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以三明地区高校为例

2016-03-16 00:40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三明媒介价值观

王 晶1,吴智灵2,钟 艳2

(1.三明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以三明地区高校为例

王 晶1,吴智灵2,钟 艳2

(1.三明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目前,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主要方式,同时它也具有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文章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优势,并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如何开拓新思路。

大学生;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新媒体,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它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式媒体不断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大众媒介是一个强有力的影响社会化的因素”,[2]大学生是知识文化程度比较高的群体,在促进大学生完成社会化,尤其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过程中,新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个案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三明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明地区三所高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大学生不同媒介使用情况、媒介信息接受程度、媒介素养水平、媒介素养课程设置及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影响等问题编制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情况展开调查。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1.大学生媒介利用情况。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在网络、手机、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的接触时间情况。其中,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和手机时间超过2小时的比例分别是68.1%和84.1%,而广播、电视、报刊的比例仅为9.6%、13.6%、10.2%。在如何搜集材料上,75.3%的大学生选择网上搜索。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63.9%的大学生选择通过手机了解,24.9%的大学生选择因特网,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方式了解的都不足5%。93.7%的大学生使用微博、微信或QQ等工具,73.7%的大学生表示对于新兴的网络应用,会很早关注并应用。

2.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认知与理解情况。对媒介信息的认知与理解,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判断与鉴别、质疑和批判。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媒介浏览信息时,只有28.1%的大学生会对媒介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53.4%的大学生表示“只是想一想,但不会细想和探究”,有18.4%的大学生认为媒介传递的信息基本上是客观的,只有13.1%的大学生在各种新闻传媒反映现实的可信度问题上选择质疑它的真实性。在转发网络上流传的新闻时,只有42.8%的大学生表示会深究它的真实性。在面对网络上传递的海量信息时,他们往往理性不足,缺乏足够的判断力,表现出一定的盲从性。这种盲从性的危害在于,不少大学生的观点容易受到来自网络信息的影响,而只有23.4%的大学生表示不受影响。

3.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在计算机、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等网络媒介掌握的熟练程度上,只有38.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熟练”,61.8%的大学生表示“水平一般”或者“非常不熟练”。52.5%的大学生不能够在网络上准确查找和快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82.6%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样避免收到垃圾邮件。有关参与内容的调查反映了大学生对新媒体功能的认识,他们中45.6%选择娱乐信息,选择“文化知识”仅为11.4%。大学生通过网络关注国家、社会事件的热情也不够高,只有26%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关注,63.5%的大学生表示不知晓通过什么方式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渠道去献言建策,只有8.5%的大学生表示很清楚地了解网络信息传播与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4.高校媒介素养课程设置情况。大学生的媒介知识来源广泛,包括课堂、书籍、电视、报纸等都能够影响他们对媒介的认知。但是,在这些来源中,48.6%的大学生是通过网上自学、实践,其他方式的影响有限。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有比较强烈的需求,57.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进行有关媒介素养的宣传和系统开设课程或讲座。但是,只有36.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重视网络知识及技能教育,认为学校在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课程齐全的比例也仅为12.9%。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问题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使用更为普遍,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了解社会最重要的途径。但是,强依赖性、低素养却也是一个日益突显的问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低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面对海量的媒介信息时理性不足,他们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这导致他们更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所影响;二是媒介知识匮乏,目前高校所设置的相关课程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三是媒介功能利用单一,多数人只把它定义为一种娱乐方式,没有意识到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教育、政治参与新形式等功能,缺乏足够的媒介技能。

关于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效果方面的调查显示,它所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多数学生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被动地获得,而对于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相关内容,他们表示兴趣不足,68.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所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不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只是教材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的体现而已”。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优势

(一)新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具有的明显优势 “网络不再只和我们有关,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3]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来看,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是不可逆转的。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4]有学者也提出,“随着电脑、手机等互动工具频繁地被使用,人类社会不断地被重绘和再建。”[5]因此,新媒体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为人类交互活动的新形式,新媒体具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传播主体多元化,体现民主性。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传播的主体,它的开放性决定了每个人能够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格获取信息。其次,突破时空限制,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特征,这使得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具有很高的时效性,所传播的信息量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第三,传播个性化,主体间的交互性强。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处理或者传播信息,它的虚拟性、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使人们之间的互动更自由、更自主。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新媒体扮演着工具和手段的角色。它既能够作为一种工具服务于相关的教育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手段,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交互方式。这种优势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的,能更广泛地连接教育主体和客体,这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条件和要求。

(二)新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化方式具有的鲜明优势 “媒体的效果到底作用于哪些人?不是那些‘受过教育’和‘有文化’的中产阶级,这些人要不根本不看那些‘垃圾’,即使看,也能有效地处理它们的内容”。[6]从实际效果来看,未必完全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对于“受过教育”和“有文化”的中产阶级群体而言,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媒体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化的途径和载体,新媒体具有的鲜明优势,表现在它的覆盖面更广泛、影响更深刻。

