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视角下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

2015-04-02 08:59吴振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吴振华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开放经济视角下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

吴振华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针对目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偏低的现状,可从开放经济视角,研究提升劳动收入份额适度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贸易角度主要通过要素配置、产业福利和技术进步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投资角度主要通过行业配置、工资外溢和技术领先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金融角度主要通过长期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为提升劳动收入份额适度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开放经济;劳动收入份额;产业福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剧,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中国等新兴市场融入了全球市场竞争体系,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通过贸易、外资和金融发展,经济实力获得长足进步,并深入影响到了初次收入分配领域。随着中国开放进程的提升,通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外资引进及资本积累等因素,对初次收入分配领域的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衡量劳动者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经济社会地位的主要指标是劳动收入份额。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扩大了收入差距,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并引发劳资矛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引起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方针。因此,开放经济条件下各方面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如何减少开放经济带来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趋势?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开放经济下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较少涉及发展中国家。国外关于开放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研究比较充分,主要代表有:要素禀赋理论、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特定区位优势理论、倒U型假说理论等;实证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发达经济体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经济全球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1]。其中,国家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途径。国际贸易总体上对劳动份额具有负效应,哈里森(Harrison,2002)、阿纳伦(Onaran,2008)、德克勒斯和马里克(Decreusey&Maarek,2011)、欧瓦德(Oyvat,2011)等从贸易角度证实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呈负相关、不显著关系或取决于工资刚性[2-5]。阿尔梅达(Almeida,2007)证实外商投资与劳动收入份额不显著[6];德克勒斯和马里克(Decreuse&Marrek,2008)认为FDI与劳动收入份额呈U型关系[7];罗和张(Luo&Zhang,2010)证实FDI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8]。贾亚德夫(Jayadev,2007)从资本管制角度证实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与劳动收入份额呈负相关[9]。经济金融化方面,谢(Xie,2011)、斯托克海默(Stockhammer,2012)与杜莎(Duenhaupt,2012)通过发达和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经济金融化导致食利者收入份额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劳动收入份额下降[10-12];库斯(Kus,2012)认为经济金融化主要通过工人地位弱化、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的内在机制降低劳动收入份额[13]。

国内学者关于开放经济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杨俊和邵汉华(2009)、张良(2012)发现全球化通过贸易、资本以及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劳动报酬份额,但对提高中国劳动所得影响不明显[14-15];白重恩和钱震杰(2010)认为经济开放可能提高或者减少劳动收入份额,具体影响与开放形式有关[16];戴小勇和成立为(2014)认为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密切相关,出口扩张与外商直接投资,使劳动要素对最终产品分配权的相对地位下降,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17]。二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劳动者报酬份额影响总体为负。罗长远和张军(2009)认为FDI不利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提高,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提高不利于吸引外资[18];邵敏(2009)、唐东波(2011)认为外资进入提高对工业劳动报酬份额的降幅主要源于工资溢出和地方竞争[19-20];王舒鸿(2012)认为外资进入会使资本所有者越来越多,对高技能劳动需求使得高技能劳动与资本紧密结合,抑制劳动收入份额上升。三是贸易依存度,国际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不确定[21]。姜磊(2008)认为对外贸易对劳动者报酬份额总效应为正[22];赵秋运等(2012)认为国际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23];单德朋(2013)认为贸易依存度与劳动报酬份额负相关但不显著[24];潘士远(2007)、张莉等(2012)认为国际贸易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劳动力生产效率的发挥依赖机器设备,两种因素结合降低劳动收入份额[25-26];包群等(2011)认为出口与劳动收入份额正相关但不显著[27]。周明海等(2010)、邵敏(2011)、张杰等(2012)发现工业企业出口活动和制造业企业特殊的出口模式对员工收入水平和中国宏观层面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负作用[28-30]。本文通过贸易、投资及金融发展三个角度分析开放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方向和程度,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和谐;对在“十二五”改革成效的基础上,加快以“重民生”为主的收入分配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贸易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

