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尧母门”对西汉中后期政治格局以及政治史观的影响

2015-04-10 06:24宋艳萍
史学集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汉书汉武帝太子

宋艳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尧母门”发生于汉武帝晚年,看似平常事件,其实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后世一些史家把“尧母门”同“巫蛊之祸”相连,认为两者是前因后果关系。宋代吕祖谦、司马光,元代程端学、汪克宽,清代张廷玉等,都注意到了“尧母门”与“巫蛊之祸”之间的联系。现代学者很少关注“尧母门”,其实,它对西汉中后期的政治格局和政治史观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尧母门”对西汉中后期政治格局的影响

“尧母门”发生于汉武帝太始三年 (前94),据《汉书·外戚传》记载:

孝武钩弋赵婕妤,昭帝母也,家在河间。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天子亟使使召之。既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先是,其父坐法宫刑,为中黄门,死长安,葬雍门。拳夫人进为婕妤,居钩弋宫。大有宠,太始三年生昭帝,号钩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

这是《汉书》所记赵婕妤和“尧母门”的故事。普通女子为怀胎十月生子,而赵婕妤却怀胎14个月,这确实是件很神奇的事情。汉武帝感到惊异,古代的五帝之一尧是其母怀胎十四月而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也是如此,于是他将生弗陵的钩弋宫宫门称为“尧母门”。汉武帝命名宫门为“尧母门”,含有深刻寓意,其实是将赵婕妤比喻为尧母,而将儿子弗陵比喻为尧。

“尧母门”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弗陵出生时,当时的皇后是卫子夫,太子是其子刘据。据《汉书·外戚传》记载:“卫后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卫子夫被立为皇后时二十多岁,到弗陵出生时,她已经五六十岁。据《汉书·外戚传》记载:“后色衰,赵之王夫人、中山李夫人有宠。”说明在弗陵出生之前卫皇后早就因色衰而失宠了。汉武帝宠爱的妃子李夫人说过一段经典的话:“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①《汉书》卷九七上《外戚传》,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952页。“色衰而爱驰,爱驰而恩绝”,这是大多数后妃的宿命,卫皇后也不例外。刘据六岁被立为太子,到弗陵出生前,他已经失宠。这固然和其母卫皇后失宠有关,更主要的是汉武帝对他很不满意。第一,太子的性格和汉武帝不同。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非常有个性的人,刘据却“性仁恕温谨”,②《资治通鉴》卷二二,武帝征和二年,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26页。两者性格差距很大,所以“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③《资治通鉴》卷二二,武帝征和二年,第726页。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武帝对太子非常不满意。第二,太子在思想层面上与汉武帝存在差别。汉武帝喜欢《公羊春秋》,他立的学官为公羊春秋博士。他下诏令太子学习《公羊春秋》,但太子却喜爱《谷梁春秋》,在思想层面上两者相抵触,这是太子失宠的原因之二。第三,太子已经形成一定势力,成为武帝的潜在威胁。据《资治通鉴》记载:“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竟欲构太子。”④《资治通鉴》卷二二,武帝征和二年,第727页。太子在武帝出京时代理朝政。因性格宽厚,深得民心,周围依附了一批宽厚长者型的大臣,但同时得罪了一批奸佞酷烈之臣。这些酷吏都是汉武帝所宠信的,而宽厚长者则不得武帝信任,所以太子得到的诋毁远远大于赞誉。太子的宽厚执政与武帝的严刑峻法相悖,这令汉武帝非常不满,且汉武帝是个多疑之人,太子势力让他如芒刺在背,从心理上对太子产生了防备和猜忌。汉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卫皇后生戾太子,赵婕妤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齐怀王闳,李姬生燕剌王旦、广陵厉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⑤《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第2741页。王夫人所生齐怀王闳早亡,“燕王旦、广陵王胥行骄嫚”,⑥《汉书》卷七《昭帝纪》,第217页。“皆多过失”,⑦《汉书》卷六八《霍光传》,第2932页。汉武帝对他们很失望。李夫人虽然受宠,但她很年轻就去世了,她所生的儿子昌邑哀王髆,因为没有母亲做靠山,也失去了皇帝的关注。太子刘据失宠,其他儿子也令武帝失望,弗陵的出生,让汉武帝看到了新的希望。弗陵的母亲赵婕妤是汉武帝巡狩过河间时发现的,望气者说赵婕妤是奇女,汉武帝必然重视,加上赵婕妤“任身十四月乃生”弗陵,更让汉武帝惊奇,他珍视这个孩子,从心理上倾向于立他为嗣。

