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吧,摩西》中的圣经元素

2016-03-16 00:40周冰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瑟斯艾萨克摩西

周冰清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去吧,摩西》中的圣经元素

周冰清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福克纳的《去吧,摩西》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很多圣经元素,从作品中的圣经言语和意象、圣经人物原型和情节模式、圣经文化母题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可以深入地理解基督教文化对福克纳创作的影响,以及福克纳通过基督教圣经文化,对整个美国南方社会进行的审视和认识。

《去吧,摩西》;圣经;基督教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具盛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美国文学史上及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因此他的作品建立了一个“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去吧,摩西》就是属于“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七个短篇故事:《话说当年》、《灶火与炉床》、《大黑傻子》、《古老的部落》、《熊》、《三角洲之秋》、《去吧,摩西》。在1942年出版时,书名最初被定名为《去吧,摩西及其他故事》出版,被认为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到1949年再版重印,福克纳把书名改成了《去吧,摩西》,这本书又被称为一部长篇小说。其实,这七个短篇故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总主题就是探讨白人和黑人种族之间的关系。七篇故事组合起来就主要讲述了美国南方麦卡斯林家族的两个支系下的几代人的故事和命运,继而展示了当时整个南方社会的画卷。

福克纳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深受《圣经》的影响,运用了大量《圣经》中的言语、意象、教义、原型和故事等。《去吧,摩西》这部作品中就包含了众多圣经文学元素。杰西·科菲在他的《福克纳非基督教徒式的教徒——小说中的典故》一书中,总结了福克纳在作品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引用了《圣经》有379次之多,其中《去吧,摩西》直接引用的圣经经文就有39处。基督教文化对福克纳的创作有如此大的影响,和他所生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南方社会文化的主导是以加尔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教,因此美国南方被称为是“圣经地带”;另一方面,福克纳在一个传统的基督教家庭环境中长大,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并且福克纳从小在教会学校中接受教育。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福克纳自然会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并且,福克纳自身也喜欢阅读《圣经》,尤其喜欢《旧约》。本文就主要分析《去吧,摩西》这部作品中的圣经元素,将从作品中所运用的圣经言语和意象、圣经原型人物和情节模式、圣经文化母题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圣经言语和意象

《去吧,摩西》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引用《圣经》的言语有多处。在《灶火与炉床》中路喀斯·布钱普的哥哥詹姆士出走跑掉了,叙写说,他“永远地把自己脚下得自原先那片土地的尘土跺下去”[1],这句话援引自《路加福音》:“凡不接待你们的,你们离开那城的时候,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见证他们的不是”(路9:4)①;当莫莉为了使路喀斯不再用机器淘金,要和他离婚时,路喀斯答应道:“我也是要安然躺下睡觉的。我不用那机器就是了”[1]103,另在《诗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我必安然躺下睡觉,因为独有你耶和华使我安然居住”(诗4:8);洛斯·爱德蒙兹进入青年时期后,明白了路喀斯和父亲之间发生的事,知道了在父亲的脸上所见到的“那是什么样的阴影、什么样的痕迹、什么样的记号”[1]97,“记号”一词便是取自于《圣经》,该隐杀死弟弟亚伯后,耶和华惩罚该隐流离飘荡,为了不使该隐被杀害,“耶和华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免得人遇见他就杀他”(创4:15)。《去吧,摩西》中还有其他取自圣经文本中的言语,就不一一列出。福克纳在作品中能够如此准确而巧妙地运用《圣经》中的话语,可见他对圣经文本的了解程度和基督教圣经文化对福克纳创作的深远影响。

