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新认识

2016-02-08 08:29陈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探究性探究教学模式

陈艳

(信阳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新认识

陈艳

(信阳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现在大学教育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旨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文章从理论基础、基本特点、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探究性教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新特征,为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探究性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教学结构;基本特点

1 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科学探究的精神,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旨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探究性教学以建构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从教师迁移给学生,一个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基于个人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操作和交流,通过反省主动构建。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学习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教师是设计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设计出合适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探究性教学以合作学习为实施手段。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了一个特定的学习目标而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的一种方式。教师是整个小组讨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是小组讨论的中心。它可以改善传统课堂上的沉闷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探究性教学以合作学习为实施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探究性教学以发现教学法为理论依据,是对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继承和发展。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追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利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指出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和示例,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亲自去发现知识的规律,并得出结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针对特定的教学情境自己去找寻答案,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探究性教学经历了模式的引进、理论的研究及学科模式建构和模式推广三个阶段,在国内已是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学生的认同。但教学实践的开拓创新呼吁着教学理论的开拓创新,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探究性教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2 探究性教学的新特征

2.1 教学情境的问题性和实践性

问题性是探究性教学的首要特征。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探究性教学就是始于问题、围绕问题,为分析解决问题而展开的师生共同的活动,没有问题就无所谓探究[1]。因此探究性教学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者在问题的驱使下,积极思考、激发探究的欲望,把新知识慢慢消化吸收的过程,也是从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查尔斯·狄嘉默曾说过:“提问是最能够表现教学精湛艺术的方法。通过提问可以使想法更清晰生动,迅速激发想象、刺激思维、诱发行动。”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考量,创设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达到掌握目标知识点的目的。

实践性是指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和社会化。只有教学情境更贴近生活,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贴近实际生活,使学生更快地融入知识学习,主动去探究。探究性教学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从主体活动到实践活动的转变。实践活动的核心是“用”。学习必须有足够的“积累”,但“积累”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识并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不能用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去压抑学生的探究。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2 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探究教学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探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去探求和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是建立在宽厚的知识背景、丰富的信息源和开放性的路径的基础上。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拘泥于固定的、统一的教材,还应有一种“社会和生活”观。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因为生活离不开学习。要转变教学观念,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识别探究问题的敏锐洞察力。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就决定了其更具开放性。教师要根据探究活动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进度的推进速度,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查资料,探究论证,得出结论。

2.3 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主体性指行为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和地位。而主体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为主导,适时调节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其关键在于让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实践和探究发现。教师应让学生拥有真正的发言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独立的学习观念,唤起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所谓的参与性是相对被动参与性而言的。被动参与性是指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主动参与性则指学生在教师的积极组织和引导下,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尽可能的体验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内化的探究过程。探究教学的参与性强调学生的感知、语言和行为要交融统一,教师应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并留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真正参与课堂,从自身实践中学到更多。

2.4 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和灵活性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调整的依据。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包括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试与检测。与传统教学比较单一的教学评价相比,探究性教学评价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性。评价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评价内容不是单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必须包括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过程中所表现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评价的标准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达到探究性教学的目标要求。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评价方式上,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不能仅凭一张试卷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口头汇报来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来观察学生的组织和合作能力,通过具体运用来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问卷和访谈来确定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这种多元和灵活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挥其优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5 教学交流的互助性和情感性

互助性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互助结对,师徒共同和谐并进。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和体谅,才能共同进步。教师首先应能虚心听取学生的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收集和探究内容相关的话题和信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能力。同时这种互助性还体现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被忽略。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为强有力[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相互帮助、相互沟通、共同发展。这种相互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同时帮助他们获得不同的观点和信息,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究。这种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是师生主体之间创造性的交往关系,它不是“学”围绕“教”或“教”围绕“学”的类似天体运行中行星和卫星的关系,也不是“一方面”与“另一方面”的平面构成关系,而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3]。

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见情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情感是探索知识成功的基础[4]。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以真诚的、平等的态度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双方围绕探究的问题,用自己的视角和认知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在对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交流。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良好的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思维敏捷、积极思考、勇于提问,敢于探究。

3 探究性教学的结构框架

探究性教学可分为五个阶段(见表一)。这五个环节为教学准备、启发探究、探讨交流、知识内化和课外消化阶段。这五个阶段是根据探究性教学的目标确定的,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最终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和应用知识。根据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总结出探究性教学的五个环节。实际上,由于课堂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再好的设计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通也是必要的。一成不变的照搬教学步骤只会使教师感觉吃力,学生感觉枯燥,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分化出来的多种变化的教学模式才是最有效的。

表1 探究性教学的五个阶段

4 探究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4.1 基础知识和探索研究的关系

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打牢基础是根本。基础知识就像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没有坚实牢固的地基,房子就没有稳定性。只有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探究性教学必须根植于知识掌握的土壤里,基础知识越扎实全面,探究也就越有效。因此,探究性教学不能只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是必须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教师必须认识到:一味的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会阻碍学生探究意识、探究思维和探究情感的发展。但是,只重视探究模式而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一种片面的观念,探究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所以基础知识的掌握是目的,探索研究是手段,应该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4.2 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就是探究性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新的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主动进行角色的转换,成为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指导员,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引路人,发展学生想象思维力的总教练,培养学生进取心理的营养师,磨砺学生创新品格的好园丁[5]。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定合适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探索研究。

4.3 提前预设和灵活变通的关系

探究性教学不是教师的即兴安排,而是教师对探究的目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提前规划的过程。同时预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参与探究。但是在实际的探究教学中,许多教师完全按照探究性教学的五个环节,采用统一刻板的教学模式,使本该生动活跃的课堂变得刻板、机械化。实际上,由于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应灵活变通教学模式和步骤,最大限度地保证探究的完整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探究性教学应做到提前预设和灵活变通有机结合、相互统一、互相促进。

[1]郝志军.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J].教育教学研究,2005(9):66-70.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J].教育研究,2002(2): 68-71.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27.

[4]黄国举.关于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与实际操作[J].教育理论研究,2005(1):6-11.

[5]董耀棠.探究性教学之我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3):30-34.

责任编辑 周斯韵

G424

A

1674-5787(2016)06-0111-03

10.13887/j.cnki.jccee.2016(6).32

2016-10-08

本文系2014年度信阳学院青年项目“实践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以英语语言学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4qn03)的研究成果。

陈艳(1984—),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教学等。

猜你喜欢
探究性探究教学模式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三要素”——以《重叠问题》的教学为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