太子刘据在处理政事时“多所平反”,打击酷吏,得罪一批邪臣,他们都欲除太子而后快。太子的舅舅卫青去世后,太子失去了政治上最大的靠山,政治地位变得岌岌可危。邪臣的代表为江充,江充曾惩办在御用驰道中疾驰的太子家使,太子亲自出面说情,江充也不给面子。江充处理太子家使事件时的铁面无私,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称赞他道:“人臣当如是矣”,⑧《汉书》卷四五《江充传》,第2178页。并将他升为水衡都尉。江充被升为水衡都尉时,正好此年弗陵出生,即太始三年 (前94),则江充与太子结怨在“尧母门”之前不久。江充不顾太子情面,汉武帝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对他大为赞赏,并升官加爵,从侧面反映了汉武帝与太子关系的微妙。汉武帝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江充害怕一旦武帝去世太子登基,会对他进行打击报复,所以急于寻找机会除掉太子。江充从“尧母门”透露的信息得知,汉武帝已经不信任“不类我”的太子,其喜欢并寄予希望的是“尧母门”中所生的儿子弗陵。正巧阳陵朱安世状告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利用巫蛊害人,江充趁机上书汉武帝,说他的病都是因为有人使用巫蛊所致。汉武帝相信了此事,任命江充为使者,专门负责查办巫蛊事件。江充利用这次机会,诬陷太子,“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①《汉书》卷四五《剻伍江息夫传》,第2179页。太子被逼无奈,只能反叛,最终被朝廷镇压,数万人受牵连而被诛。这就是汉武帝晚年震惊朝野的“巫蛊之祸”。“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数万人死亡,皇后、太子以及大批大臣死于非命,给汉武政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可以说,“巫蛊之祸”是西汉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江充等邪臣发动“巫蛊之祸”并非偶然,而是汉武帝晚期各种矛盾冲突的结果。审视“巫蛊之祸”发生的原因,“尧母门”事件是难辞其咎的。没有“尧母门”所透漏出的汉武帝的心思,江充等邪臣是不敢向太子发难的。

