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旅游发展中的茶农角色参与:南糯山、老班章案例*

2015-04-08 03:37林清清保继刚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茶农普洱茶茶叶

林清清,保继刚

(1.华南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631;2.中山大学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275)

云南普洱茶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西双版纳作为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吸引了不少因茶而来的人流。在茶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茶旅游也随之展开,茶农自然而然地卷入了茶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南糯山、老班章是普洱茶著名的出产地,本文将以南糯山、老班章为例探讨茶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茶农是怎样卷入到茶旅游的发展中的,其与茶游客发生了怎样的互动,对茶产地的品牌和形象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茶农就像一般旅游目的地的东道主一样,与来访的游客存在着主客关系。但茶农又与一般的东道主不同,他们作为茶叶(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生产者与游客的关系更为复杂,可能存在多重关系,既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又有向导与游客之间的关系,甚至更为多元的关系。其参与茶旅游的形式不仅包括对旅游服务业的参与、支持设施的提供,还涉及茶作为媒介的诚信关系及主客关系的互动,及其产生影响对目的地品牌与形象的传播。

一、文献进展

随着国外美食旅游[1-3]和葡萄酒旅游[4-6]的快速发展,茶旅游研究也吸引了一些学者的关注[7]。由于茶涉及三大产业,茶旅游的研究与茶产地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扶贫等密切关系,因此茶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Jolliffee指出茶旅游是由于对茶的历史、传统和消费的兴趣而产生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形式是和茶相关体验的许多方面联系在一起的,包括历史(history)、生长(growth)、生产(production)、加工(processing)、拼配(blending)和消费(consumption)等[8]136。茶游客是指为了体验与茶消费相关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人[9]。Han将茶游客分为了茶爱好者(tea hobbyists)、新奇追求者(novelty seekers)和文化或生态旅游者(cultural/eco tourists)[10]67。从游客动机及其参与茶活动的参与程度来分,分为偶然型(accidental)游客或专门型(intentional)游客,并可进一步将专门型分为投入型(dedicated)游客和极端投入型(extreme)游客[8]。专门以寻找茶馆为乐趣的人称为茶馆狂热者(tea room enthusiasts)[11],有些人则寻找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比如,和中国和印度旅行以发现茶背后的故事和秘密,此类人可称为茶文化或茶遗产类游客[12]。运用参与度(involvement)理论对加拿大茶旅游游客参与度进行了研究[13]。以上研究多侧重于茶旅游的定义厘清及茶游客的研究,以茶农与茶旅游结合视角的研究还没有。

除了基本的概念及茶游客的研究,茶旅游也与社会文化变迁有密切关系,结合茶园开发的旅游项目可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如斯里兰卡,茶旅游可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并减少贫困,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项目也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14]。政治环境也与茶旅游的发展密切相关,印度阿萨姆邦(Assam)政治冲突削弱了茶旅游的发展机会[15],同样,斯里兰卡也面临此问题,如果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茶与旅游业会有更好的结合,对当地社区的经济贡献也更大[14]。茶对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多元化会起到贡献力量,肯尼亚的政治经济环境为其重要的茶叶出口国提供了保障[16]。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对茶叶经济主导下的社区参与旅游进行了研究[17]。以上研究或结合目的地发展或在从政治环境视角对茶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些好的视角。

从遗产角度进行的研究又如茶马古道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旅游,认为茶马古道开发旅游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18]。威尔士茶馆这一文化遗产成为有价值的商品,也是旅游业迅速发展带来的[19]。从政治经济学和政府治理的角度,分析了杭州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20]。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认为尽管信阳有好的旅游吸引物和茶旅游规划,但茶旅游发展仍然失败了,原因是营销与合作不够,这与利益相关者的协作有关,政府、茶园主人、媒体、旅行社、茶游客等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有关[21]。遗产视角的研究是茶旅游研究不可缺少的,无论是作为可品饮的茶或是其承载的文化背景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除以上角度,还有从接待业和休闲农业结合的视角,茶在“家”和“商业环境”都与接待联系在一起,“家”之外,代表的是有收益的服务性产品,而不仅仅是“一杯茶”[22]。与休闲农业的关联,运用ASEB栅格与SWOT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杭州西湖龙井的茶旅游,认为西湖龙井茶旅游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有政策支持,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如产品过于单一,理论指导不足等[23]。这些研究的视角或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带来启示,或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启迪。但总的来说,基于中国案例的深度研究还不足。

