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影响

2015-03-20 15:59任雪
文化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案主社会工作者本土化

任雪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中国传统“家”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影响

任雪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便有独特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使得“家”的地位超越个体,凌驾于公共事物之上,在人生中甚至具有“根”的意义,然而,随着西方社会工作的引入及近年来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家”文化与舶来的价值观并未得到更好的整合。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我们要寻找两者的契合点,根据中国社会具体情境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运用到社区实务中去。

接嵌现状;不利影响;契合应用

一、家庭制度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接嵌现状

任何一种专业价值观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被专业人员接受并认同的、对工作者的行为起指导和约束作用的一套持久稳定的信念体系,秉持着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取向”。[1]费孝通先生曾用“差序格局”形容中国的乡土社会,我国的社会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一捆一捆扎得清楚的柴一样界线分明,而是好像石头丢在水面形成的一圈一圈的波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好比这波纹一样发生联系。[2]也就是说,不同于西方社会公民—社会的二元建构,中国社会结构由公民—家庭—社会组成,家庭观念在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型国家,社会基层组织以家庭为最小单位,鳏寡孤独者一般是依靠家庭或亲属、邻里提供的帮助与支持维持生存。在传统社会,家庭和个人为所属关系,本质上不存在社会工作所强调的求与助关系,而是一种中国式的责任、爱与感恩。中国传统文化不鼓励家庭成员向外界求助。所以,传统的“家”文化与以上提及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在这方面格格不入。

二、中国“家“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不利影响

(一)不愿意向外人求助的习惯阻碍实务工作的开展

说起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就会联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俗语,现代生活中这种家族文化也在继续渗透。在社区工作中,常见的求助方式还是向亲朋好友寻求帮助,[3]民众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度极低,不相信外人会真心实意、不求回报提供帮助,这种不愿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的习惯阻碍实务工作的开展。

(二)“家”文化惯习削弱中国人公共参与的能力

惯习是布迪厄用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认知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名词,[4]而家文化惯习指的是相比于参加公共活动,民众更喜欢投身于家族的团体活动,更愿意与亲近的人交流,不愿出席公共活动,缺乏公共参与精神。[5]对开展社区工作而言,这不是一种好现象,社会工作对于社区建设、管理和发展的重要职责便需要大众摒弃“家”文化中的糟粕,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选择性地进行本土化,强调走出“家”门解决问题。

(三)“家”文化阻碍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舶来学科,是在总结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上建立起来,其价值观与西方传统文化相关联,并不完全适用于本土社会,可将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看作母体,本土化的价值观看作子体,子体只有吸收母体的营养精华并不断消化、糅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传统家族主义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自私性,家文化对外来文化也存在排斥,想要达到东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充分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家”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契合及在社区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第一,运用优势视角看待社区社会工作,积极主动为案主提供帮助。以往的介入模式是消极的救济式帮扶,忽略案主精神层面的潜能开发。专业价值观认为,人具有发展潜力,在社区实务过程中,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案主身上的积极方面,并予以支持和鼓励。传统家文化一定程度上阻碍居民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所以,应投身于社区生活中,留心身边事,积极为有需求的案主提供帮助。

第二,把介入实务与以家庭为核心小群体间的人情文化相结合开展工作。由于我国特殊历史文化底蕴的沉淀,除发挥好主流文化导向作用外,还存在诸如“家文化”“人情文化”等亚文化形式。在保持价值中立的前提下,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要巧妙运用这些文化艺术,注意与居民的人情互动,由“外人”转为“自己人”,借助社区人情融入社区,更有助于拓宽介入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寻找“家”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弥合之处。在信息网络社会里,家庭功能结构在不断转变,角色冲突不断发生。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没办法很好地融入舶来文化,这就需要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伦理体系建构融入“家”文化,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从家庭价值伦理的角度分析,对于寻找案主问题的成因,解决案主的危机非常有利。

中国社会现处于转型期,不免会产生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除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外,同样也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贡献。不断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和专业知识,也要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因为我们无法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尤其是在人心中生根的“家”文化传统,这正是探讨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道路的关键。

[1]罗肖泉.践行社会正义—社会价值与伦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1.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1.

[3]宋丽娜.论农村社会工作开展的社会基础[J].湘潮,2014,(9):67.

[4]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121.

[5]戴烽.家文化惯习与公共文明参与[J].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所,2007,(2):20-25.

【责任编辑:王 崇】

C916

A

1673-7725(2015)07-0232-02

2015-05-20

任雪,女,黑龙江绥化人,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案主社会工作者本土化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