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标志性研究成果作者群体的研究

2016-04-13 12:51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总数创新型成果

鲁 力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标志性研究成果作者群体的研究

鲁力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从学科的视角看,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学科在学界的地位;从国家的视角看,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养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30年以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培养起一批优秀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呈现高学历、分布不均、学习与工作单位一致性等特征。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必须重视985高校的作用,发挥学科高地的作用、注重地区发展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研究成果;作者群体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一个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也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理论高度和文明素养程度。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意识形态斗争异常复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十分艰巨的当代中国,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从学科的视角看,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学科在学界的地位;从国家的视角看,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培养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呼唤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1]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人才简单说就是,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呼唤创新型人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蓬勃发展,学科点呈燎原之势,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水平的人才奇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时间不长,缺乏必要的学术积淀,加上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是半路出家,学术研究较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的学术深度、广度都还不够,与一些历史悠久的老牌学科相比还有一定距离。这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大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学术界影响力不强,学术成果在国内难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层次问题。要发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必须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人才。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2]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困境呼唤创新型人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一系列的困境,为尽快破解困境也呼唤创新型人才。用沈壮海教授的话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陷入“范式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式危机有四大表现。一是定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范围限定在既定的范围内,反复炒现饭,不能开拓学科研究的新领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目光和眼界被限定在一个封闭的问题域里面。二是精细发展。精细发展与定域关注密不可分,既然关注的问题只有那么固定的几个,也就只好颠来倒去重复地研究那几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无一不被反复审视、研究。三是学院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越来越走向象牙塔,越来越倾向于理论的建构、逻辑体系的建立,越来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脱节,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的土壤。四是解题低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缺乏有力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没有实际效果[3]。显然,要解除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危机”也只有依靠能够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人才。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特殊优势,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发表了大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谈话,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寄予厚望。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无论是博士点、硕士点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都增加较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粗放式急速扩张的发展方式,越来越暴露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瓶颈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学科地位,要从粗放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只有依靠创新型人才方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由大变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大学科,不负党和国家的厚望。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人才的特征

2014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周年。为全面回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系统梳理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为构建服务于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文献序列提供参考,《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于2013年11月中旬启动了“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标志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活动,分三轮进行评审,最终评选出30本著作、30篇论文。这是到目前为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果最为权威的一次评选,这些成果基本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三十年来的最高水平。所谓创新人才就是能够对于社会某一方面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人才就是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设做出创新性贡献的人才。是不是创新性人才一个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产生创新性成果,有没有创新性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标志性研究成果的作者群体无疑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人才群体。研究他们的成长历程对于今天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发。

本次评选一共评选出30部著作、30篇论文。有的著作是多人合作完成,为了统计方便一律只算第一作者,共计39人。他们是张蔚萍、王玄武、邱伟光、邱柏生、陆庆壬、刘建军、陈立思、杨芷英、郑永廷、王树荫、吴潜涛、骆郁廷、佘双好、项久雨、李辉、沈壮海、张耀灿、陈秉公、石云霞、万美容、张澍军、张再兴、杨威、黄钊、罗洪铁、金林南、王东莉、徐文良、高国希、祖嘉合、苏振芳、石书臣、黄蓉生、戴锐、冯刚、王学俭、余玉花、白显良、孙其昂(此排名不分先后)。

1.高学历特征。首先,从第一学历来看大多毕业于211以上院校。其中24人毕业于985高校,约占总人数的61.5%;8人毕业于211高校,约占总人数的20.5%;7人毕业于其他高校,约占总人数的17.9%。其中36人第一学历专业为文科专业,约占总人数的92.3%;3人的第一学历专业是理工科,约占总人数的7.7%。这说明985高校的先进教学水平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很大作用。其次,从最终学历来看大多获得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2人获得博士学位,约占总人数的56.4%;12人获得硕士学位,约占总人数的30.7%;5人获得学士学位,约占总人数的12.8%。考虑到许多人年纪比较大,当时并没有研究生学位制度,在1978年以后上大学的人中,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占79.4%。

2.分布不均特征。首先,从这些人才工作单位的分布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呈现聚合特征。以创新成果发表时的单位看,武汉大学有8人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行列,占总数的20.5%;西南大学有3人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行列,占总数的7.7%;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分别有2人,各占0.51%。其次,从地域特征来看,创新人才的分布非常不均匀,少数地区高度垄断了创新人才。以创新人才所处单位所在地域来看,湖北地区一共有11人,约占全部人数的28.2%;北京地区一共9人,约占全部人数的23%;上海地区一共5人,约占全部人数的12.8%。只有9个省份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其他省份没有人入选。再次,从性别特征来看,男女比例严重分化。女性共6人,约占总人数的15.4%;而男性有33人,约占总人数的84.6%。

3.学习与工作单位一致性特征。首先,求学与工作单位一致特征。这些学者中大多求学与工作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其中30人毕业后留在母校工作,约占总人数的77%。留校工作然后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有影响的学者比较多。其次,本硕博专业一致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较晚,所以早期从事这方面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大多从别的专业转过来。然而,在思想政治学科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年轻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均是本硕博就读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学者成长为本专业创新人才的反而减少了。