由上可见,茶和旅游的联系是非常丰富的,茶贸易者或可称茶商长途跋涉寻找好的茶源的经历本身也是旅行的一部分。许多游客也把茶相关活动作为其经历的重要组成,如体验当地的茶文化、历史、习俗等。源于中国的茶道文化,在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也得以发扬光大并流传到世界各地。茶在旅游业及社会发展中都扮演着许多角色,许多地方已经有意识地利用“茶”作为其发展旅游业和促进当地经济的重要工具。茶可以成为酒店业的辅助力;可以成为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成为旅游业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总之,可以说茶是旅游业及茶交叉关系中的话语、网络及影响力方面的重要分析工具[7]。可见,茶旅游的研究日益丰富,研究的视角也呈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世界茶旅游的研究的对象主要聚集在茶产区及饮茶成为生活习俗和方式的地区,关于中国的茶旅游研究目前或集中于政策建议或资源描述层面,为数不数的英文文章涉及到杭州、福建、信阳及茶马古道,但还有不少领域值得开拓。本文将从茶农参与视角探讨普洱茶旅游的发展,一是加强了案例的深度挖掘,二是从茶农参与目的地发展的视角进行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案例介绍及研究方法

(一)案例介绍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中国西南云南省的西南部,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全州地形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5.1%,盆地(平坝)占总面积的4.9%。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500米以下,景洪市海拔仅551米。西双版纳因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缘,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这些自然环境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茶树适宜生长在日温差大,但年温差小的地方。茶树喜阴,西双版纳的许多古茶园都是茶林混植,这里的主要产茶区也是终年云雾缭绕,这些都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世居民族有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等13个,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是主要植茶民族。

西双版纳茶旅游资源丰富,茶树品种资源类型多样。既有野生型古茶树,也有栽培型古茶树;既有大叶种古茶树,也有小叶种古茶树;树型有高大乔木的,也有小乔木的;普洱茶历史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散收无采造法阶段(三国-唐宋)、地理意义的普洱茶阶段(元、明、清)、现代普洱茶阶段(1911-)[24]。

南糯山属于勐海县格朗和乡的一个行政村,是西双版纳州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的古茶园,也是全省行政村中茶叶种植、产值名列第一的行政村,现存古茶园1.2万亩,有享誉中外800年树龄、树围现达2.4米的人工栽培型茶王树,也是云南机械制茶的发祥地和云南茶叶科研的摇篮。位于东经100°31′~100°39′,北纬21°~22°01′之间,平均海拔1 400米,年降水量在1 500~1 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18℃,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南糯山村委会辖30个自然村寨,居民均为哈尼族。

老班章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乡,是班章村委会中的一个自然村。布朗山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一个地区。老班章村海拔在1 700~1 900米,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 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 341~1 540毫米,雾多是布朗山的特点,平均每年雾日107.5~160.2天。原生态植被多样性文化保存完好,土壤有机质丰富,日照足、云雾浓、湿度大,特别适合古茶树的生长。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并归纳出理论(分析归纳),而不是计算频率(统计归纳)[25]。基于案例研究的主要考虑:所关注的重心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且研究对象纷繁复杂,所研究对象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显,要结合前后联系的社会事实进行整合,以尽可能还原历史事实。本研究所涉及的茶农及普洱茶旅游的发展涉及新的元素,如茶农不仅是农民,也不是一般的东道主,其身份是复合的;普洱茶旅游不是一般的大众旅游,涉及遗产、农业、文化等元素,因此笔者从2006-2014年期间进行过5次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以厘清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变迁所引发的茶产地的新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资料的具体收集方法有:(1)参与式观察:多次与各利益相关者互动,住在茶农家进行参与式观察、与茶友保持长期联系等方式收集访谈等资料;(2)二手访谈等资料,有开放式访谈、重点访谈、半结构访谈等方式,访谈对象见表1。