除了引用《圣经》中的话语,福克纳还使用了圣经文本中经典的意象。“水”在《圣经》中有着独特的含义。《马太福音》中写到施洗者约翰在约旦河为亚伯拉罕的子孙受洗,“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3:11),“水”的作用就是洗刷罪恶,洗除污垢,赦免罪恶,使人们悔改,具有清洁、洁净的象征含义。《去吧,摩西》中,老卡洛瑟斯霸占了黑女奴尤妮丝,尤妮丝生下了他们的女儿托玛西娜,等托玛西娜长大后又被老卡洛瑟斯所霸占,并怀孕生下了托梅的图尔,而托玛西娜因难产而死。当尤妮丝得知她的白人主人与他们的亲生女儿发生乱伦关系时,在圣诞节当日投水自尽。尤妮丝在圣诞节这个基督教重要的日子里自溺而死,就是用“水”来洗去乱伦的罪恶,获得上帝的救赎,也是使自己得到洗礼,获得解脱。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被蛇所诱惑偷吃禁果,犯下了“原罪”,被逐出了伊甸园。在《圣经》中“蛇”就代表着罪恶和邪恶。在《去吧,摩西》中就出现了“蛇”这一意象。在《熊》的第5章中,艾萨克再次回到森林中去打猎,森林已经被砍伐,面积变得越来越少,在他眼中的火车就像“一条肮里肮脏的不伤人的小草蛇”[1]280驶进了森林,并且在森林中他也遇到了一条真正的蛇,使他感到十分恐惧,闻到蛇的恶心的气味,“让人想起所有的知识、一种古老的倦怠、低贱的种姓和死亡。”[1]290其实,福克纳笔下的森林就象征着《圣经》中的伊甸园,是艾萨克所喜爱的美好的地方。耶和华所立的伊甸园中,“神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创2:8)但现在蛇爬进了伊甸园,破坏了森林。像蛇一样的火车就象征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福克纳看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入侵,破坏了大自然,使人变得自私和唯利是图,也喻示着南方传统的“勇敢、坚韧、怜悯、宽容、克制、忠诚”的美德的没落。

二、圣经人物原型和情节模式

福克纳的作品中很多人物都取自于《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去吧,摩西》中的艾萨克与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有着相同的名字,艾萨克也把自己比作以撒,是上帝选中的作为燔祭的牺牲品,只是他没有父亲,上帝也没有提供小羊,只有把自己献上。他放弃家族的继承权,放弃了本属于他的土地,要为家族所犯下的罪恶赎罪。艾萨克身上还有耶稣的原型形象,耶稣是独身,他的妻子因为他放弃了财产继承权离开了他,艾萨克也是一个人生活,他还模仿耶稣,像耶稣一样做个木匠。耶稣为了人类赎罪,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也像耶稣一样,为了给家族和白人的罪恶赎罪,甘愿自己受难和作出牺牲。但艾萨克与耶稣的形象也有很大的不同,耶稣是为了人类赎罪的积极的行动者,而艾萨克只是一个逃避者。 “的确不仅他到森林中去,而且他放弃遗产这件事本身都是一种‘逃避行为’。他逃避了自己的责任,逃避了生活。”[2]福克纳也通过艾萨克和耶稣之间的对比,批判了艾萨克没能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没进一步采取任何改变社会现实,改变私有制、改变黑人状况的行动。他只是把财产交给另一个人去占有而已。”[2]429

圣经中的“原罪与报应”的模式,也影响了福克纳作品情节的创作。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到诱惑后偷吃禁果,犯下了人类的“原罪”,人类便受到惩罚。《出埃及记》中写道:“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出20:5、6);在《民数记》中记有“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赦免罪孽和过犯,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民14:18)。祖先所犯下的罪恶,就会报应在后代的身上。在福克纳的很多作品,比如《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都运用了“原罪与报应”的模式,家族在种族制度上所犯下的“原罪”,最终导致家族的没落,家族成员也受到了惩罚。《去吧,摩西》中的麦卡斯林家族下的两个支系都遭到了报应,老卡洛瑟斯两个儿子布克和布蒂一直没有结婚,后来布克结婚后快七十岁才有了儿子艾萨克,而艾萨克因为放弃了继承权,妻子离开了他,他成为了鳏夫,一辈子“连个儿子都没有”。[1]3女性的后裔扎克·爱德蒙兹的妻子因难产而死。老卡洛瑟斯的黑白后裔这一支系也同样遭到了“报应”,托梅的图尔三个孩子,詹姆士出走比见了,女儿凤西芭随一个黑人去了阿肯色州,只留下了路喀斯留在身边,还有莫莉的外孙赛缪尔被处以死刑。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进入后,南方社会的传统美德遭到破坏,这也是种族歧视的“原罪”下整个南方社会得到的“报应”。

