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生休闲行为驱动机制研究——基于对浙江省大学生的实证分析

2015-04-08 03:37费芩芳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阶层动机分层

费芩芳

(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引言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社会分层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就全球而言,库兹尼茨曲线表明,与技术的逐步发展相随的是日益显著的社会阶层化,这一趋势随工业社会的到来而颠倒,工业社会使等级制度发生松动,代之以更多的机会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后工业社会的出现带来了经济的不平等,加剧了社会分层现象[1]313。就中国而言,伴随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变迁的加速,社会分层现象愈演愈烈,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复杂状况[2]。由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存在差异,相同的社会阶层存在集群效应,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休闲价值观,产生不同的休闲动机,不同的休闲动机又影响休闲行为方式。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流动的主力军,在社会文化层面,增进社会阶层交流,引领和谐生活文化,挖掘特征、寻找趋势、研究其休闲行为驱动机制[3-4]至关重要。近年来,批判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通道日益狭窄,社会阶层日渐固化的声音越来越多,弥漫在社会中的种种怨气、焦虑、愤怒和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已经渗透到高校的大学生层面,通过大学生群体,见微知著,可以窥视整个社会系统的分层现状。休闲活动能拉近各阶层的距离,缓解各阶层的矛盾。大学生之间的跨层交流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对维持社会系统大有裨益。在大学生心理层面,引导积极生活心态,解除大学生普遍困境。和平发展时代下的大学生集体无意识使青年更加迷茫和无助,重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培养大学生休闲价值观,以休闲养心的方式助大学生走出时代困境。在休闲市场层面,分析休闲行为特征,挖掘潜在目标市场。作为未来的“高薪阶层”和“有闲阶层”并且现在拥有大量可支配时间的大学生群体,是高质量的“潜在”休闲消费者,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行为分异,锁定目标市场,投其所好。

一、文献综述

(一)社会分层与休闲

1.社会分层

国外学者认为,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观念,是社会分层的反映,是政治和价值观该如何被组织的反映。韦伯(Weber)确立了社会不平等的3个维度:权力、财富、声望[1]308。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层导致社会冲突,而戴维斯—莫尔假设认为社会分层是所有社会的基础,因为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依据职能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工资水平的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做好做坏一个样的系统只会削弱大家努力工作的动机。戴维斯—莫尔假设虽然指出了重要的社会职位必须得到高回报,但是却忽略了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冲突,甚至是彻底的革命。社会分层并非有利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而是使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社会分层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我国学者陆学艺则从劳动分工、权威等级、生产关系和制度分割四个维度将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5]。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占据上层的阶层拥有较多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位于中间的阶层只拥有少数的资源,社会最底层的成员基本无法拥有这三种资源,社会分层导致社会不平等。

2.社会分层与休闲的关系

美国学者约翰·J·麦休尼斯在《社会学》一书的“社会分层”章节中提到“社会分层影响闲暇时间的拥有”,在不同阶层的休闲活动差异中形象地指出:“许多‘新贵’热衷于炫耀性消费,用奢侈品来宣示他们的社会地位;许多‘旧富’偏爱礼仪和品味,用保守来展示他们的高贵品质。”中国学者郭鲁芳在《休闲学》一书中,探讨了社会阶层与休闲的关系,并指出休闲活动是促进阶层融合的黏合剂。

社会分层深深影响着休闲动机与行为。首先,群体行为形成相似。根据法国社会学家勒朋(Gustave Le Bon)的传染理论:群体会对成员产生催眠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化主要受到与自己有着相同社会地位的人的影响。特定群体中共享的一部分相同的性格和价值观以及财富、权力、声望的拥有程度影响着休闲动机;人们有收集同阶层人及同龄人所发出信息的能力,影响着休闲行为[6]。其次,社会分层造成分异。社会分层会对文化价值观与信念产生影响,帮助形成个性,指导思维和行动。