表1 主要访谈对象分布

三、茶农参与普洱茶旅游的方式

茶农作为一个群体整体来说,对外来游客持一种欢迎的态度,但在普洱茶复兴之前,许多大山深处的茶农与外界的接触很少。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农被卷入了茶旅游发展过程中,并承担起了合力维护当地茶叶品牌的角色。在最初遇到外来世界的镜头时,茶农出现一种回避和害羞的态度。另一些茶农则要大方许多,对于外来世界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一种可能是他们已经见过不少外来人,渐渐由“害羞”或“热情”转为“无所谓”。有些茶农表现出的“无所谓”,其实也是一种“展示”,他们往往在家门口“展示”着捡茶梗等动作,他们是在劳动,同时也是传达一个信号,即“我家有茶叶,是否有兴趣了解”。对于一些原来在茶乡没有朋友直接来到茶乡采风或考察的游客来说,这种“相遇”方式给茶农带来一些机会,对于茶农来说,可以边“干活”边留意“商机”。也有一些茶农会主动出击,只要他们遇到外地人,都会找机会与其扯家常,同时,有意探查来者是否对茶叶感兴趣或者来访者是否是茶商或茶客。

茶游客与茶农有不同的相遇方式,这种相遇也是一定自我与他者的交互关系。德国著名的宗教存在主义学者马丁·布伯认为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Meeting),没有任何事物本是现成的经验,它必在与相遇者之交互作用中显示自身[26]。茶游客与普洱茶农有几种类型,一是在茶乡“偶遇”,后延续了这种联系和互动;二是慕名拜访一些知名茶农,如南糯山茶叶初制所的给二①;三是提前在网上联系当地茶农,再到茶产地拜访[27]。这两年,随着微信朋友圈的普及,更使茶农可以直播茶叶的生长、制作过程,也使茶游客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茶叶的情况,并通过微信直接购买。他们跨越了时空地域的限制,传播着自己的品牌,也积极地接待来旅行和收茶的朋友。

在茶游客与茶农各种“相遇”之下,主客互动频繁,为茶农参与茶旅游提供了许多机会。茶农参与茶旅游的方式有许多种(见表2),主要有提供旅游吸引物、提供旅游支持系统、提供旅游服务及配合上游旅游机构等。在不同类型的参与方式中,有些茶农主动积极地参与,有些被动参与,这些参与的过程对普洱茶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葡萄酒旅游涉及一、二、三产业,跨部门性及利益主体的复杂性对区域合作和整合也提出要求[28-29]。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产业特点非常类似,由表2可知,茶农参与茶旅游的活动也涉及三大产业,这也为茶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三大产业相互影响,可以形成助力,反之亦然。

(一)提供旅游吸引物

茶乡茶叶、茶景观、茶文化、茶民俗、当地美食,甚至世居植茶民族都构成了茶乡的旅游吸引物。茶叶还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使游客离开旅游目的地后继续延续有关目的地的回忆[30]。同时,具有特定地域、特定故事背景的独特的茶叶又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的纽带。

表2 茶农参与茶旅游的活动及所涉产业

1.茶叶的生产者

茶农作为生产者,直接为消费者提供着产品,这一层面还属于第一产业范畴。对于茶农来说,省去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增加了收入。这也是一种家门口的销售,正如国外葡萄酒产区的这种类似的地窖口的销售占到了葡萄酒总销量的30%左右,从而大大地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31]。对于来到茶乡以收茶或购买一些茶叶为目的的茶游客来讲,他们可以参与体验茶叶生产的全过程,可以亲自制作个性化的茶饼,这种经历非常难得。

