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2015-05-30 16:28周志成刘金兰宋杰
关键词:学校教育创业教育高等教育

周志成 刘金兰 宋杰

[收稿日期] 2015-07-02

[作者简介]周志成(1969—),男,山西绛县人,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刘金兰(1971—),女,北京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副研究员;宋杰(1980—),女,山东聊城人,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处干部。

[摘要]实现教育目的、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将创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时代要求。在美国,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国家内容标准、社会力量的全力推动、政府的政策支持使创业教育更好地贯穿到学校教育全过程,经验可资借鉴。明确素质型创业教育理念、强化政府推动作用、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是我国推动创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可选途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学校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美国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5)04010909

创新和创业是21世纪的时代命题,也是破解就业这一世界难题的一剂良药,人们对获得創业素质的重要性已达成全球共识。在我国以创业促就业来缓解就业困境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正风起云涌。但严峻的就业压力与淡薄的创业意识、创业机会涌现而创业能力低下、受教育程度与创业积极性成反比的三大现实矛盾在向我们发问:什么样的创业教育才可以生成良好的创业素质,并能助力创业成功?我们认为,只有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创业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业素质,才能真正助力创新创业。

一、创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时代要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下最为普及、最有感召力的口号之一。实现创业需要创业型人才,而只有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创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型人才。

(一)实现教育目的需要将创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实施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实施教育,关键看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目的。关于教育目的,有人认为教育是为了传授知识,教会人读书写字;有人认为是要培养完善的人格;有人认为是要发掘人的潜力,培养有思想和有创造力的人。不管是为了技能的获取还是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1]我们认同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的观点,教育就是要通过激发人类的创造天性,使人的各种潜质得到充分发挥,并由此生成各种综合素质和能力,最终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因而,基于创造性、包含创造力的创业素质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创业的核心或基础是创造,创造是人的天性,教育是人类的本性。由此,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激发人的创造天性的教育活动。[2]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与斯普朗格对教育目的的阐释一脉相承,就是在于唤醒学生创造性的潜质,发掘并着力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自主萌发和生成,帮助学生养成具有机会识别、决策分析、资源整合、风险承担、科技研发等创业能力。反观当前大学生创业易、维持难的现实困境, 素质基础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创业素质薄弱自然无法支撑事业的长久发展,而深厚的素质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把儿童的基础教育定义为启蒙教育,认为儿童3-12岁接受的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天生的创造性潜质是被激活或是悄然湮灭皆有可能,而这一时期进行的基础教育却能使人有能力“能够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参与建设集体的未来和继续学习[3]。”中等教育应当是各种才能的显露和充分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年青人不仅获得了成功的能力,还选择着未来的成长方向,所以这一阶段应该着力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创造能力,助力他们成长为合格的未来公民。中等教育也因此被喻为人们成长经历中的“十字路口”。高等教育则应在创造、保存和在最高层次上传授知识方面继续发挥自身作用[3],其主要任务之一就要开发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使他们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4]而不再只是弱势的应聘者。索尼公司的创始人并深大在后半生致力于幼儿教育,就是因为他认识到如果要培养出“第二个松下、索尼”,必须从幼儿教育抓起。[5]日本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小学阶段以在正式上课前开设“早起会”的形式,督促孩子们利用课前时间做送报纸、送餐饮等工作,早早地尝试创业教育,为未来创业做好准备。其作用将远远超过高等教育。

(二)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需要将创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理想状态。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等丰富内容,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去抓住一切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修为,不断收获“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能量,来真正实现“学会生存”的目的,使自己不断适应变化莫测的世界。因此,这四个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理应“得到同行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3]而在现实中,正规教育仅仅或主要是针对学会认知,较少针对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柯林·鲍威尔“三张教育通行证”的论点被写入大会报告。他提出,一个人要想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必须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体现教育的传统作用,强调读写和运算能力,强调取得人要获得能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意义的、满足自我作用的知识)、职业性通行证(指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进行劳动所需要的教育)、事业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7]。

