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2016-06-16 10:18陈柳丹易伟民陶彦谷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5期
关键词:羊肠线顽固性面神经

陈柳丹 易伟民 陶彦谷

(广东省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 510000)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陈柳丹易伟民陶彦谷

(广东省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 510000)

面瘫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炎,发病迅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常表现为口角向一侧歪斜、闭眼不全、迎风流泪、额纹变浅或消失。发病2个月以上,口眼歪斜症状无明显改善者称为顽固性面瘫。运用针灸、电针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可靠,已是公认的事实,但有少数患者或因疗法不当或延误最佳诊疗时机或面神经损伤严重,最终演变为顽固性面瘫,特别是因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面瘫的患者。面瘫发病后规范治疗,2个月后仍未恢复的患者,多预后不佳。笔者近几年来,采用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37例,与单纯电针治疗顽固性面瘫37例进行比较,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2012—2014年在我院针灸科门诊及神经科住院部就诊的患者74例,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埋线治疗37人,其中男性19人,女性18人;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者17岁;病程62~103 d。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37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19人;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21岁;病程62~102 d。所纳病例皆排除中枢性面瘫患者。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显著差异。

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1]及《新编针灸学》[2]。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动作不能完成;④可不同程度伴有听觉障碍,舌前2/3味觉障碍,伴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耳郭部感觉障碍等症。病程在2个月以上,经其他方法治疗无效。

排除标准:①因脑血管病、颅脑骨折、颅内肿瘤等造成的面神经损害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④患侧面部出现面肌痉挛;⑤不符合纳入标准,无法判断疗效或治疗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的患者。

治疗方法

治疗组:选主穴阳白、四白、下关、地仓、迎香、承浆、足三里等穴位,每次取4~6穴做好标记,局部常规消毒。埋线时,左手持镊夹备用2-0号医用羊肠线(0.5 cm),用75%酒精浸泡15 min后备用,穴位以碘伏消毒,将线置入9号埋线针内,右手持9号埋线针,以30°刺入穴位,把羊肠线推入穴位,快速拔针,用无菌棉球压揉针眼1~5 min即可。每2周1次,2次为1个疗程。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埋线时操作要轻、准,埋线最好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极个别患者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针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对照组:取患侧攒竹、阳白、四白、地仓、迎香、下关、承浆、足三里等穴。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1~1.5寸毫针刺入,施捻转补法,得气后用电针综合治疗仪以疏波治疗30 min,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面部肌肉微见跳动为宜,隔天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7 d。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74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表情肌运动功能评分检查患者面瘫情况,如皱额(观察上举额纹的数量、长度、深度及上举的幅度,眉头、眉腰、眉尾的位置)、蹙眉(观察皱眉肌收缩的幅度)、轻闭眼和重闭眼(观察患眼能否完全闭合,闭双目时两侧的睑睫毛隐埋度)、眨眼(观察瞬目两眼速度,闭合患侧眼的同时睁开健侧眼,眼裂的大小)、耸鼻(观察煽动鼻翼时两侧鼻翼的幅度、力度)、示齿(观察两侧上下齿外露数目、程度,两侧口角距人中沟的距离)、鼓腮(两侧的腮部鼓起的幅度、力度)、吹口哨(口型是否呈正卵形)、噘嘴(口型是否居中,两侧唇是否对称),并与健侧比较。按照正常、减弱、消失3级分别给10分、5分和0分,总分为100分,治疗前测定为基础分,疗程结束后再检测1次。

疗效判断标准[3]:根据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的得分来评定疗效,其标准为:>90分为治愈,>80分为显效,≥75分为好转,<75分为无效。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疗效对比(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知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治愈、显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穴位埋线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电针组。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增加值评分比较±s)

由表2可知,两组表情肌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有明显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增加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穴位埋线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组。

典型病例

患者,男,32岁,初诊日期:2014年2月10日。因“左耳郭带状疱疹9 d,左侧闭眼不全,口角歪斜8 d”就诊,就诊时患者眼睑闭合不全,患侧额纹消失,口角歪斜明显,耳郭疱疹已结痂,疼痛明显减轻。当时肌电图示:面神经的运动末端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眼轮匝肌为对侧的7%,鼻旁为对侧的5%,口轮匝肌为对侧的12%。经电针、穴位注射、梅花针等治疗2个月,效果不佳,根据患者情况,改用埋线进行治疗3个疗程后,病情明显好转。患侧眼睑基本闭合,额纹出现,口角大笑时稍歪斜,但程度已明显减轻。后巩固2次,患者痊愈。面部表情自然,额纹和健侧等平,眼睑闭合自然,鼓腮、吹口哨无歪斜。

讨论

中医学认为面瘫是营卫不调、气血衰少、腠理不固、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阳明、少阳经脉导致面部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病。西医学[4]认为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症、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气血亏虚,面部筋脉长久得不到气血濡养,而弛缓不用,形成顽固性面瘫,一般的疗法难以治愈。

穴位埋线疗法是集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它是应用微创技术,将羊肠线植入人体特定的经络穴位,通过羊肠线长期刺激经穴,达到治病的目的。羊肠线在穴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的过程会对穴位产生持久地刺激,这就延长了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时间,以起到穴位刺激的持续作用,埋线作为一种手段加强了穴位特性的发挥,并通过经络这一中心环节来通调经络脏腑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使邪离经络而去,则正气得旺,邪气得除,或鼓动气血,滋养脏腑筋肉,最终促进人体脏腑组织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弥补了毫针刺激时间短、疗效不持久、就诊次数多等缺点,特别适合外地、路途遥远患者以及上班族不能每日就诊者。而且顽固性面瘫,治疗不当,易诱发患侧面部肌肉痉挛或联带运动等,加大治疗难度。

埋线治疗刺激强度适中,时间持久,降低长期使用电针治疗诱发患侧面部肌肉痉挛的几率,笔者临床观察发现,单纯运用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无一例出现面部痉挛或面部肌肉联带运动。

参考文献

[1]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5.

[2]裘沛然,陈汉平.新编中国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68.

[3]李金凤,曾桂香.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治疗方法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9,6(1):46-47.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收稿日期2015-08-13)

猜你喜欢
羊肠线顽固性面神经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羊肠线穴位埋穴治疗妊娠呕吐63例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硫唑嘌呤(AZA)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穴位埋线疗法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高分子聚合物(PGLA线)—穴位埋线的新希望※
化痰活血平肝方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36例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