合集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创新主体结构特点影响创新资源的完备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质量。在选取协同创新主体时,应综合考虑并评估高校的优势学科,企业所在行业产业以及科研院所研究领域的价值,以此为依托,在遵循网络主体异质性和同质性比例适度原则上,加入相应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类型;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的创新主体不应仅限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融资机构和创新成果服务平台也应纳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从人才、技术、资金和服务维度完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人才对网络的结构嵌入。

(2)加强协同机制体制建设,实现创新主体实质性协同。产学研从合作到联盟再到协同,是创新主体合作协调不断深入的过程。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具备了一定规模和结构特点,但缺乏机制体制的保障,创新主体只会出现“合而不并”现象。机制体制是高校协同创新实现协同效应的重要保障,只有创新主体实现真正融合、创新资源得到真正共享、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健全完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才能形成信任机制,增强成员紧密联系并实现互惠互利。健全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保障创新主体进行有序协同,是促进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关系嵌入的根本保障。

(3)大力营造区域创新文化,根植创新人才创新土壤和环境。环境与文化关系着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的认知,并渗透于创新活动的每个环节,是创新思想的凝练和升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是一种区域网络,区域文化因其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性,对区域人才的沟通、价值导向与文化认知具有重大作用。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应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敢于前瞻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根植创新人才创新土壤和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地指导和制约创新人才的创新心理和行为,提高创新人才组织公民行为与组织承诺,引导创新人才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的认知嵌入。

参考文献:

[1]李永周,谭园,张金霞.企业异质型人力资本的体验性特征及应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2):147-156.

[2]David Rooney,Tom Mandeville,Tim Kastelle.Abstract Knowledge and Reified Financial Innovation:Building Wisdom and Ethics Into Financial Innovation Network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3):447-459.

[3]Thomas Schott,Mahdokht Sedaghat,Mahdokht Sedaghat.Innovation Embedded in Entrepreneurs’Networks and N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4(2):463-476.

[4]辜胜阻,郑凌云,张昭华.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模式影响的比较分析——以硅谷和温州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4):8-14.

[5]辜胜阻,李俊杰.区域创业文化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关村、深圳和温州为案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11.

[6]吴晓波,许冠南,杜健.网络嵌入性:组织学习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张首魁,党兴华,李莉.松散耦合系统: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9):122-128.

[8]武立东,黄海昕.企业集团子公司主导行为及其网络嵌入研究:以海信集团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6):125-137.

[9]盛亚,范栋梁.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J].科学学研究,2009,27(9):1407-1411.

[10]范巍,蔡学军.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环境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Hakansson H.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 Network Approch[M].London,1987.

[12]Jan Lambooy.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Emerging Networks and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4,12(5):643-657.

[13]李永周,万元.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协调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0):60-65.

[14]李林,袭勇.攻关项目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123-129.

[15]谢思全,鹿媛媛,李叶妍.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现代管理科学,2014,(1):18-20.

[16]Huang K,Provan K G.Structural Embeddedness and Organizational Social Outcomes in a Centrally Govern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Network[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07,9(2):169-189.

[17]Andreas B,Eisingericha S J B A.How Can Clusters Sustain Performance?The Role of Network Strength,Network Openness,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Research Policy,2010,39(3):239-253.

[18]Lin J L;Fang S C;Fang S R;Tsai F S 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Performance in R&D Consortia in Taiwan[J].Technovation,2009,29(11):763-774.

(责任编辑刘传忠)

Innovative Talents Networks Embeddednes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Li Yongzhou,Huang Zhenzhen,Tan Rong,Yang Jingning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heterogeneity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embedding innovation network,the paper analyses the innovative talents network embeddedness mechanism and the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talents of the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innovation network structure embeddedness,relationships embeddedness,cognitive embeddedness,this paper builds a multiple dimension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ize and structure,institutional mechanism,network of relationships,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as well as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play a better rol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strategic guide for the innovative talents introduction and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Network embeddedness;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center;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永周(1968-),男,湖南绥宁人,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性人才开发与管理、企业研发与创新管理、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等。

收稿日期:2015-05-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创新网络嵌入的境外优秀人才来华创业发展战略研究”(14BGL017)研究成果,武汉市软科学研究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在汉优先转化的机制与政策研究”(2014040606010268)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绩效评价
PPP项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探究
抚顺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提升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有力杠杆——以央地共建博物馆绩效评价为例
基于因子分析的传媒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