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能力培育*

2016-04-13 12:51王前军陈二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爱国祖国培育

王前军,陈二林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能力培育*

王前军,陈二林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国家认同是公民基于共同利益、共同特征等因素而表现出的对国家政治、文化、历史、道德等多方面的承认与归属,是公民身份认同最直接的体现,也是爱国的深层缘由。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能力培育,必须立足现实,突出大学生个人发展、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三个层面的教育,努力拓展大学生爱国能力的培育路径。

国家认同;大学生;爱国能力

爱国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内容之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迫切需要培育以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为着眼点的爱国能力,以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时期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石

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心理活动”[1],是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政治道路、历史文化、道德观念等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它是公民身份认同最直接的体现,也是爱国的深层缘由。稳固的国家认同是维系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强有力的国家认同,国家发展就会受到许多限制。正是对国家的强烈认同形成了民族国家强大的凝聚力,规定了民族国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威胁国家认同的因素在急剧增加与日趋复杂,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所言: “国家认同危机成了一个全球性现象。各个国家的认同危机除了自身的独特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现代化、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国民对文化认同和地区认同比国家认同更为关注。”[2]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如何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构建高度统一的国家认同,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

爱国是国家认同的基石,是对祖国的一种依恋式的情感。虽然爱国的内涵十分广泛,定义不一,但较一致的观点是:爱国就是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其关键是对祖国的生存发展、繁荣富强等根本利益的关心和维护。它饱含着深沉而炽烈的超越个体性的情感能量,是由公民自下而上发起,并受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自上而下地引导、规范和塑造的一种集体性的情感认同方式。爱国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产生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主题,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不断与时俱进。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 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3]在我国封建社会,爱国多与“忠君”相联,“忠君爱国”是当时社会认同的重要政治原则和道德价值理念。在近代,爱国主要表现为反帝反封建主义。现阶段,爱国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维护国家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爱国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长久稳定性的价值原则、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任何国家富强与民族繁荣,都离不开爱国的坚强力量,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激励人们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和凝聚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古往今来,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把爱国作为一种价值准则加以强调,以努力升华人们对于国家权力和现存社会制度的政治情感;都把爱国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加以倡导,以不断提升人们的爱国道德情操。社会主义中国也不例外,爱国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此外,爱国也是个人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动力,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特定的民族和国家环境,个人和民族、国家的兴衰休戚与共,“家国同构”的情怀为每个人找到了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中国传统的爱国思想,非常重视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把个人实践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必要时为了祖国和民族利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勇敢地担当社会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对公民而言意味着将个人目标和祖国需要相融合,通过为国家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当代大学生也需要把对祖国的意识、对祖国的情感转化为维护祖国、建设祖国的强大力量,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强化国家认同,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二、立足现实,培育新时期大学生的爱国能力

亚里士多德指出:“一个政体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够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4]大学生应当以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为核心,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把爱国情感转化为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在具体实践中,必须立足现实,突出大学生个人发展、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三个层面的教育。

(一)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

国家认同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体对国家的肯定、支持和认同。国家认同与个体的自我发展是同轨、同向、同速的,因此,爱国能力培育要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能力。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都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生要把个人的目标理想、价值实现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要深刻认识到和平时期的大学生爱国主要在于平时的刻苦学习,这是报效祖国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必备品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把专业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报国之志与报国之行有机统一起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积极提升文明素养,具备高素质专业技能,才能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发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责任是行为主体对特定社会关系中社会义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5]国家为了调整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责任的形式向公民提出各种规定要求,这些要求是实现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公民在认同国家的责任要求后,就会产生民族责任感,并在实践中形成责任行为。公民的责任行为促进了公民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国家利益的发展,公民也在为国家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实现其社会化本质。作为国家的重要一员,不管大学生是否意识到,他都必须为国家、为社会承担必要的责任,这是国家对大学生的现实要求,也是大学生主张权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因此,培育大学生爱国能力,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理想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汇于祖国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三)培养大学生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行为能力

国家认同的最终目标并非仅让人们获得关于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是要形成和体现具体的对国家认同的行为或实践。因此,大学生爱国能力的培育是具体和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要体现为具体的爱国实践。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6]当前,中国的根本利益就是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作为高校学生,应当有宽广的视野,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以敏锐的目光观察世界,不盲从、不轻信,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和理性的行为能力,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国家的健康发展。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凝聚成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共同意愿,并且付诸到日常的实际行动中去。

