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培智学校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6-03-03 05:44曹厚平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培智教育模式构建发展现状

● 胡 莹  曹厚平



构建培智学校教学模式的思考

●胡莹曹厚平

摘要:培智学校教学应以生活适应为核心,以个别化教育为基线,以综合单元主题教学为主导,以多感官训练为辅助,构建一个立体的教育与康复系统,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培智教育;发展现状;模式构建

一、我国培智教育发展现状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除随班就读外,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实施培智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十年来,培智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形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革,但在教育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形式不能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

课程设置上,以前就是简单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与普校教学如出一辙,教学形式也是以大班集体化教学为主。近年来,不少学校采用了“7+5”的课程模式,除了一般性课程外,还设置了一些选择性课程(如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等)。但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仍不能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

(二)教育内容没能完全“以生活为核心”

从普教式的课本教材,到全日制培智教材,发展到今天各校开发的校本教材(学校各取所需),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内容还是以学科特征为主。但仅靠学科知识的传授并不能真正提升智障学生生活能力,与现在倡导的“以生活为核心”的学生本位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手段无法满足“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与康复需要

在教学形式上,单一的课堂已经不符合智障孩子学习的实际情况,走到社区、家庭,乃至社会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在教学手段上,从单一文化知识的传授,到少量康复手段的增加(蒙氏教学法、感统训练等),还是不能满足每一个智障孩子的实际教育与康复需要。

诸如此类,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培智教育教学模式,但是走到今天,我们似乎还缺一条主线,把培智教育的所有方式方法有机地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培智教育发展的几种转变

(一)由大班集体教学向分组、合作教学的转变

大班走向异质分组教学,教学方法个别化、个性化、分层化、多样化,以满足每一个智障孩子的需要,打破班级、年龄的限制。

(二)由运用纪律与权威向运用多种辅助技术等资源教学的转变

培智教育一半是教育,一半是康复。科学技术资源是培智教育的重要保障,在支持性课程的辅助下,孩子的改变与发展才有可能。

(三)由单向传递向平等建构的转变

特殊教育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程统合,实行跨学科、有主次的综合教育。培智教育的课堂应该是“活”的课堂,孩子能接受什么样的课堂,我们就采用什么样的形式。特殊教育的课堂是个性化的课堂,可以走向家庭、走进社区,生活处处皆课堂。

三、培智教育模式的构想

综观中外培智教育状况,面向智障儿童的一生,比较科学、完整的教育应是这样的一个流程:学龄前有个别化家庭计划;入学后教师与家长共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到了14岁左右计划就要转型,根据孩子能力发展情况,制定个别化转型计划。这样,每个智障孩子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综合培智教育发展趋势及目前培智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培智教育教学模式应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以个别化教育为基线,以单元主题教学为主导,以多感官训练为辅助的一个立体的教育与康复系统,促进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内容:以生活适应为核心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个著名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中的核心就是学会生存,它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残障儿童要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就必须掌握和具有适应社会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在教育部颁布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都把特殊儿童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为特殊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方法:以个别化教育为主线

培智学校课程设计“要为每一个学生设计课程”,应根据“每一个”儿童的需要设计个别化课程。

1.全面诊断,建立学生档案。学生入学时出示医学鉴定等,使学校对他们的生长环境、康复经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建立个别化教育档案,为个别化教育的实施积累第一手资料。

2.集体研判,把握主要问题。在班主任的主持下,协同学校教务处、家长一起,对入学的每一个智障儿童进行评估,实际评量孩子在每个领域的能力,找出近期最主要的问题,进行教育康复。

3.以人为本,制定干预方案。在集体研判评估基础上,以人为本,给每一个孩子制定适合的详细干预方案。

4.立体干预,促进学生发展。根据个别化教育方案,在各个学科、活动中对孩子进行综合干预,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形式:以单元主题教学为主导

培智教育长期以来已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个别化教育,强调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参与。然而目前在我国培智教学中,分科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分科教学重知识轻学科间联系,重文化知识学习轻自然、社会与人的有机统一,重上课轻活动。这种分科教学使各学科内容相对重复、孤立,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不强,超出了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教育应是一种实用的生存教育,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不能代替的。

笔者学校省级课题“生态课程建设下智障儿童主题式教学实践与研究”,就是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生态课程下单元主题式教学的内涵就是学生的生活本身,学校、家庭和社区是智障学生生活的三个主要生态环境,探索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形成生态环境中大量丰富的主题。从生活中选择素材,确定主题,形成主题资源库。对学生来说,主题资源库本身已经作为学习资源,可以为学习提供素材、工具和方法的支持。教师可以按照主题,选取所需要的专题设计及其配套资源,选择教学内容,围绕主题组织教材,弱化学科界限,将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强化一个主题的教育教学,使智障学生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识,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美丽的春天》这一主题,所有学科(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律动与唱游、绘画与手工、活动训练等)都围绕春天的特点展开教学。绘画与手工课上教学《画草地》《认识三原色》,让学生了解春天万物复苏,柳树发芽,“一切都是欣欣然张开眼的样子”,放眼望去,满眼尽是绿色,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活动课中教师带小朋友们奔向户外,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吟唱着生活语文课中学会的儿歌《春天里》,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幸福。但春季也是病菌侵入人体的高发阶段,小朋友们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则是生活适应和健康教育课上的内容。这样所有学科主题明确,内容、形式有别,在这么多学科的循环教学下,孩子们对春天的了解趋近完善。

(四)教学手段:以多渠道康复为辅助

科学发展到今天,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已不足为奇,特别是在特殊教育领域,各种辅助治疗设备层出不穷,对专业教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辅助教学。感觉统合、蒙氏教学、社区教学、社会化实践、音乐治疗、沙盘治疗、多感官治疗等。

2.专业教室配备。多感官训练室、认知训练室、自闭症训练室、听觉治疗室、言语治疗室、感统训练室、水疗室、脑瘫训练室、音乐治疗室、心理治疗室等。这些辅助设备和教学形式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培智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培智教育中,许多先进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成实践和行动,培智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创设一个形式主题化、内容生活化、方法个别化、教室结构化的育人环境,以达到使智障学生成功社会化的最终目的。

中图分类号:G760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特殊教育学校,244000)

猜你喜欢
培智教育模式构建发展现状
有感于小学特殊教育之培智音乐教学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培智学校体育课中有效实施分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