后世的一些史学家,把“尧母门”和“巫蛊之祸”相连。如:宋代吕祖谦所著《春秋左氏传说》中曰:“汉武名钩弋之门为尧母,故江充遂谮戾太子,是知命名之际亦不可不谨也。”②(宋)吕祖谦:《春秋左氏传说》卷一《桓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152册第10页。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亦曰:“臣光曰:为人君者,动静举措不可不慎,发于中必形于外,天下无不知之。当是时也,皇后、太子皆无恙,而命钩弋之门曰尧母,非名也。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爱少子,欲以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卒成巫蛊之祸,悲夫!”③《资治通鉴》卷二二,武帝太始三年,第723页。元代程端学所著《春秋本义》中曰:“犹有以尧母名门,使奸臣探逆其意,有危皇太子之心,以成巫蛊之祸者。”④(元)程端学:《春秋本义》卷一○《僖公》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160-177页。汪克宽在其所著《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中有着相同的记载。⑤(元)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卷一一《僖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165-272页。明代于孔兼道:“惟巫蛊之谤启于尧母”,⑥《明史》卷一一九《于孔兼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043页。应该是对“尧母门”与“巫蛊之祸”之间关系的最精辟总结。以上诸家的共同点,都是将“尧母门”作为“巫蛊之祸”的起因。史家们的观点并非臆断,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尧母门”对汉武政治,乃至整个西汉中后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汉武帝晚期到汉宣帝前期,帝位继承制一直是个非常敏感的社会问题。汉武帝违背嫡长子继承制而立幼子,在当时肯定引起了很大轰动。汉武帝在命名“尧母门”时,已经对这个孩子另眼相看,此后,卫太子在“巫蛊之祸”中身亡,其他儿子都不堪大任,更让汉武帝坚定了要立弗陵为嗣的决心。汉武帝晚期,多次对群臣表达这一决定。汉武帝常对群臣说弗陵“类我”,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肯定。为了让弗陵能顺利继位,又能在登基后政权平稳、健康运行,汉武帝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首先,汉武帝残忍地将弗陵的母亲赵婕妤送到掖庭,使她很快忧愤而死,避免了未来太后擅权的政治局面。其次,汉武帝寻求辅助幼君的忠臣。值得信任的臣子,第一要数霍光,然后是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霍光是名将霍去病的异母弟,被汉武帝视为最值得托付的人。汉武帝让画工画了“周公负成王”图赐给霍光,寓意让其效仿周公,辅佐幼君。后元二年 (前87),汉武帝临死前,诏霍光等大臣托以大事。正式宣布立少子弗陵为新君,令霍光“行周公之事”,辅佐幼君。立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他们都受遗诏辅佐少主。汉昭帝即位时才八岁,霍光逐渐排挤了其他受诏大臣,大权独揽,“政事一决于光”。⑦《汉书》卷六八《霍光传》,第2932页。汉昭帝英年早逝,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行为不端,霍光将之废除,另立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从汉昭帝即位 (前87)开始,到霍光去世 (前68)为止,中间有二十多年时间,政权基本掌握在霍光手中。霍光是汉昭帝上官皇后的外祖父,汉宣帝霍皇后的父亲。霍光专权,开启了西汉中后期外戚擅权的政治局面。此后,王莽以外戚身份长期擅权,并最终篡夺了刘汉政权,建立了新朝。西汉中后期外戚擅权,究其源,要上溯到“尧母门”。

“尧母门”不仅对西汉中后期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此后的封建王朝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北朝时期,宋孝武帝的宠姬殷贵妃去世,文学家谢庄为其作诔文,其中提到“赞轨尧门”,①《宋书》卷八五《谢庄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77页。“尧门”就是汉武帝的“尧母门”。谢庄援引“尧母门”故事,奉劝宋孝武帝早日确定后嗣人选,否则会像汉武帝“尧母门”那样带来政治动荡。明宪宗宠爱万贵妃,万贵妃生性好妒,后宫嫔妃有子则杀。女史纪氏偶然得幸生子,为避免万贵妃迫害,太监张敏、被废的吴后等将纪氏之子偷偷养育,后被宪宗得知而立为太子,是为明孝宗。纪氏被孝宗追谥为孝穆纪太后,太学士尹直为其作哀册,其中提到:“睹汉家尧母之门,增宋室仁宗之恸。”②《明史》卷一一三《孝穆纪太后传》,第3523页。尹直以汉代“尧母门”为鉴,讽刺了明宪宗宠佞万贵妃,险无后嗣的荒唐举动。清朝雍正年间,大臣陆生楠上书曰:“有天下者不可以无本之治治之。”陆生楠上书之意,是要“借钩弋宫尧母门之事,以讥本朝之不早建储贰”。陆生楠本为朝廷命运考虑,没想到却引起了雍正的震怒,认为“如陆生楠之借汉武之事以讥刺者,实具狗彘不若之肺肠,为弥天不可赦之罪人也”。③《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八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415-274页。自汉代以来,不断出现大臣借“尧母门”事件讽喻朝廷的现象,这说明,“尧母门”已经成为鉴古明今的一面镜子,成为大臣讽谏皇帝的重要武器。