1.要素配置

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从进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要素配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出口商品金额及构成,劳动密集型商品是由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中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两部分构成,资本密集型商品主要指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1993—2013年,出口商品总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从917. 4亿美元增至15 779. 3亿美元,其中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额分别从1993年的718. 4亿美元、199. 1亿美元升至2013年的7 100. 2亿美元、8 679. 2亿。在出口占比上,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呈下降趋势,从1993年的78. 31%降至2013年的45. 00%,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呈上升趋势,从1993年的21. 70%升至2013年的55. 00%。2004年之前,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高于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从2005年开始,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首次超越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并在出口商品要素配置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993—2013年,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方向一致,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方向相反。其中1993—2004年,由于劳动密集型商品占主导地位,并且需要雇佣大量劳动力要素进行生产,随着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比重增加,劳动力需求增加,从而劳动者工资水平上升,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因而,此阶段出口商品比重增加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 2005—2013年,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已经超过劳动密集型商品,且在出口比重中占主导地位,导致资本要素需求增加,资本所有者的受益加大。因此,随着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比重增加,收入分配格局会倾向于资本方,从而资本收入份额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2.产业福利

贸易自由化使中国充分发挥劳动力丰裕的比较优势和工业基础潜力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第二、第三产业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产业所需劳动力规模扩大,导致产业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随着出口商品结构向资本密集型升级,带动国内产业结构进步。提升初次分配福利水平的关键在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可以调节各产业可供分配的收入总量间的差异,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增加国民收入。选取产业要素利用结构和就业效应来分析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内部结构性原因。

第一,选取产业劳动生产率代表产业要素利用结构,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代表产业技术要素利用比重越高,反之则表明产业劳动要素利用比重高。产业要素利用结构福利效应是指在产业人均劳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影响效应,进而产生对产业福利系数的影响效应,是对产业福利系数中的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因素进行效应分解得出的。从整体看,要素利用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呈正相关关系。1997—2002年、2003—2007年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高于人均劳动收入增长效应,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分别降至-0. 033、-0. 080,说明现有要素利用结构使得产业增加值的分配倾向于资本所有者,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增长。分产业看,第二、第三产业要素利用结构福利效应为负,不利于产业劳动者收入份额的提升。1993—2007年产业要素利用结构福利效应导致第二、第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分别下降-0. 748、-0. 709。第二、第三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要素比重较低,这种要素结构导致劳动收入份额难以提升,降低了产业福利水平。第一产业要素利用结构福利效应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在1993—2007年上升0. 08,第一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增加且技术密集型产业比例不足,使得要素利用结构偏向劳动,产值增长的大部分成果分给了劳动者,而非资本者,使得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产业福利水平提高。

第二,产业就业福利效应是指其他条件不变,产业就业变化对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而产生对产业福利系数的影响效应,由产业福利系数中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效应分解而得,也是影响产业要素利用结构福利效应的要素。从总体看,总就业福利效应变化是产业要素利用结构效应为负的因素。1993—2007年,就业人数增加,人均劳动收入增速低于产业增加值增速,说明就业福利效应不是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因。分产业看,三大产业就业福利效应变化是产业要素利用结构效应的因素。其中第一产业就业福利效应变化是产业要素利用结构效应为正的因素,1993—2007年,就业人数减少,人均劳动收入增速高于产业增加值增速,人均劳动收入增加的正效应能够弥补就业的下降,说明就业效应并非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主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福利效应变化是产业要素利用结构效应为负的因素,1993—2007年,就业人数增加,人均劳动收入增速低于产业增加值增速,就业人数增加的正效应未能弥补人均劳动收入的下降,说明就业效应并非第二、第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因。

3.技术进步

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中国有更多机会接触世界先进技术,但目前中国有很多技术不能自主研发,主要通过模仿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实现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中使用的技术类型:如果技术变化使得收入分配中劳动所占比重提高,那么这种技术进步就是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如果技术变化使得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占比重提高,那么这种技术进步就是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如果技术变化使得收入分配中资本和劳动所占比重都不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技术进步就是中性。中国是以非技能劳动力为主的国家,随着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技术进步发生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提升了密集使用的资本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资本收入份额提高,因此,中国基本上属于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三、投资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

1.行业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行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影响了外资流入的行业分布,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1993—2013年,第二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缓慢上升,但始终低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小。从行业来看,1995—2013年,第二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均占50%以上,且相当一部分是以国外来料加工为主,投向采矿、建筑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重相对较低,但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1995—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从67. 54%降至56. 06%,2000—2004年基本呈上升趋势,从63. 48%升至70. 95%,2005—2013年持续下降,从70. 37%降至46. 90%。第三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生产性服务业如房地产业,近年来房地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其中1995—2005年基本呈下降趋势,从19. 54%降至8. 98%,2006年以后迅速上升,2013年增至22. 68%;其次为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到2013年各自占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比重分别达到6. 24%和6. 74%。近年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迅速,2004年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2005—2013年基本呈上升趋势,从1. 68%升至2. 35%。因此,中国利用外资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中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这种行业配置机制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但是,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中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由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向电子、通信设备、机械制造、石油和重化工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以及房地产行业投资比例的增加,使得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倾向于资本方,劳动收入份额相应下降。

