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20世纪非洲经济的两次转型

2015-04-10 06:24舒运国
史学集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非洲大陆殖民地非洲

舒运国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上海200234)

非洲大陆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第一次在20世纪初,非洲大陆整体沦为西方殖民地或者势力范围后,社会经济形态从传统经济向殖民地经济转化,这次转型大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完成。第二次在1960年代后,随着非洲国家的独立,非洲经济从殖民地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过渡,这次转型至今尚在进行之中。本文试图对这两次经济转型进行剖析,从而总结它们的特点以及历史影响。

20世纪非洲经济的第一次转型,即由传统经济转向殖民地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一战前夕为初始阶段。1882-1884年的柏林会议揭开了西方列强瓜分非洲大陆的序幕。在之后的十几年里,西方列强依据各自的实力,很快把非洲瓜分完毕。为了把非洲经济纳入殖民地经济的轨道,在占领非洲殖民地后,西方宗主国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以暴力为后盾,抢占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殖民当局的掠夺方式五花八门,如法国推出土地验证制度,于是大批“无主土地”成为殖民当局的囊中之物;德国以一纸法令霸占了德属东非的全部土地;比利时占据了刚果自由邦的“空地”;而英国则在南部非洲实行“保留地”制度,在南非,土著保留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2%。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7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336页。土地的易手直接破坏了非洲社会传统的土地所有制,进而动摇了非洲社会传统经济的基础。

其次,强行推行单一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西方殖民当局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殖民当局将掠夺的土地以各种形式分配给欧洲移民或者公司,鼓励他们建立农场或者种植园,大面积生产欧洲所需的经济作物。至1908年,刚果自由邦有2700万公顷分配给欧洲移民和公司,在阿尔及利亚,1911年这个数字达到30万公顷。①P.Wickins,Africa 1880-1980:An Economic History,Cape Tow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9,87,68,48.另一方面,殖民当局采取强制措施,包括分发良种、监督种植和包销产品,把土著居民推入生产单一经济作物的漩涡。至一战前夕,单一经济作物生产在非洲逐步铺开,各地开始形成单一经济作物的生产格局。比如,黄金海岸生产可可,南罗得西亚生产烟草等。在埃及,棉花生产非常迅速,至一战前夕,埃及棉花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90%。②P.Wickins,Africa 1880-1980:An Economic History,p.78.单一经济作物生产的普及,使非洲传统农业生产结构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产品结构趋于解体。

第三,投资开采非洲的矿产资源。非洲大陆富有各种矿藏,开采这些资源能够为西方国家的工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原料。为此,欧洲列强占领非洲后,十分注意投资采矿业。一战前,黄金海岸、南罗得西亚和比属刚果的黄金矿、比属刚果加丹加地区的铜矿、英属尼日利亚的锡矿和法属北非的磷酸盐矿,都已经进入筹备或者开采阶段。相比之下,南非的金矿开采进入了大规模生产阶段,1910年,南非国民收入中有1/4来自黄金生产。③P.Wickins,Africa 1880-1980:An Economic History,p.51.耐人寻味的是,除采矿业外,宗主国很少投资其他工业,对于制造业的投资微乎其微。

第四,推销西方廉价工业品。欧洲列强利用各种特权,把本国生产的廉价工业品和其他商品输入非洲市场。以英国商品为例,19世纪90年代对非洲的商品输出价值为1310英镑,1900年达1970英镑,1903年更是猛增到2440英镑,数十年里增长了2.75倍。④P.Wickins,Africa 1880-1980:An Economic History,p.64.

