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看傅雷译作《高老头》

2015-03-18 22:32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老头阐释学巴尔扎克

丁 珊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看傅雷译作《高老头》

丁 珊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伽达默尔首先将阐释学理论与翻译联系起来,提出译者的视域必须与原文,即作者的视域相融合,才能成功的完成翻译这项任务。本文从“视域融合”这一角度入手,以傅译《高老头》为例,简单分析了译者在“视域融合”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顺利完成翻译。

译者主体性;视域融合;傅雷;《高老头》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他以自己显赫的翻译成果,别树一帜的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傅雷先生从1929年留学法国开始翻译试笔,直到1966年去世,历经37年的翻译生涯[1]。从译作的风格来看,其翻译生涯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翻译主要以罗曼罗兰的浪漫主义作品为主,在后期的翻译中,则以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为主。本文以傅雷后期的翻译作品《高老头》为例,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研究傅雷在翻译活动中的微妙变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译者主体性,阐释学即为重要流派之一。“视域融合”作为阐释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译者手中会呈现不同的面貌,这就是历史的创造性。伽达默尔首先将阐释学理论与翻译联系起来,提出译者的视域必须与原文,即作者的视域相融合。但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消除的差距,翻译的任务并不是要消除这一差距,而是尽量融合二者,甚至创造出新的视域。

一、傅雷后期翻译选择的阐释学解读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译者的视域必然不同于原作者的视域。在翻译实践,特别是文学翻译中,原作的视域基本是固定的,译者只能发挥其主体性,尽可能接近原作的视域。

在建国之前,傅雷的翻译以罗曼罗兰的浪漫主义作品为主,为什么他放弃了罗曼罗兰转而翻译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作品呢?金圣华指出:在个人的思想与性情上,“剖开巴尔扎克表面的浪漫不羁,正是文学巨人尤比的意志,毅力,自律与执著;而透过傅雷表面的冷静含蓄,却满是艺术家的激情狂热。”[2]因此,以傅雷的性格,正适合翻译巴尔扎克这位写实大师的作品。

在对文学和人生的观念上,金圣华也看到了傅雷与巴尔扎克的一致性。傅雷认为“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研究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科学,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学星相,无所不包”[3]。而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之中,包括了两千多个人物,涉及整个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风俗史,可以说是事事巨细兼备的鸿篇巨制。这样的作品,无论在规模体制或写作手法上,都恰好符合傅雷对文学的看法和口味。诚然,经济、政治等客观原因的不可忽视的,但是归根结底,是傅雷与巴尔扎克的相似促使这一结果的发生。”

译者的视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自身眼界的开阔、人生经验的积累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译者对原作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例如《高老头》中巴尔扎克用des couleurs brunes来描写圣热内维埃新街,渲染故事基调,傅雷初次翻译时,按照该词的本义译为“茶褐色”。而再译之时,傅雷发现“茶褐色”并不能传递原文的感情基调,中国读者无法体会原作的情感,认真推敲之后,将其改为“灰黑的色彩”。这正是傅雷与原作的视域不断融合的结果。

二、译作《高老头》中视域融合的体现

(一)理论依据

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近代阐释学,以及由海德格尔创建,经过伽达默尔的努力而逐渐走向高峰的现代阐释学,成为了一种人文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论。伽达默尔认为,客观事物的本身就存在一个视域,阐释者也有自己的视域。理解的过程或者文本意义产生的过程就是阐释者与客观事物两者的视域融合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视域。这种融合的新视域,与原来的两个视域都不同,他是原视域的扩大和丰富。

但这两种视域既然可以融合,那么也存在对立冲突,不可调和的情况,这是视域融合过程的开始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必然使得作者与译者拥有各自独立的思维方式与角度。有可能一种视域完全代替另外一种视域。总体说来,译者的视域总是带有一定的偏见,从而导致与原作者的视域的差异,译者的视域时而大于作者视域,时而小于作者视域。

(二)傅雷译作《高老头》中的案例举隅

1.两个视域相互独立或排斥

在《高老头》中,欧也纳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男主角,在谈到欧也纳的学历时,巴尔扎克这样描述到:

Eugène avait subi cet apprentissage à son insu,quand il partit en vacances,après avoir été re?u bachelier des Lettres et bachelier en Droit.