2.工资外溢

改革开放以来,工人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反映出国民充分享有经济增长成果,也可能是外资企业进入提升了平均工资水平。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显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相对于国内企业可能向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据统计,内外资企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5 348元升至2013年的51 483元,其中国有单位从5 553元增至52 657元,股份有限公司从1998年的8 829元增至2013年的61 145元,外商投资单位平均工资总体高于内资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且呈持续增长趋势,从1995年的8 812元增至2013年的63 171元,增长了近7. 17倍。外商高工资策略加剧了国内企业劳动力市场竞争,为了与外资企业进行竞争,国内企业相应提高工人工资,外资进入提升了一个地区或行业劳动者整体工资水平,在就业不变前提下,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显著特征是低技能劳动力供给充裕,国内优质劳动力为获得高工资,会转向工资较高的外资企业,同时本地企业又会有大量充裕劳动力进行补充。因此,中国劳动力要素的充裕供给并没有提高外资企业的工资竞争效应,相反会削弱外资企业工资竞争效应,从而缓解了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程度。

3.技术领先

从理论上讲,技术外溢是指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相关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产生的提升效应。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可以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带到中国国内,使得国内企业和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产品,从而提高了国内企业及其相关研发人员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管理方式的学习兴趣。另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会对中国国内当地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如跨国公司在国内展示其先进产品、工艺与管理方式,通过模仿先进技术和改进自身技术,当地企业实现“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国内企业为了与跨国公司竞争,通过研究跨国公司的产品来学习模仿跨国公司的技术,以此提高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中国本土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因而技术进步将会导致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倾向于资本方,从而资本收入份额上升,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近年来,随着资本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利用比率的增加,资本利用相应减少,从而劳动收入份额有所上升。

四、金融发展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

1.长期资本积累

金融全球化发展通过国际资本市场促进国内企业资本积累,国外闲置资金通过国际中长期借贷市场投入国内企业生产过程中。中国借用国外贷款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借款总体占主导地位。从2001年开始,中长期借款逐渐减少,短期借款相应增加;商业贷款比重在对外借款中仍占据主导地位。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对外借款额大量增加,企业获得更多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效益提升,员工工资待遇改善,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研究表明,对外间接融资比率增长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正相关。随着金融发展,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效益提升,员工工资待遇改善,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另外,金融发展使国外闲置资金可以在国际证券市场中通过投资股票和债券等流动性金融资产转化为长期资本。研究表明中国对外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融资比率增长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负相关。中国充分利用金融发展,将股票和债券投资于国际证券市场,随着投资资本增加,企业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资本投入相应增加,劳动投入相应减少,从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2.人力资本积累

金融全球化发展促进了资本流动,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促进了中国金融业发展。金融发展通过向人力资本生产教育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人力资本得到相应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力投入相应减少,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受教育水平越高,投入资本就越多,资本讨价还价能力较强,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研究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总体呈负相关,即随着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的提高,受教育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提高,与之相匹配的资本也就越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全国及三大地区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的趋势线斜率分别为-0. 295 0、-0. 423 0、-0. 918 2和-0. 172 3,说明中部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影响较大。

五、结论

本文在开放经济视角下主要从三方面研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因素:一是贸易角度通过要素配置、产业福利和技术进步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二是投资角度通过行业配置、工资外溢和技术领先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三是金融发展角度通过长期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1.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1)要素配置: 1993—2013年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出口占比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方向一致,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出口占比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方向相反。出口方面劳动收入份额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2004年为转折点;进口方面劳动收入份额始终呈下降趋势。(2)产业福利:贸易通过影响市场价格,进而影响产业层次提升,最终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呈“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产业要素利用结构对三大区域劳动收入份额影响为正,第二、三产业要素利用结构福利效应为负且对第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影响更大,第一产业要素利用结构福利效应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就业结构调整对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有影响,但作用不大,三大区域就业福利效应变化是产业要素利用结构效应为负的因素。(3)技术进步:中国属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因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2.投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1)行业配置:中国利用外资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从而劳动收入份额上升。随着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内外商直接投资重点由传统制造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以及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增加,劳动收入份额下降。(2)工资外溢:外资企业高工资策略导致地区或行业劳动者整体工资水平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但中国劳动力要素充裕供给削弱了外资企业工资竞争效应,缓解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3)技术领先: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导致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倾向于资本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近年来资本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利用比率的增加,资本利用相应减少,劳动收入份额有所提升。

3.金融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1)长期资本积累:通过增加对外借款额,企业获得更多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效益提升,从而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国外闲置资金通过在国际证券市场中投资股票和债券等流动性资产转化为长期资本,投资资本增加导致劳动投入相应减少,劳动收入份额降低。(2)人力资本积累:全国及三大地区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负相关,中部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R].Washionton DC,2007.

