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D打印技术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2016-06-17 08:24奉节县图书馆重庆404600
图书馆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

李 希(奉节县图书馆,重庆404600)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李希
(奉节县图书馆,重庆404600)

[摘要]介绍了3D打印技术,分析了国内外图书馆3D打印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图书馆应用3D打印技术的意义与存在的障碍,最后提出图书馆应从科技展示、营造创意空间与嵌入式知识服务3个方面开展创新服务。

[关键词]3D打印图书馆服务创新

当前各种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读者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3D打印是当前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技术,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重要标志。2010年《时代》周刊将以3D打印技术制造的医疗器官,纳入美国50佳发明中。2012年3月美国政府提出振兴实体经济的计划,并将3D打印技术作为主要发展方向。3D打印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科研、军事等领域,也为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传播新技术、普及新知识的公共服务机构,图书馆需要不断完善服务模式,尽量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当前我国图书馆积极引入3D打印技术,是适应科技新变化的必要举措。

1 3D打印技术

1.13D打印技术的产生

3D打印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建模与逐层叠加的方式将基材结合起来,进而形成特定三维产品的技术。Charles Hull于1984年发明立体光刻技术,可以看作3D打印的原型[1]。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3D打印技术逐渐成熟,应用范围涉及军事、科研、航空、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例如,我国C919飞机中的钛合金部件,就是应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课堂演示中也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变为现实,构造彩色实体模型,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1.23D打印技术的原理

3D打印与传统打印技术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求使用者了解材料的特性,掌握三维建模技术,熟悉打印机的工作原理。不同的机器、产品对3D打印材料的要求也不同,并没有统一标准。打印产品前首先需要建模,并通过CAD软件进行模型分层,每一层投影出相应的二维信息。将生物细胞、金属等材料加入3D打印机中,依据CAD图像逐层将材料黏合起来,通过二维图形的累积形成三维模型,并对三维实体产品进行上色、固化等后处理,最终得到满意的产品,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3D打印中的关键技术就是三维建模,需要设计者借助计算机软件构建模型,并逐层分解以方便打印。

图1 3D打印的工作流程

1.33D打印技术的特点

3D打印技术对制造行业带了巨大的影响,正在逐渐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模式。2012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3D打印技术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技术的融合,将掀起第三次产业革命。3D打印技术缩短了产品的制造周期,能够生产外形结构复杂,通过传统制造技术难以完成的产品,也提升了生产效率。3D打印产品的准确度较高,目前成型产品的制造精度可控制在0.3毫米左右[2]。同时3D打印技术的应用满足了个性化生产需求,可以加工石材、金属、高分子聚合物等多种类型的材料,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图书馆3D打印技术的应用现状

2.1国外图书馆3D打印技术的应用

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于制造业中,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并不多见。统计表明,美国引入3D打印技术的图书馆超过45所,占全球74%的比例,其次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均占7.7%的比例。美国为最早在图书馆领域应用该技术的国家,作为3D打印技术的发源地,美国图书馆3D打印技术的应用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也拥有大批3D打印机制造厂家,这就为引进3D打印设备创造了便利。从图书馆的类型来看,公共图书馆占70%的比例,学术图书馆占21.56%的比例,其余为高校图书馆。部分图书馆开展了3D打印的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图书馆率先向全校师生提供3D打印与扫描服务,图书馆领导层指出引入3D打印设备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并且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技术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思维。而美国法耶特维尔图书馆利用3D打印技术,并整合工作室与工厂元素,构建出知识共享与自由创作的创意空间[3]。