人的全面发展亦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创业教育的着力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点在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养,主旨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8]而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小锤炼。因此,创业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比如,日本从1998年起就在小学开始推行“就业与创业教育”;英国在2005年推出了中学生做生意计划,凡是12-18岁的学生都要求参加为期两周的商业培训课。[9]这些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创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大批创业者不断推进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创业史。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七大还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0]十八大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11]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2]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创业观念与时俱进,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呈现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现象。社会正从少数精英创业、带动无数人跟随的英雄时代发展到无数人创业、更多人融入创业的时代,创新、创业成为时代的主题。

创业的时代需要创业型人才。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都期待着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创业人才。而这种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就业模式、人才需求的革命性变化,正好与学校教育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追求相吻合。创业型人才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各个层级、各个方面的创业型人才,创业教育在教育各个阶段的融入刻不容缓。学校教育应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人才为己任,多培养具有开创性思维和个性、能够洞察商机、把握创新机遇、敢于承担风险的创业型人才,而不能一直等到高等教育阶段才让人们普遍接受创业方面的教育。美国是典型的创业型国家,其创业教育的最初形式就是对高中生进行商业实践培训。事实证明,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 (Horace Moses) 实施的商业实践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美国的创业教育。[13]他认为,书本上的商业理论知识非常有限,高中生如果仅学习书本知识,只能算是起点,相较而言,商业的实践经验更为重要。1919年,他还特意为此创立了青年商业社(Junior Achievement),专门帮助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公司。美国推行的“金融扫盲 2001 年计划”也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培养“未来的经理人”。[14]

二、创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美国经验

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教授在哈佛大学开设的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到了80年代,开设关于创业和小企业课程的学校就有300所;90年代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已增加到1 050所;在2005年,美国就已成立了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开设创业相关课程超过2 000门的学院就达到了1 600多个,积累的资助基金也超过44亿。美国创业教育的最早产生和迅速发展虽然都是在高校,但它随后便逐渐被纳入中小学课程,形成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阶段的创业教育,完整地形成了比较科学及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15]有如下经验可资借鉴。

(一)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国家内容标准

在考夫曼基金会的支持下,2004年6月,美国创业教育联盟发布了《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该标准遵循了美国创业教育联盟的创业教育理念,认为“创业是一项终身的学习过程”,把创业按照终身学习的过程,分成基础认知、能力意识、创新培养、创业实践和创业发展等五个阶段来进行规划,涵盖了从K-12(美国基础教育的统称)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全过程,既包含有不同层次的课程建设,还有对从创业活动中获得的能力进行考量的标准等许多内容。

《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包括创业能力、准备能力、企业功能3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和若干表现性指标(见表1)。创业能力是专指作为一名创业者所特有的特质、行为与创业过程,包括创业程序、创业特质/行为、商业基础、沟通与人际能力4个二级指标;准备能力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预先准备或同时具备的基本商业知识和技能,包括数字化能力、金融知识、财务素养、专业发展能力、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信息管理7个二级指标;企业功能是企业家经营企业的商业活动,包括营销管理、运营管理、风险管理、战略管理4个二级指标。《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的特点包括:一是基于社会需求的内容选择,通过了解创业者或企业家对潜在的、有创业愿望的青年所应具备的品质要求后,从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而非按照教育学者认定的学科和知识的逻辑来设置。这样便拉近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所需具备的品质要求之间的距离,使美国的创业教育能更好地回应社会需要。二是体现层级差异、保持连续衔接的组织编排,通过有计划的、持续的、不断加强并贯穿于整个教育和生涯过程中,实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比如三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标准和对学生学习程度的期望随着具体表述用语的不同而显现出差异,“创业能力”部分主要反映学生的认识水平,以describe(描述)等动词居多,“准备能力”部分以体现学生的理解为主,以explain(说明)、analyze(分析)等动词居多,“企业功能”部分是展示学生的判断思维及拓展运用能力,develop(发展)、determine(判定)等类型的动词成为高频词。三是关注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的实现,通过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帮助教师理清了“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主题)、是什么(内容)和怎么办(怎样有效教授给学生)”的思考脉路,提供了最好的参考。[16]