《去吧,摩西》中还有乱伦的情节,老卡洛瑟斯与自己的亲生女儿发生乱伦的关系。这一情节就类似于《创世纪》中所记载的罗得与两个女儿的乱伦关系。耶和华要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罗得带领妻女逃跑的过程中,罗得的妻子往后看便变成了盐柱,两个女儿为了使父亲留得后裔,就与父亲同寝,犯下了乱伦之罪,这是耶和华所憎恶的。而祖先所犯下的罪恶,在后代的身上又再次重复上演。洛斯与黑人支系谭尼的吉姆的孙女的结合,并且生下来一个孩子,这是老卡洛瑟斯罪恶行为的再一次重演,也是上帝对卡洛瑟斯家族的惩罚。其实,这种乱伦关系的根源就是南方的奴隶制和土地私有制度,在老卡洛瑟斯看来,黑奴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物品,他和尤妮丝生下的女儿长大后,在他看来这个私有财产又可以被享用,并且他对自己的罪恶行为也不加掩饰。洛斯是把吉姆的孙女只是当作一个玩物,他们之间隔着的是种族之间的鸿沟,根本不可能有结果,洛斯想用钱就把这个女人打发走,一心想赎罪的艾萨克也只能说:“嫁一个与你同种族的男人。这是你唯一的出路——一个时期之内是如此,说不定很长时间之内还是这样。”[1]320

三、圣经文化母题

“其实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西方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基督教或《圣经》的影响,即使没有明显地取用其内容和人物的名字,它们也渗透着基督教的善恶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3]基督教文化对福克纳的作品有深刻地影响,所以圣经中的母题必然会渗透在他的作品中。“爱”是圣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母题,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人首先要爱神,也要彼此相爱。“爱”是福克纳在《去吧,摩西》中所着力赞扬的,尤其赞颂了黑人的家庭之爱。与黑人家庭之中所珍视的“爱”相对比,白人家庭中几乎没有“爱”,老卡洛瑟斯与自己的亲生女儿发生乱伦的关系,布克六十多岁才结婚,他的儿子艾萨克的妻子离开了他,一生都是孤身一人,布蒂是终身未婚。扎克的妻子难产而死,他的儿子洛斯与谭尼的吉姆的孙女发生关系,生下一个孩子,后又抛弃了詹姆士的孙女。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黑人反而比白人更具有人情味,更懂得遵循基督教的美德,更懂得“爱”。这样就推翻了白人比黑人优越的种族歧视的观点,明确地表明了福克纳反对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的态度。

基督教文化认为任何人一生下来就有“原罪”,由此便引出基督教文化中一个基本观念:“善恶一体”。人是善与恶的复杂结合体,具有双重性的特点。福克纳的思想汲取了基督教的善恶观,塑造了一些善恶同体、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路喀斯·布钱普是福克纳在作品中所着力描写的一个黑人形象,他勤劳勇敢,热爱家庭,敢于挑战白人的权威,并且聪明机智,从推销员手里骗取探测器。但同时他又老奸巨猾,为了自己的酿酒生意,他告发自己的女婿乔治;他十分贪心,沉迷于淘金而不能自拔,但最终妻子的爱使由“恶”转“善”。总的来说,路喀斯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艾萨克是《去吧,摩西》最重要的人物,他看到奴隶制下的罪恶,反对种族主义,反对歧视黑人,他为祖先的所犯下了的罪而赎罪,自觉放弃了家产,躲进了森林。可是他这只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没有付出行动,是把祖先的罪孽交到另一个人的手里而已,是罪恶的另一种延续。他身上的这种矛盾性和他思想的局限性有关系,虽然他认识到了奴隶制是罪恶的根源,但是家族所延续下的影响,使他认为“说不定很长时间之内还是这样”。[1]320路喀斯和艾萨克“善恶一体”的特点,也让我们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

威廉·福克纳在《去吧,摩西》中对基督教圣经文化或是直接运用或是进行置换变形,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基督教圣经文化对整个南方社会的问题进行审视,强化了文章的主题,引发了人们对南方社会问题的思考。

注释:

①圣经(和合本)[Z].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6.文中所引《圣经》皆出自此本,后文只标篇名.

[1]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88.

[2]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29.

[3]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责任编辑 张吉兵

2016-03-06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4.17

周冰清(1992-),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I106.4

A

1003-8078(2016)04-0067-03

猜你喜欢
瑟斯艾萨克摩西
得到的都是笑脸
车 祸
不谋而合
乔纳森·艾萨克
不谋而合
摩西奶奶
美男子绑架邻居只因其洗衣服太吵
《摩西,山之人》主题研究
卡梅隆·迪亚兹撞见狗仔 我闪
摩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