(二)休闲动机与休闲行为

1.休闲动机

国外休闲动机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德赖弗(Driver)和布朗(Brown)认为,休闲动机主要包括个人发展、社会交流、疗养与恢复、身体的安宁、刺激、自由与独立性、回归等,其中特别明确了社会交流的重要性[7];曼尼奥(Manne1)等人则提出了两种休闲动机的推动型和拉动型因素,并据此构建了一个休闲动机的逃避—寻求维度[8]63;彼得·希尔斯(Peter Hills)检验并支持了阿普特尔(Apter)的一般社会动机理论[8]63。

国内对于休闲动机的研究从时间上来看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李仲广指出,休闲动机理论主要包括不平衡理论、个人/社团理论、补偿/溢出理论、熟悉/好奇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每个理论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与社会交流产生微妙的关系[9];郭鲁芳依据纳什金字塔把休闲动机分为失控、放纵、消磨时间、放松、发展个人兴趣和自我实现与挑战六个方面,同时指出上层社会的休闲消费受炫耀心理指导[10];陈楠、李惠基于社会动机、积极动机、消极动机三大因子对大学生聚类分析,发现大学生社交需求旺盛[11];吕金城关注到大学生炫耀消费的现象,对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的表现形式、动机等进行分析与讨论,鼓励开展价值观、消费观的正面教育[12]。

2.休闲动机与休闲行为的关系

国外对于休闲动机和行为的研究已从表象跨越到研究机制和过程阶段。为了研究休闲消费者的休闲行为变化规律,杰克逊(Jackson)和邓恩(Dunn)以“停止参与”和“开始参与”为维度,将休闲消费者分为停止者、替换者、增加者、继续者[13]。瑟尔(Searle)等人做了后续研究,发现引起行为改变的原因有休闲动机、年龄、教育程度等[14]。随着研究深入,一些学者在克服现有研究成果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新理论——SOC理论和社会情感选择理论。SOC理论以目标为导向,社会情感选择理论联系社会网络,是更深层次地挖掘休闲行为心理,把握休闲动机的体现。

国内对于休闲动机和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休闲行为以及其特征,总结影响参与休闲活动的因素,探讨休闲动机和休闲行为的关系上[15-17]。王斌从体闲动机与行为差异入手,分析动机产生后影响体闲活动决策的客观因素,把握休闲动机与行为差异的原因,为休闲活动组织者清除消费障碍,提高人们的休闲质量提供方向[18]35。吕勤通过比较分析方法对大学生休闲行为、休闲动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具有一定的性别、文理和城乡差异,提出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休闲活动的三位一体模式,旨在挖掘大学生体闲市场的潜力[19]。

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休闲动机深深影响着休闲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动机受控于人的价值观、产生于人的某种需要,使人的心理产生紧张不安,从而产生内在驱动力,即动机,进而确定行动目标,产生行动,使需要得到满足,紧张解除,然后进入下一个行为[18]36。简言之,休闲动机是休闲行为的内驱力。

(三)简要评述

目前,单独研究社会分层或者休闲的成果有很多,但是把社会分层对休闲的作用、休闲动机对休闲行为的作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研究大学生群体的更是屈指可数。国内外研究缺陷大致分为三点:第一,研究层次有待提高。首先是国内的研究很多只涉及休闲动机和行为的特征层面,没有深入到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方面。其次是高质量的休闲社会学研究论文严重短缺,学科交叉跨度有限,尚未建立起统一的理论框架。第二,研究方法有待加强。国外的研究设计、统计技术显得比较成熟,频繁运用REP量表和LIM量表,而国内却略显落后,大多以描述为主。通过实证调查,运用可以满足学术需要的数据分析社会分层如何影响休闲动机、休闲动机和休闲行为,可以为进一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依据。第三,研究群体有待拓展。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以大学生为主体研究社会分层背景下休闲行为驱动机制都是寥若晨星,大学生代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社会分层的特征群体之一,研究大学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研究假设与设计