(二)社会力量的全力推动

美国社会弥漫着显著的创业型文化。美国宪法只授予州政府管理教育的权力,并没有规定联邦政府对教育的义务。为防止联邦政府过多干预各州学校事务,美国联邦教育行政部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成立于1867年的美国联邦教育局,从1869年起就先后成为内政部、安全总署以及卫生、教育、福利部下的教育办公室,新的教育部直到1980年才正式组建。1981年,联邦教育部存在还不到一年便被以没有必要存在的理由,由新任总统里根向国会提议撤销部门。这一提议虽然没有被国会接受,但教育部的工作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其使命是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确保教育公平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全球化竞争做准备。其主要职责是致力于制定与教育相关的联邦财政援助政策,下发并监督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收集美国各学校的相关数据并发布研究成果,关注国内重要的教育事件,禁止教育歧视现象和确保教育公平。[17]因而,美国教育发展的动力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力量的推动,创业教育尤其典型。

美国社会非常重视创业教育,特别是充分认可小企业在社会创新与推进就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1995年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尽管知道创业充满艰险,仍有68%的年轻人有创业意向,虽然真正懂得如何开始的人很少。有84%的学生期待着学校可以开展更广泛的创业教育。[18]制定《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的美国创业教育联盟、提供支持的考夫曼基金会皆为非政府组织。美国创业教育联盟的成员包括美国高校、地方教育系统、基金会、企业、各类政府机构、学生组织等,旨在促进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是一个极为广泛的联盟。它的活动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提供可供参考的网络资源,比如有关创业研究的期刊、出版物,各类级别的研讨会、培训班以及主张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信息统计、各种创业教育相关奖项等;二是搜集各种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活动、商业实践项目、成功案例、课程教学规划、创业模型以及相关的专属产品等;三是开展创业教育研究,比如制定创业教育的国家标准、策划并推广相关创业教育项目等。通过各种努力,推进新老创业中心之间的合作发展,提高地方创业中心的影响力。[19]成立于1966年的考夫曼基金会是美国最大的基金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专门支持创业教育的基金会,每年用于资助创业、项目开发和相关支出约9 000万美元。[20]该基金会1995年成立了“全国创业研究中心”,为企业家、公共政策制定者、创业教育家提供统一的研究平台;1996年与加州大學共同创建了“创业教育信息交流中心”,旨在识别各个层次创业教育的信息来源,为美国中小学、中等后教育机构、研究机构、非营利机构和社团、商业机构以及小企业发展中心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且传播这些信息,从而使各类群体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2003年在8所美国大学启动了“考夫曼校园计划”,计划为校内所有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机会,让“创业”成为大学生普遍的、可获得的经验。[21]企业界也为创业教育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比如,为学校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岗位、派驻兼职教师、资助捐赠教席、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和天使资本等。

(三)政府的政策支持

美国各级政府在创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联邦教育部长贝尔(Terrell H.Bell)签署了一项政策,旨在支持所有中学和中学后职业教育项目增加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美国创业教育联盟因此顺势成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很多州层面的教育行政机构出台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法律,鼓励和推进不同阶段创业教育的实施。至2007年,美国已经有9个州制定了培养K-12阶段学生的创业精神的法律,14个州制定了针对中等后教育阶段实施创业教育的法律。比如加利福尼亚州要求K-12阶段要讲授美国经济制度发展的内容,其中包括创业者的作用;教材必须准确描绘出美国文化和种族多样性的特征,内容包括创业者在加利福尼亚州和美国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22]犹他州出台了创业教育课程核心标准,以规范指导K10-12年级的职业技术教育。有超过半数的州在调研中表示,在州教育指南/标准中写入了创业的内容,明确列出K-12创业教育经费支持的州占到近1/3。[19]

联邦政府通过支持小企业的发展推动学校培养创业型人才。成立于1953年的联邦政府小企业管理局(The U.S.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美国小企业的政府管理机构。他们认为小企业在复苏国家经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建设美国未来和提升美国在当今全球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其使命是“为美国公民创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帮助”,通过设立外地办事处和与政府及私人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为全美、波多黎各及美属维尔京群岛和关岛提供服务。[23]联邦政府以资助和贷款方式为小企业主提供直接帮助,包括5 万美元的开办经费资助等。此外, 州政府还以风险资本计划允许发行免税工业集资债券, 以支持小企业的开办。[24]