二、“尧母门”对西汉中后期政治史观的影响

战国时齐人邹衍将阴阳五行思想与历史观相结合,创造了“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发展是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循环演变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7-238页。秦朝依据“五德终始说”,按照五行相克的原则确立了水德之制。西汉初期,刚历战乱,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新生政权,政局初开,汉高祖刘邦依据“汉承秦制”的原则,继续使用秦的水德之制。汉武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从秦沿袭而来的旧制度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革故鼎新迫在眉睫。汉武帝竭力改变汉初以来因袭的秦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政治局面。在政治史观方面,按照“五德终始说”,秦为水德,土克水,汉应该为土德。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⑤《汉书》卷二五下《郊祀志下》,第1245页。正式确立了土德之制。

汉武帝初期,“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伯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⑥《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第1135页。这时的汉朝,繁荣昌盛,国富民强。武帝后期,因与匈奴连年征战,财力耗费巨大,出现了“天下虚耗,人复相食”⑦《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第1137页。的危局。汉武帝晚期政治的衰微,引发了人们对刘汉王朝的失望和不满。汉宣帝时,想为汉武帝立庙乐,长信少府夏侯胜反对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⑧《汉书》卷七五《夏侯胜传》,第3156页。夏侯胜这段话透露着浓重的怨恨和批判,这恐怕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声。

汉昭帝时发生了一系列怪异现象,主要有三:1.泰山上有大石自立,三石为足;2.昌邑国已枯的社木复生;3.上林苑中已经倒地断枯的大柳树复活,树叶上有虫咬成的文字:“公孙病已立”。这一系列怪异现象在当时朝野引起了一定恐慌,经学家以天人感应说来附会当时的政局。公羊家眭弘认为,天生奇异现象,是上天对人间君主失政的一种谴告。大石自立,枯柳复生这些奇异现象,是天下将变的一种预示,这意味着将有贤者从匹夫中崛起。眭弘上书汉昭帝道:“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①《汉书》卷七五《眭弘传》,第3154页。眭弘明确提出了“汉家尧后”说,认为汉既为尧后,就得有禅让的美德,昭帝应效仿祖先尧,找到将要受命的新天子,把帝位禅让于他,自己则像殷周二王一样,退位自封百里,这样才能顺应天意。

眭弘是西汉中后期第一个提出“汉家尧后”的人,这一思想并非空穴来风,应该是受了汉武帝“尧母门”的影响。武帝把昭帝比附为尧,实际上将刘汉视为尧的后代,眭弘的“汉家尧后”思想正源于此。眭弘把汉武帝的“尧母门”提升为“汉家尧后”思想,奉劝昭帝要效仿祖先尧,实行禅让制。“汉家尧后”思想推行和平移权的相生,而反对武装夺权的相克。西汉后期,延续这种思想,五行相生的政治史观逐渐代替了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西汉晚期,“汉家尧后”思想被王莽大力宣扬。王莽自称为舜的后代,尧将天下禅让给舜,汉亦应将天下禅让给他。王莽之所以大力宣扬“汉家尧后”,是希望刘氏主动让出政权,通过和平方式取得天下。