大量欧洲商品的输入,冲击了非洲传统手工业,使它们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余地。比如,尼日利亚一向以手工业发达著称,纺织、印染、制革和炼铁业一度闻名于世,欧洲商品涌入后,当地手工业日趋衰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第一次经济转型的第二阶段,或称之为深化阶段。如果说一战前非洲经济演变还仅仅是开端的话,那么在一战期间,非洲经济殖民地化进程大大加速。众所周知,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世界大战,而且非洲本身就沦为双方厮杀的战场。为了应付战争的重负,西方宗主国加强了对于非洲殖民地的掠夺和剥削:其一,霸占土地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进一步扩大。如在肯尼亚,英国颁布法令,宣布肯尼亚的全部土地归英王所有。殖民当局可以随意把土地租借欧洲移民,期限从99年延长到999年。⑤R.D.Wolff,The Economics of Colonialism:Britain and Kenya 1870-1930,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4,p.57.其二,实行强迫种植制度。由于战争期间物资奇缺,宗主国加强了对于殖民地的压榨。殖民当局强行规定非洲农户种植经济作物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并且限期交付当局指定的商业机构。其三,宗主国严厉推行强迫劳动制度。一战期间大批青壮年应征入伍。为了弥补劳动力的短缺,宗主国采用各种方式强迫非洲居民参加无偿劳动,在东非,强迫劳动甚至超过半年以上。一战期间西方殖民当局的战时措施对非洲经济殖民地化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土著居民土地的进一步丧失和强迫种植制度的严厉实施,使非洲传统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结构遭受更大破坏;而强迫劳动制度的推行,则为欧洲人经营的农场和矿山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解决了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和采矿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一战期间,非洲农业生产中单一经济作物生产的比重迅速上升,可可已经成为西非地区主要产品,仅尼日利亚的可可出口占世界市场的比重,由1908年的0.7%增加到1918年的3.8%;整个非洲大陆的可可出口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已经跃升至40%。⑥P.Wickins,Africa 1880-1980:An Economic History,p.108.此外,棉花、橡胶、花生、木材等经济作物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一战虽只短短数年,但是由于西方列强更多采用超经济的强制手段,非洲经济发展被纳入战时轨道。大战期间,得到发展的是西方选定的经济部门和行业,如经济作物生产和采矿业。战时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非洲经济殖民地化的进一步扩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第一次经济转型的第三阶段,即完成阶段。一战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于是,宗主国全面强化对于非洲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和改造:

首先,宗主国对非洲金融的控制进一步深化。一战后,宗主国除了把本国货币引入非洲殖民地或者发行新货币外,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也进入非洲。殖民当局强行规定非洲人居民纳税须使用新货币,非洲人劳工的工资及经济作物的收购也一律以新货币结算。非洲的各种传统货币失去了流通价值,逐渐消失。由于西方银行垄断了非洲金融业务,而新货币又都附属于宗主国货币,因此非洲金融在一战后完全落入西方的控制,成为西方金融业的附庸。

其次,西方国家对非洲殖民地的投资迅速增加。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对黑非洲的投资达4.21亿英镑,法国为0.29亿英镑,比利时达0.94亿英镑。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7卷,第286页。投资的增长趋势延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大规模投资使非洲主要的国民经济部门,诸如银行、铁路、矿山、海关、农场和种植园等都进一步掌握在西方资本手中。

第三,采矿业急剧发展,成为非洲殖民地主要产业。大战刚一结束,各宗主国就纷纷派出勘探队,全面调查非洲的矿产资源情况,获得重大进展。由于大量投资的重心 (77%)集中在采矿业,②A.D.Robert,ed.,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7,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p.95.非洲采矿业在战后得到迅速发展,矿产品出口大幅度上升,不少殖民地的矿产品出口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但是,这种发展只是为宗主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廉价原料,如尼日利亚一战后成为世界第四大产锡国,但是其锡矿石全部运往英国熔炼。它并没有给非洲本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多好处,反而加深了各殖民地对宗主国的依赖。采矿业成为殖民地经济中一个畸形发展部门。

第四,大力支持欧洲移民经济,为他们提供土地、技术和资金。在肯尼亚,1914-1929年,欧洲移民占地净增10倍;在南罗得西亚,殖民当局颁布的《土地分配法》,规定土著保留地不得超过总面积的22.4%,而欧洲移民占地高达50.8%。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7卷,第94页。在生产技术上,殖民当局为移民经济作物生产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和实验农场,为他们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当局还提供资金和优惠的销售条件。在这种形势下,欧洲移民经济在南部非洲、东非和北非等地区得到迅速发展,移民生产的经济作物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在肯尼亚,一战前移民生产的经济作物占出口总值的5%,至1932年,这个比例研究提高到76%。④P.Curtin,African History,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78,p.505.

