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2016-10-25 03:37邵明莉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滁州市滁州手工

邵明莉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城市管理系,安徽 滁州 239000)



滁州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邵明莉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城市管理系,安徽滁州239000)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滁州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状况,分析遗产项目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滁州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旅游开发的具体模式,包括:旅游商品开发模式、结合景区开发的手工非遗项目展示、主题旅游街区开发模式、主题节庆活动开发模式。

滁州;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与之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国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条文的颁布,非遗项目保护与开发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滁州市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主体匮乏等,[2]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通过传统手工技艺的旅游开发来进行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被业界和学术界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 滁州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滁州市地处安徽省东部,包括两区、两市、四县,即,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县级)、明光市(县级)、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和凤阳县。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端,地理位置优越,受江淮文化影响,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创造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非物质文

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传说、口头传统、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滁州市共有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8项, 其中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占了12项(见图1)。滁州市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众多,其中食品工艺占60%以上,传统手工技艺有以凤阳县的酿豆腐为代表的烹饪技艺,有以滁州市琅琊区的琅琊酥糖、定远县池河雪片糕、全椒县的酥笏为代表的副食品加工制作技艺,有以滁州市南谯区的绿茶和滁菊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制作技艺,还有以明光市镂雕等为代表的雕刻技艺。[3](见表1)

图1 滁州市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类别分布图

序号名称级别特点1滁菊制作技艺省级选用滁菊原产地田块菊花,花期在每年10月25日至11月底,菊花的采收要选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采摘后需经过避晒晾花、杀青、揉形、烘干、晾晒、灭菌、分级精选等各项程序,清光绪年间滁菊被作为贡品,故有“滁州贡菊”之称。2酿豆腐制作技艺市级在凤阳一带流行的美味佳肴,它以豆腐夹肉馅经油炸而成,成品色泽金黄,豆腐香软,肉馅鲜嫩,酸甜适中,清爽可口,老少皆宜,选料及制作工艺较为考究。3镂雕制作技艺市级镂雕制作技艺的绝妙之处在于工艺品源自一块整木料(或竹),且完成后,整件作品初时给人的感觉仍是一块整木料(或竹),但是一展开,却是形态各异。镂雕工艺品内外无缝、无钉、无胶、无辅助连接,不用时又可合为一块整料。4秦栏卤鹅制作技艺市级始于宋代,用特种配料和工艺制作,主要材料选用天长土鹅,制卤比较复杂。秦栏卤鹅肉质酥嫩,清香扑鼻,油而不腻,烂而不散,美味爽口,老少皆宜,因其色香味形俱佳而经久不衰。5甘露饼制作技艺市级在清代成为朝廷贡品,原料为上等精白面粉、熟鹅油、精白绵糖、精糯米粉和青梅红丝等。选料精良,生产工艺复杂,千百年来仅有几家茶食坊能做,“低糖低油,清香爽口,松脆酥嫩,入口即化”,特别适合中老年人食用。6池河雪片糕制作技艺市级生产流程有十几道工序,较为复杂。雪片糕成品白皙、松软、片薄透明、甜而不腻,又因为“糕”和“高”谐音,所以也成为人们在过年、结婚、做寿、生孩子等大喜日子必备的吉品。7绿茶制作技艺市级滁州绿茶中的西涧春雪、西涧雪芽、西涧毛峰,均为色、香、味、形俱佳的绿茶,由于与板栗园套种,还具有板栗香的味道,茶色嫩绿明澈,一泡板栗香高,二泡味厚带苦,三泡香浓沁脾,四泡五泡茶香犹存。8桥尾制作技艺市级是一种腌制猪肉的传统加工工艺,选用猪屁股部肥中有瘦的肉,产于定远县炉桥镇而得名。制作工艺复杂,成品肉质细嫩,味道微咸,透明微红,馥香异常,宜蒸宜煮,易储存,备受食客赞誉。9三和千张制作技艺市级以产地三和集镇命名的,三和千张以优质小黄豆为主要原料,添加卤水,整个过程有2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选豆、洗泡、磨浆、点浆、定型、脱水等。成品长34厘米,宽19厘米,润滑、透明,表面平整。10管坝牛肉制作技艺市级因产自全椒县西部管坝乡而得名,制作时选用六口牙以上的老口子健康牛,由工人宰杀、洗净后,置入大锅中,加祖传秘制老卤,放入十几味香料药材,旺火烧开后,不停搅动翻捣,文火浸味,经多道制作工艺卤制而成。11琅琊酥糖制作技艺市级琅琊酥糖是滁州有名的糕点,细腻香甜,糖体柔软而不散,成褶状,即可干食又可冲食。制作原料以精粉、白砂糖、麻仁(去皮的芝麻)、饴糖和香油为主要原料。12酥笏牌制作技艺市级酥笏牌是以拌、揉、叠、切、烘、焖为工艺的民间手工技艺食品,主要产于全椒县马厂、大墅等乡镇和县城一带。因外形酷似古代大臣上朝奏事时用的笏牌,加之香酥可口而得名。