不同的供给链和地方食物系统,由生产者到批发商到零售商到消费者这一过程,切割了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联系、抹煞了个性化的特点、增加了流通成本。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们对个性化、本土化更加渴望。家门口的销售使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接触,有助于延伸买卖之外的私人关系,如建立长期的合作并保持友谊关系;并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生产者的收入;且有可能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32]41。家门口的销售特别适应于茶旅游目的地中茶游客(消费者/潜在消费者)和茶农(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2.普洱茶作坊的提供者

茶农中有实力的一部分人开办了普洱茶手工作坊,包含了第二产业的内容,这些用传统石磨工艺制作普洱茶的手工作坊也成为普洱茶客们喜欢到访的地方。一是这里有机会遇到来自不同地方的茶客,二是有机会收罗到一些好茶,三是有可能与这些手工作坊与制茶人直接接触,甚至委托他们为自己加工一些茶饼。半坡老寨的不少村民都一改往昔卖鲜叶的状况,纷纷开起了初制所,大力发展茶业,收入逐渐增加[33]。不少茶农从易武引进了手工石磨,部分茶农也提供压饼服务。

3.其它旅游吸引物提供者

茶景观、茶文化、茶民俗、当地美食,甚至世居植茶民族本身都构成了重要的旅游吸引物。通过分析茶游客们旅行后发在博客或论坛里的内容可以发现,他们对于当地民俗、美食、民族风情、当地的建筑等都有一定的情结。

茶王树是一定要来看的,不到茶王树就白来了南糯山。

——外省茶友X

住在南糯山的茶旅游者X据访谈可知其并非资深茶友,但知道有茶王树,就一定要去朝圣一番,这也成了其旅程的最重要内容。

我喜欢这里的民风,这里的人好朴实,我们随便到哪里,都可以住到老乡家里。他们一点都不防我们,让我们这些城里来的人好惭愧呀。

——北京茶友A

我喜欢这里的民族菜式,傣味、爱伲味都喜欢。还特别喜欢那些野菜。在城市里哪里吃过那些野菜,好天然。味道很好。最喜欢的是一种大象耳朵叶子菜,因为长得特别像大象的耳朵而得名。还有一种树上的花,记不得名字了,下菜也好。还有那些不知名的野果子,真馋哪!以后我会想念这里的美味的,我想我还会再来。

——北京茶友B

这里的许多东西在城市里都是稀缺的。我喜欢这里原生态的环境,碧蓝的天空,真不想走了。

——北京茶友C

以上几位茶友是在老班章遇到的,他们的感受道出了大多数茶游客的想法。这种以茶为主要吸引物的游客与一般的游客不同,他们往往有更大的可能成为忠实消费者,从而更可能重复多次到达茶旅游目的地,对当地社区的经济贡献也会更直接、更多。当然,在旅游吸引物中,除了茶,其它旅游吸引物也构成了重要的部分,这些元素共同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

(二)提供旅游支持系统

茶旅游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需要有一定的旅游支持系统,由于普洱茶旅游是一种利基旅游市场,使得大的旅游投资商没有发现或重视茶旅游在这方面的商机。另外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普洱茶的季节性问题使这些投资者不看好这方面的投资。这种形势给当地茶农,特别是有经济实力的茶农提供了一些茶叶生意之外的商机,如建家庭旅馆、办餐饮等。

1.家庭旅馆

在南糯山村委会姑娘寨就有一座福兴吉普洱茶山庄,提供住宿和餐饮。许多茶农家里也起了新居,虽然没有做成专门对外营业的宾馆,但往往有多的房间,有茶友上门或旅游旺季时也会灵活地租让给游客住。