第五,继续推行单一经济作物生产。一战后,殖民当局日益采用超经济的行政手段。法国在法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强行建立“土著合作社”,英国在东非广泛推行“多种庄稼运动”,其实质都是强化行政干预,大规模推广单一经济作物的生产。在这种形势下,单一经济作物生产畸形发展。在西非,可可生产大规模升级,黄金海岸、尼日利亚和象牙海岸的可可产量,1918年占世界总产量的28.6%,1928年已经高达56%。⑤P.Wickins,Africa 1880-1980:An Economic History,p.135.5至二战前夕,非洲各地单一经济结构最终形成。在农业生产领域,单一经济作物主导各地农业产品结构。在东非,主要生产棉花、咖啡、烟草和剑麻,西非主要生产花生、可可、棉花和棕榈仁,南部非洲的重要产品是烟草和玉米,北非是葡萄、棉花和果类,中部非洲生产棉花、橡胶和咖啡。在矿产领域,南非的钻石和黄金、赞比亚的铜、尼日利亚的锡、阿尔及利亚的磷酸盐等,都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至二战前夕,非洲经济完成了由传统经济向殖民地经济的转型,其标志为:(1)土地所有制发生变革,非洲传统社会的部落集体所有制已经不复存在。在西方列强的强夺豪取下,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非洲部落集体所有变成西方殖民当局、欧洲移民 (以及少数非洲酋长、头人)所有。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不但意味着非洲传统经济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标志着殖民地经济已经具备生长、发展的物质条件。(2)生产格局发生变化。在非洲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生产的目的完全是满足生产者自身的生活需求。至二战前夕,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许多地区已经消亡,单一经济作物生产占据主导地位,产品与生产者需求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3)非洲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在非洲传统经济中,非洲居民基本上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外界经济联系稀少。殖民地经济打破了这种封闭的状态,强行把非洲经济融入世界经济,非洲居民生产的产品输往海外,满足欧洲国家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非洲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必需品则基本依靠欧洲的输入。(4)西方资本大举渗入,完全控制了非洲重要的经济领域,诸如金融、财政、交通运输、通讯等。非洲居民自主发展经济的权利完全被剥夺,西方宗主国的经济利益成为非洲殖民地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殖民地经济的最本质特点,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奴仆经济”。具体地讲,殖民地一切经济活动 (包括生产、流通、交换)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宗主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殖民地经济具有以下特点:(1)每个国家动用其主要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大量生产一两种农业或者矿业产品;(2)上述产品并不是供国内生产和消费所用,而是主要运往宗主国,供其作为工业原料和生活消费品所用;(3)殖民地加工业十分落后,因此,这些产品多以初级原料产品的形式输出;(4)殖民地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这些产品的出口。殖民地经济的致命弱点就是,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对外依赖性,因此经济发展的基础十分脆弱:其一,由于生产、流通和销售都与国外市场紧密联系,因此,世界市场的供需变化和价格消长直接制约了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如果遭遇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或者世界市场对原料产品的需求下降,那么,殖民地的出口收入将大大减少,从而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其二,单一经济结构中生产的是初级原料产品,其附加值很低,因此,仅仅依靠这些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需要。于是,非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需的技术、设备和资金,也主要依靠外部世界。其三,单一经济结构使非洲国家经济处于畸形状态,农业生产中忽视了粮食生产,工业生产十分弱小和落后,许多国家的粮食和工业制成品都需要从外部进口。

非洲大陆从传统经济演变为殖民地经济,其实质是非洲国家丧失了经济的独立地位,已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换言之,殖民地经济越发达,非洲国家受到的经济剥削就越严重,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就越深重,非洲大陆的经济就越落后。

非洲大陆第二次经济转型发生在非洲国家独立之后,非洲经济由殖民地经济向现代化转型。第二次经济转型已经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探索。

