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探析

2016-10-25 03:37郭雪峰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文互联网+智慧

郭雪峰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 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公管系,安徽 合肥 231131)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探析

郭雪峰1,2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26;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公管系,安徽 合肥23113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各行各业发展的平台,也给传统教育方式带来冲击,“互联网+教育”,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成为高校的迫切任务。在“互联网+”视域下,人文素质教育具有“融合”“开放”及“个性化”特点。人文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方式,一方面搭建线上教育平台,另一方面深化改革线下人文教育。

“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机制与途径

《易经》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37人文关系到教化,关系到社会文明,关系到礼俗、教养,关系到社会进步。在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精神、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正是时代所需。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坚持创新引领创新、创新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而另外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在冲击着传统教育方式。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大主题,如何在“互联网+”视域下,融合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新型培养方式,已经成为亟需考虑并付诸实施的现实问题。

一  “互联网+人文教育”

“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传统行业”,意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推动传统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已成为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对于教育而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影响日渐强大,“互联网+教育”意味着基于科技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全面变革。那么,“互联网+人文教育”具有哪些特点呢?

1.交互融合。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载体,教育行业也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一方面,信息的传播打破区域、时间、师资的限制;另一方面,传统的知识权威被挑战,人人可以发表言论,人人可以创建自己的言论平台,不同的思想和观点碰撞、融合。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特征,打破传统的知识信息传递方式,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交流。

2.开放多元。

互联网技术给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立体、快捷、多样化的信息平台,不同国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它像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人文素养教育需要构建开放多元的整体协同模式,教师、管理者、团体组织、企业等都成为这个教育模式的参与主体,开放多元成为当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一大特点。

3.个性化设计。

在开放的互联网里,人们更容易找到释放内心情绪,张扬自我的途径,这或许就是网络的巨大魅力之一。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需要产生“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实际效果,只有适应大学生“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心理特征,运用互联网的优势,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人文素养教育的个性化设计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建构适合每个人的个性化菜单教育;二是教育的形式或载体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注重自我体验。

二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人文素养协同创新机制与路径

1.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构建。

如图1所示:

图1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大卫·麦克里兰的能力素质模型(冰山理论),能力素质就像一座冰山,一般能看到的是冰山表面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更大部分的能力素质却隐藏在冰山深处,包括创新、竞争、自我展示、沟通、表达、合作等能力以及诚实守信、责任意识、道德品质等品质部分。冰山上的能力是从事某项工作最基本的素质即基准型素质,而冰山下的隐性部分则是优秀职业人区别于普通者的人文素质及能力,称为鉴别型素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今,创新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艰巨任务。

2.“互联网+人文素养教育”模型。

如上文阐述,“交互融合”是“互联网+人文教育”的一大特点,业务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组织、部门之间边界模糊化。人文素养教育需要遵循“关联互动、开放分享、融合发展”的精神,使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突破相互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活力,实现深度合作。为此,一方面,人文素养教育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线上人文教育平台;另一方面深化改革线下教育,线上线下有效对接。在这里,“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是“互联网+人文素养教育”模型的突出特点。学生、教师、各社会团体、企业等都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通过信息传递与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整合后一致行动、融合发展,实现 “1+1+1>3”的人才培养效果。见模型图2。

图2

如上图所示,高校人文素养素质培养模型包括:“理念”“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平台”三大块。我们的模型“理念”是:“融合、协同、创新”和“线上线下双轨并行”,这是人文素养培养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各资源,构建线上人文教育活动与线下教育双轨并行的互动式学习平台;模型的第二大块是属于基本路径,即“互联网+平台”(线上活动)和“线下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下文将具体阐述。

3.“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基本路径。

(1)打造“互联网+(线上)平台”。

人文素养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智慧人文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体化校园平台”“社会实践信息平台”等丰富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方便学生学习与实践,彻底打破传统教育时间、空间、地域、标准等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兴趣针对性地学习与尝试,满足了学生多样化、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

①智慧人文教育。在“互联网+”视域下,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思想就是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要为学习者的智慧发展服务”的理念。“智慧人文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是培养面向 21 世纪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内在需求。”[2]6智慧人文素养教育主张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教学法、智慧教学手段、智慧评价等构建智慧人文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智慧人文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要求借助信息网络,使“各种可靠和有用的信息为学习者提供自适应和个性化学习,核心是信息分析和让信息对学习者有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智慧的方式为学习者服务”。[3]87人文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一是在分析大学生需求和特征基础上,根据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人文素养内容、学习建议、学习服务等;二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连接人文学习社群,使信息无缝流动,给学生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机会;三是在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智能分析,提供智能评价;四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智慧人文大课堂、智慧人文实训室人文素养课程数据平台等。

b.智慧人文教学法。智慧教学法是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突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即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同步,虚境与实境对接,在有限时空里链接无限资源。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设计者,整合学习内容,建构互动系统, 并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及情境训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比如,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都体现出互联网视域下,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c.智慧人文教学手段与智慧评价。在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下,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通过QQ、微信、博客、虚拟学习社区、云平台、慕课、微课、微视频等提供学习任务、学习效果评价等。“教师从传统课堂上教、讲台前讲的方式,转变为融入学生中‘导学’、借助大数据‘诊学’、隐于云端后‘助学’”。[4]11

