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学视角分析托马斯·哈代的《身后》

2016-10-12 03:24
文化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诗节文体学哈代

赵 妍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文学评论】

基于文体学视角分析托马斯·哈代的《身后》

赵 妍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本文运用利奇和肖特的文体学理论,对托马斯·哈代的死亡挽歌《身后》从音韵(格律、押韵)、词汇(语义、大写)、意象、修辞手法(双关、委婉语……)等方面进行了文体学诠释。文体分析既可全面深刻地展示《身后》的语言特征,提高对哈代诗歌美学的认识,亦可揭示哈代对死亡冷静真实的感悟和乐观态度。

《身后》;文体学;美学;死亡;乐观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小说家、诗人。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作品继承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传统,后期作品又带有现代主义特色。哈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他的创作前卫,情感保守。[1]早在1860年哈代还在做建筑设计时,哈代已开始模仿写作诗歌,可惜诗歌无缘发表,他转型为小说家后一系列作品大获成功,名声大噪之时却饱受争议,哈代决意回归诗歌创作。之后的30年,他的900多首诗收录成集,让他成为20世纪至今最受读者群爱戴的诗人之一。在哈代笔下,韵律和诗节的形式得到创新,语言具有哈代式风格,他对英诗的理解和喜爱是后人无法比肩的。[2]哈代的诗歌有罗伯特·布朗宁戏剧式的恢宏磅礴,和抒情优美的语言;他不像威廉·华兹华斯热情颂扬自然和造物者,却以达尔文式的冷峻客观审视机遇和命运。[3]

根据里杰弗里·N·利奇和迈克·H·肖特的理论,文体学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层面:词汇、语法、修辞、连贯和语境。[4]结合《身后》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从音韵、词汇、意象、修辞四个方面对《身后》进行分析。《身后》虽然是一首悼亡诗,哈代却一改哀恸悲伤的基调,冷静真实地理解、审视、感悟死亡。

一、音韵

(一)格律

相较于传统的四行诗,《身后》的格律更多变丰富。以第一诗节举例,每一行诗之上分别用“··/”表示抑抑扬格,“·/”表示抑扬格,标注如下:

· ·/··/ ··/· ·/·/··/

When the Present has latched its postern behind my tremulous stay,

··/ · / ·/ ·/· /

And the May month flaps its glad green leaves like wings,

··/ ·/ ·/ ··/· /

Delicate-filmed as new-spun silk,will the neighbours say,

· /·/ · / · /· / ·

“He was a man who used to notice such things”?

四个诗行中,抑扬格和抑抑扬格结合,交替出现。第一行中大体上是个六步抑抑扬格,除了倒数第二个格律为抑扬格。第二行由抑抑扬格开始,紧随4个抑扬格。第三行大致为六步抑扬格,为避免节奏过于沉闷,第五步变化为抑抑扬格,句首的抑扬格对调为扬抑格。第四个诗行以五步抑扬格收尾,多余的一个音节单列出来。

这种混合式的格律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节奏过于整齐划一带来的死板拘泥。抑抑扬格的稳定减缓了抑扬格激流的迸发,放缓的速度更适合诗人和缓轻柔地沉思冥想这个深刻的人生主题之一,即死亡。

(二)押韵

在尾韵的使用方面,诗人并没有冒险创新,每一个四行诗都遵循abab的押韵模式。所有的尾韵都是单音节的全韵,构成了惯例的换行交叉韵。小诗谦逊朴实、典雅简洁,毫不虚饰浮夸,主要的点缀只是头韵,在20个诗行中出现的频率不低于15次。第一个诗节的头韵已添加着重号:When thehas latched itsbehind my tremulous stay,/And theflaps itswings,/Delicate-filmed as,,/“Hea man who used tosuch things”?

