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出学生的数学问题

2015-11-30 14:12李乔梅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老师孩子

李乔梅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手段,“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教师尽心尽力去搭好逼出学生问题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创新。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回归实践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是一切创新的起点,没有了问,就不会有创新和发展。数学新课标清楚、明确地指出:“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

“逼”出学生的问题,听起来有点强人所难的感觉,其实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手段”,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当然,能够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实,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引导和训练。

一、实现教学方法,培养提出问题习惯

(一)模仿——“逼”出学生问题的起点

“模仿是学习的必由之路,”这是张志公先生的观点,笔者很是赞同。“也傍桑阴学种瓜”,模仿是逼出学生问题的起点,由最初的模仿(一年级),到自觉提出问题(二、三年级),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慢慢过渡过来的。阶段性的问题模仿或是知识片段性的问题模仿,是学生自觉提出问题的契机,模仿慢慢打开学生对问题的捕捉能力和综合能力。

[案例呈现]

我现在执教的是三年级数学,这个班级是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我从一年级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问题,先就是让学生模仿教材中例题提出的问题。比如: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时,例一中的信息和问题是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根据信息能够解决问题。教学例二时,我就问:“同学们,你能像方才老师那样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部分学生都能模仿出来。这样模仿一个阶段后,学生对于给出的信息,能够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来。

(二)鼓励——“逼”出学生问题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赞赏”。老师们鼓励赞赏学生,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词。教师运用灵活的鼓励方式,因人而异,给能够及时提出问题的学生找寻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激起学生的兴趣与信心,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案例呈现]

在听好课展示中,一位教师运用激励方式让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虽然事隔多天,但是总觉就在眼前。那是灌云实验小学张天鸿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这一课的开始。张老师是这样激励的:“同学们,你们敢说话吗?敢说出自己心中的问题吗?真敢吗?”三年级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张老师接着问:“看到认识分数这个题目时,你有问题想说吗?”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已经学过认识分数了,今天学的认识分数和前面学的认识分数有什么不同呢?”张老师:“你真是一位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孩子,”还有学生分别提出了一些其他的问题。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快乐的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既而提出问题。

(三)氛围——“逼”出学生问题的前提条件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关爱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和体验。我们教师要送给学生“玫瑰”——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在毫无拘束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教师只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组织者,温和可亲,不是那高高在上的强权者。下课后,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们那意犹未尽的神情,追逐在老师的身后,不断问为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意,就加以肯定与表扬,并且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一定的学习范围,你也要肯定,要解释好原因。在教学中,笔者一直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孩子们都很喜欢上我的数学课,在平等的氛围中,孩子的问题层出不穷。

[案例呈现]

我在教学三(下)第40页第七题时,学生根据信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信息还能提出什么不同的问题,学生所学范围内的问题学生都提出来了,在我觉得差不多的时候,班长解宏伟说:“老师,我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买这台电脑的价钱可以买多少个计算器?”这个问题在解决思路上我们曾经接触过,但是在计算上,超出了学生所学范围。我不假思索并和蔼可亲地说:“这个问题提的相当有水平,你把我们四年级才能提的问题都提出来了,真厉害啊。”孩子在我微笑的肯定下,心中会泛起阵阵涟漪的。

(四)保护——增强学生提问题意识

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哪位学生向你提出了某个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否有价值,你都得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尽情渲染一番,达到满足孩子那种“虚荣心”的程度,你看老师多好,我只是提出一个问题罢了。以一代全,辐射了全班好多颗好奇心,同时激发了孩子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案例呈现]

我在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这一课时,解宏伟举手说:“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什么问题呀?”“老师,9÷3,3也可以除以9啊,你怎么说不能用小数除以大数呢?”我了解这个孩子,好学,知识面相当丰富和广泛。其他同学都笑了起来,觉得他的问题很好笑。我不露声色地问他:“那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数学报上看到的,3÷9等于一个分数啊,是三分之一”。我笑着说:“同学们,解宏伟同学真的很棒,老师都很佩服他,他说得很正确,他真是个学习数学的小能手,善于观察和思考,等我们到了高年级就会学到他所说的答案了,同学们,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好吗?”在热烈的掌声中,解宏伟那双忽闪忽闪的充满智慧的眼睛中,流露出非常自信的目光。

如果孩子的问题与学习内容不相关,你认为问题很荒谬,一棍子打死,不给他任何一个解释,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再也不想说出心中的问题了。孩子没有问题了,还哪来的思考啊,更不要说去创造了。所以,老师要保护好孩子的问题意识,孩子的问题出来了,就要肯定他的勇气,针对具体的人有必要大肆渲染一番。

二、回归实践,“逼”出学生问题

(一)递纸条——“逼”出学生的问题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发纸条”是一种非常可行的好方法。我在课前、课后经常尝试。一张张空白纸条,收集回来就是许多个问题。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课前我发了一张纸条,“预习后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不规则的图形如何测量它们的周长呢?”,有的学生提出:“什么是周长?”,有的学生提出:“像我家鱼塘的周长怎样测量呢?”等等。课后,根据所学内容提出问题,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用它与学生过过招,效果非常好。课后,发张纸条,写出你这节课后产生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那样的有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我也尝试过,可能是低年级吧,能够提出比较有价值问题人数的比例只有四分之一。但我还会坚持下去的,我觉得这对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是有帮助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

(二)问题本——“逼”出学生的问题

听四年级范主任的课时,我发现他们班孩子特别爱提问题。我很注意,只要范主任说:“你还有什么想法?或是“你还有其他问题吗?”,学生都拿出一个本子在写问题,我翻开看看,学生在封面上写下“问题本”三个字,仔细阅览部分学生的问题本,有的是课前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在课内提出的问题。当时,我眼睛一亮,多好的办法啊,很容易就能“逼”出学生的一些问题,虽然问题在质量上可能会有一些出入,但长此以往,孩子们提问题的能力、宽度、广度不就提高了吗?我把此方法用到了我们三年级(1)班,给孩子们准备了问题本,用到一个多月就见成效了,原来不会提问题的慢慢会提了;原来不愿意或不主动提问题的,现在主动了,而且质量也有所提高了,当然,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给予表扬、矫正与批阅。

(三)比赛——“逼”出学生的问题

比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感兴趣、最富于挑战性的事情了。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提问题比赛,规则是:“每节课始终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合理,个人比一比,每个月小组再统计人数,再选出优胜小组”。每节课选出一位写在黑板的一角:“提问题能手”。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大大被激发出来了,课前布置的任务在小组里就讨论开了,通常能够辨别、提出合理性的一些问题,有的自己还能解决。课中,个个都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提问不举手的——“逼”出学生的问题

这个方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应用过。主要针对一些有能力提出问题但就是不举手提问题的学生,因为提出问题这种意识,不能只关注部分学生,要关注普遍学生。出其不意地提问他们,让他们也重视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以后就会逐渐重视提问题。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我们班的一位女生周颖,她学习认真、刻苦,但她内向、胆小,属于轻易不举手发言的学生。我发现她这个特点以后,就经常请她发言,慢慢的,周颖就能够自然地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了。

正如陶行知所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我们教师尽心尽力去搭好逼出学生问题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创新。我们要真诚面对学生,用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坚持新课标的“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不放松,我们相信,“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辉煌。”

[参 考 文 献]

[1]薛法根.智慧教育故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

[2]颜艳燕.教子有方:〈颜氏家训〉现代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9).

[3]洪亮.寻找适合的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3).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数学老师孩子
孩子的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