②人文在线课程。为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弥补线下有限性课堂资源,人文课堂采用在线模式,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等,搭建自主学习平台。高校通过筛选推荐,将最优质的人文教学资源、人文大家的讲坛、公开课等引进来,推荐给学生观看学习。另外,为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在线教学的有效性,这些在线课程列为公选课,设置监督与评价环节,学生通过学习完成作业、在线测试等任务并纳入学分。

③社会化实践数据平台。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尤其强调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培育,承担教育的载体不局限于课堂、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打造社会化实践数据平台,就是充分体现出“互联网+”协作、共赢的思维模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穿越时空的优势,使大学生社会化实践与社会组织活动线上对接起来。如各地共青团组织、宣传部、精神文明协会、志愿者协会、企业家协会、社会工作协会等都会有定期的志愿活动、公益活动等,高校将适合学生参与的社会活动进行平台链接,及时将活动进行宣传,并安排专门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化形式参与活动,包括策划、宣传、实施等环节。完整的活动下来,学生的组织、表达、写作、交往及创新等能力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提高。

(2)线下教育。

“互联网+”教学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更不能认为可以完全取代常态化传统课堂。当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应该是多元并存的课堂模式,线上线下双轨并行,融合发展。线下人文教育阐述如下:

①创新课堂。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早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需要深化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人文素养课堂尤其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克服传统的人文知识简单传授现象,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会人文素养,使人文素养的课程学习呈现体验式、参与式的模式,发挥课程的导向性功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5]75按照这个思路,项目化教学可谓人文素养课堂改革的方向。具体来说,课程设计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课程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培养人文素质、综合能力为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实例分析、任务演练、汇报演讲、作品展示等方式创新课堂,知行合一,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在课堂”“爱上课堂”。

②营造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以默默的方式传递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一个观念形态,对学校各方面起着指导性的作用”。[6]37什么样的群体营造什么样的环境,同样,环境又反作用于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校园人文环境对大学生心灵和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呢?笔者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定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艺术展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经典诗文朗诵、才艺大赛以及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都可以成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丰富的人文活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对接,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得以广泛的宣传,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得以增强,形象气质也得以提升。

二是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硬件环境。良好的校园人文硬件环境不仅给人以轻松、愉悦、舒适的体验,对大学生的个人品格的养成、人文精神的塑造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校园内楼宇、道路、景观、设施、雕塑等都是校园特色环境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历史、办学理念、职业属性等,这些校园文化在硬件环境中得以彰显,所谓“一草一木都有故事”。各高校结合自己的特点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硬件环境,使学生感受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情感受到熏陶与感染,认知得以提升。

③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教育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桥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如各种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各类主题活动以及各社团实践活动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充实了校园生活,还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信,提高了综合素质,从而更加阳光和快乐。

另外,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普创意创新”“创业”等大赛,将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创新、竞争、创业等各方面意识,使知识、技能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三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模型的参与主体

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学生、老师、管理人员以及区域社区等。这些主体借助“互联网+”载体,获得数据信息、资源,参与教学、学习、活动、管理、科研,共同活跃在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中。在这个模型中,学生是“中心”,是“主体”,能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突破地域、时空的壁垒,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形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从传统的“主讲”转变为“导学”“诊学”“助学”,教师在诊断学生人文素养需求的基础上,筛选、重构、链接教育资源,组织活动,并能够“答疑解惑”;模型中“管理者”指服务教学的有关职能部门,如教务、网络中心、团委等。管理者是高校“立体式”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辅助者、服务者,提供资源、技术服务等;模型中的“区域社会”,是高校人文素养实践的主要阵地,也是高校与社会共同育人的载体。通过区域社会的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研究机构等形成共同体,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结语

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立德树人是根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应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在人文素养教育中,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封闭、分割的人文素养培养框架,实施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但是,模式的创新需要高校内部机制的改革,各自为政的组织机构对融合发展构成阻碍,因此,在互联网视域下,优化旧的组织结构势在必行;另外,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良莠不齐,尤其在人文素养教育中,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强化网络的监管力度,营造健康绿色的人文精神环境。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祝智庭,贺斌. 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智慧教育, 2012 (12).

[3]杨俊锋,等.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5 (5).

[4]冯智慧.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J].信息教育技术,2015 (10).

[5]尹文偈.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提升[J].钦州学院学报, 2015 (10).

[6]李少华.谈和谐校园环境及其隐性教育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0 (14).

Class No.:G64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A Discussion of New Approaches to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Guo Xuefeng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1131,China;2.Depart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Anhui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Hefei, Anhui 231131,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 a variety of platforms in different fields has been established , yet the concussion of the Internet to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obvious l. As a result, ‘Internet + education’ is becoming a hot issue .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 discovering new approaches to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HQE) is now a vital task for colleg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Internet+’, characteristics of fusion , openness and personality are added to HQE. Internet technology can be adopted in HQE with the pattern of double line (online and offline). Namely,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would be established while the traditional offline system should be deeply reformed.

“Internet+”;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approaches

郭雪峰,硕士,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访问学者,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公共服务与管理系。

安徽省教育厅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财经应用文”(项目编号:2013gxk151)。

1672-6758(2016)10-0008-4

G642

A

猜你喜欢
人文互联网+智慧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