(一)研究假设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2003年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超过了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社会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这种阶层差异不仅影响休闲动机,也通过休闲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穿着、用行、文化消费就成了显示家庭社会声望、经济收入的途径,也成为阶层区分的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90后大学生日益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群体特征。“独生子女”的压力催使他们“情感丰富却依旧孤独”,缺乏同伴教育,陷入安全感困境和群体性孤独,在社交行为上,方式去传统化、能力两极分化、心理极度渴求。名牌消费、超前消费成为生活新坐标,晒心情、晾隐私成为网络新常态,在消费行为上,一个大写的“我”,盲目、拜金、炫耀心理随之而来,屡见不鲜。

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分别提出大学生休闲行为驱动的4个假设:

H1:社会分层对大学生休闲动机有显著影响;

H2:社交型动机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休闲动机;

H3:炫耀型动机是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休闲动机;

H4:休闲动机对大学生休闲行为有显著影响。

(二)研究设计

问卷设计。问卷内容共分成三部分,依次为基本信息、休闲动机调查、休闲行为调查[20]。其中休闲动机调查部分,描述项的确定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就可能产生的歧义、表达的清晰性和合理性向有关专家咨询,专家提出了建议,并对遗漏的项目进行了补充;题目形式采用李克特5分值量表进行测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数据收集。本研究在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7所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发放。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有效率为99.2%。

数据分析。本文主要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阐述样本的分布特征和检验观测变量的可取性;然后对大学生休闲动机进行因子分析,确定休闲动机的维度;最后进行聚类分析和交叉分析,检验假设。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样本概况

在调查样本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5.2%和54.8%,年级比例分别为39.5%、28.2%、18.1%和14.1%,文理科的比例分别为45.2%和54.8%,学生干部的比例为52.8%,中共党员(包括预备党员)的比例为15.7%。样本选取相对比较符合浙江省大学生的现状,可以进行下一步地分析。

(二)因子分析

为归类研究大学生休闲动机,本文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21]271-338,确立大学生休闲动机维度。KMO=0.694,大于0.5,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1 516.600,在自由度=55和Sig=0水平上达到显著,说明大学生休闲动机的描述项存在公因子。

剔除载荷值小于0.5的描述项后,对11个描述项进行主成分萃取,提取了4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炫耀竞技型休闲动机、学习提升型休闲动机、社会交流型休闲动机、消遣娱乐型休闲动机。累计解释的总方差为67.375%,说明4个因子可以概括原始变量的67.375%的信息。(见表1)

(三)K—均值聚类分析

为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设,本文其次采用SPSS提供的快速聚类法[21]271-338,对大学生休闲动机进行聚类分析,P=0说明四类大学生分异显著。Ⅰ类大学生的社会交流型休闲动机得分最高,因此属于社会交流型的大学生,以此类推,Ⅱ类属于炫耀竞技型大学生,Ⅲ类属于消遣娱乐型大学生,Ⅳ类属于学习提升型大学生。由此可见,以社会交流为休闲动机的大学生有172人,在四类大学生中所占比例最大;以炫耀竞技为休闲动机的大学生有78人,虽然在四类大学生中所占比例最小,但也不容小觑,因此说明炫耀性动机较为普遍(见表2)。

表1 大学生休闲动机因子分析

表2 大学生休闲动机聚类分析

因此,H2:社交型动机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休闲动机成立;H3:炫耀型动机是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休闲动机成立。

