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风骨”在国画中的体现

2016-05-30 10:48左进伟
文化产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风骨气韵中国画

左进伟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风骨出现,后来逐渐被引入到美学领域,成为美学的重要范畴。性气相携,强度与力。气是精神,是谢赫六论法和一支骨笔,使中国画作品的品格和精神的力量体现的淋漓尽致,主要用于表达的笔墨,在细致的工作主要依靠线条和色彩表现。它贯穿于绘画艺术的实践,使画家的精神、情感和客观景物高度的融合与统一,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关键词:风骨;中国画;气韵

一、工笔画现状

从战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工笔画以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发展着。八十年代以来,工笔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外来文化,从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转变。在这一转变中,绘画形成了多种风格、主题和创意的思想,新的材料的发展,使用特殊的技术,追求的外国文化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察当代中国绘画的现状,探寻其相应的语境,并对其传承、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

工笔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画法,一般是中国人用来描绘风景的方式,这种方式延续至今便成为了工笔画,。作为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工笔画的最早发现是在战国的一种帛画中。其中体现了工笔画的细笔手法,作为山水笔墨画的一种具有整洁而细致的特点。相对于写意画来说,工笔的特点便是密集、精细、细致以及严格,这些特点在写意画中是无法体现的。另外和欧洲日本的绘画艺术相比,虽然它们的艺术形式与风格以及技术方面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但是工笔画一直作为艺术界的独特的风景线而存在着。

二、“风骨”与中国画

“风骨”二字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认为“风”的来源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骨”则是从评价的形式中得到的。所以“风骨”和“气”理论不仅关系密切,而且与“骨体”,“骨法”有密切关系。

“风骨”被引入美学领域是在评论书法方面,晋卫夫人笔下的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此外,“风骨”也早用于中国画,画上的风骨,开始在南齐谢赫的古代绘画中出现过记录。他提出了六个评价标准来画,一个是“生动”,其次是“骨法用笔”。在风神前集中,后者是优雅和强大的骨干。画家分为六品,评画家曹不兴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评论关于张墨,荀勛说,“但取精灵,遗其骨法”等。“风骨”概念后,在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绘画史中,人物往往是用来描述雄迈的风格和优雅的写作风格,尤其是山水画。北宗祖李思训”特征,“奇巧”笔遒劲;北方的禅宗大师范宽落笔雄伟老硬。他们的绘画作品都是非常好的,生动的诠释了人物的性格,在绘画作品中蕴含着人物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从2个方面即生动和骨法来描绘传统中国画风格。

“气韵”在中国绘画中的表现是从开始到结束。它包含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并蕴藏于许多作品种。它包含了图像和深刻的概念以及激情,同时在一个人的头脑中体现。只有丰富的经验与作者的情感、情绪、表情进行融合,才能达到生动。

它在中国画绘画、书法笔和笔线都是以线为主要特征的。但也要注意中国画的线条,精神优先,刚柔肥瘦,简化了实际情况,以及部分积极的优点,由于人的性格,气质,功夫,兴趣,情感,会产生不同的线条。因此,崇高之处就是线条的妙处。

三、在中国画风格体现的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个性和传奇当属张大千。张大千画了很多山水画的主题。《江山晚兴》是其中的一个作品,在小山脚下的树枝,房屋,桥梁,涵洞,云山高耸,烟雨,笔墨淋漓。层次丰富的理解,细致的皴法,融化泥泞的颜色鲜艳,画面境界更灵逸,呈现出浓厚的传统功力,华山的险峻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生畏。强大的,大胆的,清奇的风骨不仅在像这样的杰出的画家张大千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些年轻的画家也充分体现优雅的精神。

《天山风骨》是一幅山水画的名称,其名称和标题的画在没有前人的基础上,没有事先的协商。这幅绘画作品,他的山水画的命题“活力的风格”,表明了艺术家的精神追求的广泛而强大的势头和强度。屏幕除了动态的天山山脉,云和沙漠,只有几个苦苦挣扎的骆驼,走上了老维吾尔族,生活和动态的沧桑更突出,使人感到境界深远,宏伟。这就是所谓的“活”。这幅画效果应该归功于“磨笔”。这件唐代山水画无论在构图和笔墨都把强劲势头和大胆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意画体现了人物的精神,主要靠笔墨绘画,而工笔主要靠线和色彩表现。,注重线条的感觉。例如,例如,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遒劲、富有节奏感和暗褐色的丝绸写性能,明快有力的线条,描绘了87个游行的神。性格的表达与安排,安静,不朽,和分散的不同密度。八十七人是非常整洁细致,优雅,活泼和动态。呈现出多样化的个性,既丰富又多样,有根据对象、性质加入了作者的许多理想,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线条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在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占有重要位置。敦煌在魏晋南北朝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在“绘画”,开始更加注重肉与骨的有机融合。

四、结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风骨”二字,是一种审美精神和文化,逐渐被纳入到美学领域。这是一个美丽的中国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从人物风神骨相转变为诗歌的评价标准,进而成为书法和绘画的标准,首推谢赫表现生动的骨和笔。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艺术,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意志和精神,高度重视表达的意蕴和境界和精神感受,强调艺术形象的主体意识,情感和客观世界,生活在本质的内在精神的有机融合,形成东方传统的精神和传统的审美艺术。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王伯敏.黄宾红画语[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风骨气韵中国画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直言才见真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