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探析*——从太原理工大学“无手机课堂”谈起

2016-04-13 12:51勇,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策划校园文化校园

张 勇,王 慧

(太原理工大学 团委,山西 太原 030024)



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探析*
——从太原理工大学“无手机课堂”谈起

张勇,王慧

(太原理工大学 团委,山西太原030024)

“互联网+”的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应主动适应网络挑战,积极寻求通过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现实路径。文章深化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结合高校实施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典型案例,提出了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策划应紧扣传播正能量的核心,分析网络文化独特的基础,把握线上线下联动的关键,运用赢得青年期待的策划艺术,恪守拒绝网络捆绑的底线;并归纳了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实施的整体流程。

校园网络文化;内涵;策划;“无手机课堂”

2015年12月20日《山西青年报》的一则新闻报道《太原理工大学开启“无手机”模式》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今日头条、山西网、科学网等12家网络媒体纷纷予以转载,微博、微信朋友圈也大量分享。12月21日—24日期间,先后有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山西晚报、三晋都市报、太原电视台、山西日报、新华社、山西电视台等近十家媒体的记者来到学校,从图片、文字、视频三个方面对“无手机课堂”进行了深度报道。截止12月28日《太原理工大学“无手机课堂”治疗学生“手机依赖症”》等多篇报道被全国大媒体引用转载量达到51次,《“无手机课堂”让注意力回归教学》《高校打造“无手机课堂”让课堂变得纯净起来》等多篇时评,对当今令人忧虑的“手机依赖症”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剖析。12月29日温州一女性因低头看手机,不慎落水溺亡的消息被报道后,太原理工大学“无手机课堂”活动再次被广泛关注,多篇时评予以引用。综合“无手机课堂”活动的报道评论,持积极正面的占到96.1%,海量的网友评论中,予以肯定、好评的意见是主流,占绝对多数。

高校“无手机课堂”的实施取得的良好的社会效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兴起。本文依照网络文化的特征和规律,结合太原理工大学团委策划实施的各类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对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进行探讨与分析,提出校园网络文化策划和实施的原则、建议,以推动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

党和国家提出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愈发得到重视。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层面,是师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包括教学科研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是师生价值观的外在反映[1]。本文侧重研究课外文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并不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当前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迅猛发展,使得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网络文化广泛传播。数据显示,在校学生是全部网民中最大的上网群体,大学生的网络普及程度最高[2]。网络文化引发了青年思维方式的变革,也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已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网络文化。

近年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综合他人研究成果和笔者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实践体会,本文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已不仅仅是校园文化在网络上的延伸,而是高等学校师生在校园生活中,运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学习和娱乐等过程中生成的独特的文化,是高等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在网络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其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构筑了全新的文化社区。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呈现出与现实生活交融性增强,“微”应用、碎片化程度加剧,容易被网络大V、意见领袖引导等新趋势。

二、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数据显示,当前超九成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4],超过了参加校园内各种现实性活动的时间,大学生已深深地被网络所吸引。但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黑暗面。”校园网络文化建构的过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泛娱乐化倾向明显。大学生在网络上多以看视频、听音乐、聊天、打游戏等活动来消磨时间,宣泄情绪。“我们的政治、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5]其次,“宅现象”日益凸显。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日趋增多,无形中割断了与现实校园生活的联系与交流,逐渐沦为了技术的奴隶,变成了没有思想的空壳,有的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人格缺陷、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最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逐渐下降。大学生上网时长的不断增加,挤压了传统“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弱化了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加之网络上内容良莠不齐,极易误导大学生,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不利影响。

针对大学生网络生存的现状,学术界普遍认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并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措施。但这些研究也存在定性研究较多,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缺乏;务虚性研究较多,操作性、实用性不强的不足[6]。笔者认为,网络文化素养作为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突出其实践养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应用。因此,这里着重强调以大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出发点,紧扣校园网络文化特征,积极策划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参与和体验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探讨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将在实践层面上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三、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策划

