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的择官智慧及其对当代政府管理的启示

2016-10-12 03:24代佳朋
文化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贞观政要太宗

代佳朋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文史论苑】

《贞观政要》的择官智慧及其对当代政府管理的启示

代佳朋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笔者通过分析《贞观政要》记录的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臣子之间的劝谏奏疏,发现其蕴含着丰富的“得人”“用人”之择官智慧,如致安之本,惟在得人;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等思想,尽管世殊时异,这些择官智慧体现出的“理政治国”理念对当今政府管理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贞观政要》;择官;得人;用人;政府管理

一、《贞观政要》中择官智慧的体现

《贞观政要》一书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整理而成,主要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和臣子之间的对话及劝谏奏疏,既是对贞观年间施政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也是对唐朝末年封建王朝开始呈现颓败趋势的反思,书中提出了诸如民本、尊师、择官等多种思想,现在看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择官智慧”主要通过唐太宗在“得人”“用人”方面的言行举措体现出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贞观政要》中的《择官》篇系统讲述了君主在任用人才方面应注重的内容,贯穿《择官》篇的主题就是“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即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找到合适的人才。这句话来源于唐太宗李世民与右仆射的一段对话,“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唐太宗深知人才是治国兴邦的根本,其对人才的重视便可见一斑。

太宗认为,能治天下者,惟在任用贤才。因为一切治国之策都要人来贯彻实施。太宗不但自己注重选用贤才来治理国家,也要求身边的重臣学会发现人才。房玄龄、杜如晦是贞观时期的名相,太宗对他们说:“公为仆射,当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为达到这个目的,太宗简化了原本的仆射工作,只有冤案被延误应奏请皇上时才交给仆射处理。

太宗将“得人”作为执政根本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他“唯才是举”,这也是太宗用人气度的表现。《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对臣下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有其才,虽仇不弃。”换句话说,唐太宗在用人上遵循的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他对魏征的重用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例证。

(二)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省官是《贞观政要》针对择官主题提出的又一重要观念。省官,就是精简官员,确保官员的质量而不是官员的数量。唐太宗认为,治国之根本在于择官审人,强调“官在得人,不在人多”,认为“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用此比喻来说明省官的重要性。

省官是唐太宗任用人才的重要举措,针对这一用人理念,唐太宗做了很多努力。如房玄龄根据他的旨意精简了机构,裁减官员,把朝中的文武官员从2 000多人裁减到643人。在州县倍增的情况下,唐太宗又下令在全国裁减了许多州县。在这一基础上,它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并委派官吏分别前往这十道察审官员,裁减了一大批地方冗员。

唐太宗并不只是裁减冗官,裁减之后还十分注重官员的配置问题,即对职位不同、职能不同的官员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差别化对待。政府中的官僚系统应是一个层级、职能分工明确的结构体系,君主对处于这个系统中不同位置的官员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唐太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比较深入的,因而在与房玄龄的对话中提到“公为仆射,当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认为仆射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发现及推荐人才上。他还主张“朝廷不必独重内臣,外刺史、县令,遂轻其选”,就是要注重地方官员的质量,而不是将所有有才能的人才集中在朝廷,造成官员比例失衡。

省官作为《择官》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贞观之治的开创过程中发挥了其独有的作用,是太宗政治思想的完美体现,“不仅促成了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宋元明清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首先,省官理念的实施达到了“治国不至于失人”的效果,使得官员的管理难度降低,官员内部也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即贤人更易得到重视和提拔。其次,省官降低了行政成本,使得贞观年间行政效率有了保证。最后,由于省官举措的推行,仍被授以职位的官员更加明确了各自的职责,避免了机构重叠现象的出现,因此贞观期间集团斗争现象表现得并不是十分明显。

(三)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才行俱兼”是《贞观政要》中提到的治国用人的首要标准。唐太宗与魏征讨论用人的问题时说“用人弥须慎择”,即用人不可草率。魏征对答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在用人标准上,提到了一个人的品行是领导者任用人才的重要参考。随后魏征又补充道:“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唐太宗所言“品行”即为“官德”,“才行兼具”的官德思想不仅成就了贞观之治,“对后世官箴的书写及官吏道德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借鉴”[2]。

(四)率之以义,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

对领导者而言,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是有效激发下属积极性的重要方法。《贞观政要》中就如何求得贤才,并充分挖掘下属的才能提出了独特观点。书中将人才求而不得的原因归结为领导者的失职。在与封德彝的对话中,唐太宗以“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回复封德彝“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的观点,并借用傅说、吕尚的典故来证明每一朝代都有贤臣,认为未能找到贤臣是领导者的不称职。