(四)交叉分析

为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设,本文最后采用SPSS提供的交叉分析法[21]271-338,对各分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检验。在社会分层与休闲动机关系方面,表3显示,在户籍、家庭收入、月生活费、父母职业等社会阶层状况不同的情况下,大学生休闲动机的分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高收入、高生活费、父母高职位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炫耀型休闲动机;各项社会分层测试指标都处于中等水平的大学生更多拥有社交型休闲动机;而各项社会分层测试指标都处于中下水平的大学生大多拥有学习型和消遣型休闲动机。在休闲动机与休闲行为关系方面。表4显示,受不同休闲动机影响的大学生进行休闲行为的费用、时间、态度、内容都各不相同,大学生休闲行为的分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受炫耀型休闲动机主导的大学生休闲消费费用高,注重品牌,一般喜欢旅游和逛街;受社交型休闲动机主导的大学生注重休闲产品的实用性,经常进行走亲访友、聚会派对的休闲行为;受学习型和消遣型休闲动机主导的大学生休闲消费费用低,注重休闲产品的质量,前者采用看书等休闲方式,后者采用看电视、打游戏的休闲方式(见表3、表4)。

表3 社会分层与休闲动机的关系——基于交叉分析结果

表4 休闲动机与休闲行为的关系——基于交叉分析结果

因此,H1:社会分层对大学生休闲动机有显著影响成立;H4:休闲动机对大学生休闲行为有显著影响成立。

四、结论

依据上文的分析结果,总结了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生休闲驱动机制的四点特征,分别为针对“H1:社会分层对大学生休闲动机有显著影响”的“共同体的集群性”特征,针对“H2:社交型动机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休闲动机”的“社交型休闲动机的功能性”特征,针对“H3:炫耀型动机是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休闲动机”的“炫耀型休闲动机的符号性”特征和针对“H4:休闲动机对大学生休闲行为有显著影响”的“动机对行为的引导性”特征。

(一)共同体的集群性

共同体的集群性指的是同一社会阶层的大学生具有类似的休闲动机与行为,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大学生拥有不同的休闲动机与行为。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大学生属于共同的群体,在群体内形成凝聚力,久而久之便去个性化,表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和精神气质,产生类似的群体行为;相同地,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由分异产生差异,休闲动机迥然不同。由于有资金支持,经济、权力、地位明显处于高位的大学生趋向于炫耀型休闲动机;中等水平家庭的大学生更多拥有社交型休闲动机,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接触更多的人,为日后跻身上一层社会阶层早做准备;而中下水平家庭的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各类资源,缺乏自信心,上进的就选择学习型休闲动机,消极的则选择消遣型休闲动机。不同的休闲动机是社会分层在大学生中的体现。

(二)社交型休闲动机的功能性

社交型休闲动机的功能性指的是强调集体的交流作用。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受社交型休闲动机主导的大学生有172人,比例最高。社交型休闲动机功能强大,首先,大学生都想获得平等休闲活动中的角色互动,虽然在休闲活动中获得的都是临时的、自致的、短暂的社会地位,但这一过程是令人享受的。其次,交流中的“自我印象”管理,可以帮助彼此掩盖陋习,学习先进,共同进步。最后,大学生作为社会流动最活跃的人群,受社交型休闲动机影响,进行广泛的休闲交流行为,更有助于社会流动,防止社会板结。

(三)炫耀型休闲动机的符号性

炫耀型休闲动机的符号性指的是强调个体的自恋主义。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受炫耀型休闲动机主导的大学生有78人,不容忽视。炫耀型休闲动机成为大学生地位昭示、身份象征和品味消费的符号[22-23]。“追求享乐和即刻满足虚荣心”的消费伦理把个人主义的自我符号性推向极端,这种休闲动机促成了公开的消费竞技[24]。

炫耀型休闲动机有害社会和谐发展。首先,炫耀型休闲动机无疑使大学生休闲价值观扭曲,甚至导致个别人的腐化堕落;其次,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定位在不断满足日益升级的炫耀需求上是不切实际的;最后,看重财富地位权贵身份,尽其所能地去炫耀,更易产生不平等的攀比风化,不利于大学校园的和谐氛围。