福兴吉普洱茶山庄的老板是在景洪教书的陈老师开的,泼水节期间生意特别好,房间更是供不应求。除了标间,还有一些木屋提供。

——景洪马哥

2014年调研时曾在这家山庄吃饭,还遇到从外省慕名前来的茶爱好者居住在小木屋式的客房里。必须指出的是,建议政府出台措施减少或禁止外地人在茶山开设旅馆等设施,一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二是如果大量开设,由于普洱茶旅游是利基市场的小众旅游,不一定一年四季都有较多客流,如果旅馆经营不善,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商人以次茶充好冒充当地茶叶出售也获得利润。

2.餐饮服务等

南糯山位于214国道旁,近年来,不少村民纷纷搬迁到公路沿线,办起了“农家乐”和茶庄。现在南糯山村共有21家“农家乐”、9个茶庄②,成为集古茶园特色旅游、特色“农家乐”、特色茶贸易三位一体、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哈尼山村,吸引着四方宾客。在一些较为偏远的村寨,许多游客与茶客会在当地茶农家中吃饭[33]。

(三)直接提供旅游服务

除了住宿和餐饮,有些当地茶农也灵活地提供着其它服务,如提供兼职导游服务、提供交通工具等。

只身前来茶马古道探险的Wendy③从茶马古道的起点易武走到了香格里拉,沿途得到了许多当地人的帮助[34]。烟兄陪茶友到大勐龙勐宋时有当地导游陪同④,到勐海勐宋茶山去,先到当地茶农家中吃过午饭后,又在当地茶农的带领下去爬滑竹梁子,茶农一路上给几位茶客们介绍着当地的茶树资源。南糯山由于交通便利,当地茶农与茶游客接触的机会更多,有不少茶农有带茶游客看古茶树的经历,有些因此还建立了长期的联系。

由于茶旅游是一种小众旅游市场,许多旅游中介机构很难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茶农提供的带路、解说等服务是很有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很想深度游,但似乎茶农能提供的解说服务不够深入,只能带去看茶树,大致说说茶树年份。要想了解更多茶叶的知识和存放的要求,是很难的。

——南糯山遇到的刘先生

这一类型的茶游客的茶参与程度是比较高的,不再满足于看看茶景观、品品好茶,而且对茶知识的深度了解也提出了要求。但目前茶农自发性的服务还不能满足这类茶客的需求。如果要提高这种类型茶游客的旅游体验,还需要一些相关的措施或行动来加强相关方面的服务。

(四)配合上游旅游机构

1.兼营家庭旅馆等

一些村寨里的茶农对来访的游客或茶客自发地进行接待活动,这里的家庭旅馆主要是指与茶农同吃同住,而不是完全商业意义上的宾馆。住在茶农家里的游客也可能会根据情况适当付费,但他们与茶农的关系与宾馆主人的关系是不同的,更多了些人与人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

巴达山曼迈寨小岩家经常接待一些来往的背包客和游客,其中有一些对茶树特别感兴趣。曼迈的古茶树资源有相当大的知名度,这几年来往的人更多了。

问:你们寨子经常会有外面的人过来吗?

答:是呀!近几年外面来的人更多了,以前也有,以前是国外的背包客多一些,现在来收茶的人多一些。也有一些人是背包客、游客,到了这儿,了解了我们的茶叶,也会买一些走。

问:那住在你们家的都是哪些方面的客人呢?

答:有一些收茶的人会住几天。背包客通常住一晚就走了。现在一些对茶叶有兴趣的人,他们收茶不多,但又对茶很有兴趣,这一类人会住久一些。有些还跟我们一起去采摘、一起炒茶。

问:你们对这些住在你们家的客人收费情况是怎么样的?

答:看情况吧。我们一般不会主动收费的,有些游客跟我们同吃同住,走的时候会适当地留点钱,我们也会收下的。更多的像是一种朋友关系,有一些走后还保持着联系呢!

问:在你们寨子,像你们这样愿意接待游客的人家多吗?

