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探究

2016-10-12 03:24陶言强周相宜
文化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效能显著性

陶言强 周相宜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大学文化】

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探究

陶言强 周相宜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目的: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社交焦虑量表(IAS)随机调查320名大学生。结果:(1)的社交焦虑在“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社交焦虑分别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呈负相关关系;(3)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支持对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负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正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上表现出差异性。

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大学生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其中社交焦虑的问题更显突出。[1]为更好地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的很多学者更加关注影响社交焦虑的因素。社交焦虑是指针对于人际处境的紧张和害怕。[2]研究显示,不同的社会支持类型会调节个体的不良情绪,如压力和焦虑等。[3]社会支持系统和人际信任都是针对于外部环境下的影响因素,对个体内部因素如何缓解焦虑感,国内学者侧重于对一般自我效能的研究。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及行为的习得,进而影响主体活动时的情绪。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视角,研究社交焦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并分析影响社交焦虑的原因,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通过纸质问卷的方法,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289份,有效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83.8%。

(二)研究工具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由德国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4]GSES采用李克特四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分别记为 l、2、3、4分。分数越高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本研究中使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4。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evalued scale,SSRS)由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一共有10个条目,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度。[5]该量表主要包括(1):主观支持(3条)、客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本研究使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8。

3.社交焦虑量表

社交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由Leary于1983年编制[6],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IAS由15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法。得分数越高者,其社交焦虑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2。

(三)数据处理

数据回收后,研究采用SPSS 21.0进行差异性检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被试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社交焦虑的t检验

结果显示,社交焦虑在“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被试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社交焦虑的t检验

(二)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交焦虑分别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关系。(r=-0.569,p<0.01;r=-0.315,p<0.01;r=-0.558,p<0.01;r=-0.109,p<0.01)(见表2)

表2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三)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回归分析

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其中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支持对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负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正预测作用,模型二中的控制变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社交焦虑的变异量解释为25.9%;模型三中的控制变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对社交焦虑的变异量解释为74.7%。在方差分析结果中F值为274.993,P值小于0.001,表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见表3)。

表3 大学生社交焦虑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的分层回归分析

四、讨论

(一)社交焦虑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社交焦虑在“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社交焦虑与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生的得分要高于女生,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7]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问题上,研究显示存在显著的社交焦虑差异,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也不一致[8],但非独生子女的社交焦虑程度较独生子女高一致。文科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高于理科学生,这与胡秦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文科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与他人进行人际沟通的机会多,因此面临的社交焦虑风险也大;而理科的学生,因为平常的学习压力大,没有太多的机会来进行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社交焦虑的概率要小一些。

(二)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9]这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其社交焦虑度越低。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度,还可以提升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通过回归分层分析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预测社交焦虑。因此,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采取旨在提升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措施,以此达到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目的。

(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0]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家人、亲戚和朋友不仅能为其提供爱和关心,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在进行社交活动时,家人、亲戚和朋友能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支持,从而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减少其社交逃避的行为。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个体在进入大学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于以往被父母家人悉心照顾,其在大学里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来源明显不同。在新的环境下,大学生群体需要面对如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有效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当前的社会支持系统会直接影响其社交焦虑的水平。

五、结论

(1)社交焦虑在“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大学生社交焦虑分别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支持对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负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正预测作用。(3)应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社交焦虑问题,针对于以下群体,如男生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要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1]任顺元.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6):75-78.

[2]田学英.大学生情感表达和个人评价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 (11):991-992.

[3]Chavira DA,Stein MB.Recent development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phobia[J].Curr Psychiatry Rep,2000,2(4):347-352.

[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98-100.

[5]JX Zhang,R Schwarzer.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Psychologi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the Orient,1995,38(3):174-181.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29.

[7]周锡芳,单守勤,何双双.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2,(8):689-691.

[8]金?,赵丹娣,陈丹.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交往焦虑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12):1530-1531.

[9]孙淑晶,赵富才.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3):305-307.

[10]汪隽,樊嘉禄,潘和平.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6):293-295.

【责任编辑:周 丹】

B844.2

A

1673-7725(2016)07-0135-04

2016-05-05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计划名称”(项目编号:HEUCFS2016)的研究成果。

陶言强(1994-),男,安徽蚌埠人,主要从事认知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效能显著性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图说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