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的审视与思考

2016-10-25 03:37李文慧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导师

李文慧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的审视与思考

李文慧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随着专业型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此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问题日益明显。其中,教育硕士的培养问题更为突出,亟待解决。诸如,师资力量与研究生比例不协调、教育隐形导向与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疏离、教育实践实习难以落实等。因此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审视与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优化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专门性、高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量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2009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扩大招收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这项政策自实施以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七年的发展道路,目前正向着规模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各试点院校在培养与管理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规律,取得了显著的办学业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并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 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与研究生比例不协调。

图1 2009-2015年研究生招生变化趋势[1]

从上图可以看出,研究生招生总趋势一直呈增长态势。从2011年开始,学术型硕士招生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数量逐年增长,且与学术型硕士招生数量的差距越来越小。随着专业硕士数量的不断增长,高等院校会出现师资力量与研究生比例不协调的状况。针对此现状,多数学校会选择让学术型硕士的导师来兼任专业型硕士的导师。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学术型导师对基础教育的最新动态、中小学教师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以及实践知识与能力并不熟悉,所以在对教育硕士指导的过程中会有些不适应和偏差,甚至会促使学生朝自己所研究的方向发展的问题。比如,研究古代文学的老师,平时给学生推荐的书目,会倾向于古代文学类;在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学科教育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以及长远发展。

2.教育隐形导向与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疏离。

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分为学位基础课程(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实践教学在总学分中的占比约为22%,这与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相悖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要求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可见,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但实际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凸显这一点。

高等院校为了提升自己知名度和影响力,会采用学分制、科研水平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设置学业奖学金、科研成果奖等,这样的评价体系与学术型硕士并无太大区别,反而导致学生为了奖金、荣誉将大量时间精力用于撰写学术论文、学习理论知识、参加学术讲座,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可见,高等教育的隐形导向与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疏离。

3.教育实践实习难以落实。

近年来,各个培养单位对教育硕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视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逐步重视起来的过程,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这里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许多高等院校没有固定的实习地点,与当地的中小学没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甚至有些中小学对教育硕士持不信任的态度。比如有些中小学担心实习生的到来影响到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不愿意与高校合作接受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实习,这会导致一些培养院校实践基地的匮乏。[2]

(2)实践环节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在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环节方面,教育部没有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和管理体系,只是规定“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这会导致许多学生为了就业、考博、考公务员而选择自主实习,并没有走入中小学教学实践,未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位。

(3)校外导师没有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教育硕士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应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校外导师负责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许多教育硕士本科并非是师范生,教学经验匮乏,管理班级能力差,甚至无从下手,无法直接胜任教学工作。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校外导师把实习生当作成手的教师来使用,没有对其进行培训或指导就直接给实习生指派教学任务;并且在实习期间,校外导师也没有深入课堂去了解学生,指导实习生的工作。因此在实践环节,校外导师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二 教育硕士培养优化方案

1.课程设置方面。

(1)适当增加学院的自主权。

当前,不同学校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分、学时等方面基本上相同,缺乏弹性,造成所修课程与所学专业不相符。比如学前教育同其余学科教育专业一样,也开设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门学位基础课,这显然与他们的发展所需是不符的,他们以后就业所面对的群体是学龄前儿童,而非青少年。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学院的自主权,让其结合本地的地域特点、学校的规章制度、院系的培养方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置课程,尽量使学生学有所获,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对不同生源的学生实行差异化培养。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招收应届本科生,同时也招收免费师范生、中小学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笔者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生源大致分为三类,如下图所示:

不同类型的学生,他们的基础能力不同,入学后的学习期望和需求也不同,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生源,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在职教师和免费师范生(免费师范生任教满一学期后,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都是具有教学经验的教育硕士,对他们的培养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职教师由于评职称所需,需要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关于在职教师的培养方案,应增加理论性课程,或者是开设有关论文写作的选修课。应届本科生分为两类,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师范类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可能会由于考研、找工作等种种原因,导致实习时间较短,缺乏教学经验。因此,针对应届本科生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实践经验的积累上,让他们有机会深入到中小学去体验和感悟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3)与时俱进,与基础教育接轨,与就业挂钩。

校内导师要深入到中小学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熟悉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然后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由于教育硕士以后的就业趋向是中小学教师,他们多数需要参加教师招聘考试获取教师编制,因此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各培养单位所制定的培养计划中,理论性课程占多数,而实践类课程的门数和时数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案例研究、教材分析、微格教学、片段教学、说课等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为教育硕士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做准备。

2.实践实习方面。

(1)学校与实践基地建立联系。

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满足教育硕士特殊培养规格的必要步骤。高校应与当地的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全日制教育硕士见习、实习提供条件保障。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学活动实践、班级管理与育人活动、教育研究活动以及教育服务活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3]13教学活动实践包括听课、说课、上课、评课等活动形式。在实习期间,校外导师要深入课堂,多听教育硕士讲课,并对其教学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指导和评价,促进教育硕士实践教学技能的提高,同时也要将基础教育的最新动态传递给硕士生。另外,校外导师也要深入到班级,了解班级动态,调查学生情况,并给予教育硕士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其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硕士通过实践实习这个环节,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教育硕士的论文研究方向可以将实际教学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创作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论文。在实习的过程中,教育硕士可以将自己毕业论文的构想与策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分析探讨此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如某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是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策略,那么在实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论文中所提出的注意力的培养策略用在实际的课堂中,并注意观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课后反思自己所提出的策略是否可行,具体的信度和效度有多大。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具有理论性和创新性,强调对实践活动的分析、探究和反思,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应渗透实践的元素,而实践教学同样应浸润着理论知识的血液。

3.评价机制方面。

课程评价的功能不在于筛选和甄别,而在于了解课程的完善程度,优化课程内容和体系,提高教育硕士教育质量。首先,我们要明确评价标准,以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对教育硕士的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实习报告和学术科研成果等进行考核,力求全面、客观。其次,评价机制要多元化。教育硕士的评价主体可分为三类,学生、教师、学校。不同的评价主体都有与其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同时,不同生源的学生,他们的评价方案也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在职教师的评价标准应倾向于理论研究,而应届本科生的评价标准则倾向于实践教学。最后,内外部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是指学校内部实施的学校评教、教师自评、学生评教,是在培养单位内部进行的。外部评价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或用人单位对高校教育硕士培养能力的评价和认可程度。结合教育部门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高等院校可以适当调整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育硕士的培养发展也是如此。我们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在课程设置方面,适当增加学院的自主权、对不同生源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同时要与基础教育接轨,与就业挂钩;在实践实习方面,学校要去实践基地建立联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评价机制方面,要明确评价标准,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改变教育硕士的培养现状,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1]考研频道.2009-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专硕与学硕人数趋近[EB/OL].http:// kaoyan.eol.cn/nnews/201505/t20150507_1256110.shtml.

[2]刘璐.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3]李长吉.教育硕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赵蒙成.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到问题与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

[5]任路伟.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质量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

[6]杨晓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计现状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Class No.:G643.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Re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ster of Education

Li Wenhu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China)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recruitment of students scale, personnel training problem become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mong them, the problem of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of education is more obvious, forced to be solved. Such as, the proportion of faculty and graduate students are not uncoordinated, education of invisible guide is different from the actual demand of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 practice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etc. Through the review and thinking of these questions,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strategy, optimizing education master's training pla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education.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plan

李文慧,硕士,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闽南师范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改项目“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材建构”(JG201201)。

1672-6758(2016)10-0022-3

G643.0

A

猜你喜欢
全日制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导师榜
爱情导师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