以往研究中,关于校园文化活动在策划目标、构思、程序等方面的论述多有涉及,本文着重分析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策划理念上与传统文化活动不同的五个方面。

(一)策划核心:传播正能量

虽然网络上有大量的谣言等不良有害信息,但清朗网络、文明上网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近年来,一些网络新媒体平台为吸引眼球,不惜使用雷人标题,发一些内容欠妥的文章、图片,“屌丝”“逗比”等低俗用语充斥其中,并有段子手推波助澜,但渐渐遭到了大学生的冷遇和抵制。2015年6月,网上一篇介绍作弊攻略的文章更是遭到大学师生的群起围攻。大学生虽处在“三观”的形成期,但已具备对是非曲直的明辨力,那些低俗媚俗、格调不高的文化活动在他们当中很难形成市场和持久的影响力。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并不存在于完全虚拟的状态中,都要在网络上对活动参与者予以一定的展示,没有一个大学生愿意在网络上呈现出负面、不健康的形象。因此,要想开展好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从思想上赢得大学生,首要之义必须把握好主旨,“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7],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

(二)策划基础:掌握文化特征

校园网络文化不同于传统的校园文化,在活动的策划过程中应遵循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规律。考虑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参与活动的门槛要足够低,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个想参与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考虑其及时性,参与活动的时间要有较大弹性,空间要有较大自主性,力争做到随时随地,可长可短,并能及时将参与情况传播出去;考虑其共享性,活动模板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适合在各网络平台上分享传播;考虑其开放性和交互性,活动策划时尤其要细致周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活动在网络上放大后往往会引起多方解读,一丁点的不严谨就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以“爸爸妈妈,我在理工大挺好的”活动为例。活动的主旨是希望引导大一新生主动向父母报平安,展现美好的大学生活。每个大一新生只要以“爸爸妈妈,我在理工大挺好的”为题,在心愿板上写下想和父母亲说的心里话,并拍照后@太原理工大学团委官方微博,即完成了活动参与,非常简便、易于操作。学校团委官方微博及时从中精选优秀照片作品予以展示,并与大一新生及父母在评论栏里形成了良性互动。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策划关键:线上线下联动

校园网络虽与无限的互联网相连,但仍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并以校园现实生活为基础。近年来,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注册登录、实时位置分享、面对面建群、每日动态发布等应用广泛推广,这些都使得校园网络的虚拟性大为降低,现实性增强。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校园现实生活,成为无根浮萍。在活动策划时,线上推动可扩大活动影响力,线下推动可增强活动的真实性。要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的各自优势,进行同步联动设计,实现双线融合,协调推进。

公益类活动尤其要注意线上线下的联动。2015年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15(太原理工大学)招募志愿者时,对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数量要求都极高。为此,学校团委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优势,将志愿者招募设计成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网上利用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全天候滚动发布招募信息和赛事背景介绍,突破了传统校园招募时间、空间的局限,多重覆盖,将相关信息发给了每一个同学。同时,在校园内人员聚集区同步进行传统宣传、现场答疑和基本能力测试等工作,增强了有意向同学的现实体验感,为其搭建了现实交流沟通的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动员方式,成效显著,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策划艺术:赢得青年期待

网络上有海量的信息,一个好的活动要想吸引人,光有好的立意、深刻的内涵还不够,还需一番精雕细琢,增强其美感。结合笔者的经验,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选好题目。浅阅读盛行的当下,好的题目通常可以帮助整个活动抓住人眼球,脱颖而出。好的题目要接地气,从同学日常用语和一些校园流行语中提炼,比如#我的支部我的团#、#我在未名湖畔等你#;要做好“引子”,润物无声,利于将活动的主旨意义在内容部分展开,而不是将主旨意义说教式地挺在题目里,比如#我的父亲母亲#、#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学霸#;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于细微处见真情。比如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将“敬业”与#我们楼的宿管阿姨#相结合,将“友善”体现到了#我与我的舍友们#当中;要懂大学生的心理,将他们关注的焦点凸显出来,比如《克服拖延症:如何从3分钟热度到坚持16个月》《你不失业,天理难容》等。