三、创新教育方式,拓展大学生爱国能力的培育路径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能力培育,应当深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途径,确保大学生爱国能力的有效培育。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全面系统地培育爱国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而高校必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首先,要不断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现阶段奋斗目标和当今时代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弘扬。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如何培育爱国能力鼓励学生踊跃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平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最后,要注重理论与思想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与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能力的培育。

(二)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培育大学生爱国能力,必须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在广泛号召、宣传和组织的基础上,努力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各种相互交流、自我教育的平台,让他们在愉悦的交流中获取爱国的相关信息,在共同参与的教学中接受爱国教育,在独立的思考中提高爱国的行为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明确爱国要求,主动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爱国行为方式。黑格尔指出:“人们常常将爱国主义仅仅理解为随时准备付出不同寻常的牺牲、作出不同寻常的举动的精神。然而从本质上来讲,爱国主义是这样一种情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诸种关系中和通常的条件下,一贯将社会看作一个人的实在的基础及最终归宿。正是出于这种意识,即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经受着任何情况下的考验——从而也产生了随时愿意付出不寻常的精神的努力的精神。”[7]要教育大学生从自己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通过自我认识的提高,自我改造的深化进而产生积极主动的进取之心,主动认同、接受爱国主义要求并实践之,努力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培育爱国价值观

爱国能力培育是一个隐性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除了课堂教育之外,更有效的是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帮助和影响大学生获得爱国的真切感受和体验。高校要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学校传统、学科和专业特色,精心组织和设计开展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民族特征,健康向上、内容新颖、形式独特、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体育、美育和爱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一是通过每年的一些重要礼仪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等培育爱国价值观;二是通过以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培育爱国价值观;三是通过传统节庆日活动,包括“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培育爱国价值观。各高校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举办一些有特色的纪念日活动。通过这一系列富有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知识讲座、演讲会、报告会等高雅艺术活动,用直观明了的方式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了解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振兴和祖国富强做出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强化主题社会实践,增强爱国能力培育的针对性

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熟悉国情、民情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其宗旨在于让大学生在真实体验与直观感受中加深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为人民最好的服务,是让他们去做某种提高思想境界的工作,并且由此间接地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8]强烈的爱国情怀是环境、教育与实践的综合结果,也是学生知、情、意、行四者良性互动的结果。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激发爱国情感,完善爱国品格,实践爱国行为,是培育爱国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认真设计规划实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如调查研究、考察访问、参观游览、社区服务、生产劳动等。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帮扶、志愿者服务、“三下乡”实践以及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要积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挖掘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把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文物保护单位都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加强领导和管理,积极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要把实践活动与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大问题相结合,实现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

(五)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开辟爱国能力培育新途径

面对日前新媒体传播的开放及无限制性等特点,我们要利用海量的、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资源来促成大学生爱国能力培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媒体化建设,确保大学生爱国能力培育与新媒体时代中的价值趋向协调稳定发展。首先,要正确对待新媒体的多样性,利用多样化的传播介质组织建立校园爱国网站,合理规划网站页面、科学设计网站内容,并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相应的媒介传播策略和形式。其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环境,构建网上热点信息内容,尤其是正面新闻热点。对国内外、校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要在第一时间通过校园爱国网站发布客观真实、权威性的新闻信息,并通过视频、图片、超文本链接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介绍。最后,在重大事件发生以后,要从网上大量的言论中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客观分析那些比较偏激、情绪化色彩严重的网上舆论,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中的疑虑和困惑,并查找症结之所在,从而引导大学生培养理性的爱国认知和情怀。

[1]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湾: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3.

[2] 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2.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88.

[5] 程东峰.责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4.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7] 莫蒂默·阿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西方思想宝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250.

[8]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69.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atriotic Ability in View of Country Identity

WANG Qianjun,CHEN Erlin

(Institute of Marxism,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National identity is the citizens′ recognition of a country′s political,cultural, historical,moral systems and conventions which is based on common interests and common features.It is the most direct embodiment of one′s citizenship, and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patriotism.Cultiva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ability under the vis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must base on the reality, highlight the education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apart from making every effort to expand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their patriotic ability.

national identity;college students;patriotic ability

2016-05-18

王前军(1970-),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陈二林(1972-),男,安徽安庆人,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9.016

G641

A

1008-6285(2016)09-0063-04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个体道德能力的生成逻辑与提升路径研究”(AHSKY2015D04);安徽省2016年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当代大学生道德能力生成与发展研究”(SK2016A043);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生成研究”(AHSK11-12D252)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爱国祖国培育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