此外,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因为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表达利益诉求平台,因此它比传统媒体更能有效地将公民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公共组织。新媒体的这种作用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如现今网络参政议政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民主形式,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的这方面的作用,将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促进他们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三)新媒体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新阵地具有的独特优势 从调查中发现,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和手机是人们接触最频繁的媒介,有人因此称网络生态空间为第二生存空间。不可否认,网络它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和积极影响,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同样也不容忽视。网络的负面影响对高校学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网络成瘾现象严重,网络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手机党、低头族等现象。从实际的应对措施来看,高校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和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上,倾向于采取保守主义的态度,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大学生的上网时间,从而降低大学生受网络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接触媒介是现在的年轻人学习、价值观众,以及形成信仰和政治标准的重要途径,这种社会过程为以后的政治生活打下了基础”。[2](286)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成员社会化的特殊优势,使它成为一种重要的全民终身教育平台,发挥着“看不见的学校”的独特作用,而媒介素养则成为这种时代条件下社会成员最重要的终身学习能力。在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从“免疫接种”到“赋权”为主转变的今天,作为高校,理应促进大学生适应这种新的生存方式,熟练运用这一所“看不见的学校”的功能,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注重创新,发挥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7]巨大的受众群体,决定了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应重视新媒体的主阵地作用。

该地区几所高校虽然也重视新媒体的作用,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新媒体的使用或者转发上一级团组织的相关文件和精神,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指导队伍,重视载体建设、忽视亮点突出,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学生关注度与预期目的达成存在一定差距。

发挥新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应与时俱进,注重管理创新、载体创新和内容创新。管理创新,要求高校成立专职的管理机构,打造专业队伍,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积极开发、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主动出击。载体创新,即应广泛使用各种新媒体,创建各种主题网站,尤其是学生使用范围较广的社交网站、社交软件,加强网络社区论坛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渗透于其中。内容创新,要求新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眼球,寓教育性内容于趣味性中,从而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

(二)整合资源,扩大新媒体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面 媒体资源整合,包括新媒体之间、新旧媒体之间的整合,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受众需求的需要,既有利于新媒体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利用先进媒介技术,发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整合相关资源。比如,技术的进步已经使手机越来越具有网络媒体的功能,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整合之后,应进行资源整合,目前这种整合最突出的表现是网络和手机媒体,手机功能不再只是通话终端,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它可以通过文字、图像、音频等多样形式传播信息,模仿网络媒体建立的越来越多的手机门户网站,使手机媒体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强。整合后的新媒体,如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QQ等,都能够用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传播阵地,发挥这些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社会化方面的独特优势,扩大宣传和传播的覆盖面。

新旧媒体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上各有优劣势,它们的关系不只是竞争关系,更是互补关系,如网络媒体与电视的结合而出现的网络电视也是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新旧媒体各自的优势,尤其是在利用新媒体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积极创新,而不是传统媒体传播内容的简单复制和再现,并开发集新闻、教育、娱乐等于一体的教育内容。

(三)优化新媒体生态环境,提高新媒体舆论引导水平 新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主要体现在价值导向、舆论监督和交流沟通等方面。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实现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社会的透明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各种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信息冗余、信息污染、信息泛滥导致了媒介生态环境的混乱、恶化,这影响到大学生对新媒体传播的认同程度,从而弱化了新媒体的主阵地作用。优化新媒体生态环境,首先,应健全管理机制,包括来自法律的约束、公众的监督和自我管理三个方面。既重视来自政府和公众的外部管理,又加强新媒体机构、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内部自我管理。再次,应提高传媒自身的品质,增强其自身权威性和公信力。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改进和完善自身,新媒体应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8]”,营造和谐、健康、有序的生态环境,坚持舆论引导的方向性原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保证各项宣传工作的方向性。

(四)多管齐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 避免和消除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关键问题在于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使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

在提高媒介素养水平上,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转变媒介素养教育观念,从传统的使大学生免受不良影响的保守主义态度,转变为开放的媒介素养教育,从一种“免疫接种”方式向“赋权”方式转变,使大学生适应并能够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使媒介素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总体来看,媒介素养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内体现不够,还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和完善的体系。高校应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从知识、意识、能力三个方面,切实提高大学生媒介运用水平,提高他们的质疑和批判意识。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不只是高校的责任。在国外,一些社会组织通过实施项目来承担媒介教育的责任,如美国旧金山的“媒介素养教育方略”、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协会”、俄罗斯的“电影与媒介教育协会”等。我国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应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开展相关的活动,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1]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122-123.

[2]大卫·克罗图和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18.

[3]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59.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5]张春华.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

[6]Barker, Martin and Petley, Julian(eds)1997: Ill Effects: The Media/Violence Debate. London: Routledge.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1.shtml,2015-7-23.

[8]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98.

责任编辑 付友华

2016-02-24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4.23

王晶(1982-),女,福建三明人,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吴智灵(1985-),男,讲师,硕士;钟艳(1969-),女,福建武平人,硕士。

2013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A13666S。

G641

A

1003-8078(2016)04-0092-04

猜你喜欢
三明媒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三明医改应避免昙花一现
我与三明医改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