魏征认为国家的安宁必须有忠良的辅佐才能实现,他在其奏疏中写道:“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俊义在官,则庶绩其凝,无为而化矣”。之后又提出“况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的观点,主张领导者应以道义引导臣子。换言之,就是领导者通过增强自身的素质,利用领导者的个人影响力感化臣子,上行下效,主张臣子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达到贤臣的标准,这是书中提到激励手段的整体思想。

书中提到了汉代刘向在《说苑》中提出的人臣之行“六正”“六邪”的概念。“六正”就是人臣的六种典型,即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六邪”是与“六正”相对应的人臣定位。《贞观政要》分别将这两个概念作为人臣处事的行为规范与反面教材,认为领导者应以“六正”激励他们,以“六邪”警戒他们,使之尽职尽责,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

二、《贞观政要》的择官智慧对当代政府管理的启示

在政府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极其重要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选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就突出说明了人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初唐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贞观年间的良臣贤才更是层出不穷,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太宗具有远见的择官思想,懂得如何“得人”和“用人”,“从而形成从谏如流、为官清廉的开明局面”。[3]而《贞观政要》中的《择官》篇通过归纳记录唐太宗的用人思想,为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人才管理理念,为现代政府提供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对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处理社会问题有所裨益。

(一)树立科学的理念,重视人才培养

对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就发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的感叹。在《贞观政要》一书中,太宗对人才的重视显而易见,见证了隋朝灭亡的残酷事实,他认识到了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并将人才的任用作为治国之本。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因此,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择,才能使国家的发展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政府管理中,人才是管理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国家政策的制定及具体事务的处理都离不开人才。对管理者来说,重视人才,挖掘人才,是实现高效管理的第一步。管理者只有将人才放在突出位置上,政府推行的各项政策才能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二)精简机构,注重人才的质量

唐太宗对人才任用的另一重要理念是省官,换句话说,就是精简机构,更加注重官员队伍的质量。太宗引用《尚书》中的“官不必备,惟其人”来说明官员质量的重要性。他又强调,“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就是对官员进行审查,适当裁减冗员,从而使官员队伍内部出现一种各司其职、人员精干的局面。

在现代的政府管理过程中,省官思想也得到体现,大部制改革就是对精简机构最典型的实践。2013年开始,大部制改革将铁道部实现政企分开,既能实现提高行政机关效率的目的,又可以将铁路运输这一具体业务从政府事务中分离开来,实现具体业务的专业化,这一实践即是《贞观政要》中省官思想的具体应用。在这一实践中,省官思想对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注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实现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政府管理中所要借鉴的重要行政思想。

(三)立足全局,优化人才配置

《贞观政要》在择官思想方面对人才的重要性、人才的质量、人才的任用标准及人才的激励手段做了系统分析,避免了人才选用的片面性,反映出了唐太宗人才任用的全局意识。

在现代政府管理中,立足全局的用人思想同样重要,让合适的人从事他所擅长的工作,这样才可能实现人尽其才,避免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从近几年公务员选拔考试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在人才配置中出现的问题,由于薪酬待遇等不同,比较出色的管理人才大都集中在重要部门,造成人员结构失衡,不利于官员充分发挥自身才能。此外,近年来的公务员选拔采用统一的考试形式,这样尽管可以避免出现寻租等现象,但同时也会埋没一部分具有专业才能的人,不能做到“让一切人才充分涌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这也是今后我国公务员选拔体制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结语

面对我国政府管理中仍然存在的些许问题,管理者应树立全局性的人才任用观念,只有具备了人才任用的全局观、实现人才的科学化配置,才能使人的功用在政府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行政效率,应对后工业社会复杂性骤增的社会生态环境。

[1]匡列辉.《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吴成国,邓燕芹.论《贞观政要》的官德思想[J].伦理学研究,2007,(5):52-58.

[3]叶丹,吕锡琛.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执政伦理及其现代价值[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8-82.

【责任编辑:王 崇】

汉 大富

K242

A

1673-7725(2016)07-0217-04

2016-06-05

代佳朋(1990-),男,安徽砀山人,主要从事政府职能、行政伦理研究。

猜你喜欢
贞观政要太宗
图看天下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那些 不会说话 的国际政要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肱骨良臣魏玄成
太宗纳谏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治国理政要把握“四个全面”
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