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 怎一个“送”字了得!

2016-03-03 05:44沈玉林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特教上门

● 本刊记者 沈玉林



送教上门: 怎一个“送”字了得!

●记者观察

●本刊记者沈玉林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送教上门”后,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主动回应,对不能入校学习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服务,并纳入学籍管理,使他们受到了个别化教育,在身体和心智方面有了不同程度发展,也使家长受到了鼓舞,看到了希望。可以说,“送教上门”是造福于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及其家庭的民心工程。

但是,送教上门不是单纯的“送”,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到残疾儿童少年家里施教。它是特殊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构成,处于“倒瀑布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中的顶端,是特殊教育的一种独特范式。送教上门不同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于医院的康复治疗,它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因此,要对送教上门的意义价值、系统结构、内在关系、外部保障、实施策略等进行深入系统性研究,才能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得更得民心。

彰显一种教育精神

首先,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教育精神。人道主义提倡“生而平等”,倡导人人皆有公平的受教育权。我国孔子早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一直是统治阶段的特权,国民教育只是奢望,遑论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初建于19世纪后半叶,但发展举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包括残疾儿童少年在内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初步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得到了迅速发展。近30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高速发展,特殊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党和政府相继提出要关心、重视、办好特殊教育,并制定了诸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等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和保障措施。送教上门就是努力让所有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教育,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因此说,它是当代我国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真正体现。

其次,它体现了创新发展的教育精神。当前,特殊教育正在向服务质量的深度和服务对象的广度发展。送教上门就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新领域,它在形式、内容、课程、技术、操作、评价、资源、模式等方面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或融合教育都不相同,要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与实践。安徽省铜陵市特殊教育学校在送教上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从申请登记、测量评估、能力分析、送教计划、送教进度、个案记录、家长指导、教学反馈等方面,创立了一套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运作方式,其背后支撑的正是这种教育创新的时代精神。

再次,它弘扬了敬业、奉献的教育精神。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在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事业是“善的事业”。送教上门是特教事业中更加困难和艰辛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敬业奉献精神,否则无论如何是做不好的。铜陵市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老师放弃周末休息,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他们长年坚守,不离不弃,把艰辛烦恼埋在心底,把辛勤汗水洒在送教路上,把快乐幸福写在脸上,把青春年华留给特教事业。他们把“天道酬善”作为办学的灵魂,清晰地写在校园的文化墙上,更深深地镌刻在特教人的精神世界,他们以爱心、耐心、精心、责任心、事业心诠释了特殊教育的时代精神。

建立一个专业体系

送教上门怎一个“送”字了得。它不是把特教学校课堂教学简单地搬到残疾儿童家里,不是教学空间的物理迁移,它是我国特殊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它不是特教学校的班级化教学,不是普通学校资源教室的个别化教学,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它有特定的教学对象、特定的障碍类型、特定的教育目标、特定的教育任务、特定的施教方式、特定的教育手段、特定的教学环境、特定的教学评价,等等。可以说,送教上门是精准化的教育,是特殊教育范畴内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

送教上门重点在“教”。“教谁”“谁教”“教什么”“如何教”“教得如何”等等,都是特殊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需要认真探索、研究、实践、总结和提高。铜陵市特殊教育学校研发了一套《送教上门指导手册》,对被送教儿童逐个测量评估,对其大小肌肉群运动能力、语言、认知、交往等八个领域进行分析,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每个儿童由2位教师每2周上门送教一次,一次1小时;送教前详细备课,准备好教学具;施教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具体、教学层次清楚、教学效果明显、家长协作配合;施教后,培训指导家长、布置训练作业、收集教学信息;回校后,研究反馈资料、调整教学方案,准备下次送教计划。他们对送教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在执行送教任务前进行专门培训。正是有了这一系列专业保障,送教上门才有了质量,才受到残疾儿童和家长的欢迎与期待。

送教上门贵在质量。铜陵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经验启示我们,送教上门是一个十分科学、严谨的特教专业工作,需要开发送教上门的专门课程和教材,研究送教的规则标准和教学方法,研发配套的教康器具,编写家长使用的指导用书,制定可行的评估标准。送教上门更需要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这样,送教上门才能稳健发展。

需要一套制度保障

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人数众多,残疾程度各异,部分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不能入校就读,在家学习就成为其主要的受教育方式。因此,送教上门应是特殊教育办学的一个方面,是较长时期的发展方针,而非一时之计。

送教上门工作需要敬业奉献精神。没有这种精神,送教上门是走不稳的;但仅靠这种精神,送教上门是走不远的。送教上门要长期稳健发展,必须纳入国家特殊教育制度之中,使之成为现行特殊教育组织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建立一定的系统架构,包括系统性质、系统目标、系统任务、系统调节以及运行条件、运行规范、运行规划、运行评价等一套系统运行规则,形成一套制度保障。

目前,送教上门还没纳入特殊教育管理体系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保障机制,缺乏严格的运行标准规则,没有人员编制,没有专项经费,没有专业指导。它还处在萌芽阶段,主要依托是特殊教育学校,主要实施者是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主要时间是在周末,主要动力是老师的奉献精神,主要保障是教师的经验。这种不完备的制度、不完善的系统、不健全的规则等,都会影响送教上门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中国地域之广,发展差异之大,送教上门也有地区和校际之别,在系统和规则的制定上不可搞“一刀切”。允许在方向、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建立有区域特点的送教上门保障制度。

打造一项社会工程

送教上门落实在特教学校,是一项以特殊教育为主、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工程。儿童成长是其社会化的过程,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成长也是这样。他们有严重的身体机能障碍,在行动、语言、认知、心理、交往、职业以及生涯发展等诸多方面遇到重重困难,在社会化过程中有各种特殊需求,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建造一个适应其生命成长的社会绿色生态环境。

这个社会绿色生态环境的工程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家庭康复、社会康复、社区康复、职业康复等。其中,医学康复是基本需求,教育康复是主要途径,家庭康复是基础条件,社区康复是基本环境,职业康复及生涯发展是重要目标。这些“康复”要在教育主导下,综合发挥各自效能,以实现送教上门效益的最大化。

江苏省镇江市特教中心将送教上门作为一种“大教育”,以“教”的形式,将残疾儿童的身体功能康复、生活能力培养、情绪行为改善、生活环境适应、语言认知发展、文化知识获得、沟通交往能力养成等融于一体。要完成好这项大教育工程,他们建立了社区支持体系,将卫生、残联、社区、慈善组织、家庭等各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以教师为骨干,家长为主体,医生、残联与民政干部、社会工作者、家属亲友、社区邻里、志愿者等各方人员共同参与、紧密配合、统一协调的行动机制。

送教上门已成为发展特殊教育的国家政策,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研究和开展这项工作,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认识,积累经验,拓展和延伸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功能,发挥特教人的探索精神和教育智慧,使送教上门成为特殊教育学校办学形式的新常态。

论坛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特教上门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生意上门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