答:都还可以吧。我们这个寨子对人都很友善的。如果有人有这个需要,我们一般不会拒绝的。

在巴达、布朗山、贺开、南糯山等地都有一些像小岩家一样的家庭,给过往行人提供方便。有些山上或村寨里没有专门的宾馆,这些家庭旅馆就起到了接待游客的重要作用。随着茶山来往游客的增加,有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宾馆,如2008年3月在老班章调研时,已经发现一些新起的房子,据当地人介绍,这是为了满足越来越多外地茶客、游客的需要,村里一些有眼光的人投资盖的宾馆。2014年的易武古镇更是新楼云集。

2.户外俱乐部下游产品提供者

在旅游中心接待城市或集散地,如景洪、昆明,出现了一些旅游中介,打造出了主题为“普洱茶文化旅游”或“茶马古道旅游”的打包产品。

西双版纳户外俱乐部和西双版纳探险俱乐部都提供以普洱茶或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旅游打包产品。因对茶与茶文化的兴趣为主要动机而去旅行的人的人数本身不会太多,但这类灵活的旅游中介组织的出现可以将一部分有兴趣的旅客组织在一起去满足共同的兴趣。虽说对于某些要求极高的个性化游客来说,这种特殊兴趣的小团队旅行仍然不能满足其需要,但这类打包产品有其存在的许多优势,也有相当大的市场。

这类旅游中介组织需要当地茶农在许多方面给予配合,如要到茶农家的茶园去参观,需要在茶农家的茶园进行茶叶采摘,需要在茶农家进行茶叶杀青、揉捻等茶的相关体验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茶农起到了配合上游旅游机构的作用。

(五)保护品牌行动

在普洱茶复兴的过程中,茶农树立起了越来越强的保护意识。如在曼迈村的乡规民约中有关“外茶莫入”的警告。在许多村寨,如老班章、帮盆等地村寨门口的村民警卫处。村民警卫处由村委会派村民轮流把守,对进入村寨的来往人员和进出车辆进行统一盘问,防止外茶进入村寨内。老班章村寨门口的村民自发的保卫处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自从老班章与陈升茶厂签署了合作协议,签约的老班章村民的茶叶统一交由陈升茶厂对外销售,因此,村民不能再带私茶出寨了。老班章与陈升茶厂的合作本身也是村民保护品牌的一种举措。

除了这些保护品牌的自发行动,茶农们积极主动地向外开拓市场,吸引外来茶客、茶商到本村、本寨来接洽茶叶生意,也吸引游客来本村、本寨来观光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茶农自发保护品牌行动外,茶农积极主动参与到茶旅游的发展过程也为主客互动提供许多机会,这些当地人与游客的互动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茶农所树立起的诚信制茶、热情好客、保护品牌的积极形象也促进了旅游地的形象塑造。由此,在经济上,茶农提供了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茶旅游产品的供给体系,为目的地形象主动维护者,并进而推进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

图1 茶农的复合身份及其在普洱茶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茶农参与是茶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

茶农通过最初与茶游客的各种接触形成丰富的互动关系,并由此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茶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提供旅游吸引物、旅游支持系统、旅游服务和配合上游旅游服务等行动成了旅游供给的重要提供者。与此同时,在积极的主客互动中,在有意识的品牌保护行动中,承担了目的地形象塑造者和维护者的角色。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茶农参与过程中,也有外地人看到商机,对于具有文化遗产特质的古茶园附近要严格限制宾馆的修建。茶园附近本地茶农房屋的扩建要有一定约束,更要严禁外地人建宾馆,一是加重环境破坏,二是担心对本地茶叶品牌造成不良影响。

2.茶农通过三大产业的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到茶旅游中来

茶农通过提供旅游吸引物(如茶叶、手工作坊等)、提供旅游支持系统(如宾馆、家庭旅馆、农家乐的形式)、直接提供旅游服务,并配合上游旅游机构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到茶旅游的发展中。总体而言,由只有较少茶农参与的尝试性茶旅游参与形式演变成多元复合的形式。随着茶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普通茶农、新兴的手工作坊主、茶叶中介等也参与到了茶旅游的发展中。