第一次经济转型的探索出现在非洲大陆独立之初。二战后,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至1960年代,非洲大陆的大多数殖民地获得独立,成立了新兴的民族国家。在经济领域,新生的民族国家面临着改造殖民地经济结构、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体系,并且向现代化迈进的艰巨任务。

如何实现这次经济转型?这对于非洲国家是个严峻的挑战。近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使非洲经济成为对西方世界具有强烈依赖性的依附型经济,它严重损害了非洲民族利益。因此,非洲国家独立后,首先必须改造殖民地经济,建立和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在此基础上,才能向现代化进军。然而,这对非洲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从主观上讲,非洲国家在独立后经济发展道路上,没有历史经验可以继承;从客观上讲,在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下,苏美为争夺世界霸权,都竭力向非洲国家渗透,两极的挤压使非洲国家自主探索的空间十分窄小。在这种形势下,非洲国家只能或者借鉴原宗主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如肯尼亚和科特迪瓦等),或者模仿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如几内亚、加纳和坦桑尼亚等),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然而,非洲国家的社会主义是“非洲社会主义”,而非洲国家的资本主义也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就其实质而言,非洲国家的发展道路实际上都属于非洲民族主义的范畴。因此,尽管在形式上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相仿之处,但是彼此无法同日而语。

必须指出,无论采用什么发展模式,非洲国家在独立之初的处境十分相似,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任务是相同的。因此,在经济发展政策上,它们具有相同之处:其一,实行“国有化”政策,掌握国家经济命脉。非洲国家独立后,采用直接接管 (几内亚和坦桑尼亚等)或者赎买和参股 (科特迪瓦和肯尼亚等)的形式,把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如银行、铁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部门、矿山以及重要工厂等外资企业逐步收归国有,使这些原来的外资企业逐步改造成为以国家资本为主的企业。在对外资实行国有化的同时,非洲国家投资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其二,实行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非洲国家独立之初,土地占有贫富不均,广大农民缺少、甚至没有土地。土地问题严重束缚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非洲国家独立后,大多进行了土地改革。有些政府采取比较激烈的手段 (如埃塞俄比亚通过没收王室和贵族的土地),更多的政府通过比较温和的途径 (如肯尼亚和刚果采用赎买手段),收回了被西方殖民者和大封建主占有的土地,并分配给无 (少)地农民。土地改革缓和了农村的经济和阶级矛盾,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还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些国家,尤其是倡导非洲社会主义的国家,在土地改革过程中,鼓励个体农户组织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坦桑尼亚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动的“乌贾马”运动以及几内亚的“农村集体化”运动,都是当时非洲国家农业集体化的典型例子。

其三,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非洲国家独立后,无一例外制定了经济发展计划。计划的年限不同,有2~3年,也有5年或更长时间。计划对规定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制定出了明确的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加纳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早实行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制定了1959-1964的五年计划;尼日利亚自独立至1980年代中期,连续制定和实施了四个经济发展计划。

其四,程度不同地采取行政手段,干预和控制经济发展。无论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还是奉行市场经济或者混合经济的国家,普遍轻视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更多强调采用行政手段来指挥和干预经济生活,比如,在国民经济中,不断扩大国有企业的数量和经营范围,使国有经济迅速膨胀,从而挤压私营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非洲国家不但人为压低农产品(尤其是出口产品)的收购价格,而且政府直接垄断了产品的收购和出口,从而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在工业生产方面,为了推行进口替代战略,政府为国有企业提供各种保护,降低企业所需原料和设备的进口税,阻止国外同类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等。

在独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非洲国家对于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首先,非洲国家独立后,把经济发展的主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拉开了由“奴仆”经济向“自主”经济过渡的序幕。比如,通过国有化政策,把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自己手中。许多国家投资创办国营企业,建立了一批民族工业。非洲的民族经济初步建立起来。其次,生产力得到程度不同的解放,工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的发展。非洲国家独立后都制定政策,使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建立了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民族工业体系。在农业领域,由于进行了土地改革,又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的发展。再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独立后的非洲国家注意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城乡居民的住房、交通、卫生、保健等各个方面,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教育方面,非洲国家的学龄人口的入学率得到较大提高。初等教育的入学率由1965年的41%上升到1980年代中期的69%;中等教育的入学率由2%提高到14%,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有很大的提升。人口的健康和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婴儿死亡率下降50%,人口的预期寿命延长了8年。①World Bank,Adjustment in Africa,Reform,Results,and Road ahead:A World Bank Policy Repor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25.