制定公共政策鼓励科技创业。典型的如1980年通过的《贝多法案》。起因是由政府资助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将影响到企业对项目的专有权,从而影响到企业创业的积极性。有人认为政府资助的研究应该对所有的利益群体开放;有的认为潜在的利益公司只有得到专利权,甚至完全排他性的许可,对技术享有有限的垄断权,才会投资购买研究成果。美国国会参议员伯奇·贝耶(Birch Bayh)、罗伯特·多尔(Robert Dole)建议引入一项自由化和合理化的联邦专利政策,即《大学和小企业专利法》(the University and Small Business Patent Act),亦称《贝多法案》。《贝多法案》将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大学内研究的知识产权,转移到了产生该发现的大学,且发明成果必须许可给工业界,以促进技术的商业化,满足公众利益的需要。特别之处在于将专利权仅仅集中在大学和小企业身上,从而弱化了这样的专利所有权政策可能会给大企业带来诸多利益的争论,强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把知识产权安全地放在大学里面,能够保证公司在获得其专有权时持有这项技术,“拥有技术转让办公室的大学数量从1980年的25个增长到1990年的200个。授予美国大学的专利数量也由1980年的近300个上升到1995年的2 000个左右”,“美国大学在2000年共获得10亿美元的收入,大部分都是从特许权使用费中获得的”,“也有一些大规模的收益是从反侵权诉讼中获得的,因为大学发现一些公司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已经申请专利的技术”。[25]

三、创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着力点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较早的创业教育理论家,他认为生活教育以培养合理的人生为宗旨,“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是教育的完成,并提出“人生志在创业”。[26]我国现代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9-2001年的自发探索阶段。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首提“enterprise education”观点,先被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后被译为“创业教育”。[27]我国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的“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改革合作项目”,并在1990-1991年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活动。清华大学1998年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序幕。1998年底,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第二个阶段为2002-2014年的政府推动阶段。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标志着政府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12年),并于2010年成立了指导机构——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标志着对创业政策指导的加强。至2013年,已有200余所高校成立KAB创业俱乐部,超过100万大学生直接参加了课程学习。[28]第三个阶段是起始于2015年的全面发展阶段。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6月2日,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专题动员,创业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得到了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大力支持,但是仍然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一是高等教育领域里开展得多,基础教育领域里开展得少,有专家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几乎还是空白,高校的创业教育因为缺少厚重的根基而在成效上大打折扣;二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声势很大,但还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自发探索的多,全面推动的少,没有系统有效的创业教育体制,大多是由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就业指导部门负责,或者依托商科类学科专业;三是在创业教育实施方面着力于创业培训的多,系统开展创业教育的少,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不明确,或是把创业教育作为第二课堂式的辅助教育,或是重点培训愿意创业的“精英”学生或商科学生。因此笔者认为,推动我国创业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工作,需要把握好三个着力点。

(一)明确教育观念

良好的教育观念是形成正确认知、指导教育实践、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创业教育理念经历了由功利性到非功利性的演变,这一演变造就了良好的创业教育认知。在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初期,部分高校也进入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误区,或以岗位的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或以企业家的速成为主要目标,试图通过以鼓励大学生当老板的方式来开辟就业第二战场。事实证明,大学生的创业公司会一哄而起,也会一哄而散,这种创业教育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功利性”职业训练的片面性,是缺乏后劲的,于是在各高校教育者的努力下,“非功利”的系统性教育理念逐渐得到广泛认知和推广。

非功利性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天然相通。我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9]是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也要求,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1]而非功利性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揭示创业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变革的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主张开展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创业教育,本质上也称为素质型创业教育,“是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为主要任务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30]这种教育,与技能型创业教育不同,它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关注学生创业素质的综合提升。