3.不同类型和阶层的茶农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当地知名茶农与外向型茶农的作用力更大,但任何一个层级的茶农形成负面作用,都会对当地茶旅游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并从而破坏茶旅游的发展。

(二)讨论

1.茶乡出现了阶层分化

一些精明的茶农,迅速成长为乡村精英。这些人的成长也加速了乡村内部不平等关系的产生。当然,除了茶乡内部由于阶层分化形成的不平等关系外,茶乡阶层的分化也影响着不同茶农参与茶旅游的方式和程度。

2.物质财富之外的思考

许多名山茶叶越来越贵,茶农也迅速致富,许多重建大屋并购置汽车。西双版纳的产茶区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茶产业的发展使茶农迅速与外界社会产生多种接触和碰撞,地方文化遇到挑战。也出现一些茶农赌博及其他负面的事情发生。如何保护文化的地方性,如何让迅速致富的茶农获得可持续的力量去经营人生和事业,都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注释:

①给二是南糯山第一个开办初制所知名茶农,在网上有一定名气,有不少人到南糯山时会慕名找寻给二。

②这是2007年的数据,现在农家乐和茶庄的数量又所有增加。

③2008年与烟兄、久远香、雨林雨等茶友访谈时,了解到Wendy这一传奇色彩的女子,并关注其磨坊网上发布的《印象茶马古道》长文。她怀着独行茶马古道的想法只身来到西双版纳的,并从易武开始一直走到了中甸。一路上以看茶树王、体验采茶、制茶,寻找石板路上的马蹄印为线索,一路上结识了不少助人为乐的当地人。实际上,许多茶客也因对茶文化、茶历史的兴趣转而喜爱普洱茶的。

④烟兄是笔者最早结识的几位资深茶友,爱书法、摄影、户外。

[1]Hjalager A,Richards G.Tourism and gastronomy[C].London,Routledge,2002.

[2]Hall,CM,SharplesL,MitchellR,et al.Food tourism around the world:Development,management and markets[C].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2003.

[3]Mason R,O’Mahony B.On the trail of food and wine:The tourist search for meaningful experience[J].Annals of Leisure Research,2007,10(3):498-517.

[4]Hall CM,Sharples L,Cambourne B,et al.Wine tourism around the world:Development,management and markets[C].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2000.

[5]Carmichael B.Understanding the wine tourism experience for winery visitors in the Niagara Region,Ontario,Canada[J].Tourism Geographies,2005,7(2):185-204.

[6]Sparks B.Planning a wine tourism vacation?Factors that help to predict tourist behavioral inten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5):1180-1192.

[7]Jolliffe L.Tea and tourism:Tourists,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C].Ch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7.

[8]Jolliffe L.The lure of tea:History,traditions and attractions[A]//Hall-CM,Sharples L,MitchellR.et al.(eds).Food Tourism around the World[C].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London:Butterworth-Heinemann,2003:121-136.

[9]Jolliffe L.Something`s brewing:Tea and tourism in Canada[A].Presented at 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 Canada Chapter Annual Conference.Saint John,New Brunswick,October 2003.

[10]Han PL.Tea traditions in Taiwan and Yunnan[A]//Jolliffe L.(eds).Tea and Tourism:Tourists,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C].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7:53-70.

[11]Boniface P.Tasting tourism:Travelling for food and drink[M].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

[12]Goodwin J.The gunpowder gardens:Travels through India and China in search of tea[M].London:Penguin Books,2003.

[13]Li,WM,Jolliffe L,Lin QQ,Tea and travel:Motivations of western tea drinkers[A],Internaitonal Conference on Tourism(ICOT 2011)Tourism in an Era of Uncertainty,Rhodes Island,Greece 27–30April 2011:395-421.