然而,实践越来越表明,非洲国家独立后实施的经济发展政策,存在明显的失误:其一,非洲国家普遍轻视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更多强调采用行政手段来指挥和干预经济生活。于是,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扭曲,政府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而企业却失去了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于政府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低下,结果造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盛行的官僚主义。其二,国有经济规模过大,效益低下。许多国家对国有经济进行大量投资,形成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大,从而限制了私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效益低下,许多国营企业长期亏损。对西非12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至1985年,62%的国有企业为纯亏损,36%的国有企业无赢利。据1970年代的统计,非洲国有企业的亏损额平均占GDP的3.3%。①R.Lensink,Structural Adjestment in Sub-Sahalan Africa,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96,p.299其三,片面追求工业化,带来了不良的后果。非洲国家独立后,力图尽快实现工业化,带动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国家不顾国力,不顾效益,贪多求大,盲目上马。一些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更是生搬硬套苏联工业化模式,以重工业带动工业化。加纳耗巨资兴建沃尔特河大坝水电站,水电站建成后,电力过剩,造成了巨大浪费。扎伊尔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兴建了一系列大型工程,这些现代化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均来自国外,原料也必须从国外进口,工厂建成后,由于管理和技术力量不足,工厂的产量常常远达不到设计要求。其四,非洲国家没有把农业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农产品结构迟迟不能改变,因此,非洲国家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告别“奴仆”经济,还无法摆脱对西方国家和世界市场的依赖,这对民族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极为不利。此外,单一产品结构腐蚀了粮食生产基础,造成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供应日趋紧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非洲独立之初,粮食自给率为98%,1970年代下降为70%,1980年代进一步下降至50%。②A.Adedeji,Economic Crisis in Africa,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85,p.13.

第二次经济转型的探索发生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进入1970年代中期后,经济发展政策失误的后果日益显现,经济发展趋缓,此时又遭遇世界市场上的二次石油提价以及自然灾害,非洲经济更加恶化。1970年代后期非洲经济发展出现了逆转,农业生产萎靡不振,粮食供应形势恶化,工业发展面临困境,财政困难,债台高筑,经济陷入危机。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执行干事阿德德吉明确指出:“有迹象表明,非洲比第三世界其他地区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危机……如果过去的趋势持续下去……整个非洲地区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在本世纪末的状况将比1960年更加糟糕。”③阿卜杜拉·布杰拉:《非洲,从非统组织到非洲联盟》,http://www.ecdc.net.cn/events/china-south2002/11.htm事实表明,非洲国家搬用外部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已经“此路不通”。

面对经济危机,非洲统一组织于1979年发表了《拉各斯行动计划》,它把非洲国家的经济困难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或者客观因素 (如殖民地经济的遗产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等)。为了减少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拉格斯计划提出了集体自力更生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一年后世界银行则发布了《伯格报告》。报告认为非洲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政策失误,因此对此做了剖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政策改革 (结构调整)方案。鉴于当时经济危机的压力,为了得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财政援助,大部分非洲国家只能接受结构调整方案。④1.Lagos Plan of Action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rrica,1980-2000.Repinted by OAU,Addis Ababa,Ethiopia.