眭弘提出了“汉家尧后”学说,此后逐渐与“汉为火德”说相融合。汉宣帝时,凤凰多次出现。如本始元年“五月,凤皇集胶东、千乘。”本始四年“五月,凤皇集北海安丘、淳于。”地节二年“夏四月,凤皇集鲁郡,群鸟从之。大赦天下。”神爵“二年春二月,诏曰:‘乃者正月乙丑,凤皇甘露降集京师,群鸟从以万数。朕之不德,屡获天福,祗事不怠,其赦天下。’”宣帝朝还有一些凤凰出现的例子,在此不一一列举。凤凰乃祥瑞之物,按阴阳五行之说,凤色赤,五行属火,是南方七宿朱雀之象。南方朱雀,为四神之一,其形象就是凤凰。宣帝朝凤凰大量出现,其实显示了火德的符瑞。汉宣帝于地节元年夏六月,下诏曰“盖闻尧亲九族,以和万国。朕蒙遗德,奉承圣业,惟念宗室属未尽而以罪绝,若有贤材,改行劝善,其复属,使得自新。”②《汉书》卷八《宣帝纪》,第242、246、247、262、246页。从诏书中可以看出,宣帝对尧很是敬仰。“朕蒙遗德,奉承圣业”,意为宣帝继承尧的遗德、圣业,这应该是受了汉昭帝时期“汉家尧后”思想的影响所致。汉宣帝时期凤凰大批出现,宣帝自称承继尧德,都给“汉家尧后”、“汉为火德”思想提供了重要支持。到汉成帝时,“汉为火德”说已成雏形。据《汉书·李巡传》记载:“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③《汉书》卷七五《李寻传》,第3192页。甘忠可是当时一术士,鼓吹汉家气数已尽,力主改朝换代。甘忠可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伪称是天帝派使者真人赤精子下凡教授他的。赤精子,其实就是火德的象征。到汉哀帝时,甘忠可的学生夏贺良继承老师衣钵,继续宣扬改制思想。据《汉书·哀帝纪》记载:“待诏夏贺良等言赤精子之谶,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夏贺良所言“赤精子之谶”,就是甘忠可所说的“真人赤精子”,他们认为这就是汉再受命的图谶。应劭指出:“高祖感赤龙而生,自谓赤帝之精,良等因是作此谶文。”④《汉书》卷一一《哀帝纪》,第340页。应劭可谓一语中的。西汉到了成、哀时期,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刘汉王朝岌岌可危,如果不加以变更,难免覆灭的命运。以武力改朝换代,自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于是甘忠可、夏贺良等人想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他们将高祖赤帝子的传说重新拿出来,宣扬汉为赤帝之子,应为火德而不是土德。甘忠可、夏贺良等希冀以德运的转变,给人以汉再次受命于天的假象,从而转移人们的视线,挽救刘汉王朝的危机。哀帝接受了夏贺良再受命的建议,下诏改制。“诏曰:‘汉兴二百载,历数开元。皇天降非材之佑,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①《汉书》卷一一《哀帝纪》,第340页。在改制诏书中,哀帝表示汉之大运已终,但上天垂爱,让“汉国再获受命之符”,通过改制,建立新政权。哀帝所说的受命之符,就是夏贺良所说的“赤精子之谶”。哀帝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太平”二字应该来自甘忠可的《包元太平经》。哀帝改制虽然没有直接宣布实行火德之制,但实际上默认了这一政治史观。

汉武帝“尧母门”暗示汉为尧的后继,而汉高祖刘邦为赤帝子的传说,又指出刘邦为赤帝的后代,为了调和这个问题,尧的德运被安排为火德,尧也成为赤帝之子。这种调和起于何时,因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不敢妄言,但汉宣帝时凤凰多次出现,宣帝又自称承继尧德,已出现了调和的萌芽,到了西汉后期这种调和完全形成。《春秋纬·感精符》曰:“尧翼星之精,在南方,其色赤。舜斗星之精,在中央,其色黄。禹参星之精,在西方,其色白。汤虚星之精,在北方,其色黑。文王房星之精,在东方,其色青。”②(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2151页。尧色赤,也就是德运为火德。另,《春秋纬·合诚图》曰:“尧母庆都,有名于世。盖火帝之女,生于斗维之野,常在三河之东南,天大雷电,有血流润大石之中,生庆都。长大,形像火帝。常有黄云覆盖之,梦食不饥。及年二十,寄迹伊长孺家,无夫,出观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随之者。有赤龙负图出,庆都读之,赤受天运,下有图人,衣赤光,面八彩,须发长七尺二寸,兑上丰下。署曰:赤帝起,诚天下,宝龟龙,阴风雨。赤龙与庆都合昏有娠,龙消不见,既乳尧,貌如图表。及尧有知,庆都以图予尧。”③(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第2157页。在这里,不仅尧被神话,而且尧母也被神话。尧母庆都成为火帝的女儿,感赤龙而生尧。火帝、赤帝、赤龙、图谶,所有这些描述,目的都是要论证尧为火德,尧为赤帝之子。东汉时期,尧母感赤龙而生尧的传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濮州有尧母碑,《汉隶字源》中记载道:“成阳灵台碑,建宁五年立,在濮州雷泽。尧母庆都感赤龙而生尧,后葬庆都,名曰灵台,上立黄屋。集古作尧母碑。”④(宋)娄机:《汉隶字源》卷一《考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225-794页。建宁是汉灵帝的年号,建宁五年为公元172年。尧母碑上刻有“尧母庆都感赤龙而生尧”的文字,成为尧及尧母被神话的实物证据。东汉后期的郑玄在《驳五经异义》中曰:“《春秋公羊》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左氏》说:圣人皆有父。谨案:《尧典》以亲九族,即尧母庆都感赤龙而生尧,尧安得九族而亲之?《礼谶》云:唐五庙,知不感天而生。驳曰:诸言感生则无父,有父则不感生,此皆偏见之说也。《商颂》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谓娀简狄吞鳦子生契,是圣人感生,见于经之明文。刘媪是汉太上皇之妻,感赤龙而生高祖,是非有父感神而生者也。”⑤(汉)郑玄:《驳五经异义·圣人感天而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版,第182-311页。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西汉时高祖制造了自己为赤帝子的传说,到了东汉,人们进一步将其母神话,成为“刘媪感赤龙而生高祖”这样的神话故事,和“尧母庆都感赤龙而生尧”的故事版本相同。这两个神话故事是“汉家尧后”、“汉为火德”的最好注解,成为西汉中后期以来两种思想完全融合的最好例证。