[2]HARRISON A E.Has Globalization Eroded Labor’s Share? 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Z].Working Paper,2002.

[3]ALEM ONARAN.The Effect of Import Penetration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 in Austr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Z].Working Paper,2008.

[4]DECREUSEY B,MAAREK P.Can the HOS Model Explain Changes in iabor shares? A Tale of Trade and Wage Rigidities[Z].Working Paper,2011.

[5]OYVAT C.Globalization,Wage Shar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urkey[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1,4(1) : 123-138.

[6]ALMEIDA R.The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Foreign-owned Firms[Z].Working Paper,2004.

[7]DECREUSE B,MAAREK D.FDI and the Labor Sh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Z].Working Paper,2008.

[8]LUO C,ZHANG J.Declining labor share: is china’s case different[J].China&World Economy,2010,18(6) :1-18.

[9]JAYADEV A.Capital account openness and the labor share of income[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7,31(3) :423-443.

[10]XIE D A.Generalized Fact and Model of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Kaldor Fact as a Special Case[Z].Working Paper,2011.

[11]STOCKHAMMER E.Why Have Wage Shares Fallen? A Panel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Func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Z].ILO Working Paper,2012.

[12]DUENHAUPT P.Financialization and the rentier income share-evidence from the USA and German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12,26(4) :465-487.

[13]KUS B.Financialis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OECD nations:1995—2007[J].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view,2012,43(4) :477-495.

[14]杨俊,邵汉华.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与全球化下的劳动报酬份额[J].上海经济研究,2009(9) :10-17.

[15]郭晗,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成果分享视角的评价[J].学派经济学,2011(1) :157-172.

[16]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12) :3-24.

[17]戴小勇,成立为.出口与FDI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4(8) :74-80.

[18]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经济学解释[J].管理世界,2009(5) :25-35.

[19]邵敏.我国企业出口对员工收入的影响——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9) :67-77.

[20]唐东波.全球化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劳资议价能力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1(8) :23-33.

[21]王舒鸿.FDI、劳动异质性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J].财经研究,2012(4) :59-68.

[22]姜磊,张媛.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 :26-33.

[23]赵秋运,魏下海,张建武.国际贸易、工资刚性和劳动收入份额[J].南开经济研究,2012(4) :37-52.

[24]单德朋.市场潜力、劳动力异质性与劳动报酬份额:理论与实证[J].财经科学,2013(3) :66-74.

[25]潘士远.贸易自由化、有偏学习效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7(6) :98-105.

[26]张莉,李捷瑜,徐现祥.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J].经济学(季刊),2012(2) :410-428.

[27]包群,邵敏,候维忠.出口改善了员工收入吗?[J].经济研究,2011(9) :41-54.

(责任编辑:宛恬伊)

[28]周明海,肖文,姚先国.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J].世界经济文汇,2010(6) :92-105.

[29]邵敏.我国企业出口对员工收入的影响——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9) :67-77.

[30]张杰,陈志远,周晓艳.出口对劳动收入份额抑制效应研究——基于微观视角的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12(7) :44-60.

Research on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hina’s Labor Income Share
——Based on the Opening Economy Perspective

WU Zhenhua
(School of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Liaoning 110036,China)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lower labor income share in the primary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of promoting the moderate level of labor income share in view of opening economy.The results shows that labor income share is affected by element allocation,industrial benefit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e,meanwhile labor income share is affected by industry configuration,wage spillovers and technological leading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vestment and labor income share is affected by long-term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e.This conclusion provides a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of promoting moderate level in labor income sha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opening economy; labor income share; industry benefit

作者简介:吴振华(1986—),女,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对策研究”(L13BJY028) ;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沈阳生活服务业结构性改革实践研究”(013011014)

收稿日期:2015-04-19

中图分类号:F06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 (2015)05-00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