“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实行经济市场化,反对政府的行政干预。结构调整方案认为,在非洲国家的经济生活中,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因此明确要求非洲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进行干预”,“减少国家对生产和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⑤World Bank,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An Agenda Action,Washington:World Bank,1981,p.34.强调采用各种手段来激活市场机制。第二,推行贸易自由化,反对政府对贸易的垄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非洲国家的“贸易政策不合理。…… (政府)广泛应用贸易或者非贸易壁垒抵制来自外部的竞争”。⑥World Bank,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An Agenda Action,p.24.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措施,对贸易实行垄断。因此,在进出口贸易活动中,政府的意志代替了市场机制,贸易活动受到政府的左右。结构调整方案要求取消政府对贸易的种种限制,开放进出口贸易,使非洲国家的贸易转入自由化的轨道。第三,鼓励产业私有化,反对国有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非洲国家的“国有企业的业绩令人失望,其财政成为负担”。①World Bank,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An Agenda Action,p.38.在结构调整方案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有企业,尤其是亏损企业,提出了改造的方针,或关闭,或实行私有化。

由上可见,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试图用西方成熟的市场运作规律解决非洲不成熟市场所产生的问题。然而,由于结构调整方案与非洲国家的国情发生矛盾,因此出现了明显的冲突:

第一,贸易自由化使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结构调整以贸易自由化为由,要求实行货币贬值、降低进出口关税、减少进出口限制。由于非洲民族工业和私人经济发展的起点低,与西方工业的发展水平差距大,因此,在西方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调整方案所倡导的贸易自由化政策给非洲民族工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非洲本地产品遭到了进口商品的排挤,民族企业受到了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的严峻挑战。同时,工业生产成本也因货币贬值引起的进口原料、设备、技术和中间产品价格的上涨而大幅度增加,从而使一些企业因承受不了额外负担而面临困境。贸易自由化对非洲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战略以沉重打击。对此,有学者认为,80年代是非洲“非工业化的10年”,在这十年中,民族工业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其余的国家尽管勉强维持了制造业的增长,但增长幅度也明显不如六七十年代。

第二,鼓励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出口与改造殖民地经济结构的矛盾。结构调整方案完全忽视非洲国家的国情,一味要求非洲国家扩大单一产品的出口,以此来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和财政赤字。对于如何积极改造单一经济结构,结构调整方案却一字不提。按此办理,非洲国家经济难以消除殖民地后遗症,而发展民族经济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此外,盲目扩大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出口,很容易使非洲国家陷入经济运行的恶性循环,即经济作物的大量出口引发国际市场上价格的下降,而出口收入的减少又促使增加出口,反复循环,不一而足。加纳的可可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结构调整使贫富差距加大。有研究表明,结构调整鼓励出口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收入不平衡的加剧。政策对于出口产品的倾斜,使生产出口产品的生产者获得更大的利益。于是,在农村地区,大土地所有者主动调整生产格局,用其大部分土地生产出口产品,因此他们也就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大多数农民由于占有的土地少,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因此结构调整对他们而言,收入不会有很大改善,相反,因为物价上涨等原因,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不时下降。贫富的差距更加扩大。此外,专家们指出,结构调整要求减少政府开支,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做到了。但是,削减开支是以减少教育、卫生保健的费用为代价的。这些措施对穷人的伤害更大,许多穷人因此而失去了受教育和医疗的机会。

结构调整自1980年代初开始,至1990年代中期前才告一段落,前后经历了十几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就有30多个非洲国家先后接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方案,进行经济改革。1990年7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非洲统一组织第26届会议上,通过了《关于非洲政治、社会、经济形势和世界发生根本变化的宣言》。宣言用具体数据列举了结构调整的负面效果:“在80年代的10年中,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都在继续恶化。人均收入急剧下降,我们的进出口数额也急剧减少。我们国家的生活质量在急剧下降,与此同时,有关公共卫生、住房、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方面的开支都不得不受到严重的限制。与人口增长相比,食品生产也在下降。所有这一切与非洲外债额的惊人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非洲的外债额已从1980年的500亿美元上升到1989年的2570亿美元。这些严重的经济困难加上外债负担,使得非洲国家被列为最不发达国家的数目在同期内从21个上升到28个。”②葛佶主编:《简明非洲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01页。