树立素质型创业教育的理念,就要摒弃影响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几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創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可否认,开展创业教育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愿意我们的学生都去创业,而且都能创业成功,但这是不现实的。”[31]相比来说,就业教育反而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就业教育只为就业这一个目的服务。而创业教育就不同了,它的真谛在于激发、锻炼并养成一种全面的综合素质——创业素质,“是对创业能力的锻炼培养,……对首创精神的激发和塑造”。[32]所以,就业教育只是创业教育内容的一个分支,创业教育包含就业教育,它比就业教育内涵更丰富。二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造就企业家的教育。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把学生都往商业这条路上引导,表现就是帮助学生开公司,学生自己当老板。虽然创业教育和培养企业家的教育在实践层面上有类似之处,但二者本质不同,“(创业教育)有教育模式的含意。……创业教育更是一种企业家精神的孕育。”[31]所以,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地获取并创造新知,将知识转化成现实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知识的最大效用。[33]它培养的是具有较高创业素质的优秀人才,优秀的企业家只是其中之一。三是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学生或商科学生的教育。为少数有创业潜质的大学生“加餐”创业教育或许能够更明显地收获创业成果,但近年来部分一流高校努力开设创业培训,结果却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创业教育不是那种可以锦上添花的速成培训,有创业意愿或潜质却未必会被有效激发,说到底它是一种高层次、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教育效果的呈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长期过程。所以,创业教育需要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实施,它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

(二)政府强力推动

政府的强力推动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仅2014年一年,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就出台了13个关于促进创新创业的文件,提出金融支持、简政放权等多方面的鼓励、扶持政策;2015年上半年,李克强总理已至少7次在其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出部署。[3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正风起云涌,足见政府推动的成效。我国的创业教育虽发起于民间,但发展于政府推动,构建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创业教育,更需要政府的强势推动。

一是要构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创业教育体系。美国创业教育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有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来保障。我国虽在大力提倡,但创业教育的着力点还主要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亟需有一个由政府认可并推行的规范统一的标准来指导现实工作,实现创业教育在大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的系统化教育。当然,这个体系的构建并不简单,类似于中国版《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的出台,既要在宏观上符合创业教育的规律、符合我国的国情特点,又要在微观上涵盖创业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师资与制度保障、教育效果的评估与考核等庞大的内容。所以也更需要有政府的强力组织、策划来推动创业教育,进而更深层次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二是要营造全社会支持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创业教育特有的实践性与社会的联系就更加紧密,尤其需要整合政府、企业、社区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为学校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和保证。要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大潮中来;要开放创业资源,调动企事业单位、创业教育组织以建立开放实验室、实习基地、创业基地等方式把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提供创业师资,少做纸上谈兵,积极吸引创业企业家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座谈、讲座。所以,政府要充分发挥行政能量,通过政令下达、媒体宣传、活动推广等各种方式搭建社会各界与学校创业教育互助共赢的桥梁,在社会上营造支持创业、尊重创业、创业光荣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共同促进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是要完善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政府部门要加强、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为学生创业创新活动扫清障碍,提供高效的政策支撑。比如政府可以设置大学生创业基金,融合高校、银行和企业的力量,对有发展前景的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通过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保障研发人员对科研成果一定程度的收益率、对原发性成果的奖励和支持等政策设定,调动大学生研发市场需求成果的积极性;通过简化创办科技企业的环节、资金及场地支持科技创业等政策设定,打通科技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使大学生的科研成果顺利落地;通过规范市场秩序、税收减免等,使大学生的创业产品迅速走向市场。政府还应搭建好企业和高校密切合作的桥梁,提高学生创业成果的成功转化率,对采纳学生创业成果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投资或是税率方面的优惠,鼓励优质企业的大力参与。

(三)学校教育主导

创业需要热情,更需要素质和能力。学校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创业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更需要学校的积极主导。当前国家对学生创业的大力扶持也倒逼学校,必须积极面对创业教育。

一是要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创业教育不是独立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另外一种教育体系,也不是教育体系外附加的一种培训形式,而是一種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理应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来。但目前的状况往往是重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轻创业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因此,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应特别重视创业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施,使之真正贯穿小学、中学、大学;特别重视与课程教学、专业教育的融合,而不是在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另行建立创业教育体系,切实形成系统的培养学生创造性、创造力的创业教育。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发起过一个“从学校到就业”(STW项目)的项目,目的就是使所有的高中生都能确定一条明确走向职业道路的计划,[35]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我国也曾有学者把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称为培养一批“前创业者”,[33]寓意这个阶段的创业教育将为后来培养优秀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是要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实践性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仅靠校园内的书本学习、理论讲座等很难让学生切实感悟到创业市场上的博弈。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努力想办法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创建具有真实感的创业教育环境。比如,在小学阶段注重增加讲述创业者的经历, 使他们从小接受创业者的熏陶;中学阶段通过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相关技能。学校不仅要充分借助社会资源为创业教育创建创业实践的场所或配备师资,还要积极发挥现有校内专业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学科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特点,在显性课程中突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等)中突出创业教育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在实践操作环节中突出创业思维与时代风格的融合等,鼓励学生将创业精神运用于创业或者其他任何职业中,通过课堂教学、模拟演练、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来探索和推行创业教育的学习。