4.高产特征。从作者来看,作者群体比较集中。专著加上论文一共是60个成果,共计39位作者,平均每位作者约有1.53部作品。其中成果最多的是张耀灿,专著2部、论文2篇。张耀灿一人的成果占总数的6.6%。专著和论文加起来有2个及以上成果的作者有15位,这15位作者拥有33项成果。15位作者约占作者总人数的38.4%,而成果数占成果总数的55%。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成果的特征

1.出版单位集中特征。从成果发表的出版社和期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果出版高度集中。30部著作中,出版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8部,占全部著作的26.6%;出版于武汉大学出版社的4部,占全部著作的13.3%;出版于人民出版社的3部,占全部著作的10%。仅这三个出版社出版的创新成果就占到全部成果的50%,剩下的50%的著作则由14个不同出版社分别出版。30篇论文中,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的论文6篇,占全部论文的20%;发表于《思想教育研究》和《教学与研究》的各5篇,各占全部论文16.9%;发表于《教学与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各4篇,各占全部论文的13.3%。这5个期刊一共发表了80%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文,剩下的20%成果则在6个不同刊物发表。

2.出版时间集中特征。从成果出版的时间来看,发表时间比较集中。首先看专著,第一个10年(1984—1993),出版的专著共5部,约占专著总数的16.9%;第二个10年(1994—2003),出版的专著共11部,约占专著总数的37%;第三个10年(2004—2014),出版的专著共14部,约占专著总数的47%。后20年成果占到全部成果的83.3%。再看论文,第一个10年(1984—1993),发表论文0篇,占论文总数的0%;第二个10年(1994—2003),发表的论文共3篇,占论文总数的10%;第三个10年(2004—2014),发表的论文共27篇,占论文总数的90%。

3.主题集中特征。从成果的分类来看,大多集中于基本的理论探讨或学科建设。从专著来看,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18部,占总数的60%;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3部,占总数的10%;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3部,占总数的10%;其他的研究6部,占总数的20%。从论文来看,其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的14篇,约占论文总数的46.7%;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13篇,约占论文总数的43.3%;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他领域的3篇,约占论文总数的10%。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度集中于基本理论的探讨。

4.年轻化特征。从成果发表时作者的年龄来看,大多集中于青壮年。根据通行标准,我们把20—45岁划为青年,46—60岁划为壮年,60岁以上划为老年。从专著来看,其中青年期写作的成果13部,约占总数的43.3%;壮年期写作的成果10部,约占总数的33.3%;老年期写作的成果7部,约占总数的23.3%。从论文来看,其中青年期发表的论文9篇,约占总数的30%;壮年期发表的论文16篇,约占总数的53.3%;老年期发表的论文5篇,约占总数的16.7%。

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人才群体特征的启示

1.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985高校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培养创新人才首要的是生源质量,985高校良好的生源质量和教学、学术水平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该适度扩大98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尤其是许多985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没有本科生,这既不利于这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人才的培育。可以考虑在这些985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这既可以推动这些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与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也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学科高地要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看到大多数创新人才都是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比较好的高校,如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刊物也肩负着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的任务,为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出版或刊登创造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的出现和创新成果的出现明显地体现出西方管理学中所说的“二八原则”。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要抓住关键少数,也就是关键少数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理论阵地。抓好这些人才培养基地就可以为全国输送大批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抓好这些理论阵地就可以为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良好的科研成果发表平台。

3.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要注重本硕博一贯培养。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大学科,培养人才的任务不能再依靠教育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而应该依靠自己。要从本科培养起,打好基础,注重长期性。根据西方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有所谓“十年定理”和“一万小时理论”。“十年定理”说明,一个人要想成为高级的专门人才必须经过十年的培养。“一万小时理论”则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世界级的专门人才就必须勤奋练习一万个小时。而一个人要积累一万小时恰巧需要十年。从本科到博士毕业,根据我国当前学制,刚好是十年。这说明从本科开始培养,经过十年是可以培养出世界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的。

4.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要积极扶持边疆以及西部经济文化落后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地区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必须追求均衡化发展,大力支援经济文化落后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

[1] 鲁力.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58.

[2]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76.

[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标志性研究成果[J].思想理论教育,2014(4):37.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asedonthestudyaboutauthorsoflandmarkresearch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30years

LU Li

(School of Marxism,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iewing from the academic angle, is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as well as its posi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view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state, it is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uccessors and builders of socialist course as well a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personnel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ecause a lot of achievements have been produc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have been trained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Features about this group are presented as being highly educated, unevenly distributed and staying in the unit where they learn and work.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role of "985 Project" universities, the role of highland disciplines, with focusing on 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in the meantim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novative personnel;research achievements;author group

2016-06-24

鲁力(1987-),男,湖北咸宁人,同济大学助理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9.020

G641

A

1008-6285(2016)09-0080-04

*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研究” 之成果。

猜你喜欢
总数创新型成果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工大成果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