[14]Gunasekara RB,Momsen JH.Amidst the misty mountains:The role of tea tourism in Sri Lanka`s turbulent tourist industry[A]//Jolliffe L.(eds).Tea and Tourism:Tourists,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7:84-97.

[15]Hannam K.Tea produ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ssam:A missed opportunity?[A]//JolliffeL.(eds).Tea and Tourism:Tourists,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7:71-83.

[16]Muhati J,Jolliffe L.Tourism and tea in Kenya: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A]//Jolliffe L.(eds).Tea and Tourism:Tourists,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7:145-166.

[17]Sun JX,Shi TT.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 tea village:Case study based on social exchange theory[J].Tourism Forum.2010,3(3):299-305.[孙九霞,史甜甜.茶叶经济主导下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案例分析[J].旅游论坛,2010,3(3):299-305.]

[18]Sigley G.Culturalheritagetourism and theancient Tea Horse Road of Southwest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2010,1(2):531-544.

[19]Lublin G.Thewar of theteahouses,orhowWelshheritage in Patagoniabecame avaluablecommodity[J].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Celtic Studies,2009,(1):69-92.

[20]Wang Y,Bramwell B.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riorities in Hangzhou,China:A political economy and governance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4):988-998.

[21]Cheng SW,Hu J,Fox D,et al.Tea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nyang,China:Stakeholders'view[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2(2-3):28-34.

[22]Jolliffe L.Tea and hospitality:More than acupp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6,18(2):164-168.

[23]Huang CM,Tuan CL,Wongchaic A.Development analysis ofleisureagriculture:A case study of Longjing Tea Garden,Hangzhou,China[J].APCBEE Procedia,2014(8):210-215.

[24]Zhang J,Chen WP,Bai WX.The three stages of Pu’er Tea develop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modern Pu’er[J].Yunan Pu’er Tea·Winter,2005,131-134.[张俊,陈文品,白文祥.普洱茶发展三个阶段与现代普洱茶的创生[J].云南普洱茶·冬,2005,131-134.]

[25]Yin R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Zhou HT,trans.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2004.[(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周海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6]Martin B.You and I[M].Chen WG trans.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2015.[马丁·布伯.我和你[M].陈维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7]Lin QQ.An exploration to the formation and impacts of Pu’er Tea special interest tourism in Xishuangbanna[D].Guangzhou:Sun Yat-sen University,2009.[林清清.西双版纳普洱茶特殊兴趣旅游形成过程及其影响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9.]

[28]Carlsen J.A review of global wine tourism research[J].Journal of Wine Research,2004,15(1):5-13.

[29]Frochot I.French wine brotherhoods and wine tourism:A complex relationship[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1,26(2):53-62.

[30]Suriya K,Gruen C.Souvenir production in community-based 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Thailand[J].The Empirical Econometrics and Quantitative Economics Letters.2013,1(1):1-4.

[31]Bruwer J.South African wine routes:Some perspectives on the wine tourism industry`s structural dimensions and wine tourism product[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4):423-435.

[32]Hall M,Mitchell R.Tourism as a force for gastr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A]//HjalagerG.and RichardsA.(eds).Tourism and Gastronomy[C].London:Routledge,2002,71-90.

[33]Liu DJ,The first village of old tea tree:Nannuoshan[N].Xishuangbanna Daily.2007-09-14(8).[刘大江.云南古茶第一村:南糯山[N].西双版纳报.2007-09-14(8).]

[34]Wendy.Trip on tea-horse trade road[EB/OL].http://www.doyouhike.net/city/xishuangbanna/252993,0,0,0.html.[2008-8-17].[Wendy.印 象茶马 古 道[EB/OL].http://www.doyouhike.net/city/xishuangbanna/252993,0,0,0.html2008-8-17].

猜你喜欢
茶农普洱茶茶叶
老党员“卖”茶忙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早春茶”开采
好的普洱茶自己会说话
普洱茶怎么泡
茶乡人家
武夷山茶农采茶忙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普洱茶最美的现实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