毫无疑问,结构调整是非洲国家独立后进行的又一次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非洲国家设计了经济改革方案,在经济危机的重压下,非洲国家被动地开始了结构调整的进程。由于结构调整方案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参照系,以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规则为样本,因此与非洲国家的现实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结构调整的命运,并最终导致结构调整方案在非洲的失败。必须指出的是,结构调整毕竟是非洲国家经济改革的一次尝试 (尽管它以不适当的形式出现),改革程度不同地纠正了非洲国家的一些决策失误,它的经验和教训,对非洲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三次经济转型的探索启动于1990年代,至今仍在进行。结构调整耗费了非洲国家十余年的时间,但是非洲经济发展的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1990年代,经济全球化不断掀起高潮,非洲国家在这股浪潮冲击下,日趋边缘化。面对严峻的挑战,非洲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经过深刻的反思,提出了“非洲复兴”思想(“African Renaissance”)。“非洲复兴”的目标是实现非洲大陆的发展与繁荣,最终实现非洲大陆的现代复兴,实现非洲大陆的现代化。①关于“非洲复兴”思想,参见舒运国、刘伟才:《20世纪非洲经济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0-156页。“非洲复兴”思想被国际社会看成是当代非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全新探索,它体现了非洲大陆的自信心,反映了非洲人自主追求发展并探寻非洲大陆发展道路所做的特殊努力。在“非洲复兴”思想指导下,非洲国家提出了“联合自强、自主发展”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是: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非洲国家必须团结联合,推进非洲经济一体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第二,非洲发展经济,必须摆脱对于外部世界的依赖,实行自力更生。

1994年,非洲国家签署了《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决定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规定,共同体经过不同时期的六个阶段 (不超过34年)的过渡时间建立,届时,非洲国家将采取农业、交通运输、工业、能源和科研等方面的共同政策;采取共同的货币、金融和财政政策;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部门的一体化,建立单一的内部市场和泛非经济和货币同盟。②参见葛佶:《简明非洲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8-799页。必须指出,《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的签订和实施,不但成为非洲复兴思想的载体,而且在非洲一体化道路上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1990年代末,南非总统姆贝基、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和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共同提出“非洲复兴千年计划”。这项计划明确表示,非洲需要与世界的合作和援助,但真正能改变非洲命运的是非洲人民自己,非洲国家政府必须为非洲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起责任,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援上;同时,非洲国家必须改善自身的管理能力,实行民主;在争取国际援助方面,非洲国家今后的侧重点应该是改善投资环境,以争取更多的投资。③Thabo Mbeki,Mbeki Outlines key elements of Millennium African Recovery Plan.See http://www.anc.org.za/show.php?id-7239.(2003-3-4)这项计划引起世界普遍关注,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认为计划是非洲力图主宰自己命运的一个宣言,因为它是非洲国家在没有外来干预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定的,符合非洲国情,更容易被广大非洲国家所接受。同期,塞内加尔总统瓦德提出了内容相似的“欧米加计划”。2001年7月,非统第37届首脑会议将这两个计划合并,正式定名为“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 (the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s Development—NEPAD)。它是非洲自主制定的第一个全面规划非洲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蓝图,目标是解决非洲大陆面临的包括贫困加剧、经济落后和被边缘化等问题。其原则是政府实行良政以保证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洲国家自主领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充分利用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非洲各国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地区和非洲大陆一体化;提高非洲各国和整个大陆的竞争力;塑造新的国际关系以改变非洲和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它是非洲国家在历史转折时期共同提出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④全文可见:杨敬、曹利华译:《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舒运国、张忠祥主编:《非洲经济评论》2013年,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220-256页。“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得到发展中国家的一致认可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990年代,非洲国家在总结了独立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经济发展战略的明显变化是:其一,认识到改造殖民地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必须尽快摆脱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实行非洲大陆的集体自力更生;其二,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是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鉴此,非洲国家开始把这些认识付诸实践。1990年代实际上揭开了非洲国家第二次经济转型的新阶段,自1995年起,非洲经济摆脱了负增长,进入正增长,如果联系到21世纪非洲经济的崛起,这不能不归结于1990年代的良好开端。