Present和postern中的辅音[p]着力模仿现世生活大门关上那一瞬间快速而确定的动作。第二行中May month的头韵[m]赋予五月人格化,辅音[m]听上去像是昆虫嗡嗡作响,是春季最具活力的主旋律;glad和green两个形容词中紧紧相连的[g]浓重地渲染了绿叶轻盈的心情,充满活力;leaves和like的[l]捕捉树叶婆娑起舞之飘逸,又暗喻了树叶的细腻纹理像新织就的翅膀。Spun和silk的[s]模拟纺纱捻转的声音,仿佛触摸丝线纤巧的质感。

二、词汇

(一)语义

哈代《身后》中使用的词语值得品析。一系列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的使用和谐统一地制造出渐进的、平和的、谦逊的效果。这些精挑细选的词语与生命安然消散但感知仍存的语境高度贴合。

以第一个诗节“latched,postern,tremulous stay,flaps,delicate-filmed”为例,诗人对现世的留恋之情通过诗歌首句中latched、postern、tremulous、stay等词的外化,跃然纸上。作者将生平琐事抛至身后,极力以镇定洗练的语言捕捉人格化了的“现在”,即关上门的临界时刻。首句最后一词tremulous stay体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具有阐释主题的作用。Tremulous调节主导了整首诗的节奏——缓慢渐进、些许踌躇。从主题来讲,tremulous真实地反映了哈代坚持的文学信条和信奉的人生哲学——谦虚。哈代并没有用life,而是用stay表达“不安的一生”。后两句诗用一对精妙的词语将五月的轮廓勾画出来,Flaps好像诗人摄影拍摄下树叶姿态轻盈,心情欢喜。Filmed侧重于叶子的纹理质感,透明而娇嫩。

(二)大写

除了讲究的语义,哈代在形式上也具有创造力。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偏离常规的语言模式,运用出其不意的手段,达到与众不同的目的。这种偏离和突破被定义为变异(deviation)。利奇将变异分为八类,书写变异(graphological deviation)就是其一。[5]本诗中大写出现在开篇首行中:When theresent has latched its postern behind my tremulous stay。哈代打破常规,大写present首字母p,取得双重强调的效果。一方面,大写的Present在题目Afterwards之下,两词互相对照。和“身后”之事常常带给人们的种种联想形成鲜明对比,诗歌展示的是一连串今世之事。今世今生在一首哀歌中占主导地位,这走出了死亡笼罩的阴霾,暗示了作者对死亡的超然,对身后之事淡淡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大写的p突破视觉效果,让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意象

正如摩根所言,“哈代总是在揭示现在和过去,现实和幻觉之间的鸿沟”[6]。虽然是一首写给自己的告别辞,《身后》的五个意象却与死亡没有直接联系,无一例外地回顾了生命的平凡之路。

开篇哈代选取一个典型的春天镜头,确定了欢快的基调。随着“五月摆动起欢快的绿叶”[7],读者开始享受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对哈代这样敏锐的观察者而言,即使生命力和新鲜度无法永保,脑海中的画卷却历久弥新,因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是情,触动着他的心弦。降露之时,诗人想象“若是在黄昏,如眼睑无声地一眨那样,/暮天的苍鹰掠过高地的阴影,/落在叫风吹斜的荆棘上”[8]。世人对雄鹰击空、草长莺飞司空见惯,只有哈代对自然界生命洞察敏锐,情感真挚,巧妙地追踪苍鹰悄无声息的飞翔,定格苍鹰矫捷的刹那。

在第三个诗节中,哈代把保护动物作为毕生事业是透过一扇狭小的窗户展示出来的——他曾为保护刺猬出过力。哈代敬畏每一种生命,即使是刺猬这样的小生命他认为也值得爱护,遗憾的是他的力量有限,没有做成什么。“刺猬偷偷摸摸穿过草地”[9]的意象再次印证哈代对死亡的无畏,对辞世的乐观,因为他会以大自然的爱好者和环保事业的践行者而为后人怀念。

第四个诗节从自然界的草木生灵转移到浩瀚宇宙。从小说到诗歌,哈代没有停止发问人类在宇宙之间的位置。全人类终极一问藏于斗转星移之间,哈代却洞悉了银河的奥秘,也惊叹着未解之谜。“当丧钟开始为我哀鸣,一阵轻风吹过,/哀音随之一顿,旋即继续轰鸣”[10],哈代听到为自己而鸣的钟声,却笑着说再见,因为他将回归自然界的热土;更因为,作为邻居,哈代真诚温暖,友好亲善,在他身后,心性同样善良的邻人们将会记得他。