欧也纳得了文学士和法学士学位,回乡过暑假的时节,已经不知不觉经过这些学习。

这里傅雷把bachelier 译为“学士”,但是依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学士是指完成大学学业,由学校颁发的文凭。而依照法语字典的解释,bachelier是指通过高中会考者。由此可见,二者并非同一事物。依据剧情我们可以发现,欧也纳来到巴黎仅有1-2年,在这期间,他不可能拿到学士学位。因此,依据法汉字典的翻译,将bachelier译为业士学位更为贴切。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误译呢?大部分的译者总是在某一方面擅长而在另一方面薄弱,加之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原因,当译者与作者的视域没有融合的时候,诸如此类的误译经常出现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文学翻译。总体说来,无意识的误译是由知识的匮乏造成的,在翻译活动中,要尽量避免。但是有些误译是有意识的,是译者为了更好地诠释原文,而主动加入了目的语的元素。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误译都应该尽量避免,过多的误译会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败。为了更好理解原作,了解作者,译者要在翻译的最初阶段开始扩大自身的视域,这是翻译的基础。

2.部分重合的视域

在《高老头》中,傅雷对“femme”一词的翻译变化纷繁:

a.Quant aux femmes qu’il nommait ses filles,chacun partageait l’opinion de MadameVoquer.

至于他成为女儿的那些婆娘,大家都接受伏盖太太的意见。

b....qui étaient là dans la gloire de leurs fatuités et mêlés aux femmes les plus élégantes...

……都是自命不凡,烜赫一世之辈,尽跟最风雅的妇女们厮混……

c.Demandez aux femmes quels hommes elles recherchent,les ambitieux.

你去问问娘们儿,她们追求的是怎样的男人,还不是野心家?

在这三个例子中,傅雷分别使用了“婆娘”“妇女”“娘们儿”来翻译femme一词。在法语中femme是指女人或者妻子,译者依据原文的背景,以及国内的风俗习惯,使用不同的称谓,目的是更好地展现原作的风采。比如第三个例子,这是文中人物伏托冷的台词,考虑到这是一个流氓的形象,傅雷选用了市井的口吻 “娘们儿”,如果千篇一律地使用女人,读者便无法领会作品的意境。选词如此灵活,足以见得傅雷丰富的知识修为,已经超越了原作者的视域,同样在翻译活动中也可能会出现原作者视域包涵译者视域的情况。

3.高度融合的视域

译者与作者视域高度融合是翻译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描写欧也纳收到家人来信的这一场景中,傅雷的多处翻译都极为传神。

原文中写到avec cet air indéfinissable que donne à un jeune homme la possession d’une somme quelconque ,傅雷翻译为 :“有了几文的那说不出的神气”,咋看上去“几文”与“神气”搭配并不合理,但依据故事背景,欧也纳刚刚收到母亲和妹妹的汇款,瞬间觉得自己底气十足,恰巧与金钱有关,这样看来,“几文”一词不仅与原文的une somme quelconque 符合还起到了双关的效果,不得不说是传神的一笔。

再如 Qui n’a pas pratiqué la rive gauche de la Seine,entre la rue Saint-Jacques et la rue des Saints-pères,ne conna?t rien à la vie humaine ! “凡是熟悉塞纳河左岸,没有在拉丁区混过的人,根本不懂得人生!”原文此句中并没有出现拉丁区的字眼,而是使用同位语“在Saint-Jacques大街和Saints-pères 大街之间” (entre la rue Saint-Jacques et la rue des Saints-pères)进行解释。对于不了解巴黎的读者来说,单单指出在这两条大街的之间无异于在巴黎这座城市,并没有起到指示的作用。傅雷则根据自己的了解,使用了读者广为了解的拉丁区进行解释,虽然与原文有出入,但信息传递正确,对读者的了解也更有帮助。

从以上译例我们可以看出,傅雷不仅在语言层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对作品的理解,对背景环境的熟识,都可以与原作者相媲美。这正是视域高度融合的表现。

三、结论

阐释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我们对翻译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局限在文本对照分析上。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文化背景,译者与作者的视域必然存在差异,当二者相遇时,就会经历碰撞,交融和融合的过程。在研究视域融合时,要更加关注融合过程中的种种冲突。如何才能使译作臻于完美,在选择翻译对象时就应该将“视域”这一元素考虑在内,选择与自身视域相近、相似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努力让二者融合,这是傅雷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1]佘烨,夏高琴,佘协斌.傅雷: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艺术翻译家——纪念傅雷先生诞辰100周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 (3):82~84.

[2]金圣华.傅雷与他的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3]傅 雷.傅雷文集·书信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8~14.

[5]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0.

[6]De Balzac,Honoré.Le Père Goriot[M].Paris:Gallimard,1971.

2095-4654(2015)02-0044-03

2014-12-01

H32;I046

A

猜你喜欢
高老头阐释学巴尔扎克
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
——关于海德格尔的“那托普报告”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哦,高老头
大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巴尔扎克的旷世姐弟恋
浅析《高老头》父爱悲剧原因
世界名著诞生趣闻四则
巴尔扎克的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