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电影片名汉译的文化研究

2016-10-12 03:24穆重怀
文化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苏俄汉译好莱坞

穆重怀

(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文化视点】

苏俄电影片名汉译的文化研究

穆重怀

(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电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它既有能够给观众带来艺术审美享受的精神属性,又有获得优秀票房需求的物质特征。在电影销售的商业运作中电影片名作为最具直观吸引力的构思向来为电影人所重视。对于全球化下日益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电影来说,如何使影片片名在翻译之后依然对具有不同文化心理的族群产生吸引力,这是当下电影销售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苏俄电影片名的汉译为例,揭示了影响电影片名翻译的内外在因素,阐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对俄罗斯电影片名汉译的优化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苏俄电影;片名汉译;影响因素;方法原则

苏俄电影艺术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当年前苏联电影曾经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中国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成为加深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巩固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纽带。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电影在经历了转型期的阵痛之后又一次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中国人民面前,为同样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电影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尽管如此,作为民族电影特征明显的苏俄电影在引进中国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电影片名的汉译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我们从苏俄电影片名汉译出发,尝试着对这一问题进行阐析,在功能对等的原则下对其进行研究,使佳片更佳,促进中俄文化的交流。

一、苏俄电影片名汉译的误区

与欧美电影不同,苏俄电影片名的汉译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工具,苏联电影更多的是关注意识形态的宣传,强调电影艺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商业性则表现的相对不足。中国在进口苏联电影的时候同样以这个标准来选片。因此在片名汉译的过程中就不能不考虑到这些因素。如《Cлужeбный poмaн》在中国被译为《办公室的故事》,但无论就其内容,还是俄文片名,这部电影表现的并非是发生在办公室里的所谓故事,而是在个人生活中都曾遭受不幸的女上司与男下属之间的误打误撞的办公室恋情,并且在俄语中“poмaн”一词也有“风流韵事、爱情关系”的含义。电影本身也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引人入胜的喜剧,但是中国观众无法从汉译片名中一窥电影的真面目。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以《办公室的故事》为例,并非是对译坛前辈吹毛求疵,以他们的才华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点。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时代因素对翻译表达的束缚。这种束缚不仅过去存在,今天同样存在。如果说过去前苏联电影片名汉译注重的是“思无邪”和“文以载道”的话,那么在今天则更多地指向了商业化,在电影推出的同时,即以各种出位来博取票房,这种好莱坞化的趋势也不能不影响到俄罗斯电影片名的汉译,导致在俄罗斯电影片名的汉译中出现了各种误区。

(一)泛好莱坞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好莱坞电影一枝独秀,无论是在票房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是民族电影的翘楚。以好莱坞为师已经成为诸多国家为振兴电影工业的或明或暗的指导思想。苏联解体后的当代俄罗斯电影也未能免俗,许多影片都打上了好莱坞的烙印。在题材的选取和类型的建构上都是以好莱坞电影为模版,出现了大量向好莱坞致敬的影片。这些类好莱坞电影在被引进中国大陆或港台地区的时候片名的汉译都出现了好莱坞化的倾向。影片的译名大都借用好莱坞的典故,强烈地突出了与好莱坞电影的渊源,试图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获得好的票房。《Heпoбeдимый》被译为《特工008》,《Ckaлoлaзka》被译成《护宝娇娃》,《Кoд Aпokaлипcиca》被译成《密码疑云》,林林总总,不可胜数。这些翻译不仅远离了俄罗斯民族语言的特色,而且泯灭了民族电影的独特个性。

(二)泛商业化。当下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它的票房。追求高票房成为电影从制作到发行的主要指导方针。电影的片名也不例外,它是吸引观众观影的最重要的外在指示符号,因此一部好的电影不应该忽略一个好的名字。苏俄电影也不例外,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秋天的马拉松》《俄罗斯方舟》等都是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深刻内涵的名片,汉语译名与俄语原名同样出色。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分帐形式引进的俄罗斯电影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片名的汉译过程中出现了泛商业化的趋向。把电影片名作为吸引观众的噱头,用带有惊悚或情色暗示的字眼来诱导观众观影或购买DVD碟片,如《Живoй》译成《冰原阻击》,《Егepь》译成《杀戮丛林》,《Aфгaнckий злoм》译成《霹雳红星》,《Мы избудущeгo》译成《越空保卫战》,《Пapaгpaф-78》译成《人间兵器》等。完全忽略了影片的具体内容和思想价值。

(三)空心化。所谓的空心化指的是在片名含义过程中直译过多,缺乏对影片思想内涵表达的意译、转译。这种空心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外语电影片名的汉译之中,但是以俄罗斯影片片名汉译为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与目前俄语翻译的现状相联系的。由于文化的隔膜,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像《雁南飞》这样脍炙人口的译名已经不多见了。更多的是像《西伯利亚理发师》《莫洛赫》《驱逐》等使观众看了之后莫名其妙的名字。既不能体现类型,也不能表达内在,无形中使观众对影片产生隔膜。空心化不仅是翻译水平的问题,而且也是对影片内容概括把握能力缺失的表现,它无疑对观众与俄罗斯电影的疏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上所述,无论是苏俄电影片名汉译的好莱坞化、泛商业化、还是空心化,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俄罗斯民族电影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不能表达出俄罗斯民族语言内在的审美意韵,忽略了苏俄电影固有的思想性和民族性,不仅没有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反而使俄罗斯电影愈加远离了观众,完全丧失了前苏联电影的影响力。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俄罗斯电影片名汉译的三个原则。