2.2我国图书馆3D打印技术的应用

我国引入3D打印技术的图书馆不多,但在3D打印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海图书馆于2013年引入两台3D打印机,拉开了3D打印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的应用序幕。上海图书馆主要应用3D打印机为读者提供打印服务,读者需要提供3D打印相关的材料与文件,而图书馆根据读者所需打印产品的时间、精度与厚度等收费。同时上海图书馆也通过开办设计竞赛,鼓励更多的人将创意打印成三维实体,并提供相应的创意设计工作室,以提高读者的创新创造能力。武汉大学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也于2013年引入3D打印设备,其中武汉大学图书馆推出打印预约制,并且鼓励师生通过3D打印设计更多原创作品。苏州图书馆主要将3D打印应用于少儿馆中,以供孩子们认识与了解3D打印技术。我国图书馆引入3D打印技术的时间较晚,从提供3D打印的图书馆来看,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科研教学、读者打印等,部分图书馆也开展了构建信息空间的实践,不断拓展3D打印技术的服务范围。

2.33D打印技术整体应用情况分析

从全球范围内的统计资料来看,只有美国图书馆3D打印设备的应用较多,而我国图书馆引入时间较短,还需要不断实践与摸索。当前大部分图书馆主要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教学演示、科普展出与读者服务中,深层次应用的案例较少,表明该技术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均处于摸索阶段。大部分图书馆由读者自行提供打印文件与模型,并没有提供三维设计服务[4]。虽然3D打印设备的价格相对较高,但很多图书馆已经认识到该技术的应用价值,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引入相关设备,并将其应用于图书馆服务中,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模式。从国内外图书馆应用3D打印技术的成功案例中发现,3D打印设备价格相对较高,还无法大面积推广使用,图书馆可以采用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共用资源设备,并且运用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启发读者灵感。

3 我国图书馆应用3D打印技术的意义与存在的障碍

3D打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也是履行图书馆科学教育、创新教育职能,提高馆藏资源利用价值的需要。但我国图书馆在3D打印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较多障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宜的应对方法。

3.1我国图书馆引入3D打印技术的意义

图书馆属于开放性的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借助3D打印技术开展服务是顺应科技进步需求的有益尝试。引入3D打印技术能够拓展不同层次用户的知识面,并吸引更多的科技爱好者。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源服务的同时,需要引进能够激发读者创造性的工具,为读者营造能够开阔思维、启发创造灵感的空间,将创新精神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能够起到激发思维的作用,可以让读者主动参与到创意设计中,并且在实践中提升创造能力。同时3D打印技术能够建造开放式的学习交流平台,让不同层次的用户自由交流,或者分享创意和经验,共同利用、分享与创造知识。此外,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为图书馆服务创新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图书馆挖掘用户群体中存在的隐性知识。图书馆可以运用3D建模竞赛、3D打印知识讲座等方式,引导更多的读者了解并掌握该技术,培养读者的动手制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3.2我国图书馆3D打印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障碍

虽然我国图书馆在3D打印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业界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由于知识产权、材料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图书馆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具体表现在:①版权保护。3D打印技术在激发创意、提高制造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引发版权保护问题。3D打印技术让人们能够迅速得到创意产品,但这种以数字化方式描述实体物品的技术,很容易导致复制品泛滥。加上很难分辨是否为山寨品,这就容易引发版权纠纷[5]。鉴于此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法规,提高大众的版权保护意识,为创意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②材料选择。3D打印的原理并不复杂,但目前可选的材料不多,且材料合成工艺并不成熟。加上不同类型的材料性质、价格不尽相同,如何处理这些材料是当前需要研究的热点。③成本偏高。我国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3D打印服务是免费的,只会收取部分材料费用。由于3D打印本身价格昂贵,维修管理成本较高且耗时长,极大阻碍了该技术的广泛推广。④技能培训。3D打印属于新生事物,需要图书馆加强对馆员的技能培训,以提高馆员的操作能力与服务水平。对于馆员而言学习3D打印机的操作方法并不难,但如何进行三维设计、如何处理3D打印数据,还需要加强学习并提高实践能力。

4 图书馆基于3D打印技术的服务创新方向

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日益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编辑创意的空间,也是未来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革新的主要方向。图书馆应努力克服3D打印应用中存在的障碍,分析与3D打印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与人员配置,借助新技术开辟全新的服务模式,进而带给读者全新的服务体验。

