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指导对就诊患者心理变化情况的影响分析

2015-04-14 00:48虞小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门诊患者门诊变化

虞小新

(瑞安市人民医院,浙江瑞安325200)

●院校管理

门诊指导对就诊患者心理变化情况的影响分析

虞小新

(瑞安市人民医院,浙江瑞安325200)

目的:探究门诊指导对就诊患者心理变化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门诊就诊并对疾病存在焦虑、害怕、抑郁的患者36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为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184例患者;对照组为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184例。在结束治疗后对2组患者心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不良情绪都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率为95.6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69%。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不良情绪完全消除为80例,未改变只有8例;SAS评分降低约36分,SDS评分降低约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指导对就诊患者心理改善有重要作用。

门诊指导;就诊患者;心理变化

门诊在医院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门诊的心理护理效果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门诊中患者数量多、人流量大,并且患者来自岗位、年龄、性格等特点也不尽相同。相关研究表明,门诊患者中焦虑、抑郁及害怕的发生率达到了26.0%和26.60%,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2]。心理干预可以让医护人员更加彻底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就医需求。同时还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增强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1]。此次研究选取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门诊就诊并对疾病存在焦虑、害怕、抑郁的患者368例。通过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门诊就诊并对疾病存在焦虑、害怕、抑郁的患者36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98例;年龄为26至65岁,平均年龄(47.9±12.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88例,女性患者96例;年龄为28至67岁,平均年龄(47.3 ±12.9)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干预方法。

门诊护士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认真仔细地指导患者就诊,在排队就诊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情况以及疾病史等,为患者填写好病历资料。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以及心理焦虑特点,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干预,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告诫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应减少自身的不良情绪,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战胜疾病。

(三)观察指标。

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分析疾病治愈情况,并进行30天的随访。对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焦虑等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同时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护理结果[3]。

(四)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一)两组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比较。

在结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良情绪改善率为176例(95.6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54例(8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统计如下所示(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比较

(二)观察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不良情绪变化比较。

在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对比中发现,干预后“消除”增加80例患者,“未改变”减少176例患者。SAS评分降低约36分,SDS评分降低约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统计如下所示(见表2)。

表2 观察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不良情绪变化比较

三、讨论

近年来,医学模式在不断的转变。护理模式为了适应医院医学模式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护理方式已也越来越被医护人员所重视。在过去人们可能只重视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但是忽略了门诊患者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因此,在门诊诊断的患者中出现的意外事故大部分是因心理因素而造成。掌握门诊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根据患者各自的心理需要,给予患者不同的帮助。以此来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合作意愿,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2]。

患者在治疗疾病时,由于对病情的不了解等原因造成了不良情绪。因此,对待治疗的患者要采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引导患者心境转移,而消除恐惧心理[3]。为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门诊的医护人员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宗旨。做到对患者热情周到,服务时面带笑容,并且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要耐心,同时还能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并随时观察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此次研究选取在本院门诊就诊并对疾病存在焦虑、害怕、抑郁的患者368例。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率为95.66%;对照组患者不良情绪改善率为83.69%。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不良情绪完全消除为80例,“未改变”只有8例;SAS评分降低约36分,SDS评分降低约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门诊的诊断中,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有良好的效果。

[1]许红春.两种不同的带教模式在门诊护理带教中的效果比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78.

[2]马雅娟.护理程序在门诊护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112.

[3]]张静.门诊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重庆医学,2010,10(3):1321、1325.

R473.73

A

1002-1701(2015)03-0024-02

2015-01

虞小新,女,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门诊就诊方面。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3.013

猜你喜欢
门诊患者门诊变化
门诊支付之变
COVID-19疫情下某三甲医院1066例发热门诊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探讨提升门诊患者满意度、改善分诊导诊护理服务的方法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鸟的变化系列
昆明地区571例门诊患者HPV感染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