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贯通看函数——2016年南京市中考第27题感悟

2016-09-09 05:50江苏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朱卉斌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反比例本题中考

☉江苏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朱卉斌

一线贯通看函数——2016年南京市中考第27题感悟

☉江苏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朱卉斌

近些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一些“即时学习”型试题.这些试题立意鲜明、背景深刻、情境新颖、设问灵活.让学生在考场上即时学习一个新概念、新名词,现学现卖,直接利用它解决相关问题,反映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若学生想要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不仅需要平时的积累,还要求平时就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探究问题能力和合情推理的能力.同时这类题又可以揭示出数学的本质,渗透数学的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折射出学生数学的发展.这种题型的好处众多,是“用数学”的直接体现,故必然成为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

2016年中考已落下帷幕,南京市中考试卷第27题给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题是“即时学习”型试题的很好体现,全面考查了数学的核心内容,以及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对此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感悟颇深,故撰文与同行交流.

一、原题呈现

如图,把函数y=x的图像上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y=2x的图像;也可以把函数y=x的图像上各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y=2x的图像.

类似地,我们可以认识其他函数.

(2)已知下列变化:①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②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③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④纵坐标变为原来的4倍,横坐标不变;⑤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⑥横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

(ⅰ)函数y=x2的图像上所有的点经过④→②→①,得到函数________的图像;

A.①→⑤→③B.①→⑥→③

C.①→②→⑥D.①→③→⑥

二、亮点分析

1.能力要求层次分明,知识点交汇相融

本题是一道“即时学习”型试题,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即学即用,公平合理地考查学生的即时学习能力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压轴题,本题压在理念、压在立意、压在数学思想方面.试题立足于初中数学核心知识——函数,通过一道题打通3年函数的学习,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谓“行云流水,贯穿一线”.本题结合函数的图像,先给出了正比例函数图像变化的例子,然后现学现用,(1)直接应用到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变化上,让学生理解新知,此问第一空难度较小,容易上手,第二空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存在差异,容易做错;(2)结合曾经学过的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将新知进一步升华;(3)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只有学生对新知理解透彻才能解决.试题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首尾呼应,层次分明,给学生呈现的是一个新知的学习—运用的全过程,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和区分度.

从考查内容上看,本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注重对基本活动经验、转化思想的考查;从考查形式上看,本题形式多样,有填空、选择和解答,每一种类型的题目都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给优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从考查意义上看,本题的考查注重知识间的连贯性,从一次函数到反比例函数再到二次函数,融合了初中阶段所有函数的知识,一线贯通地“串”起了函数.通过此题,教师会意识到授课时需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探究过程,更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学生会意识到数学概念的学习要领悟其一致性,在课堂中多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的经验.所以无论从试题新颖性、公平性,还是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可推广性看,本题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充分体现了亦学亦考的精神.

2.知识素材源于课本,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教材,是中考命题的蓝本,也是中考命题的天然素材,是考题的主发源地,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年都有大量的题目直接出自教材,或以此为基础,改造整编、繁衍生息.作为重要的资源库,教材中的诸多结论、研究的问题都是经过专家多次打磨、筛选后的精品,自身蕴藏着丰富的潜在功能,有待我们把握立意,探其源,究其变.本题的素材就来源于教材,是在函数图像平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而产生的,推广到了研究函数图像“拉伸”的领域.

函数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中考中的很多考题都以函数为载体进行考查,所以学生必须理解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之间的一致性联系.中考中,函数与方程之间关系的研究、函数的实际应用是常考题型,多年来经常出现.为了能够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本题从函数图像的变化入手进行研究.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教材曾研究过一次函数图像沿着y轴上(下)平移;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教材并未研究其图像的变化;学习二次函数时,教材不仅研究了其图像沿着y轴上(下)平移,还研究了其图像沿着x轴左(右)平移.可惜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平移理解并不深入,仅仅是记住了变化的公式,长此以往,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点,数学思维将如何拓展?

事实上,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函数的左右平移会使x的值整体加或减一个数,上下平移会使y的值整体加或减一个数,那么x、y的值整体乘上一个数又会怎样呢?这道题的背景就产生于此.如果课堂上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过程性认识一定会更深刻,也会得到一些深层次的结论,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启示反思

笔者提倡在中考复习前,用好教材,整合教材,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达.特别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可以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整合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和图像的变化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将函数、方程、不等式放在一起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和转换过程……这样学生就能有“新”的发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更浓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轻松的探索环境,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因为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才能最透彻,印象才能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事实上,想要进行深入研究,必须对研究的知识有一定的把握,知根知底才行.在初中内容中,函数的知识点众多,内涵丰富,题型多变,一节课或许只能研究部分问题,而本题中函数还能给予更多的“即时学习”,那么课堂上如何将问题研究到“底”?这值得我们思考.

事实上,数学解题的过程是不断地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对于一线贯通的函数,由于题目给予了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紧扣学生认知区域的边缘,具有内容丰富、构思新颖、知识覆盖面大、综合性强的特点,故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命题者在命题时会铺设台阶,一步步提升难度,给予一定的暗示.故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题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和联想,从而发现其中的暗示,往往这类考题的第一问就是这类题目的精华所在,即贯穿始末的方法.

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应注重融知识、方法、思想、能力于一体.不能走“题海战术”“强化训练”的老路,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认识数学的特点,把握其规律,平时就应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答此类题的能力,真正让课堂“高效”起来.

猜你喜欢
反比例本题中考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3.3 反比例函数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反比例函数难点聚焦
巧用点的坐标解决反比例问题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