4.1以科技展示拓展科研服务模式

当前我国图书馆在3D打印技术培训、操作规范与风险管理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差距,但通过科普知识推广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读者对3D打印技术的关注,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对于国外很多图书馆而言,3D打印技术已经成为读者展示科研作品的主要工具[6]。与传统的模型制作方式相比,3D打印的精确度与效率均更高,如哈佛大学已经将3D打印应用于细胞核仿制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科研交流与服务方式,也扩展了科研合作的范围。图书馆引入3D打印技术能够吸引更多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为具有相同兴趣的人搭建科研交流平台,促进不同科研机构的沟通合作。3D打印也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汇聚在一起,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而创造出全新的知识。此外,在科研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现场演示,图书馆可以3D打印技术构建三维模型,通过多角度的展示加深记忆,为科研教学提供更为可视化的展示方法。

4.2以3D打印技术营造创意空间

图书馆可与创意机构合作,结合自身运作情况以及3D打印技术的特点,选择闲置空间设计创意交流基地,并配置相应的3D打印设备,加强馆员3D打印专业技能培训,为读者提供创意空间服务,如图2所示。创意空间是读者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合作并分享创意的场所,其中需要配置的设备包括计算机、3D打印机、3D打印扫描仪等,也有与建模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图书馆员需要掌握CAD制图,明确三维建模的原理与3D打印服务的具体步骤。制定创意空间的人员、设备与服务管理规范,组织3D打印技术爱好者、IT人士成立志愿服务团队,与图书馆员一同开展服务工作,为创意空间的运作提供支撑。构建网络在线交流平台,开设虚拟网络论坛,由馆员定期推送与3D打印相关的知识,要求读者依据规范操作,并加强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并为读者之间的创意交流、作品展示提供便利。图书馆也需要定期组织开展创意作品展示、文化交流活动,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到创意设计中,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例如,复旦大学图书馆以3D打印技术为基础,设计出向所有读者开放的数字创意空间,读者通过专业课程培训后,就可以依据操作规范使用其中的3D打印设备。这样不仅让普通读者能够接触高新设备,也能够激发大众的创新兴趣。

图2 图书馆基于3D打印技术的创意空间

4.3推出嵌入式知识服务

创新思维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源,而3D打印是获得创新模型的重要工具[7]。图书馆主动嵌入读者科研、学习与工作全过程中,构建与读者所处环境类似的虚拟空间,深入了解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必要服务的方式就是嵌入式知识服务。要实现这种服务模式,图书馆可通过合作交互的方式吸引更多智慧群体,依托3D打印技术构建嵌入式知识实验室,进而有效嵌入读者创新设计过程中,聚合读者所需的智慧资源。图书馆也可以安排专业人士为读者提供3D打印操作指导,并构建3D打印数据知识库,整合多个领域的创意资源,为创意人士的构思创作提供智力支持,进而保障创意作品变为现实。或者成立3D打印工作室,安排专人嵌入读者创新设计中,帮助他们减少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尽快获得创意产品。

5 结语

3D打印改变了工业制造与生产方式,也是21世纪具有颠覆意义的技术。图书馆引进3D打印技术是适应技术创新的需求,也是体现科学知识教育的需求。我国图书馆目前还处于3D技术摸索阶段,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完善服务体制。相信随着3D打印技术的进步,其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将更为广泛,也将成为营造良好信息服务环境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徐俊,曹霞.基于4G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S1):141-144.

[2]陈景明.4G通信技术在移动图书馆中应用的探讨[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2(4):13-17,40.

[3]常青.对4G网络技术下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3):137-138.

[4]任金波.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4):53-54.

[5]杜瑾,杨志萍.国外图书馆IC空间建设研究新进展[J].图书馆学研究,2013(2):11-15,10.

[6]梁琦.3D打印机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3(6):109-111.

[7]张世佳,曲建升.图书馆引入3D打印服务的意义与前景[J].图书情报工作,2014(5):41-47.

李希女,1972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图书馆情报。

[分类号]G250.7

收稿日期:(2015-11-20;责编:徐向东。)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