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走进历史课堂助推学生发展成长

2015-11-30 14:17季燕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挫折历史生命

季燕

[摘 要]

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杀和其他犯罪行为日益增多,生命教育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也责无旁贷,应该营造无痕的生命教育氛围,利用有形的生命教育素材,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青少年;生命教育;历史课堂

近年来,青少年自残、自杀、杀害他人甚至将利刃指向至亲的案例时不时见诸报端。赵亚夫认为,“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成为当代教育的迫切使命。而作为以人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历史教育当然更则无旁贷”。面对如此形势,中学历史教师在生命教育方面确有不可推卸之责。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生命的历史课堂,融生命教育于无痕

历史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进而体现生命价值的主要场所,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感受到生命的爱与价值,从而使历史课堂变成生命教育的绿洲。当生命意识融入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时,它便使学生的生命获得自然而然的浸润与滋养。

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求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潜能和提升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在反复成功中,学生对自己就会有积极的期望,他会积极寻找甚至创造成功的计划。无论成功、失败,都可以自我激励,教育也就由他人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他律走向自律。历史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上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让差等生、中等生、优等生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成就感。

例如,笔者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教学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1)假如德国和法国举行“权势争霸赛”,法国总统作为擂主,发表保擂宣言:“我是霸主,因为我拥有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可以任命内阁、有特赦权、可以解散众议院。”假如你是挑战者德国皇帝,你怎样拟定挑战书争夺霸主地位?(2)据材料分析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具有哪些特点?(3)从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有何不同等角度分析,法国、德国形成不同政体的原因有哪些?

第(1)问较适合思维层次较低和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学生,因为它的形式新颖而且答案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第(2)问需对比两国民主制度的内容得出,思维层次高于第(1)问;第(3)问则需要将本课已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确定答案,思维层次更高,适合优等生回答。这一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到成功的满足感。

二、开发丰富的历史资源,育生命教育于有形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人类的生命情感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传,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笔者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试着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点滴。

“在生存层面上,当代青少年生长在和平时期,拥有更为便利甚至优越的生存条件,从不曾有过对饥饿、寒冷等危机体验,也就是没有生理学所谓的劣性刺激,没有对生存艰难与死亡的体验”。这才更容易出现对生命和死亡的草率取舍的态度。我们没有办法让学生亲历死亡,但可以选择合适的历史素材,让学生感受死亡的痛苦,从而让学生更为珍惜生命。

例如,在《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课教学中,笔者曾做出如下设计:根据下列两则材料说说你的感受。

材料一

材料二 一记者采访美国士兵,“假如现在是圣诞节,而我是上帝,那么你想要得到的是什么”?那士兵琢磨了一会,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空,说了一句“给我明天吧”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通过这一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罪恶,更无形中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学生由此懂得生命只有一次不可替代,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当时有一位学生做了如下发言:相比他们而言,我们已经拥有得更多,他们连选择生存的权利都没有,所以我们没有任何权利放弃生命。

三、着眼学生成长的实际,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生命教育不仅要强调生命的宝贵和神圣,更应该追求生命的价值意义,这就需要加强挫折教育。一个人能承受多大压力,怎样应对挫折,决定这个人未来的高度和长度。为了让学生逐渐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人生之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掌握并使用自我心理调节、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做出危害自己、危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的行为,更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品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育就是一种挫折教育。历史上每一个有所作为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不是消极厌世,而是选择勇敢面对、理性思考,这正是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素材。我们历史教师必须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的优秀人物,既用大无畏的气概面对挫折,又用理性、智慧的头脑战胜挫折。

例如,在《戊戌变法》的教学中,我选取了谭嗣同和梁启超的几个人生片段:

材料一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谭嗣同传》

材料二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发表《戊戌政变记》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进行反省,发表《新民记》等著作,……这在客观上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转变》

面对变法的失败,谭嗣同选择了毅然赴死,梁启超选择了流亡日本,你们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说说你的理由。

在课堂中,我们的学生展开了精彩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完善了他们的生死观,更明确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一位学生的回答赢得满堂喝彩,他说:死需要勇气;生,更需要勇气。在民族危亡之际,我们应该挺身而出,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我不会轻言死亡,因为生命在,希望在。当生命不在时,无论你有多少梦想,都将如暴风雨中被吹落的花朵,只能落地成泥,无法再结出生命之果。

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当然,我们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要找准切入点,将历史学科与生命教育完美结合起来,让二者相辅相成,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期待生命教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长,让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精彩。

[参 考 文 献]

[1]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姚锦祥.中学历史课程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说起[J].历史教学,2012(5).

[3]胡宜安.论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挫折历史生命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
新历史
终身不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