三是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对实践的积极指导作用不言而喻,而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也是学校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实际上,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不仅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还可以为学校教师创业教育的教学提供前沿的借鉴和参考,而这又将积极作用于创业教育的校园实践。当前以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创业研究团队、浙江大学创业研究团队、河南科技大学创业学研究团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为代表的研究中心已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推手,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正在由概念解析、渊源探讨、重要性阐述开始向教育、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和学科体系建设等方向迈进。[36]创业教育研究将为学校探索和实现不同教育阶段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双向建构不断推进系统性创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大知识支柱建构终身教育和未来生活,这和创业教育所追求的创业素质是一致的。创业教育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科学理念的引领、政府强力推动的指导,还需要社会合力下贯穿在学校教育全过程中的实践和推广。我们热切期待,借改革创新的东风,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37]真正实现“青年愿创业,社会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朝气蓬勃。”[38]

[参考文献]

[1]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

[2]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北京交通大学学報(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宣言》,http://wenku.baidu.com/link?url=Ua1Xkxg8VVZkfxfRTAkREK4w 0TIBri94-gPbshK2fmSUu7Bp6flYhdzKYSwRkfP57ZmlT96KypFPS2X3OuJEpfb7FSGcJhkb1RFLa2v5Ucu。

[5]刘宇文,张鑫鑫:《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创业教育反思》,《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123页。

[7]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处:《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8]谭蔚沁:《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战线》2009年第5期。

[9]刘亭亭:《中学实施创业教育的因素分析及策略探讨》,《科教文汇》2007年第9期。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年10月24日。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2012年11月19日。

[12]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09/c_1113174791.htm,2014年11月9日。

[13]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

[14]王永发:《创业学概论》,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15]邓汉慧、刘帆、赵纹纹:《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9期。

[16]曾尔雷:《美国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鉴析》,《教育探索》2010年第12期。

[17]美国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2.ed.gov/about/landing.jhtml?src=ft。

[18]United State Department of labour. Encourage Future Innovation: Youth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ttp://www.dol.gov/odep/pubs/fact/ entrepreneurship.htm.

[19]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世界主要国家创业教育情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21]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

[22]谢红梅、林夏芬:《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创业教育的思考》,《纵横论坛》2000年第11期。

[23]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官方网站,https://www.sba.gov/aboutsba/whatwedo/mission。

[24]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6期。

[25]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学科的兴起》,王孙禺、袁本涛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174页。

[2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949页。

[27]王宪平:《创业教育: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第4期。

[28]于葳:《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启示》,《人民论坛》2015年第3期。

[29]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9684。

[30]谢志远、吕一军、邹良影:《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31]马陆亭:《创业教育的价值仅为就业吗》,《光明日报》2015年5月19日。

[32]杨斌:《清华副校长杨斌:勿以成败衡量创业教育成效》,人民网:http://auto.people.com.cn/n/2015/0327/c1005-26760307.html,2015年3月27日。

[33]王磊:《我国中学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4]朱菲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6月9日。

[35]乔丹:《普通中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6]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7]李克强:《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http://www.zj.xinhuanet.com/jrzx/2014-09/11/c_1112443701.htm。

[38]《李克强回信清华创客: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5-05/04/content_11379300.htm。

The Necessit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School Education

ZHOU Zhicheng1,LIU Jinlan2, SONG Jie1

(1.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2.International Colleg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Attaining the goal of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bjects, and adapting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the demands of the age for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be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 taken as reference: the national content standards blended in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the efforts to promote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government's policy support. Finally, we put forward the available ways for promot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schoo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action, playing a leading role of school education.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school education;innovation; competance education; American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責任编辑刘永俊)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创业教育高等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