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

2016-04-13 12:51滕松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滕松艳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

滕松艳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仅是落实中共中央相关文件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革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只有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制度管理、保障机制四个层面协同并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协同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行动的理论是空想,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动。理论与实践唯有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效应。由此,实践教学必然被看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和理论教学相互映照的一种教学载体,也是有效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效果的一种必要策略。如此,在协同论视域下,从学理视角探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容忽视。

一、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学理支撑

(一)哲学层面的依据

“哲学的思维视角、切入点不同,规定着哲学的视野意蕴、境界诉求不同,对相关哲学问题的理解、把握和评价不同。”[1]据此,从哲学的视角探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就摆在首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变革现实的学说。正如马克思所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因此,从前的哲学家仅仅是用相异的形式诠释世界,但如何改变世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全部旧哲学相区别的标志。如果脱离了实践的观点根本无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哲学层面的支撑。

(二)课程属性的诉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一个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养的过程。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功能具有双重性,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理论认知功能,又有政治导向功能。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在系统的学习中生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自身洞察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深化和政治认同,逐步培养大学生具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即有善于从政治角度认识问题和审视问题的思路和习惯)和政治原则性以及政治敏感度,亦即现代社会公民所具备的政治素养等”[3]。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关注实践,通过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亲身体悟和直观的认识,在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解答,使他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为自身安身立命、排解困惑,并能理性看待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协同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空间

(一)顺应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高校教学改革是新时期教育机制日益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由于实践教学的空场,过分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和记忆,游离了社会实际,单纯的知识灌输成为传统教学的主要特色。由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衍生为一种苍白无力的说教。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不仅仅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包括对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谱系的各个重要思想家和流派的重要著述的刊印和研究(比如,马克思著作的最权威版本,历史考证版即marxengeles gesamtauagabe 对其手稿中准备稿、过程稿、正式稿、修正稿以及相关资料的刊印,作为通行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版出版的进展等)、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的不同派别和类型(诸如,恩格斯模式、苏联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嫁接方式、西方马克思学的研究旨趣和MEGA版的编撰原则)、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法论的省思(诸如,应该怎样处理文本研究、比较研究与现实研究的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性与现实性、学术性与思想性、本真性与主体性、共度性与个性化等等)”[4]300。同时,还必须强化课程的实践向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的内容贯彻到学生的行动上,外显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唯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才能凸显。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时代的发展有着深度的关联,而时代的发展并非固定不变的、静态的发展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和他人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人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5]这表明时代的发展不是凝固不变或周而复始的低水平重复世界,而是生成发展的世界,它的变化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时代在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也要发生变化。由此,回归时代的客观实际,摒弃经院哲学的纯粹思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要以实践为立足点,反观、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从而为人们正确把握和改造世界提供思想武器和方法原则。

三、协同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困境

(一)主体的维度:实践教学理念的漠视

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特别是承担公共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们,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就是前提、是视界,具有不能讨论、不能逾越的性质,他只要遵循既定的步骤,按照统编教材的内容安排,像列宁说的外部的灌输就可以了,当然也有表达方式、表达手段等方面的考虑,但应该说教学思想方面的个性和创新实际上得不到充分的展示。”[4]297由此,高校部分教师便机械地遵照教学大纲,把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的把握仅仅局限于教学大纲中知识的记忆,而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运用比较忽视。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势必出现断裂。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在于内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生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并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人们正确思维方式的生成决然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实践教学理念绝不容忽视。

(二)模式的维度:实践教学模式的缺失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在一定的教学观念引导下建构起来的相对恒定的教学程序或教学组织形式,应被视为一个涵盖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考评方式的系统,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却十分模糊,各个学校在运作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碎片化,从而使学生面对的仍然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名词概念的掌握和机械记忆,课堂教学的灵动性被遮蔽。如此,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丧失殆尽,教学成效甚微。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在教学目标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得以实现;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要拓展立体空间,尽最大限度给大学生创设参与平台;在实践教学考评方式上,要突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纯粹地关注结果、成果的上交。唯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才能提升。

(三)制度的维度:缺失有力的制度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倘若失去制度的规约,人们的行为就会杂乱无章。由此,人类全部活动的顺利展开都离不开制度的力量。为此,行之有效的制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但当下,绝大多数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的运行还比较松散,无论在课时安排、实施计划和相关要求上的规定都相对含混。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往往因缺失遵循的规章制度而流于形式。当实践的手段与目的被颠倒,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实践而实践就不足为奇了。可见,系统机制的匮乏,导致实践教学似乎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鸡肋。

(四)学生的维度:主体性的消解

学生作为能动地对客体发生作用的主体,一方面使个体和人类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与能力;另一方面促动自身的品质与能力外化给外界事物。在这种主客体的相互影响下,主体自身在把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进程中不断得到完善。由此,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管是教育指导理念还是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他们几乎完全处于受动的状态,毫无选择地接受实践教学的布置,理性认知的维度丧失殆尽;加之实践课的考察并未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挂钩,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所以,强化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学生主体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四、协同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策略

(一)树立实践教学理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和实践有着深度的关联,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意味着脱离了社会实践,理论本身也将陷入困境。为此,作为理论传播的主体务必要树立实践教学的理念。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投身实践、认知社会的心愿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感悟社会现实的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获得直观的认识。如此,大学生就会把象牙塔学来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使其解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这样,理论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升。

(二)革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目标预示着实践教学的风向标。因此,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预期,是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它引领着整个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向指南。为此,在协同论的视域下,首先,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树立学以致用的理念,而不是局限于纯粹的理论传授,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其次,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内容,该内容不能脱离教材而孤立进行。因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载体,所以,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离不开对教材的分析。但“教材只是实现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载体和范例。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材料,是教学的基础性文本,而非唯一资源”[7]。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教材为依托,立足学校和学生的客观实际设计好选题。而不是单纯地写调查报告、去实验基地考察、简单的课堂讨论等等。最后,要创新考评方式。考评制度决定教学方式,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方式过分地凸显了闭卷考试的比重,因而导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讲授知识仍旧占据主流。其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的最终指向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的把握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对他自身具有导引作用,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当下,大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决断,这是创新考评方式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制度建设是保障。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由于开设空间由校内到校外的拓展,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变得极为复杂,教师、学生、场域、资金、教学计划、考评方式等等都被涉及,每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由此,要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同时,学校领导的支持是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引擎。因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出了“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

(四)强化大学生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

大学生的广泛参与被看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由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被纳入实践教学的范围内,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这样,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课前的精心布置与指导;课上的组织与协调;课后的评价与考核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解答当前的热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大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我。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施教者主体转变教学理念、主管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以及教育客体的积极参与等方面的协同合作,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才能落到实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才能真正彰显。

[1] 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

[3] 邱柏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4):11.

[4] 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4.

[6]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8(1):13.

[7] 李娟琴.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1.

An analysis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from Cooperative Theory Perspective

TENG Songyan

(School of Marxism,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bas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not only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the relevant documents issu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also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However, a variety of problems still arise. Therefore, only by cooperatively improving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ode, systematic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mechanism can the practice-bas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chieve better results.

cooperative theory of practice-based teaching;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practice-based teaching

2016-05-31

滕松艳(1972-),女,吉林通化人,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9.012

G642

A

1008-6285(2016)09-0049-04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实践教学研究”(JAS151502)之成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