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分制办学培养的思考

2016-10-25 03:37段婧婧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淮阴学分制师范学院

段婧婧

(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地方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分制办学培养的思考

段婧婧

(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223001)

地方高校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地方性院校淮阴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学分制办学与人才培养为主要出发点,分析了学分制办学的社会背景,剖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与框架,指出了现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可能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最后结合淮阴师范学院办学实际,提出了一些优化学分制人才培养的对策。

应用型本科;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制

一 淮阴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背景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明确提出我国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一部分地方高校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并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未来解决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储备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措施。国家教育部 2014 年工作重点指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到2020年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教融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对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各专业应结合地方特色,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适应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133-135高等教育纲领性文件发布之后得到了地方高校的积极响应。例如:上海市在2015年4月就启动了应用型高校的分类调研活动,并结合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将26个本科专业列为应用型专业,并专门制定了《上海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管理意见》,旨在指导高校做好新一轮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方案。江苏省教育厅早在2014年4月就制定了《全面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2]41-45并强调要坚持“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结合,要求地方高校能够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3]60-61

淮阴师范学院扎根于江苏省苏北淮安市,已有近60年办学历史,年均2万余人的高校办学规模,拥有60多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工学等9个一级学科。学校自“十一五”以来将自身定位于地方教学研究型高校,多年来淮阴师范学院立足于服务地方,密切联系政府、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智囊的作用,累计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毕业生近5万余人,已然成为苏北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地方性高等学校。十三五以来,学校积极响应江苏省十三五办学方针政策,内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外部主动对接淮安地方主导产业,主动融入地方发展,不断推进产教融合。为确保地方型办学方针的落实,淮阴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特别是主要专业上进行了学分制改革的探索。

二 现有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分设置框架体系

淮阴师范学院办学已有近6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经济管理类本科办学也有十余年的历程。1997年淮阴师范学院在合并重整的基础上获得了本科办学资格,经济管理类最早的招生专业为经济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有五个本科应用型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与审计学。作为文科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该学院在过去十余年办学中由于专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专业研究水平、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能力都有快速提升。

图1 培养方案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图

经过多轮修改,作为教学纲领性文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日臻完善(见图1)。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主要包括:通修通识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模块、集中实践环节。其中通识通修平台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理论、就业与心理教育课程;分类分层次通修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类;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身心健康类、公共艺术类。专业模块主要分为学科基础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模块中主要为专业难度较高的必修与选修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包括素质与能力拓展实践与专业实践两部分。在课时与学分设置方面,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文科专业,总学时不超过2800节,专业总学分不超过170分,为了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求专业性实践学分不得低于总学分的15%。对于短期性实践环节诸如专业入学教育、专业见习、毕业教育、大学生创新训练也必须要占有一定的学分和课时。

三 面向“应用型”现有培养方案学分制培养存在的矛盾

1.应用型办学与学分制对接的匹配性矛盾。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性院校本科专业体系也较为完善,很多高校也有几十个办学专业。有些专业是基础性教育学科,有些是研究型学科,有些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当下的本科专业在推行学分制过程中,往往很难仔细区别,一概学分制设置。而且各种课程学分设置统一化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学分制管理没有实现全面有效管理,更多推行的还是学生选课——教师上课——完成考核——获得学分的传统方式,并没有完全弄清应用型与非应用型学科的差异,教学资源的配置与专业优势的引导也很难实现全面平衡。

2.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人本性与教学普适性之间的矛盾。开展高等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从高校发展实际来看,就是要让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以学生为本是终极目标,但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之间是充满差异的,如何制定一套适合所有学生的培养方案去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这其中更多的是一种决策妥协与折中,更多合理的培养方案设计与周密论证是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的重要基础程序。

3.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规范性与专业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应用型办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差异性,特别是在实践环节,能否获取相应的应用型办学基础资源。而现实操作过程中,方案制定的规范性往往压倒一切,很多教学中层管理人员在专业方案拟定与修改过程中,往往以教学管理部门文件为纲领,忽视了自身专业的个性化特征需求,甚至更多地考虑培养方案的论证是否能够通过专家认可,权衡风险利弊,抹杀了其中创新性环节。

4.基础学分与能力学分之间的主观配置矛盾。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必然涉及专业基础与能力学分划分问题,另外还涉及到相应的课时配套。从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大同小异的都有公共基础课程学分、专业基础学分、专业实践能力学分,发现其中的学分设置是否合理往往与该校办学水平、学生素质、专业优势有很大关系。但是如果对照国外高校培养方案,则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很大,差异的原因又让我们质疑这种学分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5.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历史继承与现实创新之间的矛盾。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教育事业的灵魂。高校一般都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包括对培养目标、能力体系、主干课程、各种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学分制培养方案继承与创新有时是内在的固有矛盾,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创新似乎是对固有方案的扬弃与取舍。

四 完善地方应用型本科专业学分制办学的几点思考

1.完整理解应用型内涵,正确定位应用型学科。应用型办学的重要目标是要完成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对于地方性院校,更是要密切联系地方政府、产业,完成政产学研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应用型办学成功与否也涉及到对应用型办学内涵与边界的认识,学科差异性的把握。只有正确定位应用型学科,才可能使得相应的学科专业获得应用型办学与实践的基础条件和外围沟通渠道,实现多渠道、多层面的协同育人。

2.科学制定学分制框架,克服人本与普适性矛盾。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选择和发展,实施分层教学、扩大选修,突出个性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学科交叉,增强课程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跨专业或跨学院选修课程、参加科研训练、完成学位论文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精选主干课程,精炼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建立起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60-61

3.审视内外部办学条件,兼顾规范性与灵活性。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6年)》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等专业内涵介绍和说明为依据,开展方案修订工作,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规范性,杜绝因人设课。在保证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情况、学生情况,尤其是社会需求情况,灵活设置专业课程,既可以按模块划分不同专业方向,也可以只作学分要求,让学生自由组合各类课程,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案。

4.实践形式多样化,确保基础能力体系健全。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保证学生专业基础,构建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出发,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多种类型的科研训练、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丰富与专业培养密切相关的创业训练活动,完善创业课程体系。[4]148-150

5.凝练办学特色,在传承中实现突破创新。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继承并展现人才培养的学校特色和学科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行业和企业协同育人、大类培养计划、国内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研究性教学。积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拓展选课范围,逐步推进完全学分制。[5]27-29

[1]朱熙宁.高校功能型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

[2]黄彬,陈想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 高校教育管理,2013(5).

[3]孙睿.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 2016(7).

[4]张可辉.试论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保障性作用因子——以阶段性发展因素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

[5]胡相峰.转型背景下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

[6]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Class No.:G473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Reflec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Applied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s in the Credit System

Duan Jing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001,China)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aking the credit system adopted i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main starting point, we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credit system, the framework of the culture. We indicat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ed personnel in credit system.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ining program; credit system

段婧婧,硕士,助理研究员,淮阴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淮阴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学分制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1672-6758(2016)10-0028-3

G473

A

猜你喜欢
淮阴学分制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淮阴:母爱之都
洛阳师范学院
淮阴:活跃着一支“老兵”调解队伍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背水一战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