(四)动机对行为的引导性

动机对行为的引导性指的是大学生休闲价值观影响休闲动机,休闲动机影响休闲行为的过程。认知失调理论指出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不舒服的感觉,人的行为也可以是动机改变或更加坚定的先行条件。只有当动机和行为一致的时候才能达到个人最优的休闲绩效。根据上文分析可知,休闲价值观主导休闲动机的诱发过程,控制休闲立场、观点和态度;休闲动机由内而外影响休闲行为,休闲行为反复验证休闲动机,使其平衡。例如:受炫耀型休闲动机主导的大学生喜欢逛街,社交型的大学生选择聚会,学习型的大学生用看书满足提升自我的需求,消遣型的大学生用打游戏来打发时间。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价值观决定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因此,大学生的休闲行为主要受休闲价值观的控制,受休闲动机指挥。美好的动机才会有美好的行为,平等的价值理念才会有一视同仁的行为。

五、讨论与建议

图1 社会分层主导的大学生休闲行为驱动机制

购买休闲品的支出是二重性的,不仅要支付金钱,也必须支付另一种代价:时间。“钱”和“闲”是决定休闲消费行为的结构性要素,王宁把社会阶层分成“有钱有闲阶层”“有钱无闲阶层”“无钱有闲阶层”和“无钱无闲阶层”[25]。时间作为一种新的分层变量和稀缺资源,可以说“时间荒”已成为各个阶层人群的不适的日常体验,从发展趋势来看,时间约束的硬化程度大于金钱约束的硬化程度[26]。但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却一反常态,时间被软化,甚至很难成为一个约束条件。时间效力一旦减弱,家庭经济背景这个单一要素的功能就更加突出,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分层的梯度直接挂钩,强调经济收入的作用,就是强调了社会分层对大学生休闲行为驱动的主导影响,本文也实际证明了大学生休闲动机和休闲行为呈现梯级现象。

社会分层主导大学生的休闲行为,大学生中的梯级休闲消费行为也同样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分层状况及收入差距,也就是说大学生休闲消费行为是群体内部认同和外部区别的手段,是社会分化的指示器(图1)。

然而,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休闲文化生活意味着生命体验和正能量的传递,加以运用,休闲的公平性和合作性能够拉近各阶层的距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挥融合性作用;休闲的包容性能够让人拥有阶层上升的空间和动力,有助于社会流动。对于学校而言,应加强休闲教育,优化校园环境,创造良好氛围,为大学生创造精神家园。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宣传积极的休闲文化价值,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选择带有价值倾向信息,并整合到个体的价值体系中,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提升休闲格调。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社会流动的活跃分子,借助休闲活动进行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层级之间相互了解,用互相包容的心态,拓宽层级上升机会,壮大我国中产阶级的力量,为社会稳定、人民和谐相处、国家长治久安作保障。

[1]Macionis JJ.Sociology[M].Beijing: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9:308-313.[约翰·J·麦休尼斯.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08-313]

[2]Wu QF.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ethical relationship[J].Academic Exchange,2009(2):117-121.[吴沁芳.社会分层与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J].学术交流,2009(2):117-121.]

[3]Zhou YB,Sha R,Tian FJ.National leisure drive mechanism research:Based on the sem analysis of life style,information and leisure consumption behavior[J].Economic Geography,2012,30(6):1033-1037.[周 永博,沙润,田逢军.国民休闲驱动机制研究:生活方式、信息刺激与休闲消费行为的结构模型分析[J].经济地理,2012,30(6):1033-1037.]

[4]Wang CY,Qu HL.Empirical study on relationships of travel motivation,destination image and tourist expectation[J].Tourism Tribune,2013,28(6):26-37.[王纯阳,屈海林.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期望[J].旅游学刊,2013,28(6):26-37.]

[5]Cai J.The enlightenment of Weber's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o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social stratification[J].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2,21(4):42-45.[蔡娟.韦伯社会分层理论对中国当代社会分层的启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21(4):42-45.]

