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识“丁”

2015-05-12 19:55李守奎
美文 2015年7期
关键词:丁字庖丁古文字

李守奎

古人论识字喜用“丁”字说事儿,论识字重要,就说起码得认一个“丁”字。《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乱世习武,和平年代就得变变了。四肢发达,一身功夫远不如习文识字,“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是情急的劝诫,是书中自有黄金玉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骂人没有文化,就说他连个“丁”字也不认识。明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诰敕之馆,目不识丁。”对于隶变以后的汉字来说,没有几个汉字比“丁”字还简单,而且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字,如果连“丁”字都不认识,确乎近于文盲了。以“丁”为识字与否的底线是很合适的。

汉字有其悠久的历史,自甲骨文至今,虽然一脉相承,但每个字都变化多端,其复杂程度超乎想象。以所有汉字为对象,大概自诩“目能识丁”的人就不多了。人生糊涂识字始,把识字当专业,糊涂愈甚,真变成“目不识丁”了。

“丁”因为是个干支用字,自古及今都极常用,甲骨文因为是在龟甲兽骨上刀刻,就刻成一个方框,商代和西周的金文都写成一个黑色的团块,有人认为像钉子钉入器物后留在外面的钉头。丁字又写作 (古玺文),确实像个钉子形,现在的“丁”字就是这种形体变化来的。这个字在古文字中确实是再简单不过了。因为简单,就敢掉以轻心吗?

清华简中有一个字写作下面的样子:

类似的写法在战国古玺中出现过,因为与“丁”字形体相近,用作人名也无词例可寻,过去释为“丁”大家也没有什么异议。清华简中这个字多次出现,而且作为偏旁参与构字。在讨论过程中,我根据一些理由提出是个“丁”字,李学勤先生认同了这个说法,写了《关于清华简中的“丁”字》专文讨论。材料公布以后,学者纷纷讨论,根据其词例、韵例、书写笔顺等等多方证据,证明它不是“丁”字,是一个倒写的“山”,倒写的山是什么字?郭永秉说是颠覆之“覆”的本字。清华简《芮良夫毖》说“譬之若重载以行崝险,莫之扶导,其犹不颠 (覆)?”用现代话说大意就是:譬如车子载重物行走在险峻的山路,没有扶持引导,岂能不颠覆?文通字顺,好极了!释字不能看着像什么就是什么,必须读通文例才算数。

下一个问题是倒山怎么就是“覆”呢?

颠覆就是翻转,人倒过来是颠,学术界早有定论;山倒过来是覆,这是最近的发现。早期汉字常常利用文字上下方向的正与倒来表意。上文所说的车子颠覆也正是指车子的翻转。我最近写了一篇关于倒写构形的长文,纠正自己的错误,申论这种构形方式的规律。

“覆”字上面所从的偏旁不是“西”,《说文》中这个部首,写作“襾”,许慎解释其义为“覆也”,分析字形完全不知所云,这里就不引了。这个字形来源自来没有人弄明白过。郭永秉说,这个“襾”就是倒山的变形。靠谱!这是目前最好的解释。这些怪字对大部分读者来说都没有什么兴趣,但对于读过《说文》的人来说,弄清楚一个部首的来历,何其爽哉!

上面是我把不是丁的字当成了丁,下面有的学者把偏旁丁不当做丁。

“丁”作为偏旁参与构字,“订”“盯”“顶”等字中的“丁”我们不仅认识,而且知道它们是表音的。回到古文字,偏旁中的“丁”又常被误认。举一个“旦”字来说。

许慎说“旦”是太阳出现在地平线上,只看小篆和隶楷文字,说得太好了。但一看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这些“旦”的“日”下不是像大地的一横,而是一个黑疙瘩。这个黑疙瘩弄得许多人遐思飞飞:

吾闻之海人云,日之初出,为海气所吞吐,如火如花,承日之下,摩荡既久,日似决然舍去者,乃去海已高。余居土国,日出亦近似所言,但土气不如水气之大耳。金刻旦有物承日下,正是气形,小篆变之,不见体物之精。——王筠《说文释例》

多么富有想象与情思!

但在汉字系统中,自古及今从来没有用一个黑疙瘩表达云气的先例。或许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于省吾先生说这个黑疙瘩就是“丁”,在“旦”字中表音而已。许多人不相信,我很以为然。知道了旦从丁声,我们还弄清楚了战国时期庖丁与屠牛坦之间的关系。

《庖丁解牛》我们很熟悉。庖丁解牛,神乎其技。类似的故事又见于《管子·制分》:“屠牛坦朝解九牛而刀可以剃发,则刃游于其间也”

最早把二者联系起来的是陆德明,他在《庄子音义》“庖丁”条下注云:

庖人,丁,其名也。《管子》有屠牛坦,一朝解九牛,刀可剃毛。

庖丁就是屠牛坦,这从文字学上也得到证明。坦从旦声,旦从丁声,古代丁和坦读音很近,可以通假。千万别以今天人名用字的观念理解古人,古书中人名用假借字的例子多如牛毛。《庄子》与《管子》,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传本。

一个刚认字就应该认识的“丁”字就惹出这么多麻烦来,成千上万的汉字都比这个难,如此一个个说下去,岂不烦之又烦?其实也没那么可怕!例如不论“清醒”还是“糊涂”,四个字都不至让人太糊涂,一边表示意义,一边表示读音,绝大多数汉字都是这么构成的形声字。貌似简单的汉字往往来源更加古老,问题更多。即使最简单的“一”,变体也很多,有些曾令人困惑多年。汉字的水太深,处处得小心。学者必须有一个好心态)——随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猜你喜欢
丁字庖丁古文字
当庖丁遇到犟牛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丁字路口的统计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丁字鞋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不适及对策的护理研究
涵养“庖丁”之劲——养的是苦干实干的狠劲钻劲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灶王爷秀逗记(八)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