东汉建立之后,“汉家尧后”、“汉为火德”以法定形式确定下来。《东观汉记·世祖光武皇帝》对此记载甚为详细:“自上即位,案图谶,推五运,汉为火德。周苍汉赤,水生火,赤代苍,故上都洛阳。制郊兆于城南七里,北郊四里,为圆坛,天地位其上,皆南面西上。行夏之时,时以平旦,服色、牺牲尚黑,明火德之运,徽帜尚赤,四时随色,季夏黄色。议者曰:‘昔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图谶著伊尧赤帝之子,俱与后稷并受命而为王。汉刘祖尧,宜令郊祀帝尧以配天,宗祀高祖以配上帝。’有司奏议曰:‘追迹先代,无郊其五运之祖者。故禹不郊白帝,周不郊帝喾。汉虽唐之苗,尧以历数命舜,高祖自感赤龙火德,承运而起,当以高祖配尧之后,还复于汉,宜修奉济阳成阳县尧冢,云台致敬祭祀礼亦宜之。’”①(汉)刘珍等:《东观汉记》卷一《帝纪一·世祖光武皇帝》,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页。东汉建立后,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则,正式确立了火德之制。尧在东汉时期的祭祀中享有崇高地位,郊祀时以帝尧配天,宗祀则以高祖刘邦配上帝。“汉为火德”、“尧赤帝之子”、“汉刘祖尧”,都是东汉建立之初成为定论的观点,并以法定形式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继汉武帝的“尧母门”,东汉光武帝亦将儿子比作尧。据《东观汉记·显宗孝明皇帝》记载:“孝明皇帝讳阳,一名庄,世祖之中子也。建武四年夏五月甲申,皇子阳生,丰下锐上,颜赤色,有似于尧,上以赤色名之曰阳。”②(汉)刘珍等:《东观汉记》卷二《帝纪二·显宗孝明皇帝》,第54页。建武四年 (28),光武帝政权建立伊始,正在寻找与火德、尚赤相符的各种符谶。汉明帝出生时头皮呈红色,正与火德之色相符,所以被大力宣扬,认为其“有似于尧”。这是继汉武帝“尧母门”之后,汉代第二个将孩子比附为尧的事例。这次事例中,刘汉王朝已经明确地表明了“汉为尧后”、尚赤而为火德。这进一步证明,汉武帝的“尧母门”确实对西汉中后期以来的政治史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武帝的“尧母门”,不仅给西汉中后期的政治格局带来深刻影响,而且对西汉中后期的政治史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历史作用不容小觑!

猜你喜欢
汉书汉武帝太子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春天的太子湾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太子一胖毁所有
树为何名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