二、苏俄电影片名的汉译原则发微

电影既是具有艺术属性的精神产品,又是具有寻求收回投资和获得利润的商品属性的物质产品。电影的多重属性决定了电影片名汉译的原则。作为个案的苏俄电影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在这里,我们从信息、文化和审美三个方面谈一谈苏俄电影片名汉译的原则。

(一)信息递送原则。任何一部电影都承载着具体的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这种信息的提纯就表现在电影的片名上。电影的片名恰如论文的关键词,涵盖着电影的主题和类型等诸多信息。根据功能对等原则,影片的译名所表达的信息要与原片名所提供的内容与风格相一致,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影片阐释的主题与类型,从而为观众提供简洁明了的,最为直观的观影信息,实现从制作者到接受者的信息传递。信息递送原则要求片名汉译客观、准确、简练、概括性强。例如《Ha бeзымяннoм выcoтe》译成《敢死连》,《Вoйнa》译成《反恐战争》,《12》译成《十二怒汉》,这些译名都打破了原片名的限制,指明了影片的类型和主题,都是比较成功的翻译。

(二)文化传播原则。民族电影是民族文化浸润的产物。它所体现的普适价值观的内核之外是民族心性的独特释放,是一种民族志的书写。奈达曾经指出,“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文化”,[1]与文学相比,电影也不例外,它不过是文本视觉化的结果而已。文化差异导致了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的不同,因此我们在片名汉译的时候要注意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要揭示出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文化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我们很难找到与原片名一致的对应词,这就需要我们在俄语片名汉译的时候注意到俄汉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使其思维表达趋同化。以文化的同源反响为依托,填补文化空缺,打破源文化差异的制约,突破跨文化交际障碍,有效地实现交际目的。文化传播原则要求在传播源文化的同时,考虑到汉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内涵,让中国观众理解并接受电影片名的内在含义,产生观影的愿望。《Лeтят жуpaвли》译成《雁南飞》,《Мoлoх》译成《狂魔希特勒》都是考虑到了中国观众文化接受心理的相当不错的翻译。前者按照字面的意思可以译为《鹤翔》,但在俄罗斯文化中鹤是春天的象征,本是暗示着女主人公薇拉在爱情生活中的不幸命运,汉译成《雁南飞》自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中本来是腓尼基人信仰的需要用火烧童男童女来献祭的太阳神,用他来比照希特勒自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但中国观众对此并不熟悉,因而音译则不如意译更能体现出文化的特征。

(三)艺术审美原则。对于观众而言,看电影的过程就是一个参与审美体验的过程。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最终都是要让观众产生审美快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这其中电影片名起着重要的审美作用,它要具有带来美感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既包括译名的艺术性,也包括翻译过程的艺术性。正像许渊冲先生指出的那样,“译文不但要传达出原文的意美,还要尽可能地传达出音美和形美。”[2]片名汉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再加工的过程,译者需要创造性地根据中俄两种语言的内外在特征,实现翻译的艺术性,给大众带来审美的愉悦。

艺术审美原则要求实现片名汉译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三者之中意境美最为关键,它可以使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主动参与到影片的审美建构当中,以个性的私化审美来诠释对影片的理解,激发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说意境美表达的是片名汉译的内涵的话,那么音韵美和形式美就是它的承载者,是它的外化。音韵美的节奏、韵律,既能传达情感意义,又能增强审美效果,琅琅上口的译名总会使人产生过目不忘的感觉。形式美则要发挥汉字的视觉美感,利用它特有的平衡感和错落感。如将《Утoмлeнныe coлнцeм》译成《烈日灼人》就要比《毒太阳》好得多。《Изгнaниe》译成《将爱放逐》也要比《驱逐》强。

除了上述三个原则,在苏俄电影片名汉译中还应该注意到商业化的原则,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在娱乐大众获得票房的同时又能启发大众,给观众带来心灵的感动。我们认为,如果汉译片名能够实现信息递送,文化传播,艺术审美三个原则,那么自然而然也会实现它的商业价值。反之,如果一味地追求商业利润,可能反到会弄巧成拙,得不偿失了。

苏俄电影片名的汉译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它通过对中俄不同语言文化的融汇,既要考虑到俄罗斯语言文化的特点,又要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化的特征和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它所要表现的是视觉艺术中的文字力量,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具备独到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丰厚扎实的语言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神形兼备的打动人心的经典佳译。

[1]刘晖.浅谈电影片名的翻译[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1):224.

[2]久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5.

【责任编辑:王 崇】

汉 百万石仓

J90

A

1673-7725(2016)07-0012-04

2016-05-18

本文系辽宁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资助课题“俄罗斯电影的时代转型及对中国电影的启示”(项目编号:2010LDQN42)的研究成果。

穆重怀(1971—),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阐释学、俄罗斯文学与电影研究。

猜你喜欢
苏俄汉译好莱坞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