明明是一首悼亡诗,哈代却从小动物写到草木星辰,从白昼、黄昏到夜晚,从春夏到冬天,这再一次展示了哈代宽广的心胸和谦虚的姿态。

四、修辞

从修辞的角度看,本诗使用的修辞手段堪比万花筒,包括暗喻、双关、拟人、首语重复、象征、典故、明喻和委婉语,等等。多种修辞方式的运用有助于读者理解主题深意,欣赏美学价值。表1归纳并列举了本诗的主要修辞手法,下文将着重分析其中两种修辞手段。

(一)双关

本诗中双关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辞手段,词语意义的外延有力地帮助了主题的建构。

以副词作为诗歌的标题实属少见,副词又一语双关更是罕见。“身后”从字面意义上讲是指死后。诗人想象自己走到生命的尽头,以一位逝者的角度回顾一生。如果将副词afterwards一分为二,变成同音异形异义字after words,就可以更深层次地解读诗歌。哈代对死后世人的评价有些许的不确定,人们将会怎么评论他这个作家,又有多少人会通过他的作品文字记住他。

表1 《身后》中主要修辞手法归纳

第一个诗节中的postern是另一个双关词。Postern本意是指后门。只有当一个人想不引起注意、悄无声息地离开时才会从后门溜之大吉。显然,今世锁了后门,是哈代故意为之,想从修辞手法上取得相反的效果——他希望人们注意到自己的离世。此外,postern很可能暗指posterity(后裔,子孙),那么postern具有双重的分离之意。从字面意义上讲,死亡分开了哈代和他的亲人子孙,他希望亲人能记住他善于观察自然的美妙,关心弱势群体的福祉,关怀友爱朋友邻里的善良。深究骨肉相隔的罪魁祸首,死神只能让相亲的人们天人两隔,情感的疏远隔阂才能真正地让人们形同陌路,死亡不过是加深了这道鸿沟。

(二)委婉语

当读者在阅读这样一篇写给自己的墓志铭时不免奇怪为什么通篇没有出现死亡二字。其实,哈代这种隐藏主题于字里行间的设计符合诗歌朴素和缓的叙事基调和淡淡的乐观精神。开篇死神的降临被委婉表达为“‘今世’把门一锁”;第二个诗节“黄昏”“暮天的苍鹰”“阴影”都影射死亡;第三个诗节“漆黑的夜里”可引申为死亡铺天盖地的威力;第四个诗节“安息”道出诗人安宁平静的心态;最后一节的“丧钟”“新的钟声”都与葬礼相关。

五、结语

本文在利奇和肖特的文体学理论指导下,对哈代为自己而写的哀歌《身后》进行了文体学分析。死亡诗虽常见,本诗却清新别致,格律和押韵既遵循传统又带有创新,才不显呆滞;词语的精心选择和大写的书写变异统一营造出温和的气氛和对生活的珍惜;连环的意象拼接出鲜活生命,呈现出视觉的构建美;多种修辞手法如百花齐放,全景式地展现了本诗的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和真情美。

[1]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21.

[2]Shires,Linda."Hardy and Nineteenth-Century Poetry and Poetics."Palgrave Advances in Thomas Hardy Studies[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4.255.

[3]Pinion,F.B.Hardy the Writer[M].London:Macmillan,1990.293.

[4]Leech,Geoffey N.Michael H.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75.

[5]Leech,Geoffey 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67.

[6]Morgan,William W."Hardy’s Poems:The Scholarly Situation."A Companion to Thomas Hardy[M].Oxford:Wiley-Blackwell,2009.395-412,408.

[7][8][9][10]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钱兆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116-120.117.119.118.

【责任编辑:周 丹】

汉 蟾蜍、玉兔纹

I561.074

A

1673-7725(2016)07-0058-05

2016-05-05

本文系西安市社科基金立项(省级)“美俄在中亚地区的战略角逐及其影响”(项目编号:16F67)的研究成果。

赵妍(1989-),女,陕西西安人,助教,主要从事英国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诗节文体学哈代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壮英童谣体式之比较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采薇》里的深情
解读敦煌文献B464:67之回鹘文诗歌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从李清照《醉花阴》不同英译本看风格再现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