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培养

2016-03-16 00:40张慧芳黄金群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图表语篇模态

张慧芳, 黄金群

(黄冈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多模态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培养

张慧芳, 黄金群

(黄冈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现代阅读教学语篇是融语言、文字、图像、图表、空间布局等多符号资源为一体的模态系统。语言学习者要准确识别多种模态的意义潜势及相互关系,熟悉模态意义构建的机制,实现模态配置的最优化;在多样化的练习实践中逐步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对目标语文化的敏感性;同时,也要加强对媒体技术操作的训练力度。

多模态;阅读教学;语言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

现代英语阅读语篇不再以语言文字为唯一传递信息的手段,图像、图表、空间布局、色彩等都可能在语篇中表达意义。因此,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单一阅读教学已逐渐淘汰,培养语言学习者阅读语篇的多模态识读能力日趋重要。如何将语言与其他模态、符号资源和媒体手段联系起来,实现阅读教学结构模式潜势的最优化,达成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目标是该论文即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O’Toole、 Kress & van Leeuwen等学者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将研究重心从语言转移到了图像、色彩等多模态的符号资源上,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具备意义潜势和多功能性,系统功能模式不仅适用于语言的分析,也适用于其他符号系统的研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他们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像的视觉语法框架,认为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通过选择组合,最终以不同的形式合成具有意义的话语。[1]

多模态话语分析认为,语言及其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都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都会同时体现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谋篇功能这三种元功能。它是运用多种感觉模式或感知通道,通过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它是人类感知通道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多模态语篇是突破了语言文字这种单一传统的表达手段,以两种或多种模态或符号系统创作而成的语篇,因此,每种模态或符号在语篇意义的建构中都有各自特定的专业功能和功能负荷,即“模态的专业化”。[2]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上语篇的书面文字承载着主要的功能负荷,而在以多媒体设备为载体的课件教学中,文字、图片、影像、空间布局等则承载了主要的功能负荷。每种模态都与人类的一种感知系统相联系,有其自身的供用特征。模态间可以相互“联通”(transduction) ,既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弥补现有符号资源的不足,又发挥了多种模态互相强化、补充、协同的作用,利于更加充分地表达意义。

新伦敦小组(The New London Group)曾提出,随着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的日渐多样化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应打破单语言、单文化形态、正式规则的语言形式的藩篱,置于多样的语言、文化模态以及日趋加强的全球化的背景中去思考。他们认为,多元识读能力由语言成分、视觉成分、听觉成分、姿态成分和空间成分构成。引入多模态教学,使学习者的视、听、触、空等感官交互作用是培养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主要方法,实现多元读写能力的教学步骤应包括实景操练、明确指导、批评性框定和改造式实践这四个环节。[3]

二、阅读教学中的模态形式与多元识读能力

在当今英语阅读教学中,多种模态形式复合构建语篇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模态形式有语言、文字、图片、影像、图表。它们在语篇中互补融合、协同作用,共同实现交际功能。对语篇的理解不仅涉及到语言文字,还涉及到其他符号系统以及这些多样化符号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语言学习者首先要了解这些模态的特点和功能,分清主导模态和辅助模态,熟悉单个模态意义构建的过程和机制,最终达成多种模态融合机制下对语篇意义的准确解读。

语言主要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阅读语篇的体裁、语类、内容、结构等构建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包含教学指令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它主要由教师以口头英语的形式呈现,伴随眼神、手势等肢体动作。文字主要是指书面阅读教材以及课件中的文本材料。作为口头表达的语言与书面形式的文字在内容上是相通的,融合了视听的双重功效,但语言绝不是文字的简单重复,它包含了对文字的引导、阐释、扩充等。

图像既有阅读材料中的图片,也有课件中设计的图片和影像,它们都可以将语言或文字等信息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呈现出来,完成其概念意义。同时,图像的不同语篇组织反映了语篇作者和课件制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意识形态,实现了读者和图像世界间的互动,完成了其人际意义。正如Martin & Rose所称“图像具有强大的态度影响力,多模态语篇中言语与图像的互动可以创造附加意义。”[4]

伴随文字材料一起出现的图表也是多模态阅读语篇中常见的一种模态形式。尤其是涉及专业学术的多模态语篇,表格、曲线图及示意图等不同类型的图表与语言文字之间互为作用,互为补充,协同构建读者对语篇的识解框架。图表是文字信息直观简洁的表征方式,它可以起到复苏先知、启发新知、浓缩文字及丰富信息的作用。

多模态英语阅读语篇教学中,交际由语言、文字、图像、图表等模态组合呈现,理论上讲,它们独具体系,在语篇中具有等同地位,但实际的语言学习中,语言文字是最大化体现意义的模态,是主要模态,其他模态是辅助模态,图像往往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引导学习者激活已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图表则以鲜明精简的形式提炼文本核心信息;但图像意义如果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其丰富性和多解性往往会给文本信息的准确解读带来难度,而文字往往会消除图像信息的模糊性、歧义性或多义性,明确并强化图像信息的唯一性。图表如果脱离语言文本等其他模态,其丰富的内涵性也难以表征。因此,教学中语言学习者要抓住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系统的特点,有意识选择模态,实现模态配置的最优化,达到有效阅读语篇的目的。