备注:图1和表1根据杨成志主编《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内容整理。

二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

1.保护现状。

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以及安徽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了规范。在全国掀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滁州市政府于2008年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步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先后成立了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负责所在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厅、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等。

2.旅游开发现状。

滁州市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还比较薄弱,在滁州市旅游市场上很难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踪影。就目前来讲,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旅游市场的展示方式上主要体现在旅游商品销售、博物馆非遗展厅展览两个方面。在滁州市主要景区以及辖区内的大中型商场,旅游者可以比较方便地购买到与传统手工技艺相关的旅游商品,如琅琊酥糖、滁州菊花茶、施集绿茶等,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活动结合较为密切的一个领域,也是旅游者在目的地参观过程中比较重视的一个方面,购买后馈赠亲友以及作为旅游留念;滁州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向旅游者展示的另一种主要方式是非物质文化主题展厅展览。滁州市政府在滁州市文化馆一楼开辟出了专门的展厅,提供给市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示,其中也包括市区内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厅通过实物、文献、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向市民及来滁旅游者展示滁州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旅游开发模式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的倡导下得到了较好的挖掘和保护,遗产生存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仅仅依靠政府行为很难为手工技艺类项目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长期的支持。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以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对象,通过手工技艺类项目的旅游开发,一方面可以唤起滁州居民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自豪感,更加自觉保护当地非遗资源;另一方面,非遗的旅游开发也可以丰富地方旅游资源种类,提高旅游竞争力。在对滁州市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旅游商品开发模式。

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所购买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一切实物商品,它既是旅游者的经济消费品,又是文化消费品,是经济与文化的统一体,[4]主要包括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等。旅游商品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其丰富程度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那些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使用价值、纪念意义或收藏价值的商品受到旅游者青睐。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先天的优势,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手工技艺类项目的加工工艺、原料及产品特点都会打上地方文化的烙印,对外来旅游者产生独特的吸引力;同时传统手工技艺项目都会有自己最终的产品,包括副食品、农产品、工艺品等,本身这些就是地方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适当的工艺改进及包装,便可以作为旅游商品销售给外来旅游者。

滁州市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在旅游商品开发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滁州大中型商场可以购买到琅琊酥糖、施集绿茶、滁菊等产品,但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数量相比较,产品种类较少,销售方式也有待改进。可以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考虑将管坝牛肉、秦栏卤鹅、桥尾等在传统工艺加工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真空包装技术,在包装上打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口号,制作成旅游商品;对镂雕制作工艺,可以结合滁州主要景点景区或文化资源的形象,制作醉翁亭模型、苏轼或吴敬梓像等工艺品。在销售方式上,可以结合景区的开发进行商品的销售,在主要景区内部或出入口开辟出专门的购物店,面向游客销售手工技艺类旅游商品。

2.结合景区开发的手工非遗项目展示。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自身体量较小,很难作为单独的旅游资源向旅游者开放。在开发的过程中,把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与当地知名景区景点进行整合开发是项目旅游开发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目的地知名景区中引入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展示,不仅可以丰富景区游览活动项目内容,为景区注入文化特性,同时也可以为地方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提供向旅游者展示的舞台,传播地方文化。如武汉市云雾山风景区在景区建造了“泥塑艺术体验馆”,把“黄陂泥塑”这项手工技艺非遗项目引入到风景区,体验馆陈列着民间收集来的传统泥塑工具、用品,历代的泥塑、彩塑、浮雕和泥哨等艺术品实物,同时游客还可以看到艺人用古式技法制作泥塑的全过程,通过实物展览和现场制作,给游客们呈现出了一幅传承“黄陂泥塑”的完整画卷,使得云雾山从原来的山水观光向集文化、休闲、生态、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发展。[5]