非洲在20世纪经历的两次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是非洲大陆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社会经济转型。它不但反映了近代以来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的概貌,而且对于非洲大陆今天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历史影响。对于20世纪非洲大陆的两次经济转型,可以做出以下的分析:

第一,关于20世纪非洲两次历史性的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的历史条件。

非洲大陆具有悠久历史,非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无论是古代埃及、东非沿海城邦、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石头城、还是西非的加纳、桑海和马里王国,都说明了这个历史事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对于海外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的垄断性需求,驱使西方列强加快对于世界的争夺和瓜分。它们依仗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打破了昔日封闭的世界格局,并且将所有尚处于前资本主义的世界无一例外地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的轨道,最终建成无所不包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股资本主义的扩张浪潮中,非洲首当其冲,在西方列强的疯狂掠夺中,迅速沦为西方殖民地或者势力范围,并由此开启了从传统经济向殖民地经济的转型。毫无疑问,非洲大陆第一次经济转型并不是非洲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向全球扩张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呈现衰落走势,世界范围内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民族独立成为历史发展趋势。1960年代,大批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政治独立离不开经济独立,泛非主义领袖、加纳开国总统恩克鲁玛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不迅速发展经济,争取经济独立,就难以维持政治独立。①陈公元主编:《非洲风云人物》,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页。于是,非洲经济从殖民地经济向独立的民族经济过渡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毫无疑问,这次经济转型是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产物,是历史发展对于非洲国家的要求,是非洲各族人民在获取独立后的自发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关于20世纪二次经济转型的进程。

非洲大陆的第一次经济转型是在外部力量 (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制下进行的。非洲社会既没有来自自身的需求,更没有进行转型的社会准备,事实上,非洲社会始终拒绝接受这种转型。因此在这次转型中,非洲社会表现出强烈的抗拒,转型过程中充满了西方殖民者与非洲各族居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矛盾和斗争的实质就是统治与反统治,压迫与反压迫,转型与反转型的博弈。在这次转型进程中,非洲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双方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因此在二战前夕,这次转型快速完成,仅用了40年时间。

非洲国家独立后的第二次经济转型,其动力主要来自非洲社会的自身的需求。因此,这次转型实际上是非洲国家主动启动和推动的。非洲各族人民对于消除殖民地经济结构、建立和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以及早日实现现代化的愿望十分迫切,并且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然而,非洲大陆的第二次经济转型所遭遇的困难,诸如殖民地经济的遗毒之深重、国际经济旧秩序之顽固等,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因此,这次经济转型进展缓慢,并且一直持续至今。如果比较客观地估计,完成这次经济转型还需要很长时间。

第三,20世纪二次经济转型的历史影响。

第一次经济转型,使非洲经济丧失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非洲大陆独立发展经济的历史遭到阻断。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被打破,非洲经济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迅速加强,前者迅速融入后者。一方面,非洲经济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演变为殖民地经济,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因此,第一次经济转型的完成,对非洲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伤害。在非洲大陆,经济陷入了畸形形态,单一经济结构、对于外部经济的严重依赖性等,成为非洲经济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非洲国家以自己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服务于西方国家,以此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总之,第一次经济转型使非洲大陆陷入贫穷落后的境地,由此奠定了非洲大陆经济落后的根本基础。同时,非洲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没有非洲的落后,就没有今天西方国家的发达。

第二次转型是非洲国家在改造殖民地经济基础上,通过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向现代化过渡。非洲国家起点之低下,与现代化目标差距之巨大,都是世界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的。这也诠释了非洲大陆在现代化道路上困难重重、进展缓慢的原因。非洲国家经历了独立初期的搬用外部发展模式和1980年代按照世界银行“结构调整方案”所进行的探索,结果都没有成功。1990年代后,非洲国家提出了“联合自强、自主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次探索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可以预测,非洲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还十分漫长,但是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非洲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和奋斗目标,因此,第二次经济转型虽然进程曲折,但是迄今在经济转型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已经成为非洲国家继续推进经济转型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非洲大陆殖民地非洲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鼓动非洲”——来自非洲大陆的热情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浅析非洲大陆经济现状及可行发展措施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