现代英语阅读语篇的多模态性决定了语言学习者要准确理解语篇,就必须具备多元识读能力。朱永生曾对多元识读能力进行过界定,他认为多元识读能力即阅读各种媒体和模态提供信息的能力。[5]张德禄将多元读写能力归类为社会交际能力和技术读写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要求语言学习者有深厚的目标语文化底蕴,敏感的政治洞察力和评判力,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技术读写能力要求语言学习者有现代媒体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即媒体设备熟练的操作能力,媒体的模态实现及应用能力。[6]Cope and Kalantzis提出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和多元化的文化是多模态读写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多元识读能力包括对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相关的话语形式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领悟和适应的能力。[7]

笔者认为从英语教学的角度讲,多元识读能力就是阅读多种模态所构建语篇的认知和识解能力。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能力:多模态意义潜势和关系的识别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别包括对目标语文化敏锐的识别力和感受力;以及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多模态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语言学习者对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意义潜势和关系的识别能力 语言模态与其他非语言模态各有不同的功用特征,在交际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以纸质印刷为主要媒介的交际中,书面文字、图表是主模态,其他是辅助模态;在以电脑课件为载体的交际中,文字、图片、影像和空间布局则是主模态,其他是辅助模态;而在以语言交际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中,师生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材语篇的文本以及课件的文本材料则是最主要的模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模态语篇阅读中理清具有不同功能负荷的各种模态意义潜势的特点和意义,分清主、辅模态。

同时,语言模态与其他非语言模态在不同语境中能够相互作用、协同搭配。在多模态的英语阅读语篇教学中,多种符号系统共同作用,从而构建完整的语篇意义。如前所述,语言文字是最大化体现意义的模态,图像是语言意义具体形象的表征方式,而图表是语言意义直观凝练的符号模式。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非主流的自动模态和有意识选择的模态也会或多或少在语篇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识别不同模态的潜势意义和分清主、辅模态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认清多种模态在语篇交际中的优势和局限性,理清它们的关系,有选择性地研究语言及与语言协同、搭配进行交际的非文字模态,培养学生对非语言文字模态的敏感性,实现多种模态意义潜势和供用特征配置组合的最优化。

(二)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实践,提升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开展循序渐进的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从旧知过渡或进入到新知,组织开展活动时,教师都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在多模态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以捕捉、识别和初步理解信息为主的简易习题,如根据图表或图像判断语言文字表述的正误;根据图表或图像及给定的单词或短语进行文本的选词填空。中高级阶段,练习设计更注重信息的推理、归纳及深层次的理解,如根据图表或图像回答问题或作文;根据语言文字绘制图表或图像;根据给定的题目,创作多模态语篇。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略读、跳读或精读等阅读方法获取文字模态所提供的信息,通过识别、推理、判断等途径挖掘文字模态的深层意义,揣摩、认定非文字模态所涵盖的信息。在充分理解文字及非文字模态信息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已有的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对多模态语篇再进行批评性阅读,辩证看待语篇作者的观点、意识形态以及语篇的组织建构模式、写作特色和风格,积累并沉淀目标语文化知识,逐步培养起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和异域文化的领悟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尝试多模态语篇的创作,发挥创新能力。

在多模态语篇识解的过程中,学生都要将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重现和反思,建立新旧知识的通道,固化知识,使之进入到内化的知识体系中,实现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充分利用多模态资源,培养语言学习者的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也是学生多元读写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要具备熟练操作媒体技术的能力,熟悉各种媒体所构建的模态形式及各模态的意义潜势和功能负荷,能够充分利用文字语篇外的多模态资源。将阅读语篇制作成集文字、视频、音频、图像、表格等多符号资源课件是训练学生媒体应用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代书面语篇包含多种模态资源,每种模态形式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供用特征,并且与其他模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篇的多模态性决定了现今的英语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学习者多模态话语识读能力的培养。在多模态语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非语言文字模态的灵敏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多模态资源的表征形式和意义特征。设计多样化、开放式的多元练习形式,组织开展循序渐进的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意识和对目标语文化的接收力和融入力。同时,通过文字、图像、图表等的转换练习和设计多模态语篇课件来增强学生媒体的操作应用能力。

[1]Kress, G. & T.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1996:1.

[2]Kress, G.. 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3.

[3]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eatures[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1)60-90.

[4]Martin,J.R. & 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5]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6]张德禄. 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4.

[7]Cope,B.& M.Kalantzis. Multiliteracies: Literacy Learning & th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C]. Melbourne: Macmillan,2000:9-37.

责任编辑 付友华

2016-01-12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4.27

张慧芳 (1980-),女,湖北潜江人,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黄金群(1993-),女,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

2014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zx201451。

G642

A

1003-8078(2016)04-0105-03

猜你喜欢
图表语篇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