[6]Zhu WJ.Consumer society and narcissism:A critical perspective[J].Social Science,2013(9):62-71.[朱伟珏.消费社会与自恋主义:一种批判性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3(9):62-71.]

[7]Driver BL,Brown PJ.Probable personal benefi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in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 outdoors:A literature review[M].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6.

[8]Qin BL,Zhao XY.Analysis on theory and method of research on leisure motivation[J].Social Science Abroad,2010(4):62.[秦保立,赵新元.休闲动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透视[J].国外社会科学,2010(4):63.]

[9]Li ZG.Leisure studies[M].Beijing:China Tourism Press,2011:133-139.[李仲广.休闲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133-139.]

[10]Guo LF.Leisure[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1:182.[郭鲁芳.休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82.]

[11]Chen N,Li H.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leisure motivation:A case study of Henan University[J].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12(11):133-136.[陈楠,李惠.大学生休闲动机研究:以河南大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2(11):133-136.]

[12]Lyu JC,Xu DD.Identity of emotion and reason behind:Sociological analysis for college students'conspicuous consumption survey[J].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2008(4):50-55.[吕金城,许斗斗.身份认同背后的情感与理性: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调查的社会学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2008(4):50-55.]

[13]Jackson EL,Dunn E.Integrating ceasing participation with other aspects of leisure behavior[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88,20(1):31-45.

[14]Searle MS,Mactavish JB,Brayley RE.Integrating ceasing participation with other aspects of leisure behavior: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3,25(4):388-404.

[15]Wang P.Study on the features of leisure behavior of Beijing residents[D].Beijing:Beijing Second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2008.[王萍.北京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8.]

[16]Zhao DX,Liu YJ,Huang YY.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ourism motivations and personalities:A case study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J].Tourism Forum,2010,3(6):656-661.[赵东喜,刘永涓,黄云英.旅游动机与消费者个性关系研究:以大学生为例[J].旅游论坛,2010,3(6):656-661.]

[17]Li LM,Bao JG.A study on tourism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The case of Zhongshan University[J].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2000,11(4):45-49,54.[李丽梅,保继刚.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4):45-49,54.]

[18]Wang B,Wang ZL.A study of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Dalian residents leisure motivations and behavior[J].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08(7):35-39.[王斌,王照丽.大连市民休闲动机与行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35-39.]

[19]Lv Q,Wang P.Research of leisure behavior and motive of college student and prediction of leisure market[J].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08(7):40-45.[吕勤,王萍.大学生休闲行为和休闲动机研究:兼对大学生休闲市场的预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40-45.]

[20]Yang GL.A Study on the features of leisure behaviors of urban residents:Taking Chengdu as an example[J].Tourism Tribune,2002,17(2):52-56.[杨国良.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以成都为例[J].旅游学刊,2002,17(2):52-56.]

[21]Du Q,Jia LY.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PSS from entry to the master[M].Beijing:Posts and Telecom Press,2008:271-338.[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71-338.]

[22]Zhang JJ.A study on semiotics of tourist experience[D].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12.[张金金.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23]Sun F,Zhang YX,Xiao JJ.On the consumer behavior of the status consumption[J].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2012(3):16-23.[孙凤,张逸潇,肖经建.符号消费行为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2(3):16-23.]

[24]Zhao F.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J].Journal of Youth Studies,2011(6):83-93.[赵锋.《有闲阶级论》的理论成就[J].青年研究,2011(6):83-93.]

[25]Wang N.The pressure of survival:Analysis of“Time Famine”[J].Shandong Social Sciences,2013(9):39-46.[王宁.压力化生存:“时间荒”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9):39-46.]

[26]Guo LF.Leisure economics:Economic analysis of leisure consumption[M].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5:121-136.[郭鲁芳.休闲经济学:休闲消费的经济解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21-136.]

猜你喜欢
阶层动机分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