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

2016-06-16 10:18张艳平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5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雷火肠系膜

张艳平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132012)

雷火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

张艳平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132012)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一种常见并具有自限性的疾病,又称Masshoff淋巴结炎或Brennemann综合征[1],大部分患儿继发于反复上呼吸道及肠道感染之后[2],加上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及自控,偏嗜生冷等诱发腹痛发作及加重。常年均可发病,但是季节更替及气温骤变时为著。发病年龄以7岁以下小儿为著。目前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有西药、中药,个别使用针灸、理疗等方法,而静脉输液、口服中西药是治疗该病最常见的方法。但由于多数小儿难以承受打针吃药之苦,给家长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寻找其他治疗途径成为儿科医生的首要任务。

笔者采用赵氏雷火灸,艾条成分以艾绒为主,并加入多味名贵中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量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功能,可以起到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瘀、消炎镇痛等作用。相比口服各种药物、静点西药,该疗法具有疗程短、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易为小儿接受等特点。同时减少了静点或口服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避免了输液反应的发生,为简便验廉之方法,值得基层单位推广。笔者自2013年—2015年进行了64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分组。治疗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12岁,病程0.5 d~3个月,其中部分患儿已接受中西药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对照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3~12岁,病程1 d~6个月。两组病例均来自门诊。

诊断标准: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临床上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进行判断。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拟定:①患儿多合并有呼吸道感染均伴有腹痛,多有发热、呕吐等症状。②腹痛以脐周痛常见,多呈阵发性或痉挛性疼痛。③查体多可见咽充血,扁桃体肿大,腹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疼痛部位以脐周痛多见,但疼痛不固定,可随体征变化而移动。④超声检查: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两个(含两个)以上淋巴结显示,长轴径>10 mm或短轴径>5 mm,纵横比>2;或淋巴结呈串珠状、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血流信号增加[2]。

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②年龄2~12岁;③家长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肠套叠等引起的腹痛;②腹腔内未见明显淋巴结回声者;③不配合治疗者。

治疗方法

治疗组灸疗部位:腹部、大椎至胸3椎;穴位:中脘、神阙、关元、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列缺、阿是穴;用灸手法:摆阵法、小回旋灸法或雀啄灸。操作步骤:①患儿采取仰卧位。②2~5岁采用单孔灸盒以脐(神阙)为中心灸腹部,每日1次,每次5~10 min;5~12岁采用双孔灸盒以脐为中心上至中脘下至关元,包括两侧天枢穴,每日1次,每次10~15 min。③疼痛偏于右下腹者,可以把灸盒下部向右下腹摆放;均采用温灸法。④病程偏久者,加灸双侧足三里,采用小回旋灸法或雀啄灸,每穴10 min,以局部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⑤发热者(<39℃)灸大椎至胸3椎,用泻法,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7 d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对照组采取对症治疗,抗炎采取相应抗生素静点或口服,抗病毒治疗可采取喜炎平静点,消化不良者可加服中药如四味脾胃舒颗粒、布拉氏酵母菌散等。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腹痛发作次数及中医主要症状拟定评分标准。①轻度:证候积分值<6分;②中度:证候积分值在6~12分;③重度:证候积分值>12分。

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①临床痊愈:中医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n≥90%。②显效:中医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n≥70%。③有效:中医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均有好转,n≥30%。④无效:中医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n<30%。

表1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临床疗效指数比较:治疗组33例,临床痊愈25例,占75.76%,显效6例,占18.18%,有效1例,占3.03%,无效1例,占3.03%,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31例,临床痊愈11例,占35.48%,显效8例,占25.81%,有效9例,占29.03%,无效3例,占9.68%,总有效率90.3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在疗效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安全性评估:雷火灸治疗小儿,相对成人更难操作,稍有不慎,便会发生烫伤、意外等,因此治疗前术者须和患儿及家长沟通好,确保小儿配合。术者需按照不同年龄选择好治疗时间,及补泻手法,以防时间过长引起灼伤,临床应用未见有意外,少有不配合者。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目前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及消化系统疾病引发。由于大多数孩童生活习惯偏差、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越来越多的小儿发病,随着彩超技术的广泛应用,该病的确诊率也随之升高。从临床观察,本病有急慢之分,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由风热搏结、里热内结,或寒邪直中脏腑,发病急、症状重;慢性者多由于急性期失治误治引起腹痛反复发作,或由于饮食积滞,或病久脏腑虚冷,或气滞血瘀而成。

雷火灸是灸法的一种,是在古代雷火神针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独特的配方能够攻补兼施、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痰除湿、散瘿消瘤等[3]。机体在雷火灸温热作用下会激活体内的多种特殊受体物质,会产生激活和加强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调节患部血液循环的速度,使吞噬细胞对病灶部位的水肿、炎症组织细胞产生吞噬作用[3]。因此,通过雷火灸的温热效应及治疗作用,能够改善小儿腹部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环,在淋巴结等部位外进行灸疗,可以达到消除了淋巴结部位的肿大及炎症,并能调节消化功能,增加肠系膜的血液循环[3]。通过温热灸神阙穴,可达到温中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神阙穴隶属任脉,直通人体元气,艾灸的温热作用通过脐部迅速透入肚腹,直接缓解痉挛而止痛;中脘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一,灸此穴能调胃理气止痛,化湿降逆止呕;关元为小肠募穴,灸此穴能强身健体、固本培元、调气回阳。相比于口服、静点西药,该疗法具有疗程短、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易为小儿接受[4]。

临床证明,经过雷火灸治疗的患儿,除临床症状缓解快速外,复发率也低于其他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计婕.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4):177.

[2] 董峥.彩色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3, 17(11):1423-1424.

[3] 赵时碧.中国雷火灸疗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43,51,9-10.

[4] 张艳平.雷火灸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6):17.

基金项目:※吉林市科技局科研项目

(收稿日期2015-08-13)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雷火肠系膜
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治疗药物的药理学与护理学作用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