对滁州市而言可以借鉴相关景区的成功经验,在滁州市知名度较高的景区,如琅琊山风景区,通过建立专门场馆或开辟出专门区域引入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展示。游客在欣赏琅琊山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可以近距离体验滁州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观看手工艺产品的制作过程,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环节,购买自己动手制作的产品留作纪念。

3.主题旅游街区开发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专门的展示场所,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所属行政区域范围内一般分布较为分散,单个项目很难开发成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通过主题街区的形式,把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集中到特定区域进行展示是其旅游开发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比较成功的城市已经出现,如坐落于成都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殊坊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主题街”,是一条专门向国内外旅游者展示成都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主题街区,街区内建筑是充满地域特色的青瓦灰砖,园林盆景装饰的川西民居和四合小院,两旁的建筑内分布着蜀绣、成都漆艺、刘氏竹编等四川省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大师的作品体验馆,场馆内游客即可以欣赏非遗项目成品及制作过程,同时还可以现场购买馈赠亲友或作为留念。街区的建设为成都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搭建了对外展示的舞台,让濒临失传的手工艺重新焕发了生机。[6]

滁州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辖区内的各个县市,较为分散,通过在滁州市中心商业区或主要景区周边设立传统手工技艺展示主题街区可以为项目提供一个面向旅游者展示的舞台。如可以在滁州市天长路步行街主街旁选择一条路面较为宽敞的街区作为滁州市传统手工技艺非遗项目主题街区,街区建筑采用改造或重建的方式营造滁州古街区的韵味,把滁州市主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引入到街区,采用“前店后坊”的形式,游客即可以观看手工艺制作过程,还可以参与某些环节,购买成品作为旅游商品。

4.主题节庆活动开发模式。

节庆活动凝聚着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游客到当地的节庆活动中,不仅能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而且在旅游活动中也能被异域的民俗文化所感染与熏陶,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7]在现代旅游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地方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为依托举行特定主题的节庆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如云南西双版纳依托傣族传统的民俗活动举行的泼水节,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等,每年吸引着国内外大量旅游者前去体验。对于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言,在尊重其“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节庆活动的开展,可以打造城市文化的名片,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滁州市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以以传统手工技艺展示为主题举行节庆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向旅游者展示滁州市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同时还可以邀请邻近省市知名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参与其中,提高活动项目的丰富程度和知名度。通过传统手工技艺节庆活动的开展让外界了解滁州市地域特色文化,丰富滁州旅游产品结构。

[1]刘红萍,马亚南,刘瑶.秦皇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59-61.

[2]李晟.基于旅游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激励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3]杨成志.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4]石美玉.旅游购物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5]楚天金报.努力向复合型景区发展,云雾山对传统手艺“文创复兴”[N/OL].http://ctjb.cnhubei.com/html/ctjb/20151215/ctjb2802328.html.

[6]四川新闻网.寻访成都文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主题街” [EB/OL].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41128/000514091.html.

[7]巴兆项.中国民俗旅游(新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315.

Class No.:F592.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Culture in Chuzhou

Shao Mingli

(Department of City Management, Chuzhou City Vocation College, Chuzhou, Anhui 239000,China)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Chuzhou, and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t explained four specific development pattern, including tourism commodity development, “scenic and heritage show”, developing tourist commodities and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heme tourism block development and theme festival development mode are also discussed.

Chuzhou;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tourism development

邵明莉,硕士,助教,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城市管理系。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资源开发。

2016年滁州城市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体验经济视角下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2016sk07);2016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研究项目(2016CX020)。

1672-6758(2016)10-0069-4

F592.7

A

猜你喜欢
滁州市滁州手工
《滁州西涧》(草书)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陆黛灵书法作品
习作点评
Mother's hands
习作点评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