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2016-07-05 03:14侯婷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观察激励

侯婷

【摘要】“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可见幼儿的科学教育不止是让幼儿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意识和相应的探索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 观察 指导 激励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科学教育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一、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心理学家布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丰富多样能保证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有多次尝试和反复操作的机会,从而完成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如在科学活动“怎样使物体移动”的活动中,提供丰富的材料,如:纸屑、积木、跳棋、各种玩具、火柴棒等等。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再加工,创造符合目标的物体,从而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通过支持和鼓励来调动孩子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思考

1、实验操作法

如“沉与浮”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沉浮的基本经验就是大的东西、重的东西会沉下去,小的东西、轻的东西会浮起来。于是,我提供了大量的硬币、回形针、花菜、萝卜、大木块等材料,最后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又重又大的木头,花菜浮在水面,而又轻又小的回形针却沉在水里,通过反复操作,幼儿逐渐认识到“物体的轻重不能决定物体的沉浮。”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

2、游戏法

每次到户外游戏,孩子们对吊绳总是百玩不倦,想方设法用吊绳去击打前方的攀登架,雖然总是打不到,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每经过都想尝试一下。于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绳子,引导孩子探究绳摆的活动。

我先请孩子随意摆动系有瓶子的绳子,来感受绳子摆动的现象,并收集孩子的问题和已有经验。在孩子们了解什么是摆动后,我们进行了物体摆动条件的探究——物体重量对绳摆的影响。在过程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3绳摆(没有水、半瓶水、装满水的瓶子),引导孩子通过用绳摆击打前方固定距离的“怪兽”,发现了3水瓶摆动结果不同,孩子们能发现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的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3、问题情境法

幼儿关心着身边的一切,自然界千奇百怪的现象吸引着幼儿,一朵花、一滴水,都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随机向幼儿提出问题,鼓励幼儿积极探究,如下雨时,让幼儿在活动室外的走廊里一边观察雨,一边回答“雨像什么”?“下过雨后的地上会怎样?”从而使幼儿对雨产生兴趣,继续探究“雨从哪里来?”“为什么会下雨?”“下雨前小动物又在干什么?”等等。幼儿在一定量信息储存的基础上,促使幼儿多方面进行探究,经过多次练习,他们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自然角一直是孩子们最为关注的,它为幼儿比较自由的随时观察和探索提供了可能,幼儿们通过日常不间断的观察、发现并完成自然角动植物记录,了解了动植物生长发展过程,从而引导幼儿探索新知识。

三、适时观察和指导,激励幼儿探究的欲望

观察是通过教师的感官知觉了解儿童的过程。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教师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以便幼儿在需要时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在幼儿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敏锐的双眼去分辨,哪一些时机是教师需要介入引导幼儿观察的,哪一些时机是教师需要忽略留给幼儿自主探索。

如:在科学区开展磁铁的探索活动。区域投放了不少的操作材料,想让孩子在自我操作、自由游戏中获取有关磁铁的感性经验。天天在一阶段的探索后对已有材料的新鲜感已经不再了。这时,我突然产生一个念头:给他一个新的探索动力。我取来了一个饮料瓶,并在里面放了若干个回形针,“你能用磁铁把这些回形针一下子全部取出来吗?不过有个规则,就是不能把瓶子倒过来,试试吧!”

天天拿了一块磁铁开始尝试了,他把磁铁紧贴着瓶身想吸住全部的回形针往上移,可他马上就发现只能吸出其中的几个。于是他就把瓶身略微倾斜一些,使瓶中的回形针聚拢在一处。没想到刚往上移,就掉下去了,这样反复了几次。后来我仔细回顾了一下,他竟然失败了十次,这也就意味着他坚持了十次。

在进行实验中幼儿不能避免的是操作中的失败,这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指导幼儿正确面对失败,鼓励幼儿要在失败里总结经验,进行更大胆的操作与探索。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与正确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教师表扬肯定、激励评价,幼儿对自己探究能力的自信和获得探究成就的勇气,激励幼儿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不断探究的欲望和需要。

结语:

幼儿的天性是好奇、好问、好探究,教师要尊重科学,尊重幼儿。让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获取广泛的经验,激发探索、发现的热情及对科学的向往,为社会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晓,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文教资料》,2013年第1期

[2]孙英敏,科学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观察激励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