第二,搭好平台。不断创新的互联网技术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集成融合到了一起,加速了网络新媒体的创新发展,释放出了更大的能量,给每个受众以全新震撼的视听感受。特别是Html 5技术的发展,其跨平台、低成本、快迭代等优势凸显,作为移动轻应用,在未来具有无限可能,潜力巨大[8]。大学生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对网络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也最快。若想让大学生“走心”,策划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时必须注重网络技术的影响力。要在策划时就搭建好一个强大实用的平台,能综合运用多种技术要素,能适应活动不同时段、场景的需求,多平台运动,为活动的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三,讲好故事。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一样,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只有遵循其自身规律,精心策划,吸引同学积极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功能。如何能做到这点,做精品内容,打动人心,习近平总书记“讲述好中国故事”的论述给我们以启示。要植根于校园文化当中,立足所在高校校情,和同学打成一片,了解其生活实际,做他们的贴心人;要用同学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表述,让他们感到亲切和可信。近年来,运用“一图读懂”的方式解读重要讲话、重要文件、重要工作等就是很好的范例。

(五)策划底线:拒绝网络捆绑

高校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平台日趋增多,面对竞争激烈的形势,为增加影响力,提高关注度,组织者经常会使用技术手段要求参与者参加活动时,先关注其网络平台,成为粉丝后方能继续下一步,实际是进行强行捆绑。这种种类似的做法,大学生颇为反感。策划活动时,不可图一时成绩,要守住底线,对不妥的做法要坚决抵制。

四、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实施

为更好地突出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便于对实际操作提供指导,本文按照纵向时间进度,将校园网络活动粗略分为前期蓄势、中期推进、后期总结3个阶段。

(一)前期蓄势

与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相比,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其独特性、新颖性,其开展模式尚在不断完善阶段,并不被大学生广为熟知和接受。正因为如此,活动开始后,前期宣传造势显得尤为重要。应多将同学乐于接受、精彩丰富、适于众多平台传播的宣传作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格局,面向学校师生广为宣传,以实现全员覆盖。实施时,在线下校园里,通过张贴海报、摆放展板、举办外场互动活动等传统方式大力推广;在线上网络里,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持续发布,广而告之,并向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定向投放。前期蓄势还尤其要注意发挥官微、网络大V的作用。活动信息经有影响力的校园官微发布,可增强同学对活动的认可度和信任感,经校内网络大V转发,可得到其粉丝追捧,使活动魅力陡增。

2015年9月—10月,太原理工大学团委组织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我爱我的祖国”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网络上晒同学(以集体或个人方式参与)与国旗的合影照,突破了以往多以集体升国旗的形式。活动初期,学校团委在校内景观处悬挂国旗,并向途径同学发放手执的小国旗,营造了喜迎国庆的浓郁氛围。随后,先将组织者在校园内与国旗合影的照片在微博中晒出,紧接着通过及时回复网友评论进行互动,简洁明了地将如何参与活动等信息发布出去,并在网络上进行了动员。经过充分蓄势,同学们在国庆期间与国旗拍合影蔚然成风,活动还原和强化了国庆节的精神内涵,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普遍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中期推进

大学生空余时间相对较多,上网的时间并不很集中。在网络上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很难出现像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在固定的场所,较短的时间段内形成高潮。因此在活动中期,需要持续推动,不断酝酿发酵,尤其要注意和活动参与者进行情真意切地互动交流。网络活动的一大优势就在于能较全面地了解参与者的所思所想,中期推进中应及时、全面地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要予以分析研判,一方面要认真采纳建议意见,对活动进行改进完善;另一方面要对互动中出现的关注点积极回应,善于引导,力争形成活动新亮点。线上持续推动一段时间后,特别是在线下配套活动的大力支持下,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往往会出现蝴蝶效应,在某一时间点呈现井喷,在校园内外产生强烈反响,使活动取得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

有学者研究,“智能手机的普及日益使大学生成为‘屏幕的奴隶’,手机娱乐需求、网络社交和传统社交需求与手机依赖呈正相关,而自我管理需求与之成负相关”[9]。为帮助大学生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太原理工大学团委于2015年11月30日开展#无手机课堂#活动,60个团支部自愿报名参与。起初并未引起关注,但一直坚持每日在学校团委官方微博上晒同学们将手机放入收纳袋的照片。经过三周的酝酿,在校内外已有较大影响。12月20日被新闻媒体报道后,迅速成为舆情热点,随即也引来了各方大量评论,其中不乏有质疑和吐槽声。学校团委梳理后,对活动的不足之处予以改进,做得更加扎实,并广泛联系校内师生等各方人士近百人主动发声,积极诚恳全面地做出回应,赢得了全社会的好评。

与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精英特长生占主角不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主角往往是身边一个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同学,他们的参与能起到极佳的朋辈教育的引导示范作用。因此,中期推进过程中还要眼睛向下,着重关注参与活动的普通同学,对他们进行分类引导。

(三)后期总结

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进行到后期时,要对之前所取得的碎片化成果进行综合整理,总结深化,提升其附加价值,对活动成果予以集中展示。“去中心化”是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后期总结时要力戒对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典型过度拔高和刻意突显,应紧扣活动主旨,善于运用还原现场的手法,进行适当加工,原味呈现;在网络上,由“火眼睛睛”的网友们发现闪光点,要比由组织者直接点破来得更有神韵,更有影响力。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毕竟与一般的网络文化活动不同,参与者基本上是在校学生,不会出现“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组织者在线上全面展示活动成果的同时,如果能适时地在线下组织开展活动成果展示汇报,为参与者提供相聚、相识的平台,将有利于形成参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活动的稳定群体,便于今后更好地推广开展活动。此外,在互联网上可以便捷地收集到网络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公开信息和参与活动信息,如果在后期总结中对这些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大数据”处理,将能获得额外收益。比如,可以掌握某项活动参与者的年级、专业等特征,掌握参与活动的时间规律等大量有用信息,为今后同类活动的策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总之,后期总结可以尽可能地深化延长活动的影响周期,对今后活动,特别是系列活动的组织开展意义重大。

早在200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指出,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面对“互联网+”的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应主动适应网络挑战,运用新观念、新思维,发挥优势,掌握方法,积极寻求通过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现实路径,力争让日益盛开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之花将校园文化的精神家园妆点得更加美好。

[1] 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85.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6-03-09].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5/201502/t20150203_51631.htm.

[3] 徐长勇,隋丽丽.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建构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14(9):84.

[4] 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组委会,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与媒体品牌认知报告[EB/OL].[2016-03-10].http:∥media.china.com.cn/cmyj/2015-09-17/504334.html.

[5]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文学出版社,2004:5.

[6] 唐亚阳,刘宇.中国网络文化20年研究综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34.

[7]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3-0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8] 何华康.H5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的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6-02-06(6).

[9] 董海军,杨荣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4):18.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mpus Network Cultural Activities——Onthepracticeof"phonelessclass"in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

ZHANG Yong,WANG Hui

(Youth League Committee,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China)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network, seek the realistic path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campus culture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deepen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network culture.Combining some typical cases of campus network culture activities,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planning of campus network culture activities should be closely linked to the positive energy, based on the unique network culture, and combine online and offline to win the young people′s expectation and reject the Internet bundle. After that, the authors give a summary about a whol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mpus network culture activity.

campus network culture;connotation;planning;phoneless class

2016-05-10

张勇(1980-),男,山西阳曲人,太原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慧(1982-),女,山西长治人,太原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9.018

G64

A

1008-6285(2016)09-0070-05

*共青团山西省委2015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培育与行为引导” (晋团联发〔2015〕16号)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策划校园文化校园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本期策划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